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誌異
曾友於
曾翁,昆一陽一故家也。
翁初死未殮,兩眶中淚出如瀋,有子六,莫解所以。
次子悌,字友於,邑名士,以為不祥,戒諸兄弟各自惕,勿貽痛於先人;而兄弟半迂笑之。
先是,翁嫡配生長子成,至七八歲,母子為強寇擄去。
娶繼室,生三子:曰孝,曰忠,曰信。
妾生三子:曰悌,曰仁,曰義。
孝以悌等出身賤,鄙不齒,因連結忠、信為一黨一 。
即與客飲,悌等過堂下,亦傲不為禮。
仁、義皆忿,與友於謀,欲相仇。
友於百詞寬譬,不從所謀;而仁、義年最少,因兄言,亦遂止。
孝有女,適邑周氏,病死。
糾悌等往撻其姑,悌不從。
孝憤然,令忠、信合族中無賴子,往捉周妻,搒掠無算,拋粟毀器,盎盂無存。
周告官。
官怒,拘孝等囚系之,將行申黜。
友於懼,見宰自投。
友於品行,素為宰重,諸兄弟以是得無苦。
友於乃詣周所負荊,周亦器重友於,訟遂止。
孝歸,終不德友於。
無何,友於母張夫人卒,孝等不為服,宴飲如故。
仁、義益忿。
友於曰:「此彼之無禮,於我何損焉。」
及葬,把持墓門,不使合厝。
友於乃瘞母隧道中。
未幾,孝妻亡,友於招仁、義同往奔喪。
二人曰:「『期』且不論,『功』於何有!」再勸之,哄然散去。
友於乃自往,臨哭盡哀。
隔牆聞仁、義鼓且吹,孝怒,糾諸弟往毆之。
友於操杖先從。
入其家,仁覺先逃。
義方踰垣,友於自後擊僕之。
孝等拳杖一交一 加,毆不止。
友於橫身障阻之。
孝怒,讓友於。
友於曰:「責之者,以其無禮也,然罪固不至死。
我不怙弟惡,亦不助兄暴。
如怒不解,身代之。」
孝遂反杖撻友於,忠、信亦相助毆兄,聲震裡一黨一 ,群集勸解,乃散去。
友於即扶杖詣兄請罪。
孝逐去之,不令居喪次。
而義創甚,不復食飲。
仁代具詞訟官,訴其不為庶母行服。
官簽拘孝、忠、信,而令友於陳狀。
友於以面目損傷,不能詣署,但作詞稟白,哀求寢息,宰遂銷案。
義亦尋愈。
由是仇怨益深。
仁、義皆幼弱,輒被敲楚。
怨友於曰:「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友於曰:「此兩語,我宜言之,兩弟何雲!」因苦勸之,卒不聽。
友於遂扃戶,攜妻子借寓他所,離家五十餘里,冀不相聞。
友於在家,雖不助弟,而孝等尚稍有顧忌;既去,諸兄一不當,輒叫罵其門,辱侵母諱。
仁、義度不能抗,惟杜門思乘間刺殺之,行則懷刃。
一日,寇所掠長兄成,忽攜婦亡歸。
諸兄弟以家久析,聚謀三日,竟無處可以置之。
仁、義竊喜,招去共養之。
往告友於。
友於喜,歸,共出田宅居成。
諸兄怒其市惠,登門窘辱。
而成久在寇中,一習一 於威猛,大怒曰:「我歸,更無人肯置一屋;幸三弟念手足,又罪責之。
是欲逐我耶!」以石投孝,孝僕。
仁、義各以杖出,捉忠、信,撻無數。
成乃訟宰,宰又使人請教友於。
友於詣宰,俛首不言,但有流涕。
宰問之,曰:「惟求公斷。」
宰乃判孝等各出田產歸成,使七分相準。
自此仁、義與成倍加愛敬,談及葬母事,因並泣下。
成恚曰:「如此不仁,真禽一獸 也!」遂欲啟壙,更為改葬。
仁奔告友於,友於急歸諫止。
成不聽,刻期發墓,作齋於塋。
以刀削樹,謂諸弟曰:「所不衰麻相從者,有如此樹!」眾唯唯。
於是一門皆哭臨,安厝盡禮。
自此兄弟相安。
而成性剛烈,輒批撻諸弟,於孝尤甚。
惟重友於,雖盛怒,友於至,一言即解。
孝有所行,成輒不平之,故孝無一日不至友於所,潛對友於詬詛。
友於婉諫,卒不納。
友於不堪其擾,又遷居三泊,去家益遠,音跡遂疏。
又二年,諸弟皆畏成,久而相一習一 。
而孝年四十六,生五子:長繼業,三繼德,嫡出;次繼功,四繼績,庶出;又婢生繼祖。
皆成立。
效父舊行,各為一黨一 ,日相競,孝亦不能呵止。
惟祖無兄弟,年又最幼,諸兄皆得而詬厲之。
岳家近三泊,會詣岳,迂道詣叔。
入門,見叔家兩兄一弟,弦誦怡怡,樂之,久居不言歸。
叔促之,哀求寄居。
叔曰:「汝父母皆不知,我豈惜甌飯瓢飲乎!」乃歸。
過數月,夫妻往壽岳母。
告父曰:「兒此行不歸矣。」
父詰之,因吐微隱。
父慮與叔有夙隙,計難久居。
祖曰:「父慮過矣。
二叔,聖賢也。」
遂去,攜妻之三泊。
友於除舍居之,以齒兒行,使執卷從長子繼善。
祖最慧,寄籍三泊年餘,入雲南郡庠。
與善閉戶研讀,祖又諷誦最苦。
友於甚愛之。
自祖居三泊,家中兄弟益不相能。
一日,微反唇,業詬辱庶母。
功怒,刺殺業。
官收功,重械之,數日死獄中。
業妻馮氏,猶日以罵代哭。
功妻劉聞之,怒曰:「汝家男子死,誰家男子活耶!」操刀入,擊殺馮,自投井死。
馮父大立,悼女死慘,率諸子弟,藏兵衣底,往捉孝妻,裸撻道上以辱之。
成怒曰:「我家死人如麻,馮氏何得復爾!」吼奔而出。
諸曾從之,諸馮盡靡。
成首捉大立,割其兩耳。
其子護救,繼、績以鐵杖橫擊,折其兩股。
諸馮各被夷傷,哄然盡散。
惟馮子猶臥道周。
成夾之以肘,置諸馮村而還。
遂呼績詣官自首。
馮狀亦至。
於是諸曾被收。
惟忠亡去,至三泊,徘徊門外。
適友於率一子一侄鄉試歸,見忠,驚曰:「弟何來?」
忠未語先淚,長跪道左。
友於握手曳入,詰得其情,大驚曰:「似此奈何!然一門乖戾,逆知奇禍久矣;不然,我何以竄跡至此。
但我離家久,與大令無聲氣之通,今即蒲伏而往,徒取辱耳。
但得馮父子傷重不死,吾三人中幸有捷者,則此禍或可少解。」
乃留之,晝與同餐,夜與共寢。
忠頗感愧。
居十餘日,見其叔侄如父子,兄弟如同胞,淒然下淚曰:「今始知從前非人也。」
友於喜其悔悟,相對酸惻。
俄報友於父子同科,祖亦副榜。
大喜。
不赴鹿鳴,先歸展墓。
明季科甲最重,諸馮皆為斂息。
友於乃托親友賂以金粟,資其醫藥,訟乃息。
舉家泣感友於,求其復歸。
友於乃與兄弟焚香約誓,俾各滌慮自新,遂移家還。
祖從叔不卻歸其家。
孝乃謂友於曰:「我不德,不應有亢宗之子;弟又善教,俾姑為汝子。
有寸進時,可賜還也。」
友於從之。
又三年,祖果舉於鄉。
使移家去,夫妻皆痛哭而去。
不數日,祖有子方三歲,亡歸友於家,藏繼善室,不肯返;捉去輒逃。
孝乃令祖異居,與友於鄰。
祖開一戶通叔家。
兩間定省如一焉。
時成漸老,家事皆取決於友於。
從此門庭雍穆,稱孝友焉。
異史氏曰:「天下惟禽一獸 止知母而不知父,奈何詩書之家,往往而蹈之也!夫門內之行,其漸漬子孫者,直入骨髓。
古云:其父盜,子必行劫,其流弊然也。
孝雖不仁,其報亦慘;而卒能自知乏德,托子於弟,宜其有操心慮患之子也。
──若論果報猶迂也。」
分類:古典神魔志怪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