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誌異》巧娘:生一子,名廉。甚慧,而天閹,十七歲,一陰一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聊齋誌異》巧娘

聊齋誌異

巧娘

廣東有搢紳傅氏,年六十餘。

生一子,名廉。

甚慧,而天閹,十七歲,一陰一才如蠶。

遐邇聞知,無以女女者。

自分宗緒已絕,晝夜憂怛,而無如何。

廉從師讀。

師偶他出,適門外有猴戲者,廉觀之,廢學焉。

度師將至而懼,遂亡去。

離家數里,見一白衣女郎,偕小婢出其前。

女一回首,妖麗無比。

蓮步蹇緩,廉趨過之。

女回顧婢曰:「試問郎君,得毋欲如瓊乎?」

婢果呼問。

廉詰其何為。

女曰:「倘之瓊也,有尺一書,煩便道寄裡門。

老母在家,亦可為東道主。」

廉出本無定向,念浮海亦得,因諾之。

女出書付婢,婢轉付生。

問其姓名居裡,云:「華姓,居秦女村,去北郭三四里。」

生附舟便去。

至瓊州北郭,日已曛暮。

問秦女村,迄無知者。

望北行四五里,星月已燦,芳草迷目,曠無逆旅,窘甚。

見道側墓,思欲傍墳棲止,大懼虎狼。

因攀樹猱升,蹲踞其上。

聽松聲謖謖,宵蟲哀奏,中心忐忑,悔至如燒。

忽聞人聲在下,俯瞰之,庭院宛然;一麗人坐石上,雙鬟挑畫燭,分侍左右。

麗人左顧曰:「今夜月白星疏,華姑所贈一團一 茶,可烹一琖,賞此良夜。」

生意其鬼魅,毛髮直豎,不敢少息。

忽婢子仰視曰:「樹上有人!」女驚起曰:「何處大膽兒,暗來窺人!」

生大懼,無所逃隱,遂盤旋下,伏地乞宥。

女近臨一睇,反恚為喜,曳與並坐。

睨之,年可十七八,姿態艷絕。

聽其言,亦土音。

問:「郎何之?」

答云:「為人作寄書郵。」

女曰:「野多暴客,露宿可虞。

不嫌蓬蓽,願就稅駕。」

邀生入。

室惟一榻,命婢展兩被其上。

生自慚形穢,願在下床 。

女笑曰:「佳客相逢,女元龍何敢高臥?」

生不得已,遂與共榻,而惶恐不敢自舒。

未幾,女暗中以纖手探入,輕捻脛股,生偽寐,若不覺知。

又未幾,啟衾入,搖生,迄不動。

女便下探隱處。

乃停手悵然,悄悄出衾去。

俄聞哭聲。

生惶愧無以自容,恨天公之缺陷而已。

女呼婢篝燈。

婢見啼痕,驚問所苦。

女搖首曰:「我歎吾命耳。」

婢立榻前,耽望顏色。

女曰:「可喚郎醒,遣放去。」

生聞之,倍益慚怍;且懼宵半,茫茫無所復之

籌念間,一婦人排闥入。

婢白:「華姑來。」

微窺之,年約五十餘,猶風格。

見女未睡,便致詰問。

女未答。

又視榻上有臥者,遂問:「共榻何人?」

婢代答:「夜一少年郎,寄此宿。」

婦笑曰:「不知諧花燭。」

見女啼淚未乾,驚曰:「合巹之夕,悲啼不倫;將勿郎君粗暴也?」

女不言,益悲。

婦欲捋衣視生,一振衣,書落榻上。

婦取視,駭曰:「我女筆意也!」拆讀歎吒。

女問之。

婦云:「是三姐家報,言吳郎已死,煢無所依,且為奈何?」

女曰:「彼固雲為人寄書,幸未遣之去。」

婦呼生起,究詢書所自來。

生備述之。

婦曰:「遠煩寄書,當何以報?」

又熟視生,笑問:「何迕?」

生言:「不自知罪。」

又詰女。

女歎曰:「自憐生適閹寺,歿奔椓人,是以悲耳。」

婦顧生曰:「慧黠兒,固雄而雌者耶?是我之客,不可久溷他人。」

遂導生入東廂,探手於褲而驗之。

笑曰:「無怪零涕;然幸有根蒂,猶可為力。」

挑燈遍翻箱簏,得黑丸,授生,令即吞下,秘囑勿吪,乃出。

生獨臥籌思,不知藥醫何症。

將比五更,初醒,覺臍下熱氣一縷,直衝隱處,蠕蠕然似有物垂股際;自探之,身已偉男。

心驚喜,如乍膺九錫。

欞色才分,婦入,以炊餅納生室,叮囑耐坐,反關其戶。

出語曰:「郎有寄書勞,將留招三娘來,與訂姊妹一交一 。

且復閉置,免人厭惱。」

乃出門去。

生迴旋無聊,時近門隙,如鳥窺籠。

望見,輒欲招呼自呈,慚訥而止。

延及夜分,婦始攜女歸。

發扉曰:「悶煞郎君矣!三娘可來拜謝。」

途中人逡巡入,向生斂衽。

婦命相呼以兄妹。

笑曰:「姊妹亦可。」

並出堂中,一團一 坐置飲。

飲次,戲問:「寺人亦動心佳麗否?」

生曰:「跛者不忘履,盲者不忘視。」

相與粲然。

以三娘勞頓,迫令安置。

婦顧三娘,俾與生俱。

三娘羞暈不行。

婦曰:「此丈夫而巾幗者,何畏之?」

敦促偕去。

私囑生曰:「一陰一為吾婿,一陽一為吾子,可也。」

生喜,捉臂登床 ,發硎新試,其快可知。

既於枕上問女:「何人?」

曰:「鬼也。

才色無匹,而時命蹇落。

適毛家小郎子,病閹,十八歲而不能人,因邑邑不暢,繼恨如冥。」

生驚,疑三娘亦鬼。

女曰:「實告君,妾非鬼,狐耳。

獨居無耦,我母子無家,借廬棲止。」

生大愕。

女云:「無懼,雖故鬼狐,非相禍者。」

由此日共談燕。

雖知非人,而心愛其娟好,獨恨自獻無隙。

生蘊藉,善諛噱,頗得憐。

一日,華氏母子將他往,復閉生室中。

生悶氣,繞屋隔扉呼。

命婢,歷試數鑰,乃得啟。

生附耳請間。

遣婢去。

生挽就寢榻,偎向之。

女戲掬臍下,曰:「惜可兒此處闕然。」

語未竟,觸手盈握。

驚曰:「何前之渺渺,而遽累然!」生笑曰:「前羞見客,故縮;今以誚謗難堪,聊作蛙怒耳。」

遂相綢繆。

已而恚曰:「今乃知閉戶有因。

昔母子流蕩棲無所,假廬居之。

三娘從學刺繡,妾曾不少秘惜;乃妒忌如此!」生勸慰之,且以情告。

終銜之。

生曰:「密之,華姑囑我嚴。」

語未及已,華姑掩入。

二人皇遽方起。

華姑瞋目,問:「誰啟扉?」

笑逆自承。

華姑益怒,聒絮不已。

故哂曰:「阿姥亦大笑人!是丈夫而巾幗者,何能為?」

三娘見母與苦相抵,意不自安,以一身調停兩間,始各拗怒為喜。

言雖憤烈,然自是屈意事三娘。

但華姑晝夜閒防,兩情不得自展,眉目含情而已。

一日,華姑謂生曰:「吾兒姊妹皆已奉事君。

念居此非計,君宜歸告父母,早訂永約。」

即治裝促生行。

二女相向,容顏悲惻;而尤不可堪,淚滾滾如斷貫珠,殊無已時。

華姑排止之。

便曳生出。

至門外,則院宇無存,但見荒塚。

華姑送至舟上,曰:「君行後,老身攜兩女僦屋於貴邑。

倘不忘夙好,李氏廢園中,可待親迎。」

生乃歸。

時傅父覓子不得,正切焦慮,見子歸,喜出非望。

生略述崖末,兼致華氏之訂。

父曰:「妖言何足聽信?汝尚能生還者,徒以閹廢故;不然,死矣!」生曰:「彼雖異物,情亦猶人;況又慧麗,娶之亦不為戚一黨一 笑。」

父不言,但嗤之。

生乃退而技癢,不安其分,輒私婢;漸至白晝宣一婬一,意欲駭聞翁媼。

一日,為小婢所窺,奔告母。

母不信,薄觀之,始駭。

呼婢研究,盡得其狀。

喜極,逢人宣暴,以示子不閹,將論婚於世族。

生私白母:「非華氏不娶。」

母曰:「世不乏美婦人,何必鬼物?」

生曰:「兒非華姑,無以知人道,背之不祥。」

傅父從之,遣一僕一嫗往覘之。

出東郭四五里,尋李氏園。

見敗垣竹樹中,縷縷有炊煙。

嫗下乘,直造其闥,則母子拭幾濯溉,似有所伺。

嫗拜致主命。

見三娘,驚曰:「此即吾家小主婦耶?我見猶憐,何怪公子魂思而夢繞之。」

便問阿姊。

華姑歎曰:「是我假女。

三日前,忽殂謝去。」

因以酒食餉嫗及僕。

嫗歸,備道三娘容止,父母皆喜。

末陳死耗,生惻惻欲涕。

至親迎之夜,見華姑親問之。

答云:「已投生北地矣。」

生欷歔久之。

迎三娘歸,而終不能忘情,凡有自瓊來者,必召見問之。

或言秦女墓夜聞鬼哭。

生詫其異,入告三娘。

三娘沉吟良久,泣下曰:「妾負姊矣!」詰之,答云:「妾母子來時,實未使聞。

茲之怨啼,將無是姊?向欲相告,恐彰母過。」

生聞之,悲已而喜。

即命輿,宵晝兼程,馳詣其墓。

叩墓木而呼曰:「,!某在斯。」

俄見女郎繃嬰兒,自穴中出,舉首酸嘶,怨望無已。

生亦涕下。

探懷問誰氏子,曰:「是君之遺孽也,誕三月矣。」

生歎曰:「誤聽華姑言,使母子埋憂地下,罪將安辭!」乃與同輿,航海而歸。

抱子告母。

母視之,體貌豐偉,不類鬼物,益喜。

二女諧和,事姑孝。

後傅父病,延醫來。

曰:「疾不可為,魂已離捨。」

督治冥具,既竣而卒。

兒長,絕肖父;尤慧,十四游泮。

高郵翁紫霞,客於廣而聞之。

地名遺脫,亦未知所終矣。

分類:古典神魔志怪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聊齋誌異
考城隍耳中人屍變噴水瞳人語畫壁山魈咬鬼捉狐蕎中怪宅妖王六郎偷桃種梨勞山道士長清僧蛇人斫蟒犬奸雹神狐嫁女嬌娜僧孽妖術野狗三生狐入瓶鬼哭真定女焦螟葉生四十千成仙新郎靈官王蘭鷹虎神王成青鳳畫皮賈兒蛇癖金世成董生齕石廟鬼陸判嬰寧聶小倩義鼠地震海公子丁前溪海大魚張老相公水莽草造畜鳳陽士人耿十八珠兒小官人胡四姐祝翁豬婆龍某公快刀俠女酒友蓮香阿寶九山王遵化署狐張誠汾州狐巧娘吳令口技狐聯灘水狐紅玉林四娘江中魯公女道士胡氏戲術丐僧伏狐蟄龍蘇仙李伯言黃九郎金陵女子湯公閻羅連瑣單道士白於玉夜叉國小髻西僧老饕連城霍生汪士秀商三官於江庚娘宮夢弼鴝鵒劉海石諭鬼泥鬼夢別犬燈番僧狐妾雷曹賭符阿霞李司鑒五羖大夫毛狐翩翩黑獸余德楊千總瓜異青梅羅剎海市田七郎產龍保住公孫九娘促織柳秀才水災諸城某甲庫官酆都御史龍無目狐諧雨錢妾杖擊賊秀才驅怪姊妹易嫁續黃粱龍取水小獵犬棋鬼辛十四娘白蓮教雙燈捉鬼射狐蹇償債頭滾鬼作筵胡四相公念秧蛙曲鼠戲泥書生土地夫人寒月芙蕖酒狂陽武侯趙城虎螳螂捕蛇武技小人秦生鴉頭酒蟲木雕美人封三娘狐夢布客農人章阿端餺飥媼金永年花姑子武孝廉西湖主孝子獅子閻王土偶長治女子義犬鄱陽神伍秋月蓮花公主綠衣女黎氏荷花三娘子罵鴨柳氏子上仙侯靜山錢流郭生金生色彭海秋堪輿竇氏梁彥龍肉潞令馬介甫魁星厙將軍絳妃河間生雲翠仙跳神鐵布衫法大力將軍白蓮教顏氏杜翁小謝縊鬼吳門畫工林氏胡大姑細侯狼三則美人首劉亮采蕙芳山神蕭七亂離二則豢蛇雷公菱角餓鬼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