《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 王大使威行部下 李參軍冤報生前: 詩曰:冤業相報,自古有之。一作一受,天地無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 王大使威行部下 李參軍冤報生前

初刻拍案驚奇

卷三十 王大使威行部下 李參軍冤報生前

詩曰:

冤業相報,自古有之。

一作一受,天地無私。

殺人還殺,自刃何疑?

有如不信,聽取談資。

話說天地間最重的是生命。

佛說戒殺,還說殺一物要填還一命。

何況同是生人,欺心故殺,豈得不報?所以律法上最嚴殺人償命之條,漢高祖除秦苛法,止留下三章,尚且頭一句,就是「殺人者死」。

可見殺人罪極重。

但陽世間不曾敗露,無人知道,那裡正得許多法?盡有漏了網的。

卻不那死的人落得一死了?所以就有陰報。

那陰報事也盡多,卻是在幽冥地府之中,雖是分毫不爽,無人看見。

就有人死而復甦,傳說得出來,那口強心狠的人,只認做說的是夢話,自己不曾經見,那裡肯個個聽?卻有一等,即在陽間,受著再生冤家現世花報的,事跡顯著,明載史傳,難道也不足信?還要口強心狠哩!在下而今不說那彭生驚齊襄公,趙王如意趕呂大後,竇嬰、灌夫鞭田勳,這還是道「時哀鬼弄人」,又道是「疑心生暗鬼」,未必不是陽命將絕,自家心上的事發,眼花繚花上頭起來的。

只說些明明白白的現世報,但是報法有不同。

看官不嫌絮煩,聽小子多說一兩件,然後入正話。

一件是唐逸史上說的:長安城南曾有僧,日中求齋,偶見桑樹上有一女子在那裡採桑,合掌問道:「女菩薩,此間側近,何處有信心檀越,可化得一齋的麼?」

女子用手指道:「去此三四里,有個王家,見在設齋之際,見和尚來到,必然喜捨,可速去!」僧隨他所相處前往,果見一群僧,正要就坐吃齋。

此僧來得恰好,甚是喜歡。

齋罷,王家翁、姥見他來得及時,問道:「師父像個遠來的,誰指引到此?」

僧道:「三四里外,有個小娘子在那裡採桑,是他教導我的。」

翁、姥大驚道:「我這裡設齋,並不曾傳將開去。

三四里外女子從何知道?必是個未卜先知的異人,非凡女也!」對僧道:「且煩師父與某等同往,訪這女子則個。」

翁、姥就同了此僧,到了那邊。

那女子還在桑樹上,一見了王家翁、姥,即便跳下樹來,連桑籃丟下了,望前極力奔走。

僧人自去了,翁、姥隨後趕來。

女子走到家,自進去了。

王翁認得這家是村人盧叔倫家裡,也走進來。

女子跑進到房裡,掇張床 來抵住了門,牢不可開。

盧母驚怪他兩個老人家趕著女兒,問道:「為甚麼?」

王翁、王母道:「某今日家內設齋,落末有個遠方僧來投齋,說是小娘子指引他的。

某家做此功德,並不曾對人說,不知小娘子如何知道?故來問一聲,並無甚麼別故。」

盧母見說,道:「這等打甚麼緊,老身去叫他出來。」

就走去敲門,叫女兒,女兒堅不肯出。

盧母大怒道:「這是怎的起?這小一奴一才作怪了!」女子在房內回言道:「我自不願見這兩個老貨,也沒甚麼罪過。」

盧母道:「鄰里翁婆看你,有甚不好意思?為何躲著不出?」

王翁、王姥見他躲避得緊,一發疑心道:「必有奇異之處。」

在門外著實懇求,必要一見。

女子在房內大喝道:「某年月日有販一胡一 羊的父子三人,今在何處?」

王翁、王姥聽見說了這句,大驚失色,急急走出,不敢回頭一看,恨不得多生兩隻腳,飛也似的去了。

女子方開出門來,盧母問道:「適才的話,是怎麼說?」

女子道:「好叫母親得知:兒再世前曾販羊,從夏州來到此翁、姥家裡投宿。

父子三人,盡被他謀死了,劫了資貨,在家裡受用。

兒前生冤氣不散,就投他家做了兒子,聰明過人。

他兩人愛同珍寶,十五歲害病,二十歲死了。

他家裡前後用過醫藥之費,已比劫得的多過數倍了。

又每年到了亡日,設了齋供,夫妻啼哭,總算他眼淚也出了三石多了。

兒今雖生在此處,卻多記得前事。

偶然見僧化飯,所以指點他。

這兩個是宿世冤仇,我還要見他怎麼?方才提破他心頭舊事,吃這一驚不小,回去即死,債也完了。」

盧母驚異,打聽王翁夫妻,果然到得家裡,雖不知這些清頭,曉得冤債不了,驚悸恍惚成病,不多時,兩個多死了。

看官,你道這女兒三生,一生被害,一生索債,一生證明討命,可不利害麼?略聽小子一胡一 謅一首詩:

採桑女子實堪奇,記得為兒索債時。

導引僧家來乞食,分明迫取鞍陰司。

這是三生的了。

再說個兩世的,死過了鬼來報冤的。

這又一件,在宋《夷堅志》上:說吳一江一 縣二十里外因瀆村,有個富人吳澤,曾做個將仕郎,叫做吳將仕。

生有一子,小字雲郎。

自小即聰明勤學,應進士第,預待補藉,父母望他指日崢嶸。

紹興五年八月,一病而亡。

父母痛如刀割,竭盡資財,替他追薦超度。

費了若干東西,心裡只是苦痛,思念不已。

明年冬,將仕有個兄弟做助教的名茲,要到洞庭東山妻家去。

未到數里,暴風打船,船行不得,暫泊在福善王廟下。

躲過風勢,登岸閒步。

望廟門半掩,只見廟內一人,著皂綈背子,緩步而出,卻像雲郎。

助教走上前,仔細一看,元來正是他。

吃了一大驚,明知是鬼魂,卻對他道:「你父母曉夜思量你,不知賠了多少眼淚?要會你一面不能勾,你卻為何在此?」

雲郎道:「兒為一事,拘繫在此。

留連證對,況味極苦。

叔叔可為我致此意於二親:若要相見,須親自到這裡來乃可,我卻去不得。」

歎息數聲而去。

助教得此消息,不到妻家去了。

急還家來,對兄嫂說知此事。

三個人一大家慟哭了一番,就下了助教這只原船,三人同到底前來。

只見雲郎已立在水邊,見了父母,奔到面前哭拜,具述幽冥中苦惱之狀。

父母正要問他詳細,說自家思念他的苦楚,只見雲郎忽然變了面孔,挺豎雙眉,扯住案衣,大呼道:「你陷我性命,盜我金帛,使我銜冤茹痛四五十年,雖曾費耗過好些錢,性命卻要還我。

今日決不饒你!」說罷便兩相擊博,滾入水中。

助教慌了,喝叫僕從及船上人,多跳下水去撈救。

那太湖邊人都是會水的,救得上岸,還見將仕指手畫腳,揮拳相爭,到夜方定。

助教不知甚麼緣故,卻聽得適才的說話,分明曉得定然有些蹊蹺的陰事,來問將仕。

將仕蹙著眉頭道:「昔日壬午年間,虜騎破城,一個少年子弟相投寄宿,所繼囊金甚多,吾心貪其所有。

數月之後,乘醉殺死,盡取其資。

自念冤債在身,從壯至老,心中長懷不安。

此兒生於壬午,定是他冤魂再世,今日之報,已顯然了。」

自此憂悶不食,十餘日而死。

這個兒子,只是兩生。

一生被害,一生討債,卻就做了鬼來討命,比前少了一番,又直捷些。

再聽小子一胡一 謅一首詩:

冤魂投托原財耗,落得悲傷作利錢。

兒女死亡何用哭?須知作業在生前。

這兩件事希奇些的說過,至於那本身受害,即時做鬼取命的,就是年初一起說到年晚除夜,也說不盡許多。

小子要說正話,不得工夫了。

說話的,為何還有個正話?看官,小子先前說這兩個,多是一世再世,心裡牢牢記得前生,以此報了冤仇,還不希罕。

又有一個再世轉來,並不知前生甚麼的,遇著各別道路的一個人,沒些意思,定要殺他,誰知是前世冤家做定的。

天理自然果報,人多猜不出來,報的更為直捷,事兒更為奇幻,聽小子表白來。

這本話,卻在唐貞元年間,有一個河朔李生,從少時膂力過人,恃氣好俠,不拘細行。

常與這些輕薄少年,成群作隊,馳馬試劍,黑夜裡往來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什麼不明不白的事。

後來家事忽然好了,盡澳前非,折節讀書,頗善詩歌,有名於時,做了好人了。

累官河朔,後至深州錄事參軍。

李生美風儀,善談笑,曲曉吏事,又且廉謹明干,甚為深州大守所知重。

至於擊鞠、彈棋、博弈諸戲,無不曲盡其妙。

又飲量盡大,酒德又好,凡是冥會酒席,沒有了他,一坐多沒興。

大守喜歡他,真是時刻上不得的。

其時成德軍節度使王武俊自恃曾為朝廷出力,與李抱真同破朱滔,功勞甚大,又兼兵一精一馬壯,強橫無比,不顧法度。

屬下州郡大守,個個懼怕他威令,心膽俱驚。

其子士真就受武俊之節,官拜副大使。

少年驕縱,倚著父親威勢,也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君。

一日,武俊遣他巡行屬郡,真個是:

轟大嚇地,掣電奔雷。

喝水成冰,驅山開路。

川岳為之震動,草術儘是披靡。

深林虎豹也潛形,村舍犬雞都不樂。

別郡已過,將次到深州來。

大守畏懼武俊,正要奉承得士真歡喜,好效慇勤。

預先打聽前邊所經過喜怒行徑詳悉,聞得別郡多因賠宴的言語舉動,每每觸犯忌諱,不善承顏順旨,以致不樂。

大守於是大具牛酒,一精一治餚饌,廣備聲樂,妻孥手自烹庖,大守躬親陳設,百樣整齊,只等副大使來。

只見前驅探馬來報,副大使頭踏到了。

但見:

旌旗蔽日,鼓樂喧天。

開山斧內爍生光,還帶殺人之血;流星錘蓓蕾出色,猶聞磕腦之腥。

鐵鏈響琅瑲,只等晦氣人沖節過;銅鈴聲雜杳,更無拚死漢逆前來。

踩躪得地上草不生,篙惱得夢中魂也怕。

士真既到,大守郊迎過,請在極大的一所公館裡安歇了。

登時酒筵,嗄程禮物抬將進來。

大守恐怕有人觸犯,只是自家一人小心賠侍。

一應僚吏賓客,一個也不召來與席。

士真見他酒者豐美,禮物隆重,又且大守謙恭謹慎,再無一個雜客敢輕到面前,心中大喜。

道是經過的各郡,再沒有到得這郡齊整謹飭了。

飲酒至夜。

士真雖是威嚴,卻是年紀未多,興趣頗高,飲了半日酒,止得一個大守在面前唯喏趨承,心中雖是喜歡,覺得沒些韻味。

對大守道:「幸蒙使君雅意,相待如此之厚,欲盡歡於今夕。

只是我兩人對酌,覺得少些高興,再得一兩個人同酌,助一助酒興為妙。」

大守道:「敝郡偏僻,實少名流。

況兼懼副大使之威,恐忤尊旨,豈敢以他客奉陪宴席?」

士真道:「飲酒作樂,何所妨礙?況如此名郡,豈無事賓?願得召來幫我們鼓一鼓興,可以盡歡。

不然酒伴寂寥,雖是盛筵,也覺吃不暢些。」

大守見他說得在行,想道:「別人鹵莽,不濟事。

難得他恁地喜歡高興,不要請個人不湊趣,弄出事來。

只有李參軍風一流 蘊藉,且是謹慎,又會言談戲藝,酒量又好。

除非是他,方可中意,我也放得心下。

第二個就使不得了。」

想了一回,方對士真說道:「此間實少韻人,可以佐副大使酒政。

止有錄事參軍李某,飲量頗洪,興致亦好。

且其人善能詼諧談笑,廣曉技藝,或者可以賜他侍坐,以助副大使雅興萬一。

不知可否,未敢自專,仰祈尊裁。」

士真道:「使君所幸,必是妙人。

召他來看。」

大守呼喚從人:「速請李參軍來!」

看官,若是說話的人,那時也在深州地方與李參軍一塊兒住著,又有個未卜先知之法,自然攔腰抱住,劈胸楸著,勸他不吃得這樣呂太后筵席也罷,叫他不要來了。

只因李生聞召,雖是自覺有些精神恍愧,卻是副大使的鈞旨,本郡大守命令,召他同席,明明是抬舉他,怎敢不來?誰知此一去,卻似:豬羊入屠戶之家,一步步來尋死路。

說話的,你差了,無非叫他去幫吃杯酒兒,是個在行的人,難道有甚麼言語衝撞了他,闖出禍來不成?看官,你聽,若是衝撞了他,惹出禍來,這是本等的事,何足為奇!只為不曾說一句,白白地就送了性命,所以可笑。

且待我接上前因,便見分曉。

那時李參軍隨命而來,登了堂望著士真就拜。

拜罷抬起頭來,士真一看,便勃然大怒。

既召了來,免不得賜他坐了。

李參軍勉強坐下,心中驚懼,狀貌益加恭謹。

士真越看越不快活起來。

看他揎拳裸袖,兩眼睜得銅鈴也似,一些笑顏也沒有,一句閒話也不說,卻像個怒氣填胸,尋事發作的一般。

比先前竟似換了一個人了。

大守慌得無所措手足,且又不知所謂,只得偷眼來看李參軍。

但見李參軍面如土色,冷汗淋漓,身體顫抖抖的坐不住,連手裡拿的杯盤也只是戰,幾乎掉下地來。

大守恨不得身子替了李參軍,說著句把話,發個甚麼喜歡出來便好。

爭奈一個似鬼使神差,一個似夫魂落魄。

李參軍平日槓自許多風一流 悄悼,談笑科分,竟不知撩在爪哇國那裡去了。

比那泥塑木雕的,多得一味抖。

連滿堂伏侍的人,都慌得來沒頭沒腦,不敢說一句話,只冷眼瞧他兩個光景。

只見不多幾時,士真像個忍耐不住的模樣,忽地叫了一聲:「左右那裡?」

左右一夥人暴雷也似答應了一聲:「哈!」士真分付把李參軍拿下。

左右就在席上,如鷹拿雁雀,楸了下來聽令。

士真道:「且收郡獄!」左右即牽了李參軍衣袂,付在獄中,來回話了。

士真冷笑了兩聲,仍舊歡喜起來。

照前發興吃酒,他也不說甚麼緣故來。

大守也不敢輕問,戰戰兢兢陪他酒散,早已天曉了。

大守只這一出,被他驚壞,又恐怕因此惹惱了他,連自家身子立不勾,卻又不見得李參軍觸惱他一些處,正是不知一個頭腦。

叫著左右伏侍的人,逐個盤問道:「你們旁觀仔細,曾看出甚麼破綻麼?」

左右道:「李參軍自不曾開一句口,在那裡觸犯了來?因是眾人多疑心這個緣故;卻又不知李參軍如何便這般驚恐,連身子多主張不住,只是個顫抖抖的。」

大守道:「既是這等,除非去問李參軍,他自家或者曉得甚麼衝撞他處。

故此先慌了也不見得。」

大守說罷,密地叫個心腹的祗侯人去到獄中,傳大守的說話,問李參軍道:「昨日的事,參軍貌甚恭謹,且不曾出一句話,原沒處觸犯了副大使。

副大使為何如此發怒?又且系參軍在獄,參軍自家,可曉得甚麼緣故麼?」

李參軍只是哭泣,把頭搖了又搖,只不肯說甚麼出來。

祗侯人又道是奇怪,只得去告訴大守道:「李參軍不肯說話,只是一味哭。」

大守一發疑心了道:「他平日何等一個一精一細爽利的人,今日為何卻失張失智到此地位?真是難解。」

只得自己走進獄中來問他。

他見了大守,想著平日知重之恩,越哭得悲切起來。

大守忙問其故。

李參軍沉吟了半晌,歎了一口氣,才拭眼淚說道:「多感君侯拳拳垂問,某有心事,今不敢隱。

曾聞釋家有現世果報,向道是惑人的說話,今日方知此話不虛了。」

大守道:「怎見得?」

李參軍道:「君侯不要驚怪,某敢盡情相告。

某自上貧,無以自資衣食,因恃有幾分膂力,好與俠士、劍客往來,每每掠奪裡人的財帛,以充己用。

時常馳馬腰弓,往還太行道上,每日走過百來里路,遇著單身客人,便劫了財物歸家。

一日,遇著一個少年手執皮鞭,趕著一個駿騾,騾背負了兩個大袋。

某見他沉重,隨了他一路走去,到一個山坳之處,左右巖崖萬仞。

彼時日色將晚,前無行人,就把他盡力一推,推落崖下,不知死活。

因急趕了他這頭駿騾,到了下處,解開囊來一看,內有繒娟百餘匹。

自此家事得以稍贍。

自念所行非誼,因折弓棄矢。

閉門讀書,再不敢為非。

遂出仕至此官位。

從那時真至今歲,凡二十六年了。

昨蒙君侯台旨召侍王公之宴,初召時,就有些心驚肉顫,不知其由。

自料道決無他事,不敢推辭。

及到席間,燈下一見王公之貌,正是我向時推在崖下的少年,相貌一毫不異。

一拜之後,心中悚惕,魂魄俱無。

曉得冤業見在面前了。

自然死在目下,只消延頸待刃,還有甚別的說話來?幸得君侯知我甚深,不敢自諱,而今再無可逃,敢以身後為托,不便吾暴露一屍一骸足矣。」

言畢大哭。

大守也不覺慘然。

欲要救解,又無門路。

又想道:「既是有此冤業,恐怕到底難逃。」

似信不信的,且看怎麼?

大守叫人悄地打聽,副大使起身了來報,再伺侯有什麼動靜,快來回話。

大守懷著一肚子鬼胎,正不知葫蘆裡賣出甚麼藥來,還替李參軍希冀道:「或者酒醒起來,忘記了便好。」

須臾之間,報說副大使睡醒了。

即叫了左右進去,不知有何分付。

大守叫再去探聽,只見士真剛起身來,便問道:「昨夜李某今在何處?」

左右道:「蒙副大使發在郡獄。」

士真便怒道:「這賊還在,快梟他首來!」左右不敢稽遲,來稟大守,早已有探事的人飛報過了。

大守大驚失色,歎道:「雖是他冤業,卻是我昨日不合舉薦出來,害了他也!」好生不忍,沒計奈何。

只得任憑左右到獄中斬了李參軍之首。

正是:閻王注定三更死,並不留人到四更。

眼見得李參軍做了一世名流,今日死於非命。

左右取了李參軍之頭,來士真跟前獻上取驗。

士真反覆把他的頭,看了又看,哈哈大笑,喝叫:「拿了去!」

士真梳洗已畢,大守進來參見,心裡雖有此事恍惚,卻裝做不以為意的坦然模樣,又請他到自家郡齋赴宴。

逢迎之禮,一發小心了。

士真大喜,比昨日之情,更加款洽。

大守幾番要問他,囁嚷數次,不敢輕易開口。

直到見他歡喜頭上,大守先起請罪道:「有句說話,斗膽要請教副大使。

副大使恕某之罪,不嫌唐突,方敢啟口。」

士真道:「使君相待甚厚,我與使君相與甚歡,有話盡情直說,不必拘忌。」

大守道:「某本不才,幸得備員,叨守一郡。

副大使車駕槓臨,下察弊政,寬不加罪,恩同天地了。

昨日副大使酒間,命某召他客助飲。

某屬郡僻小,實無佳賓可以奉歡宴者。

某愚不揣事,私道李某善能飲酒,故請命召之。

不想李某愚憨,不一習一 禮法,觸忤了副大使,實系某之大罪。

今副大使既已誅了李某,李某已伏其罪,不必說了。

但某心愚鄙,竊有所未曉。

敢此上問:不知李某罪起於何處?願得副大使明白數他的過誤,使某心下洞然,且用誡將來之人,曉得奉上的禮法,不致舛錯,實為萬幸。」

士真笑道:「李某也無罪過,但吾一見了他,便急然激動吾心,就有殺之之意。

今既殺了,心方釋然,連吾也不知所以然的緣故。

使君但放心吃酒罷,再不必提起他了。」

宴罷,士真歡然致謝而行,又到別郡去了。

來這一番,單單只結果得一個李參軍。

大守得他去了,如釋重負,背上也輕鬆了好些。

只可惜無端害了李參軍,沒處說得苦。

太守記者獄中之言,密地訪問王士真的年紀,恰恰正是二十六歲,方知太行山少年被殺之年,士真已生於王家了。

真是冤家路窄,今日一命討了一命。

那心上事只有李參軍知道,連討命的做了事,也不省得。

不要說旁看的人,那裡得知這些緣故?大守嗟歎怪異,坐臥不安了幾日。

因念他平日支契的分上,又是舉他陪客,致害了他,只得自出家財,厚葬了李參軍。

常把此段因果勸人,教人不可行不義之事。

有詩為證:

冤債原從隔世深,相逢便起殺人心。

改頭換面猶相報,何況容顏儼在今?

分類:三言二拍合集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初刻拍案驚奇
作者簡介卷之一 轉運漢遇巧洞庭紅 波斯胡指卷之二 姚滴珠避羞惹羞 鄭月娥將錯卷之三 劉東山誇技順城門 十八兄奇卷之四 程元玉店肆代償錢 十一娘雲卷之五 感神媒張德容遇虎 湊吉日裴卷之六 酒下酒趙尼媼迷花 機中機賈卷之七 唐明皇好道集奇人 武惠妃崇卷之八 烏將軍一飯必酬 陳大郎三人卷之九 宣徽院仕女鞦韆會 清安寺夫卷之十 韓秀才乘亂聘嬌妻 吳太守憐卷十一●船家計賺假屍銀 狠僕人誤投卷十二 陶家翁大雨留賓 蔣震卿片言得卷十三 趙六老舐犢喪殘生 張知縣誅梟卷十四 酒謀對於郊肆惡 鬼對案楊化借卷十五 衛朝奉狠心盤貴產 陳秀才巧計卷十六 張溜兒熟布迷魂局 陸蕙娘立決卷十七 西山觀設輦度亡魂 開封府備棺卷十八 丹客半黍九還 富翁千金一笑卷十九 李公佐巧解夢中言 謝敘智擒卷二十 李克讓竟達空函 劉元普雙生卷二十一 袁尚寶相術動名卿 鄭舍人卷二十二 錢多處白丁橫帶 運退時刺卷二十三 大姊魂遊完宿願 小姨病起卷二十四 鹽官邑老魔魅色 會骸山大卷二十五 趙司戶千里遺音 蘇小娟一卷二十六♂風情村婦捐軀 假天語幕卷二十七 顧阿秀喜捨檀那物 崔俊臣卷二十八 金光洞主談舊變 玉虛尊者卷二十九 通閨闥堅心燈火 鬧囹圄捷卷三十 王大使威行部下 李參軍冤報生前卷三十一 何道士因術成奸 周經歷因奸破卷三十二 喬兌換鬍子宣淫 顯報施臥師入卷三十三 張員外義撫螟蛉子 包尤圖智賺卷三十四 聞人生野戰翠浮庵 靜觀尼晝錦卷三十五 訴窮漢暫掌別人錢 看財奴刁買卷三十六~廊僧怠招魔 黑衣盜奸生殺卷三十七 屈突仲任酷殺眾生 鄆州司令冥卷三十八 占家財狠婿妒侄 廷親脈孝女藏卷三十九 喬勢天師禳旱魃 秉誠縣令召甘讀卷四十 華陰道獨逢異客 江陵郡三拆仙讀後感——消極,八卦,涉*黃讀後感——八卦也有力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