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全集》卷十一:始嘉靖丙戌至戊子寄鄒謙之(丙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王陽明全集》卷十一

王陽明全集

卷十一

靜心錄之三 文錄三

始嘉靖丙戌至戊子

寄鄒謙之(丙戌)

比遭家多難,工夫極費力,因見得良知兩字比舊愈加親切。

真所謂大本達道,捨此更無學問可講矣。

「隨處體認天理」之說,大約未嘗不是,只要根究下落,即未免捕風捉影,縱令鞭辟向裡,亦與聖門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塵。

若復失之毫釐,便有千里之謬矣。

四方同志之至此者,但以此意提掇之,無不即有省發,只是著實能透徹者甚亦不易得也。

世間無志之人,既已見驅於聲利詞章之一習一 ,間有知得自己性分當求者,又被一種似是而非之學兜絆羈縻,終身不得出頭。

緣人未有真為聖人之志,未免挾有見小欲速之私,則此重學問,極足支吾眼前得過。

是以雖在豪傑之士,而任重道遠,志稍不力,即且安頓其中者多矣。

謙之之學,既以得其大原,近想涉歷彌久,則功夫當益精明矣。

無因接席一論,以資切劘,傾企如何!范祠之建,實亦有裨風教。

僕於大字,本非所長,況已久不作,所須祠扁,必大筆自揮之,乃佳也。

使還,值歲冗,不欲盡言。

二(丙戌)

承示《諭俗禮要》,大抵一宗《文公家禮》而簡約之,切近人情,甚善甚善!非吾謙之誠有意於化民成俗,未肯汲汲為此也!古禮之存於世者,老師宿儒當年不能窮其說,世之人苦其煩且難,遂皆廢置而不行。

故今之為人上而欲異民於禮者,非詳且備之為難,惟簡切明白而使人易行之為貴耳。

中間如四代位次及社祔祭之類,固區區向時欲稍改以從俗者,今皆斟酌為之,於人情甚協。

蓋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已矣。

先王制禮,皆因人情而為之節文,是以行之萬世而皆准。

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非其傅記之訛闕,則必古今風氣一習一 俗之異宜者矣。

此雖先王未之有,亦可以義起,三王之所以不相襲禮也。

若徒拘泥於古,不得於心,而冥行焉,是乃非禮之禮,行不著而一習一 不察者矣。

後世心學不講,人失其情,難乎與之言禮!然良知之在人心,則萬古如一日。

苟順吾心之良知以致之,則所謂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矣。

非天子不議禮制度,今之為此,非以議禮為也,徒以末世廢禮之極,聊為之兆以興起之。

故特為此簡易之說,欲使之易知易從焉耳。

冠、婚、喪、祭之外,附以鄉約,其於民俗亦甚有補。

至於射禮,似宜別為一書,以教學者,而非所以求諭於俗。

今以附於其間,卻恐民間以非所常行,視為不切,又見其說之難曉,遂並其冠、婚、喪、祭之易曉者而棄之也。

《文公家禮》所以不及於射,或亦此意也歟?幸更裁之!

令先公墓表決不負約,但向在紛冗憂病中,近復咳患盛作,更求假以日月耳。

施、濮兩生知解甚利,但已經爐鞴,則鍛煉為易,自此益淬礪之,吾見其成之速也。

書院新成,欲為諸生擇師,此誠盛德之事。

但劉伯光以家事促歸;魏師伊乃兄適有官務,倉卒往視;何廷仁近亦歸省,惟黃正之尚留彼。

意以登壇說法,非吾謙之身自任之不可。

須事定後,卻與二三同志造訪,因而連留旬月,相與砥礪開發,效匡翼之勞,亦所不辭也。

祠堂位次祔祭之義,往年曾與徐曰仁備論。

曰仁嘗記其略,今使錄一通奉覽,以備采擇。

或問:「《文公家禮》高、曾、祖、禰之位皆西上,以次而東。

於心切有未安。」

一陽一明子曰:「古者廟門皆南向,主皆東向。

合祭之時,昭之遷主列於北牖,穆之遷主列於南牖,皆統於太祖東向之尊。

是故西上,以次而東。

今祠堂之制既異於古,而又無太祖東向之統, 則西上之說誠有所未安。

」曰:「然則今當何如?」

曰:「禮以時為大,若事死如事生,則宜以高祖南向,而曾、祖、禰東西分列,席皆稍降而弗正對,似於人心為安。

曾見浦一江一 鄭氏之祭,四代考妣。

皆異席。

高考妣南向,曾、祖、禰考皆西向,妣皆東向,名依世次,稍退半席。

其於男女之列,尊卑之等,兩得其宜。

今吾家亦如此行。

但恐民間廳事多淺隘,而器物亦有所不備,則不能以通行耳。」

又問:「無後者之祔於己之子侄,固可下列矣。

若在祖宗之行,宜何如祔?」

一陽一明子曰:「古者大夫三廟,不及其高矣;適士二廟,不及其曾矣。

今民間得祀高、曾,蓋亦體順人情之至,例以古制,則既為僭,況在其行之無後者乎!古者士大夫無子,則為之置後,無後者鮮矣。

後世人情偷薄,始有棄貧賤而不問者。

古所為無後,皆殤子之類耳。

《祭法》:「王下祭殤五:適子、適孫、適曾孫、適玄孫、適來孫。

諸侯下祭三,大夫二,適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則無後之祔,皆子孫屬也。

今民間既得假四代之祀,以義起之,雖及弟侄可矣。

往年湖湘一士人家,有曾伯祖與堂叔祖皆賢而無後者,欲為立嗣,則族眾不可;欲弗祀,則思其賢,有所不忍也。

以問於某,某曰:不祀二三十年矣,而追為之嗣,勢有所不行矣。

若在士大夫家,自可依古族屬之義,於春、秋二社之次,特設一祭:凡族之無後而親者,各以昭穆之次配祔之,於義亦可也。」

三(丙戌)

教札時及,足慰離索。

兼示《論語講章》,明白痛快,足以發朱注之所未及。

諸生聽之,當有油然而興者矣。

後世人心陷溺,禍亂相尋,皆由此學不明之故。

只將此學字頭腦處指掇得透徹,使人洞然知得是自己生身立命之原,不假外求,如木之有根,暢茂條達,自有所不容已,則所謂悅樂不慍者,皆不待言而喻。

書院記文,整嚴一精一確,迥爾不群,皆是直寫胸中實見,一洗近儒影響雕飾之一習一 ,不徒作矣。

某近來卻見得良知兩字日益真切簡易。

朝夕與朋輩講一習一 ,只是發揮此兩字不出。

緣此兩字,人人所自有,故雖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覺。

若致其極,雖聖人天地不能無憾,故說此兩字窮劫不能盡。

世儒尚有致疑於此,謂未足以盡道者,只是未嘗實見得耳。

近有鄉大夫請某講學者云:「除卻良知,還有什麼說得?」

某答云:「除卻良知,還有什麼說得!」不番邇來謙之於此兩字,見得比舊又如何矣?無因一面扣之,以快傾渴。

正之去,當能略盡鄙懷,不能一一。

後世大患,全是士夫以虛文相誑,略不知有誠心實意。

流積成風,雖有忠信之質,亦且迷溺其間,不自知覺。

是故以之為子,則非孝;以之為臣,則非忠。

流毒扇禍,生民之亂,尚未知所抵極。

今欲救之,惟有返樸還淳是對症之劑。

故吾儕今日用工,務在鞭辟近裡,刪削繁文始得。

然鞭辟近裡,刪削繁文,亦非草率可能,必須講明致良知之學。

每以言於同志,不識謙之亦以為何如也?講學之後,望時及之。

四(丙戌)

正之歸,備談政教之善,勤勤懇懇,開誘來學,毅然以斯道為己任,其為喜幸如何可言!前書「虛文相誑」之說,獨以慨夫後儒之沒溺詞章,雕鏤文字以希世盜名,雖賢知有所不免,而其流毒之深,非得根器力量如吾謙之者,莫能挽而回之也!而謙之顧猶歉然,欲以猛省寡過,此正吾謙之之所以為不可及也。

欣歎欣歎!

學絕道喪之餘,苟有興起嚮慕於是學者,皆可以為同志,不必銖稱寸度而求其盡合於此,以之待人可也。

若在我之所以為造端立命者,則不容有毫髮之或爽矣。

道一而已,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釋氏之所以為釋,老氏之所以為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寧有二乎?今古學術之誠偽邪正,何啻碔砆美玉!然有眩惑終身而不能辯者,正以此道之無二,而其變動不拘,充塞無間,縱橫顛倒,皆可推之而通。

世之儒者,各就其一偏之見,而又飾之以比擬仿像之功,文之以章句假借之訓,其為一習一 熟既足以自信,而條目又足以自安,此其所以誑己誑人,終身沒溺而不悟焉耳!然其毫釐之差,而乃致千里之謬。

非誠有求為聖人之志而從事於惟一精一惟一之學者,莫能得其受病之源而發其神奸之所由伏也。

若某之不肖,蓋亦嘗陷溺於其間者幾年,倀倀然既自以為是矣。

賴天之靈,偶有悟於良知之學,然後悔其向之所為者,固包藏禍機,作偽於外,而心勞日拙者也。

十餘年來,雖痛自洗剔創艾,而病根深痼,萌櫱時生。

所幸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猶舟之得舵,雖驚風巨浪顛沛不無,尚猶得免於傾覆者也。

夫舊一習一 之溺人,雖已覺悔悟,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難若此,又況溺而不悟,日益以深者,亦將何所抵極乎!以謙之精神力量,又以有覺於良如,自當如一江一 河之注海,沛然無復能有為之障礙者矣!默成深造之餘,必有日新之得,可以警發昏惰者,便間不惜款款示及之。

五(丙戌)

張、陳二生來,適歸余姚祭掃,遂不及相見,殊負深情也。

隨事體認天理,即戒慎恐懼功夫,以為尚隔一塵,為世之所謂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求之於外者言之耳。

若致良知之功明,則此語亦自無害,不然即猶未免於毫釐千里也。

來喻以為恐主於事者, 蓋已深燭其弊矣。

寄示甘泉《尊經閣記》,甚善甚善!其間大意亦與區區《稽山書院》之作相同。

《稽山》之作,向嘗以寄甘泉,自謂於此學頗有分毫髮明。

今甘泉乃謂「今之謂聰明知覺,不必外求諸經者,不必呼而能覺」之類,則似急於立言,而未暇細察鄙人之意矣。

後世學術之不明,非為後人聰明識見之不及古人,大抵多由勝心為患,不能取善相下。

明明其說之已是矣,而又務為一說以高之,是以其說愈多而惑人愈甚。

凡今學術之不明,使後學無所適從,徒以致人之多言者,皆吾一黨一 自相求勝之罪也。

今良知之說,已將學問頭腦說得十分下落,只是各去勝心,務在共明此學,隨人分限,以此循循善誘之,自當各有所至。

若只要自立門戶,外假衛道之名,而內行求勝之實,不顧正學之因此而益荒,人心之因此而愈惑,一黨一 同伐異,覆短爭長,而惟以成其自私自利之謀,仁者之心有所不忍也!甘泉之意,未必由此,因事感觸,輒漫及之。

蓋今時講學者,大抵多犯此症,在鄙人亦或有所未免,然不敢不痛自克治也。

如何如何?

答友人(丙戌)

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已。

毀譽榮辱之來,非獨不以動其心,且資之以為切磋砥礪之地。

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正以其無入而非學也。

若夫聞譽而喜,聞毀而戚,則將惶惶於外,惟日之不足矣,其何以為君子!往年駕在留都,左右一交一 讒某於武廟。

當時禍且不測,僚屬鹹危懼,謂群疑若此,宜圖所以自解者。

某曰:「君子不求天下之信己也,自信而已。

吾方求以自信之不暇,而暇求人之信己乎?」

某於執事為世一交一 ,執事之心,某素能信之,而顧以相訊若此,豈亦猶有未能自信也乎?雖然,執事之心,又焉有所不自信者!至於防範之外,意料所不及,若校人之於子產者,亦安能保其必無。

則執事之懇懇以詢於僕,固君子之嚴於自治,宜如此也。

昔楚人有宿於其友之家者,其僕竊友人之履以歸,楚人不知也。

適使其僕市履於肆,僕私其直而以竊履進, 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來過,見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駭曰:「吾固疑之,果然竊吾履。」

遂與之絕。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門,而悔謝曰:「吾不能知子,而繆以疑子,吾之罪也。

請為以如初。」

今執事之見疑於人,其有其無,某皆不得而知。

縱或有之,亦何傷於執事之自信乎?不俟逾年,吾見有踵執事之門而悔謝者矣。

執事其益自信無怠,固將無入而非學,亦無入而不自得也矣!

答友人問(丙戌)

問:「自來先儒皆以學問思辯屬知,而以篤行屬行,分明是兩截事。

今先生獨謂知行合一,不能無疑。」

曰:此事吾已言之屢屢。

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

若著實做學問思辯的工夫,則學問思辯亦便是行矣。

學是學做這件事,問是問做這件事,思辯是思辯做這件事,則行亦便是學問思辯矣。

若謂學問思辯之,然後去行,卻如何懸空先去學問思辯得?行時又如何去得做學問思辯的事?行之明覺一精一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

若行而不能一精一察明覺,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知;知而不能真切篤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行;元來只是一個工夫。

凡古人說知行,皆是就一個工夫上補偏救弊說,不似今人截然分作兩件事做。

某今說知行合一,雖亦是就今時補偏救弊說,然知行體段亦本來如是。

吾契但著實就身心上體履,當下便自知得。

今卻只從言語文義上窺測,所以牽制支離,轉說轉糊塗,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

「像山論學與晦庵大有同異,先生嘗稱象山「於學問頭腦處見得直截分明」。

今觀象山之論,卻有謂學有講明,有踐履,及以致知格物為講明之事,乃與晦庵之說無異,而與先生知行合一之說,反有不同。

何也?」

曰:君子之學,豈有心於同異?惟其是而已。

吾於象山之學有同者,非是苟同;其異者,自不掩其為異也。

吾於晦庵之論有異者,非是求異;其同者,自不害其為同也。

假使伯夷、柳下惠與孔、孟同處一堂之上,就其所見之偏全,其議論斷亦不能皆合,然要之不害其同為聖賢也。

若後世論學之士,則全是一黨一 同伐異,私心浮氣所使,將聖賢事業作一場兒戲看了也。

又問:「知行合一之說,是先生論學最要緊處。

今既與象山之說異矣,敢問其所以同。」

曰: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

若頭腦處見得分明,見得原是一個頭腦,則雖把知行分作兩個說,畢竟將來做那一個工夫,則始或未便融會,終所謂百慮而一致矣。

若頭腦見得不分明,原看做兩個了,則雖把知行合作一個說,亦恐終未有湊泊處,況又分作兩截去做,則是從頭至尾更沒討下落處也。

又問:「致良知之說,真是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

象山已於頭腦上見得分明,如何於此尚有不同?」

曰:致知格物,自來儒者皆相沿如此說,故象山亦遂相沿得來,不復致疑耳。

然此畢竟亦是象山見得未一精一一處,不可掩也。

又曰: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一精一察處,便是知。

若知時,其心不能真切篤實,則其知便不能明覺一精一察;不是知之時只要明覺一精一察,更不要真切篤實也。

行之時,其心不能明覺一精一察,則其行便不能真切篤實;不是行之時只要真切篤實,更不要明覺一精一察也。

知天地之化育,心體原是如此。

乾知大始,心體亦原是如此。

答南元善(丙戌)

別去忽逾三月,居嘗思念,輒與諸生私相慨歎。

計歸程之所及,此時當到家久矣。

太夫人康強,貴眷無恙,渭南風景,當與柴桑無異,而元善之識見興趣,則又有出於元亮之上者矣。

近得中途寄來書,讀之恍然如接顏色。

勤勤懇懇,惟以得聞道為喜,急問學為事,恐卒不得為聖人為憂,亹亹千數百言,略無一字及於得喪榮辱之間,此非真有朝聞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

浣慰何如!諸生遞觀傳誦,相與歎仰歆服,因而興起者多矣。

世之高抗通脫之士,捐富貴,輕利害,棄爵錄,決然長往而不顧者,亦皆有之。

彼其或從好於外道詭異之說,投情於詩酒山水技藝之樂,又或奮發於意氣,感激於憤悱,牽溺於嗜好,有待於物以相勝,是以去彼取此而後能。

及其所之既倦,意衡心郁,情隨事移,則憂愁悲苦隨之而作。

果能捐富貴,輕利害,棄爵錄,快然終身,無人而不自得已乎?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見其良知之昭明靈覺,圓融洞澈,廓然與太虛而同體。

太虛之中,何物不有?而無一物能為太虛之障礙。

蓋吾良知之體,本自聰明睿知,本自寬裕一溫一 柔,本自發強剛毅,本自齊莊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本無富貴之可慕,本無貧賤之可憂,本無得喪之可欣戚,愛憎之可取捨。

蓋吾之耳而非良知,則不能以聽矣,又何有於聰?目而非良知,則不能以視矣,又何有於明?心而非良知,則不能以思與覺矣,又何有於睿知?然則,又何有於寬裕一溫一 柔乎?又何有於發強剛毅乎?又何有於齊莊中正文理密察乎?又何有於溥博淵泉而時出之乎?故凡慕富貴,憂貧賤,欣戚得喪,愛憎取捨之類,皆足以蔽吾聰明睿知之體,而窒吾淵泉時出之用。

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塵沙,聰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

其疾痛郁逆,將必速去之為快,而何能忍於時刻乎?故凡有道之士,其於慕富貴,憂貧賤,欣戚得喪而取捨愛憎也,若洗目中之塵而拔耳中之楔。

其於富貴、貧賤、得喪、愛憎之相,值若飄風浮靄之往來變化於太虛,而太虛之體,固常廓然其無礙也。

元善今日之所造,其殆庶幾於是矣乎!是豈有待於物以相勝而去彼取此?激昂於一時之意氣者所能強?而聲音笑貌以為之乎?元善自愛!元善自愛!

關中自古多豪傑,其忠信沈毅之質,明達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亦多矣,未有如關中之盛者也。

然自橫渠之後,此學不講,或亦與四方無異矣。

自此關中之士有所振發興起,進其文藝於道德之歸,變其氣節為聖賢之學,將必自吾元善昆季始也。

今日之歸,謂天為無意乎?謂天為無意乎?元貞以病,不及別簡,蓋心同道同而學同,吾所以告之亦不能有他說也。

亮之亮之!

二(丙戌)

五月初得蘇州書,後月,適遇王驛丞去,草草曾附短啟。

其時私計行施,到家必已久矣。

是月三日,余門子回復,領手教,始知六月尚留汴城。

世途之險澀難料,每每若此也。

賤軀入夏咳作,兼以毒暑大旱,舟楫無所往,日與二三子講息池傍小閣中。

每及賢昆玉,則喟然興歎而已!郡中今歲之旱,比往年尤甚。

河渠曾蒙開浚者,百姓皆得資灌溉之利,相與嘖嘖追頌功德,然已控吁無及矣。

彼奸妒僉人號稱士類者,乃獨讒疾排構無所不至,曾細民之不若,亦獨何哉!亦獨何哉!色養之暇,塤篪協奏,切磋講一習一 ,當日益深造矣。

裡中英俊相從論學者幾人?學絕道喪且幾百年,居今之時,而苟知趨向於是,正所謂空谷之足音,皆今之豪傑矣。

便中示知之。

竊嘗喜晦翁涵育薰陶之說,以為今時朋友相與必有此意,而後彼此一交一 益。

近來一二同志與人講學,乃有規礪太刻,遂相憤戾而去者,大抵皆不免於以善服人之病耳。

楚國實又爾憂去,子京諸友亦不能亟相會,一齊眾楚。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雖然,「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非賢昆玉,疇足以語於斯乎!其餘世情,真若浮虛之變一態 ,亮非元善之所屑聞者也,遂不一一及。

答季明德(丙戌)

書惠遠及,以咳恙未平,憂念備至,感愧良深!食姜太多,非東南所宜,誠然。

此亦不過暫時劫劑耳。

近有一友為易「貝母丸」 服之,頗亦有效,乃終不若來諭「用養生之法拔去病根」者,為得本源之論。

然此又不但治病為然,學問之功亦當如是矣。

承示:「立志益堅,謂聖人必可以學而至。

兢兢焉,常磨煉於事為朋友之間,而厭煩之心比前差少。」

喜幸殊極!又謂:「聖人之學,不能無積累之漸。」

意亦切實。

中間以堯、舜、文王、孔、老諸說,發明「志學」一章之意,足知近來進修不懈。

居有司之煩而能一精一思力究若此,非朋輩所及。

然此在吾明德自以此意奮起其精神,砥切其志意,則可矣;必欲如此節節分疏引證,以為聖人進道一定之階級,又連掇數聖人紙上之陳濟,而入之以此一款條例之中,如以堯之試鯀為未能不惑,子夏之「啟予」為未能耳順之類,則是尚有比擬牽滯之累。

以此論聖人之亦必由學而至,則雖有所發明,然其階級懸難,反覺高遠深奧,而未見其為人皆可學。

乃不如末後一節,謂「至其極而矩之不逾,亦不過自此志之不已所積。

而「不逾」之上,亦必有學可進,聖人豈絕然與人異哉!」又云:「善者,聖之體也。

害此善者,人欲而已。

人欲,吾之所本無。

去其本無之人欲,則善在我而聖體全。

聖無有餘,我無不足,此以知聖人之必可學也。

然非有求為聖人之志,則亦不能以有成,」只如此論,自是親切簡易。

以此開喻來學,足以興起之矣。

若如前說,未免使柔怯者畏縮而不敢當,高明者希高而外逐,不能無弊也。

聖賢垂訓,固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者。

凡看經書,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於學而已。

則千經萬典,顛倒縱橫,皆為我之所用。

一涉拘執比擬,則反為所縛。

雖或特見妙詣,開發之益一時不無,而意必之見流注潛伏,蓋有反為良知之障蔽而不自知覺者矣。

其云「善者聖之體」,意固已好,善即良知,言良知則使人尤為易曉。

故區區近有「心之良知是謂聖」之說。

其間又云:「人之為學,求盡乎天而已。」

此明德之意,本欲合天人而為一,而未免反離而二之也。

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

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而又親切簡易。

故不若言「人之為學,求盡乎心而已。」

知行之答,大段切實明白,詞氣亦平和,有足啟發人者。

惟賢一書,識見甚進,間有語疵,則前所謂「意必之見流注潛伏」者之為病。

今既照破,久當自融釋矣。

以「效」訓「學」之說,凡字義之難通者,則以一字之相類而易曉者釋之。

若今學字之義,本自明白,不必訓釋。

今遂以效訓學,以學訓效,皆無不可,不必有所拘執。

但效字終不若學字之混成耳。

率性而行則性,謂之道;修道而學則道,謂之教。

謂修道之為教,可也;謂修道之為學,亦可也。

自其道之示人無隱者而言,則道謂之教;自其功夫之修一習一 無違者而言,則道謂之學。

教也,學也,皆道也,非人之所能為也。

知此,則又何訓釋之有!所須《學記》,因病未能著筆,俟後便為之。

與王公弼(丙戌)

來書比舊所見益進,可喜可喜!中間謂「棄置富貴與輕於方父兄之命,只是一事。」

當棄富貴即棄富貴,只是致良知;當從父兄之命即從父兄之命,亦只是致良知。

其間權量輕重,稍有私意於良知,便自不安。

凡認賊作子者,緣不知在良知上用功,是以有此。

若只在良知上體認,所謂「雖不中,不遠矣」。

二(丁亥)

老年得子,實出望外。

承相知愛念,勤卷若此,又重之以厚儀,感愧何可當也!兩廣之役, 積衰久病之餘, 何能堪此!已具本辭免,但未知遂能得允否耳。

來書「提醒良知」之說,甚善甚善!所云「困勉之功」,亦只是提醒工夫未能純熟,須加人一己百之力,然後能無間斷,非是提醒之外,別有一段困勉之事也。

與歐一陽一崇一(丙戌)

正之諸友下第歸,備談在京相與之詳,近雖仕途紛擾中,而功力略無退轉,甚難甚難!得來書,自咎真切,論學數條,卓有定見,非獨無退轉,且大有所進矣。

文蔚所疑,良不為過。

孟子謂「有諸己之謂信」,今吾未能有諸己,是未能自信也,宜乎文蔚之未能信我矣。

乃勞崇一逐一為我解嘲,然又不敢盡謂崇一解嘲之言為口給。

但在區區,則亦未能一一盡如崇一之所解者,為不能無愧耳!固不敢不勉力也!

寄陸原靜(丙戌)

原靜雖在憂苦中,其學問功夫所謂「顛沛必於是」者,不言可知矣,奚必論說講究而後可以為學乎?南元善曾將原靜後來論學數條刊入《後錄》中,初心甚不欲渠如此,近日朋輩見之,卻因此多有省悟。

始知古人相與辯論窮詰,亦不獨要自己明白,直欲共明此學於天下耳。

蓋此數條,同志中肯用功者,亦時有疑及之,然非原靜,則亦莫肯如此披豁吐露;就欲如此披豁吐露,亦不能如此曲折詳盡。

故此原靜一問,其有益於同志,良不淺淺也。

自後但有可相啟發者,不惜時寄及之,幸甚幸甚!

近得施聘之書,意向卓然出於流輩。

往年嘗竊異其人,今果與俗不同也。

閒中曾相往復否?大事今冬能舉得,便可無他絆系,如聘之者,不妨時時一會。

窮居獨處,無朋友相砥切,最是一大患也。

貴鄉有韋友名商臣者,聞其用工篤實,尤為難得,亦曾一相講否?

答甘泉(丙戌)

音問雖疏,道德之一聲 無日不聞於耳,所以啟瞶消鄙者多矣。

向承狂生之諭,初聞極駭,彼雖愚悖之甚,不應遽至於爾。

既而細詢其故,良亦有因。

近復來此,始得其實。

蓋此生素有老佛之溺,為朋輩所攻激,遂高自矜大,以誇愚洩憤。

蓋亦不過怪誕妖妄如近世方士呼雷斬蛟之說之類,而聞者不察,又從而增飾之耳。

近已與之痛絕,而此生深自悔責,若無所措其躬。

賴其資性頗可,或自此遂能改創,未可知也。

學絕道喪之餘,苟以是心至,斯受之矣。

忠信明敏之資,絕不可得。

如生者,良亦千百中之一二,而又復不免於陷溺若此,可如何哉!可如何哉!龔生來訪,自言素沐教極深,其資性甚純謹,惜無可以進之者。

今復遠求陶鑄,自此當見其有成也。

答魏師說(丁亥)

師伊至,備聞日新之功,兼得來書,志意懇切,喜慰無盡!所云「任情任意,認作良知,及作意為之,不依本來良知,而自謂良知者,既已察識其病矣。」

意與良知當分別明白。

凡應物起念處,皆謂之意。

意則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與非者,則謂之良知。

依得良知,即無有不是矣。

所疑拘於體面,格於事勢等患,皆是致良知之心未能誠切專一。

若能誠切專一,自無此也。

凡作事不能謀始與有輕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誠一,亦是見得良知未透徹。

若見得透徹,即體面事勢中,莫非良知之妙用。

除卻體面事勢之外,亦別天良知矣。

豈得又為體面所局,事勢所格?即已動於私意,非復良知之本然矣。

今時同志中,雖皆知得良知無所不在,一涉酬應,便又將人情物理與良知看作兩事,此誠不可以不察也。

與馬子莘(丁亥)

連得所寄書,誠慰傾渴!締觀來書,其字畫文彩皆有加於疇昔,根本盛而枝葉茂,理固宜然。

然草木之花,千葉者無實,其花繁者,其實鮮矣。

邇來子莘之志,得無微有所溺乎?是亦不可以不省也!良知之說,往時亦嘗備講,不審邇來能益瑩徹否?明道去:「吾學雖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認出來。」

良知即是天理。

體認者,實有諸己之謂耳。

非若世之想像講說者之為也。

近時同志,莫不知以良知為說,然亦未見有能實體認之者,是以尚未免於疑惑。

蓋有謂良知不足以盡天下之理,而必假於窮索以增益之者,又以為徒致良知未必能合於天理,須以良知講求其所謂天理者,而執之以為一定之則,然後可以率由而無弊。

是其為說,非實加體認之功而真有以見夫良知者,則亦莫能辯其言之似是而非也。

莆中故多賢,國英及志道二三同志之外,相與切磋砥礪者,亦復幾人?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

外良知以求知者,邪妄之知矣;外致知以為學者,異端之學矣。

道喪千載,良知之學久為贅疣,今之友朋知以此事日相講求者,殆空谷之足音歟!想念雖切,無因面會一罄此懷,臨書惘惘!不盡。

與毛古庵憲副(丁亥)

亟承書惠,既荷不遺,中間歉然下問之意,尤足以仰見賢者進修之功勤勤不懈,喜幸何可言也!無因促膝一陳鄙見,以求是正,可勝瞻馳!

凡鄙人所謂致良知之說,與今之所謂體認天理之說,本亦無大相遠,但微有直截迂曲之差耳。

譬之種植,致良知者,是培其根本之生意而達之枝葉者也;體認天理者,是茂其枝葉之生意而求以復之根本者也。

然培其根本之生意,固自有以達之枝葉矣;欲茂其枝葉之生意,亦安能捨根本而別有生意可以茂之枝葉之間者乎?吾兄忠信近道之資既自出於儕輩之上,近見一胡一 正人,備談吾兄平日工夫又皆篤實懇切,非若世之徇名遠跡而徒以支離於其外者。

只如此用力不已,自當循循有至,所謂殊途而同歸者也。

亦奚必改途易業,而別求所謂為學之方乎!惟吾兄益就平日用工得力處進步不息,譬之適京都者,始在偏州僻壤,未免經歷於傍蹊曲徑之中,苟志往不懈,未有不達於通衢大路者也。

病軀咳作,不能多及,寄去鄙錄,末後論學一書,亦頗發明鄙見,暇中幸示及之!

與黃宗賢(丁亥)

人在仕途,比之退處山林時,其工夫之難十倍,非得良友時時警發砥礪,則其平日之所志向,鮮有不潛移默奪,馳然日就於頹靡者。

近與誠甫言,在京師相與者少,二君必須預先相約定,彼此但見微有動氣處,即須提起致良知話頭,互相規切。

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勝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然見得良知親切時,其工夫又自不難。

緣此數病,良知之所本無,只因良知昏昧蔽塞而後有,若良知一提醒時,即如白日一出,而魍魎自消矣。

《中庸》謂「知恥近乎勇」。

所謂知恥,只是恥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今人多以言語不能屈服得人為恥,意氣不能陵軋得人為恥,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得為恥,殊不知此數病者,皆是蔽塞自己良知之事,正君子之所宜深恥者。

今乃反以不能蔽塞自己良知為恥,正是恥非其所當恥,而不知恥其所當恥也。

可不大哀乎!諸君皆平日所知厚者,區區之心,愛莫為助,只願諸君都做個古之大臣。

古之所謂大臣者,更不稱他有甚知謀才略,只是一個斷斷無他技,休休如有容而已。

諸君知謀才略,自是超然出於眾人之上,所未能自信者,只是未能致得自己良知,未全得斷斷休休體段耳。

今天下事勢,如沈痾積痿,所望以起死回生者,實有在於諸君子。

若自己病痛未能除得,何以能療得天下之病!此區區一念之誠,所以不能不為諸君一竭盡者也。

諸君每相見時,幸默以此意相規切之,須是克去己私,真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實康濟得天下,挽回三代之治,方是不負如此聖明之君,方能報得如此知遇,不枉了因此一大事來出世一遭也。

病臥山林,只好修藥餌苟延喘息。

但於諸君出處,亦有痛癢相關者,不覺縷縷至此。

幸亮此情也!

答以乘憲副(丁亥)

此學不明於世,久矣。

而舊聞舊一習一 障蔽纏繞,一旦驟聞吾說,未有不非詆疑議者。

然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萬古一日。

但肯平心易氣,而以吾說反之於心,亦未有不洞然明白者。

然不能即此奮志進步,勇脫窠臼,而猶依違觀望於其間,則舊聞舊一習一 又從而牽滯蔽塞之矣。

此近時同志中往往皆有是病,不識以乘別後,意思卻如何耳。

昔有十家之村,皆荒其百畝,而日惟轉糴於市,取其嬴餘以贍朝夕者。

鄰村之農勸之曰:「爾朝夕轉糴,勞費無期,曷若三年耕則余一年之食,數年耕可積而富矣。」

其二人聽之,捨糴而田。

八家之人競相非沮遏,室人老幼亦一交一 遍歸謫曰:「我朝不糴,則無以為饔;暮不糴,則無以為餐。

朝夕不保,安能待秋而食乎?」

其一人力田不顧,卒成富家;其一人不得已,復棄田而糴,竟貧餒終身焉。

今天下之人,方皆轉糴於市,忽有捨糴而田者,寧能免於非謫乎!要在深信弗疑,力田而不顧,乃克有成耳。

兩承書來,皆有邁往直進相信不疑之志,殊為浣慰!人還,附知少致切劘之誠,當不以為迂也。

與戚秀夫(丁亥)

德洪諸友時時談及盛德深情,追憶留都之會,恍若夢寐中矣。

盛使遠辱,兼以書儀,感怍何既!此道之在人心,皎如白日,雖一陰一晴晦明千態萬狀,而白日之光未嘗增減變動。

足下以邁特之資而能篤志問學,勤勤若是,其於此道真如掃雲霧而睹者白日耳。

奚假於區區之為問乎?病廢既久,偶承兩廣之命,方具辭疏。

使還,正當紛沓,草草不盡鄙懷。

與陳惟浚(丁亥)

一江一 西之會極草草,尚意得同舟旬日,從容一談,不謂既入省城,人事紛沓,及登舟時,惟浚已行矣。

沿途甚怏怏。

抵梧後,即赴南寧,日不暇給,亦欲遣人相期來此,早晚略暇時可閒話。

而此中風土絕異,炎瘴尤不可當,家人輩到此,無不病者。

區區咳患亦因熱大作,痰痢腫毒一交一 攻。

度惟浚斷亦不可以居此,又復已之。

近得聶文蔚書,知已入漳。

患難困苦之餘,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宜必日有所進。

養之以福,正在此時,不得空放過也。

聖賢論學,無不可用之功,只是致良知三字,尤簡易明白,有實下手處,更無走失。

近時同志亦已無不知有致良知之說,然能於此實用功者絕少,皆緣見得良知未真,又將致字看太易了,是以多未有得力處。

雖比往時支離之說稍有頭緒,然亦只是五十步百步之間耳。

就中亦有肯一精一心體究者,不覺又轉入舊時窠臼中,反為文義所牽滯,工夫不得灑脫一精一一,此君子之道所以鮮也。

此事必須得師友時時相講一習一 切劘,自然意思日新。

自出山來,不覺便是一年。

山中同志結廬相待者,尚數十人,時有書來,僅令人感動。

而地方重務,勢難輕脫,病軀又日狼狽若此,不知天意竟如何也!文蔚書中所論,迥然大進,真有一日千里之勢,可喜可喜!頗有所詢,病中草草答大略。

見時可取視之,亦有所發也。

寄安福諸同志(丁亥)

諸友始為惜一陰一之會,當時惟恐只成虛語。

邇來乃聞遠近豪傑聞風而至者以百數,此可以見良知之同然,而斯道大明之幾,於此亦可以卜之矣。

喜慰可勝言耶!

得虞卿及諸同志寄來書,所見比舊又加親切,足驗工夫之進,可喜可喜!只如此用功去,當不能有他歧之惑矣。

明道有云:「寧學聖人而不至,不以一善而成名。」

此為有志聖人而未能真得聖人之學者,則可如此說。

若今日所講良知之說,乃真是聖學之的傳,但從此學聖人,卻無有不至者。

惟恐吾儕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專心致志於此耳。

在會諸同志,雖未及一一面見,固已神一交一 於千里之外。

相見時幸出此共勉之。

王子茂寄問數條,亦皆明切。

中間所疑,在子茂亦是更須誠切用功。

到融化時,並其所疑亦皆釋然沛然,不復有相阻礙,然後為真得也。

凡工夫只是要簡易真切。

愈真切,愈簡易;愈簡易,愈真切。

病咳中不能多及,亦不能一一備列姓字,幸以意亮之而已!

與錢德洪、王汝中(丁亥)

家事賴廷豹糾正,而德洪、汝中又相與薰陶切劘於其間,吾可以無內顧矣。

紹興書院中同志,不審近來意向如何?德洪、汝中既任其責,當能振作接引,有所興起。

會講之約但得不廢,其間縱有一二懈馳,亦可因此夾持,不致遂有傾倒。

余姚又得應元諸友作興鼓舞,想益日異而月不同。

老夫雖出山林,亦每以自一慰。

諸賢皆一日千里之足,豈俟區區有所警策?聊亦以此示鞭影耳。

即日已抵肇慶,去梧不三四日可到。

方入冗場,未能多及,千萬心亮!紹興書院及余姚各會同志諸賢,不能一一列名字,幸亮!

二(戊子)

地方事幸遂平息,相見漸可期矣。

近來不審同志敘會如何?得無法堂前今已草深一丈否?想臥龍之會,雖不能大有所益,亦不宜遂致荒落。

且存餼羊,後或興起亦未可知。

余姚得應元諸友相與倡率,為益不小。

近有人自家鄉來,聞龍山之講至今不廢,亦殊可喜。

書到,望為寄聲,益相與勉之。

九、十弟與正憲輩,不審早晚能來親近否?或彼自勉,望且誘掖接引之。

諒與人為善之心,當不俟多喋也。

魏廷豹決能不負所托,兒輩或不能率教,亦望相與夾持之。

人行匆匆,百不一及。

諸同志不能盡列姓字,均致此意。

三(戊子)

德洪、汝中書來,見近日工夫之有進,足為喜慰!而余姚、紹興諸同志,又能相聚會講切,奮發興起,日勤不懈。

吾道之昌,真有火然泉達之機矣。

喜幸當何如哉!喜幸當何如哉!此間地方悉已平靖,只因二三大賊巢,為兩省盜賊之根株淵藪,積為民患者,心亦不忍不為一除剪,又復遲留二三月。

今亦了事矣,旬月間便當就歸途也。

守儉、守文二弟,近承夾持啟迪,想亦漸有所進。

正憲尤極懶惰,若不痛加針砭,其病未易能去。

父子兄弟之間,情既迫切,責善反難,其任乃在師友之間。

想平日骨肉道義之愛,當不俟於多囑也。

書院規制,近聞頗加修葺,是亦可喜。

寄去銀二十兩,稍助工費。

牆垣之未堅完及一應合整備者,酌量為之。

餘情面話不久。

答何廷仁(戊子)

區區病勢日狼狽,自至廣城,又增水瀉,日夜數行,不得止,今遂兩足不能坐立。

須稍定,即逾嶺而東矣。

諸友皆不必相候。

果有山一陰一之興,即須早鼓錢塘之舵,得與德洪、汝中輩一會聚,彼此當必有益。

區區養病本去已三月,旬日後必得旨,亦遂發舟而東。

縱未能遂歸田之願,亦必得一還一陽一明,與諸友一面而別,且後會又有可期也。

千萬勿復遲疑,徒耽誤日月。

總及隨舟而行,沿途官吏送迎請謁,斷亦不能有須臾之暇,宜悉此意。

書至,即撥冗。

德洪、汝中輩亦可促之早為北上之圖。

伏枕潦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王陽明全集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