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義》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卻說李顯忠原名世輔,系綏德軍青澗人,父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通俗演義》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

第七十九回誅暴主遼一陽一立新君隳前功符離驚潰變

卻說李顯忠原名世輔,系綏德軍青澗人,父名永奇,為本軍巡檢使。

顯忠年十七,即隨父出入行陣,頗有膽略,積功至武翼郎,充副將。

至金人陷延安,授顯忠父子官,永奇私語顯忠道:「我為宋臣,乃可為金人用麼?」

顯忠嘗念父言,每欲乘間歸宋,嗣兀朮令顯忠知同州,適金將撤離喝到來,顯忠用計擒住撤離喝,急馳出城,擬赴宋獻功。

偏為金人所追,至沿河,又無舟可渡,乃與撤離喝折箭為誓,一不准殺同州人,二不准害永奇等,方准釋還。

撤離喝情願如約,因放他北還,一面急遣人告知永奇。

永奇挈眷南行,途次被金人追及,家屬三百口皆遇害。

顯忠西奔至夏,乞師復仇,願取陝西五路。

夏主令為延安經略使。

顯忠至延安,適延安復為宋有,遂有意歸宋,執住夏將王樞,夏人用鐵鷂子軍來取顯忠,被顯忠一陣擊退,獲馬四萬匹,因用紹興年號,揭榜招兵,匝旬得萬餘名,緝得殺父仇人,碎一屍一洩憤。

四川宣撫使吳璘,遣使宣撫,諭以南北議和,毋多生事。

顯忠乃往見吳璘,璘送顯忠至行在,高宗撫勞再三,賜名顯忠,尋授為都統制。

顯忠上恢復策,為秦檜所忌,復至落職。

檜死,顯忠得復原官。

敘入顯忠履歷,亦善善從長之意。

金主亮南侵,王權敗退,因命顯忠代將。

顯忠頗為金人所憚,所以虞允文虛聲揚威,金主亮亦有戒心。

已而顯忠果至,允文接見甚歡,且與語道:「敵入揚州,必與瓜州舟兵合,京口無備,我當往守,公能分兵相助麼?」

顯忠道:「同是朝廷軍吏,有何不可?」

遂分兵萬六千人與允文。

允文即日至京口,且謁劉錡問疾。

錡執允文手道:「疾何必問。

朝廷養兵三十年,一技不施,大功反出一儒生,真令我輩愧死了。」

言甫畢,有詔傳入,召錡還朝,提舉萬壽觀,別命成閔為淮東招討使,李顯忠為淮西招討使,吳拱為湖北、京西招討使。

錡既接詔,遂與允文告別而去。

未幾楊存中奉詔,來守京口,與允文臨江閱兵,命戰士試船中流。

三周金山,往來如飛。

適金主亮至瓜州,命部眾持矢射船,船疾矢遲,俱不能中,眾皆駭愕。

亮獰笑道:「恐怕是紙船哩。」

恐是你死在目前,眼先昏花了。

言未已,有一將跪白道:「南軍有備,不可輕敵,陛下不如回駐揚州,徐圖進取。」

亮怒叱道:「汝敢慢我軍心麼?」

喝令左右,把該將杖責五十,隨即召集諸將,限令三日渡江,否則盡殺不貸。

自此令一下,軍士都有變志,驍騎高僧一譯作喝山。

欲誘私一黨一亡去,為亮所覺,命將高僧亂刀分一屍一。

且下令軍士逃走,應殺弁目,弁目逃走,應殺總管。

眾聞令,益加危懼。

嗣又運鴉鶻船至瓜州,約期次日渡江,敢後者斬。

自期速死,所以申令激變。

軍中遂私自會議,想出一條最後的計策,商諸浙西都統制耶律元宜等。

元宜問明計議,大眾齊聲道:「宋軍盡扼淮渡,若我等渡江,個個成擒了。

近聞遼一陽一新天子即位,不若共行大事,然後舉軍北還,免得同死江南。」

元宜遲疑半晌,方道:「諸位果齊心否?」

眾復應聲道:「大眾同心。」

元宜道:「既已齊心,事不宜遲,明晨衛軍番代,即當行一事。」

眾復允諾。

到了翌晨,元宜即會同各將,齊薄亮營。

亮正駐龜山寺,聞變遽起,還疑是宋兵猝至,即令近侍大慶山出召軍士迎敵。

慶山將行,忽有一箭射入,被亮接住。

顧視箭枝,不禁大駭道:「這箭是我軍所射,並不是宋軍。」

道言未絕,聞外面喧噪道:「速誅無道昏君!」大慶山忙語亮道:「事已急了,請陛下急走!」亮接口道:「走將何往?」

遂轉身取杯,哪知背後有叢矢攢射,貫入項頸,禁不住一聲叫痛,暈倒地上。

延安少尹納合干魯補一作納哈培干喇布。

首先搶入,持刀徑下,砍了數刀,但見他手足尚動,遂取帶將他勒死。

弒君弒母,還令自受。

眾將士陸續趨進,先將李通、郭安國、徒單永年、梁珫、大慶山等次第拿下,然後再把所有妃嬪,一古腦兒牽將出來,捆在一處。

大眾各呼道:「速殺速殺!」霎時亂刀齊下,凡助亮為虐的從臣,及供亮宣一婬一的妖嬈,統變作血肉模糊,幾成葅醬。

為妃嬪計,若知有這般結果,不若從前死節。

再取驍騎指揮使大磐衣巾裹了亮一屍一,厝薪縱火,焚骨揚灰。

應該如此。

元宜自為左領軍副大都督,派兵至汴,殺斃亮後徒單氏。

及亮子光英,一面退軍三十里,遣使持檄詣鎮江軍議和。

楊存中拒絕來使,金使馳去。

嗣聞荊、襄、江、淮一帶所有金兵,盡行北去。

先是亮發汴京,將士已有貳心,易蘇一譯作和碩。

館猛安福壽、一作明安完顏福壽。

高忠建、盧萬家,婆娑一作博索。

路總管謀衍,一作默音即婁室子。

東京穆昆金住等皆舉部亡歸,且在路中揚言道:「我輩今往東京去立新天子了。」

原來東京留守曹國公烏祿,素一性一仁孝,向得士心,自妻烏林荅氏被召殉節,未免怨亮,且聞亮有弒母屠族等情,恐禍及己身,更懷憂慮。

興元少尹李石,本烏祿舅,勸烏祿先發制人,烏祿因將副留守高存福擒住,適值福壽等擁入東京,願戴烏祿為主,烏祿遂殺高存福,御宣政殿,即位大赦,易名為雍,改元大定,下詔數亮罪惡數十事,飭部眾截亮歸路,追尊父訛裡朵為帝,訛裡朵系太祖子。

號為睿宗。

至亮已被殺,遂自遼一陽一入燕京,召歸南征諸將士,追廢亮為海陵煬王,斥退蕭玉、敬嗣暉等,誅特末哥及高福一娘一,以張浩有賢名,仍任為尚書令。

尋又復故主亶帝號,尊為熙宗,且討弒熙宗罪,再廢亮為庶人,一面令高忠建為招諭宋國使,並告即位。

時高宗已啟蹕至建康,由張浚迎拜道左,衛士見浚,俱以手加額,歡躍異常,高宗亦溫言撫一慰。

入城後過了殘年。

即紹興三十一年之末。

虞允文自京口來朝,高宗語陳俊卿道:「允文文武兼全,差不多是朕的裴度呢。」

遂命他為川陝宣諭使。

允文陛辭,面奏道:「金亮既誅,新主初立,正天示我恢復的機會,若再主和,海內氣沮,不如主戰,海內氣伸。」

高宗道:「朕知道了,卿且去,與吳璘經略西陲!」允文乃行。

高宗仍欲還臨安,御史吳芾,請駕留建康,北圖恢復,高宗不從,只託言欽宗神主應祔太廟,隨即啟行,返至臨安。

適劉錡嘔血而亡,因詔贈開府儀同三司,賜錡家銀三百兩,帛三百匹,尋謚武穆。

錡系德順軍人,慷慨沉毅,有儒將風,為金人所敬畏。

至是以劉錡敗績,病不能報,錡恨以終,遠近歎息。

惟金使高忠建,已到臨安,廷議當遣使報聘,且賀即位。

工部侍郎張闡,請慎擇使臣,正敵國禮,庶可復我聲威,高宗也以為然,乃諭諸執政道:「向日主和,本為梓宮太后,雖屈己卑詞,亦所不顧,今兩國已經絕好,宜正名分,畫境界,改定歲幣朝儀。」

陳康伯奉命轉告金使,高忠建不肯如約,且聞兩淮州郡,由成閔、李顯忠等依次收復,便因是抗言相責。

康伯謂棄好背盟,咎在金,不在宋,說得忠建無詞可答,只好默然。

高宗乃遣洪邁為賀登極使,並用手札賜邁道:「祖宗陵寢,睽隔三十年,不得按時祭掃,朕心甚痛。

若金人能以河南見歸,或可仍遵前約,否則非改議不可。」

語意仍不免畏葸。

當下給交國書,改去臣構字樣,直稱宋帝。

邁繼書至燕,金閤門見國書不依前式,令邁改草,且令自稱陪臣。

朝見禮節,概用舊儀。

邁堅執不允,被金人錮使館中,三日水漿不通,邁不屈如故。

金廷欲將邁拘住,獨張浩謂使臣無罪,不如遣還。

邁才得南歸,惟和議仍無頭緒,南北尚不能無爭。

四川宣撫使吳璘,出屯漢中,復商、虢諸州,分兵收大散關,又遣姚仲攻德順軍,四旬不克。

錡用李師顏代將,師顏子珽出戰百亭,大敗金兵,擒金將耶律九斤等百三十七人。

金兵悉銳趨德順,璘親往督師,又與金人一大戰,仍得勝仗。

金兵入營固守,會天大風雪,乃拔營遁去。

璘遂整軍入城,再派嚴忠取環州,姚仲、耿鞏、王彥等,復蘭、會、熙、鞏等州及永興軍。

虞允文至陝,與吳璘會同規畫,次第進行,西陲好算順手,東土亦得捷音。

金遣豆斤太師一作烏珍太師。

發諸路兵二十路,進攻海州,先派騎兵繞出州城西南,阻截餉道。

知州魏勝,擇勁悍三千餘騎,往拒石闡堰,金軍不能進,只得退還。

勝留千騎扼守險要,金兵十餘萬來爭,勝率眾往援,殺死金兵數千人,餘眾遁去。

及勝還城中,金兵復乘夜薄城,圍至數匝,勝竭力守禦,且縋兵向李寶告急。

寶飛章奏聞,高宗命鎮江都統張子蓋馳援。

子蓋發兵至石湫堰,見河東列著敵陣,即率一精一騎衝擊。

統制張氾,奮勇先驅,甫入敵陣,被流矢射中要害,倒斃馬下。

子蓋大呼道:「張統制殉難了,此仇豈可不報?」

道言未絕,已躍馬直前。

部兵一併隨上,縱橫馳驟,銳不可當。

金兵正苦難支,又見魏勝統軍殺來,也似生龍活虎一般,那時如何招架,便相率奔潰。

後面阻著石湫河,急切無從逃避,多半擁入河中。

能泅水的,還僥倖逃生,不能泅水的,當然斃命。

海州自是解圍,魏勝收軍還城,子蓋亦帶兵回鎮。

李顯忠聞海州圍解,金兵又敗,擬乘勢規復中原,奏請出師西向,自宿、亳趨汴京,直通關、陝。

關、陝既通,鄜延一路,素知臣名,必皆響應,然後招集部曲,轉取河東云云。

哪知高宗非但不從,反下詔撤銷三招討使,召顯忠主管侍衛軍馬司,成閔主管殿前衙司,吳拱主管侍衛步軍司。

顯忠不得已,奉命還朝,又是枉費心機。

途次接得內禪詔旨,亟馳賀新主去了。

當金亮入寇時,群臣多勸高宗避敵,皇子瑋不勝忿懣,入白高宗,願率師禦寇。

高宗亦頗感動,乃下詔親征。

瑋扈蹕同行,及還臨安,高宗以年老倦勤,意欲禪位。

仍然不脫主和故智,因此得休便休。

陳康伯密贊大計,乞先正名,因立瑋為太子,更名為慎。

音慎。

且追封太子父子偁為秀王。

未幾,由高宗降詔,令太子即皇帝位,自稱太上皇帝,後稱太上皇后,退居德壽宮。

太子偁固辭不受,高宗勉諭再三,又出御紫宸殿,面諭群臣,嗣即入內,由侍臣擁太子出殿,至御座旁,側立不坐。

侍臣扶掖至七八次,乃略就座。

宰相率百僚拜賀,太子又遽起立。

輔臣升殿固請,太子愀然道:「君父有命,本諸獨斷,自恐無德,未克當此大位。」

輔臣免不得恭維數語。

於是草草成禮,片刻退班。

高宗移駐德壽宮,太子自整袍履,步出祥曦門,冒雨扶輦隨行。

及宮門尚未止步,高宗一再麾退,並令左右扶掖以進,因顧群臣道:「付託得人,我無憂了。」

越日,頒詔大赦。

又越日,以即位禮成,告天地宗廟社稷,是為孝宗皇帝。

定五日一朝德壽宮,旋因上皇未允,改為每月四朝。

孝宗聞張浚重名,既即位,即召浚入朝。

浚至拜謁已畢,孝宗賜他旁坐,且改容與語道:「久聞公忠勇過人,今朝廷所恃惟公,幸有以教朕!」浚從容對道:「人主所恃,以心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濟?古人所謂天即是理,秉理處事,使清明在躬,自然賞罰舉錯,毋有不當,人心皆歸,敵仇亦服。」

孝宗悚然道:「當不忘公言!」遂加浚少傅,封魏國公,宣撫江淮。

浚一再進謁,極陳:「和議非計,請遣舟師,自海道搗山東。

命諸將出師犄角,進取中原。」

孝宗頗也稱善。

無如當時,有個潛邸舊臣,姓史名浩,曾任翰林學士,時預樞密。

他是秦繆醜的流亞,專講和議,從中掣肘,這也是天意已定,無可挽回,因此出了一位孝宗,復出一個史浩,實仍由孝宗用人不明。

浩上言:「官軍西討,東不可過寶雞,北不可過德順,若離蜀太遠,恐致敵人潛襲,保蜀反以亡蜀。」

孝宗竟為所惑,遂擬棄秦隴三路。

虞允文遙諫不從,反將他罷知夔州,並詔吳璘班師。

璘此時已收復十三州三軍,正與金將阿撤相持,既接詔命,乃下令退兵。

僚屬交諫道:「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此舉所關甚重,奈何退師?」

璘慨然道:「璘豈不知此!但主上新政,璘遠握重兵,若不遵詔,豈非目無君上麼?」

遂退師還河池。

自是秦鳳、熙河、永興三路,新復十三州三軍,又皆為金人奪去。

及虞允文自川、陝還朝,入對時,以笏畫地,極言棄地利害,且雲今日有八可戰,孝宗始歎謂史浩誤朕,這是後話慢表。

且說孝宗於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即位,越年改元隆興,進史浩為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兼樞密使。

備敘官銜,見孝宗之倚畀非人。

且詔宰執以下,各陳應敵定論以聞。

廷臣多半主戰,獨史浩主守。

守字即和字之變相。

正爭議間,忽由張浚呈入金將來書,系索海、泗、唐、鄧、商各州地,所有往來通問,悉如金熙宗時舊約,否則請會兵相見云云。

原來金主雍稱帝以後,本已詔罷南征,惟遣右副元帥謀衍等,往討西北亂一黨一。

應前回薩巴之亂。

時薩巴已為一黨一羽移剌窩干所殺,老和尚亦就縛,移剌窩干自稱都元帥,尋且潛號皇帝,改元天正,兵勢頗強。

謀衍等師久無功,因遣他將僕散忠義一作布薩忠義。

及紇石烈志寧,一作赫捨哩志寧。

往代謀衍。

兩將驅兵深入,連敗移剌窩干。

移剌窩干北走沙陀被一黨一徒執獻金軍,梟首以殉,余一黨一悉平。

金主遂進僕散忠義為都元帥,赴汴京節制諸軍。

紇石烈志寧為副元帥,駐軍淮一陽一,為南攻計。

紇石烈志寧貽書張浚,求如故約,且遣蒲察徒穆一作富察圖們。

大周仁屯虹縣,蕭琦屯靈壁,積糧修城,準備出發。

浚既將來書呈入,又極力主戰,勸孝宗臨幸建康,鼓動士氣,勿墮敵詐謀。

孝宗覽後,手詔召浚入議。

浚仍執前說,且請乘敵未發,先搗虹縣及靈壁。

孝宗點頭會意,獨史浩進奏道:「帝王出師,當策萬全,豈可冒昧嘗試,僥倖圖逞?」

浚與他力辯,並奏言:「浩意主和,恐失機會。」

孝宗道:「魏公既銳意恢復,朕難道獨甘偷安麼?」

浚拜謝而退。

李顯忠時已在朝,兼任淮西招撫使,亦請出師,願為前驅。

建康都統邵宏淵,復獻搗虹縣、靈壁的計策。

孝宗遂決意興師,且語陳俊卿道:「朕倚魏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搖奪。」

當下將兵馬大權,付與張浚。

浚至建康,開府江淮,遣李顯忠出濠州,趨靈壁。

邵宏淵出泗州,趨虹縣。

這次出師的旨意,並不由三省樞密院決議。

及兵已調發,浩始得聞,心中很是不平,面請辭職。

侍御史王十朋劾浩懷一奸一誤國等八罪,浩遂罷知紹興府。

十朋再疏劾浩,復斥令奉祠。

李顯忠自濠梁渡淮,直抵陡溝,金右翼都統蕭琦,用拐子馬來拒,金人只有此技。

顯忠麾眾猛擊,蕭琦敗走,遂克靈壁。

惟宏淵圍攻虹縣,曠日不下,顯忠遣靈壁降卒,至虹縣開諭禍福。

金守將蒲察徒穆、大周仁俱出降,連蕭琦亦情願投誠。

偏宏淵自恥無功,一陰一懷妒忌,這種人最屬可恨。

會值顯忠降將,入訴顯忠,謂被宏淵部卒,奪去佩刀,顯忠即向宏淵索得罪人,訊明屬實,竟喝令斬首。

宏淵愈加銜恨。

顯忠乘勝至宿州,大敗金兵,追奔二十餘里,至收軍回營,方見宏淵到來。

兩下相見,宏淵微笑道:「招撫真關西將軍呢。」

言下有不滿意。

顯忠道:「公既遠來,請閉營休士,明日併力攻城。」

宏淵默然。

顯忠知宏淵不可恃,獨於次日誓眾登城。

軍士血薄上登,城已垂破,見宏淵軍尚閒立濠外,大呼促進,方渡濠過來。

及顯忠已入城,宏淵才到,巷戰逾時,尋斬數千人,宿州遂復。

捷報到了臨安,孝宗大喜,授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宏淵為副。

宏淵欲發倉庫犒士,顯忠不可,止以現錢為賞,士卒始有怨詞。

顯忠此舉,未免失策。

會聞金副元帥紇石烈志寧自睢一陽一引兵來攻,部眾約萬餘人,顯忠道:「區區萬人,怕他甚麼?當令十人執一人。」

日與降人置酒高會。

亦漸驕了。

到了翌晨,金兵螘附而至,顯忠登城遠視,差不多有十萬。

便道:「這何止萬人呢?」

嗣得偵卒入報,來將系金帥索撤一作博索。

自汴京率步騎十萬,前來攻城。

顯忠乃往語宏淵,合力出擊,宏淵道:「敵勢甚銳,不如退守。」

顯忠勃然道:「我只知有進,不知有退。」

遂親督部眾,開南門出戰。

戰未數合,統制李福,統領李保,忽然倒退。

顯忠大怒,馳到二李面前,拔刀揮去,左斬右劈,二李頭顱依次落地。

顯忠宣示道:「將士們瞧著!如不前進,請視此二人。」

諸將不覺股慄,遂拚死向前,擊退孛撤。

翌日,孛撤復益兵進攻,顯忠駐軍城外,用克敵弓注射,一鼓退敵。

時方盛夏,炎日當空,軍士多解甲喘一息,汗出不休。

宏淵從容巡視,顧語大眾道:「天氣酷暑,尋一清涼處,搖扇納涼,尚且不堪,況蒸炙烈日中,被甲苦戰呢。」

可殺。

看官你想!行軍全靠著鼓氣,怎可作此等語,令人懈體?於是人心遂搖,無復鬥志。

到了夜間,中軍統制周宏,鳴鼓大噪,一陽一言敵至,自與邵世雍、劉侁等,率部下遁去。

繼而統制左士淵,統領李彥孚又遁。

顯忠急移軍入城,統制張訓通、張師顏、荔澤、張淵又一併遁去。

金人乘虛薄城,顯忠尚竭力抵禦,斬首虜二千餘人。

忽見東北角上,有敵人架梯登城,急忙自執長斧,砍斷雲梯。

梯間數十人墜下,盡行斃命,敵始退卻。

顯忠太息道:「若使諸軍相與犄角,自城外掩擊,敵兵可盡,敵帥可擒,奈何離心離德,自失機會呢?」

宏淵聞言,竟收軍自去。

臨行時,入語顯忠道:「聞敵人又添生力軍二十萬,來此攻城了。

若再不退兵,恐變生不測。」

顯忠正欲答言,那宏淵已轉身去了。

顯忠仰天長歎道:「蒼天蒼天,尚未欲平中原麼?為何阻撓至此?」

乃待夜引還,退至符離,全軍大潰。

小子有詩歎道:

兩將離心至覆兵,大功竟爾敗垂成。

阜陵孝宗崩,葬永阜陵。

空作長城倚,德遠即張浚,注見前文。

原無擇將明。

顯忠馳至盱眙,見了張浚,納印待罪。

欲知張浚如何處置,待至下回表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二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三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四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五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六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八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九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十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十一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十三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十七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十八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十九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二十四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二十五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二十七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二十八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二十九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三十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三十四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三十五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三十六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三十七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三十八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四十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四十四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四十五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四十六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四十九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五十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五十一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五十三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五十五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五十八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五十九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六十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六十一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六十二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六十三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六十六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六十七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六十八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六十九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七十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七十二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七十四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七十五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七十七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八十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八十二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八十四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八十六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九十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九十一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九十二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九十五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九十六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九十八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