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義》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卻說澤州城中,忽然火起,看官道火從何來?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通俗演義》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第七回李重進闔家投火窟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卻說澤州城中,忽然火起,看官道火從何來?說來又是話長,小子只好大略敘明。

原來李筠遁入澤州,即遣儋珪守城。

珪見宋軍勢大,竟縋城遁去,本是善馳,不走何待?急得李筠倉皇失措。

筠妾劉氏,隨至軍中,勸筠備馬夜遁,返保潞州,筠猶豫未決。

或謂城門一發,部下或劫公出降,悔不可及,不如固守為是。

筠乃決計死守。

會宋將馬全義登城,城已被破,筠遂擬取薪自一焚。

劉妾亦欲從死,筠歎道:「我自問已無生理,所以甘心赴火,你肯從死,志節可嘉;但你方有娠,倘得生男,將來或可報仇,快自去逃生罷!」劉氏號泣而去。

筠遂縱火焚死,火隨風猛,轉眼間紅光四映,照徹全城,守卒均已駭散。

宋將馬全義下城開門,放入宋軍。

王全斌首先殺入,正遇衛融匹馬奔逃,當即喝聲休走,衛融勉強抵敵,不到三合,便被全斌擒住。

城內兵民,亦多被全斌殺斃。

經太祖入城,先令人救滅了火,然後揭榜安民。

軍士推上衛融,太祖勸他降順。

衛融奮然道:「你敢負周;我不負漢!」痛快!這兩語惹動太祖怒意,命衛士用鐵撾猛擊中衛融額,血流滿面。

融大呼道:「死不負主,死也值得了。」

太祖見他語直氣壯,又不覺憐憫起來,並非不忍殺融,實由自己心虛。

即令衛士罷手,將融釋縛,善言勸慰,使為太府卿。

融乃願降。

有始無終。

越日,復進攻潞州,守節大驚,飛向漢主處求援。

哪知漢主劉鈞,早已遁去,一時沒法擺一布,只好束手待斃。

至太祖已到城下,諭令守節速降,免罪不究,守節乃出城迎駕,匍匐乞死。

太祖道:「你父為逆,你卻知忠,朕豈不分善惡,專事孥戮麼?今特赦你,且授你為一團一練使,你好好幹盅,毋負朕恩!」守節叩謝。

太祖入潞州城,安民已畢,遍宴從臣,並令守節預宴,賜他襲衣錦帶,銀鞍勒馬。

守節感激萬分,匍伏地上,磕了好幾個響頭。

如死父何。

待至宋祖還蹕,方查訪父親劉氏。

劉氏逃入民家,經守節尋還,後來果生一男。

守節歷任單濟和三州一團一練使,才逾壯年,病歿無子,幸劉氏所生的男孩兒,得承李祀,不致絕後,這或是李筠孤忠的報應,亦未可知。

意在勉人。

話休敘煩,且說宋太祖既平潞州,班師還都。

過了數日,有南唐使臣入朝,繼表賀捷,並附呈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密書,由太祖展閱,內云:

周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奉書南唐主麾下:重進,周室之懿親,藩鎮之舊臣,世受先帝深恩,不忍背負,今將舉兵入汴,乞大王援助一旅之師,聯鑣齊進,聲罪致討,若幸得成功,重進當拱手聽命,還爵朝廷,少效臣節於萬一,寧敢窮兵黷武為哉?惟大王垂諒焉!

太祖覽畢,勃然道:「重進竟敢叛朕麼?我曾遣陳思誨前去,賜他鐵券,優旨撫一慰,今思誨尚未回來,他卻潛結南唐,竟敢為逆,情殊可恨!」又語唐使道:「爾主竭誠事朕,朕心甚慰。

爾可回去,轉告爾主,守住要隘,勿使叛兵侵入,朕即日發兵平淮便了。」

唐使領命去訖。

太祖即飭石守信、王審琦、李處耘、宋偓四將,分領禁兵,出征重進。

此次不及高懷德,想是憐念胞妹。

四將亦啟程去了。

小子敘到此處,不得不將重進履歷,略行表明。

重進系周太祖郭威甥,生長太原,歷事晉、漢、週三朝。

週末任為淮南節度使,鎮守揚州。

太祖禪位,加授中書令,命移鎮青州。

重進本與太祖比肩事周,分握兵一柄一,至聞太祖受禪,恐為所忌,常不自安;及移鎮命下,心益怏怏。

李筠舉兵,消息傳到揚州,重進特遣親吏翟守珣,往潞聯盟,定議南北夾攻,哪知守珣反潛至汴都,求見太祖。

太祖問明底細,便語守珣道:「他無非防朕加罪,因蓄異圖,朕今賜他鐵券,誓不相負,他可能相信否?」

守珣道:「臣見重進終有異志,願陛下先事預防!」太祖點首道:「朕與你相識有年,所以你特報朕,可謂不負故交了。

但朕欲親征潞州,恐重進乘虛掩襲,多一掣肘,煩你歸勸重進,令他緩發,休使二凶並作,分我兵勢。

待朕平潞後,再征重進,較易為力了。」

守珣唯唯遵旨。

太祖復厚賜守珣,命返揚州。

守珣見了重進,說了一派謊語,止住重進發兵,重進乃按兵不動。

誤了,誤了。

至太祖北征,尚恐重進襲他後路,特遣六宅使宋初武職諸司,有六宅正副使,陳思誨,繼奉詔書,賜重進鐵券。

重進留住思誨,只說待太祖還汴,一同入朝。

既而太祖奏凱回來,重進頗有懼意,擬即整理行裝,隨思誨朝汴,偏部將向美、湛敬等,入阻重進道:「公是周室至親,總不免見忌宋主,若再入朝,適中他計,恐一去不得復還了。」

重進道:「倘或宋主加責,奈何?」

向美道:「古人有言:『寧我薄人,毋人薄我,』今當宋主平潞,兵力已疲,何不即日興兵,直搗汴京,這乃叫作先發制人呢。」

重進道:「兵力不足,恐不濟事。」

湛敬答道:「可拘住汴使,向唐乞援,若得唐兵相助,何愁大事不成?李筠乞師北漢,並未成功,豈湛敬獨未聞知麼?重進道:「事宋拒宋,始終難免一死,我就依你照辦罷!」又是一個死讖。

當下拘住思誨,投書南唐,一面修城繕甲,準備戰守。

轉瞬數日,忽有探卒來報,宋軍已南來了,重進大驚道:「唐兵未出,宋軍已至,如何是好?」

向美、湛敬統不免有些驚惶,但此次兵禍,是由他兩人惹引出來,也只好硬著頭皮,請兵前往。

重進發兵萬人,令他帶去對仗,自己在城居守,靜聽戰陣消息。

誰知警報迭來,都是敗耗。

嗣聞太祖又親自南征,更驚慌的了不得,正擬添募兵上,接應前敵,忽見湛敬狼狽逃回,報稱向美陣亡,兵士多半喪失了。

揚州戰事,全用虛寫,蓋因重進兵力,不逮李筠,史家概從簡略,故本書亦用簡筆。

重進經此一驚,更嚇得面色如土,驀聞城外喊聲大震,鼓角齊鳴,料知宋軍殺到,勉勉強強的登城一望,但見軍士如蟻,矛戟如林,迤邐行來,長約數里;最後擁著一位宋天子,全身甲冑,耀武揚威,端的是開國英君,不同凡主,當下長歎一聲,下城語眾道:「我本周室舊臣,理應一死報主,今將舉族自一焚,你等可自往逃生罷!」左右請殺思誨,聊以洩恨。

重進道:「我已將死,殺他何益?」

言已,即令家人取薪舉火,先令妻子投入火中,然後奮身躍入,一道青煙,都化為焦骨了。

想與李筠同事祝融去了。

重進已死,全城大亂,還有何人防守?宋軍當即登城,魚貫而進,拿住湛敬等數百人。

至太祖入城,查系逆一黨一,盡令梟首。

復問及陳思誨,當有將士探報,已被逆一黨一殺斃,橫一屍一獄中,太祖很是歎惜,命厚禮殮葬。

再訪翟守珣,好容易才得尋著,太祖慰諭道:「揚州已平,卿可隨朕同去!」守珣道:「臣恐重進懷疑,所以避死,今日復見陛下,不啻重逢天日。

但臣事重進有年,不忍見他暴骨揚灰,還乞陛下特別開恩,許臣收拾燼餘,稿葬野外,臣雖死亦無恨了。」

太祖道:「依卿所奏,朕不汝罪!」守珣乃自去拾骨,貯棺出埋,然後隨駕還朝。

太祖將發揚州,唐主李景,原名璟,改名為景。

遣使犒師,並遣子從鎰朝見,太祖慰勞有加。

忽有唐臣杜著、薛良二人,投奔軍前,獻平南策。

太祖怒道:「唐主事朕甚謹,你乃欲賣主求榮,良心何在!」隨喝左右道:「快與我拿下!」全是權術。

衛士將兩人縛住,由太祖當面定刑,命將杜著斬首,薛良戍邊。

其實他兩人本得罪南唐,乘間逃來,意欲脫罪圖功,不料弄巧反拙,一殺一戍,徒落得身名兩喪,悔已無及,這也所謂自作孽,不可逭哩。

為賣主求榮者,作一殷鑒。

且說揚州已平,太祖還汴,飲至受賞,不消細說。

惟翟守珣得補官殿直,未幾即為供奉官,有時且命守珣等,隨駕微行。

守珣進諫道:「陛下幸得天下,人心未安,今乘輿輕出,倘有不測,為之奈何?」

太祖笑道:「帝王創業,自有天命,不能強求,亦不能強拒。

從前周世宗在日,見有方面大耳的將士,時常殺死,朕終日侍側,未嘗遭害,可見得天命所歸,斷不至被人暗算呢。」

這也是聰明人語,看官莫被瞞過。

一日,又微行至趙普第,趙普慌忙出迎,導入廳中,拜謁已畢,亦勸太祖慎自珍重。

太祖復笑語道:「如有人應得天命,任他所為,朕亦不去禁止呢。」

普又答道:「陛下原是聖明,但必謂普天之下,人人悅服,無一與陛下為難,臣卻不敢斷言。

就是典兵諸將帥,亦豈個個可恃?萬一乘間竊發,禍起蕭牆,那時措手不及,後悔難追。

所以為陛下計,總請自重為是!」太祖道:「似石守信、王審琦等,俱朕故人,想必不致生變,卿亦太覺多慮。」

趙普道:「臣亦未嘗疑他不忠,但熟觀諸人,皆非統馭才,恐不能制一服部下,倘或軍伍中脅令生變,他亦不得不唯眾是從了。」

太祖不禁點首,尋復語普道:「朕未嘗耽情花酒,何必出外微行,正因國家初定,人心是否歸向,尚未可料,所以私行察訪,未敢少怠哩。」

原來為此。

趙普道:「但教權歸天子,他人不敢覬覦,自然太平無事了。」

太祖復談論數語,隨即回宮。

一日復一日,又是建隆二年,內外各將帥,依然如故,並沒有變動消息。

趙普私下著急,但又不便時常進言,觸怒武夫,沒奈何隱忍過去。

到了閏三月間,方調任慕容延釗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撤銷殿前都點檢一職,不復除授。

拔去一釘。

嗣是過了兩三月,又毫無動靜,直至夏秋交界,太祖召趙普入便殿,開閣乘涼,從容座談。

旁無別人,太祖喟然道:「自從唐季至今,數十年來,八姓十二君,篡竊相繼,變亂不休,朕欲息兵安民,定一個長久計策,卿以為如何而可?」

普起對道:「陛下提及此言,正是人民的幸福。

依臣愚見,五季變亂,統由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若將他兵權撤銷,稍示裁製,何患天下不安?臣去歲也曾啟奏過了。」

太祖道:「卿勿復言,朕自有處置。」

普乃退出。

次日,太祖晚朝,命有司設宴便殿,召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入宴。

酒至半酣,太祖屏退左右,乃語眾將道:「朕非卿等不及此。

但身為天子,實屬大難,不若為節度使時,尚得逍遙自在。

朕自受禪以來,已是一年有餘,何從有一夕安枕哩。」

守信等離座起對道:「陛下還有甚麼憂慮?」

太祖微笑道:「朕與卿等統是故交,何妨直告。

這皇帝寶位,哪個不想就座呢。」

守信等伏地叩首道:「陛下奈何出此一諭?目今天下已定,何人敢生異心?」

太祖道:「卿等原無此心,倘麾下貪圖富貴,暗中慫恿,一旦變起,將黃袍加汝身上,汝等雖欲不為,也變做騎虎難下了。」

推己及人。

守信等泣謝道:「臣等愚不及此,乞陛下哀矜,指示生路!」太祖道:「卿等且起!朕卻有數語,與卿等熟商。」

守信等遵旨起來,太祖道:「人生如白駒過隙,忽壯忽老忽死。

總沒有幾百年壽數,所以縈情富貴,無非欲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令子孫不至窮苦罷了。

朕為卿等打算,不如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揀擇良好田園,購置數頃,為子孫立些長業,自己多買歌童舞女,日夕歡飲,借終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為婚姻,世世親睦,上下相安,君臣無忌,豈不是一條上策麼?」

守信等又拜謝道:「陛下憐念臣等,一至於此,真所謂生死肉骨了。」

是日盡歡乃散。

越日均上表稱疾,乞罷典兵,太祖遂命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趙彥徽為武信節度使,皆罷宿衛就鎮。

就是駙馬都尉高懷德,也出為歸德節度使,撤去殿前副都點檢。

防之耶?抑借之以解嘲耶?諸將先後辭行,太祖又特加賜賚,都歡歡喜喜的去了。

從此安享天年,不再出現。

過了數年,太祖欲召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入典禁兵。

這彥卿系宛邱人,父名存審,曾任後唐宣武軍節度。

彥卿幼擅騎射,壯益驍勇,歷晉、漢兩朝,已累鎮外藩;周祖即位,授天雄軍節度使,晉封衛王。

世宗迭冊彥卿兩女為後,就是光義的繼室,也是彥卿第六女。

所以周世宗加封彥卿為太傅,宋太祖更加封他為太師。

至此因將帥多已就鎮,乃欲召彥卿入值。

趙普聞知消息,忙進諫道:「彥卿位極人臣,豈可再給兵一柄一?」

太祖道:「朕待彥卿素厚,諒他不至負朕。」

妹夫尚令他就鎮,難道姻長獨可靠麼?趙普突然道:「陛下奈何負周世宗?」

兜心一拳。

太祖默然,因即罷議。

既而永興軍節度使王彥超,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定國軍節度使白重贊,保大軍節度使楊廷璋等,同時入朝,太祖與宴後苑,從容與語道:「卿等均國家舊臣,久臨劇鎮,王事鞅掌,殊非朕優禮賢臣的本意。」

說至此,彥超即避席跪奏道:「臣素乏功勞,忝膺榮一寵一,今年已衰朽了,幸乞賜骸鼻,歸老田園!」太祖亦離座親扶,且嘉慰道:「卿可謂謙謙君子了。」

武行德等不知上意,反歷陳平昔戰功,及履歷勞苦。

太祖冷笑道:「這是前代故事,也不值再談呢。」

行德等碰這釘子,實是笨伯。

至散席後,侍臣已料有他詔,果然次日下旨,將武行德等俱罷節鎮,惟王彥超留鎮如故。

小子有詩歎道:

尾大原成不掉憂,日尋禍亂幾時休?

誰知杯酒成良策,盡有兵權一旦收。

宿衛藩鎮,先後裁製,太祖方高枕無憂,誰知國事粗安,大喪又屆,究竟何人歸天,俟至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二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三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四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五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六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八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九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十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十一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十三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十七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十八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十九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二十四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二十五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二十七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二十八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二十九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三十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三十四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三十五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三十六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三十七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三十八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四十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四十四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四十五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四十六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四十九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五十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五十一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五十三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五十五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五十八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五十九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六十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六十一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六十二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六十三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六十六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六十七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六十八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六十九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七十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七十二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七十四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七十五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七十七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八十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八十二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八十四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八十六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九十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九十一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九十二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九十五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九十六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九十八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