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義》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卻說李昉入奏,報稱大臣病筆。大臣為誰?就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通俗演義》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

宋史通俗演義

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

第十六回進治道陳希夷入朝遁窮荒李繼遷降虜

卻說李昉入奏,報稱大臣病筆。

大臣為誰?就是參知政事李穆。

太宗聞喪,更加嗟悼,遂親往賜奠,語侍臣道:「穆一操一履純正,真不易得,朕方倚用,遽爾淪沒,實屬可悲。

這並非穆的不幸,乃是朕的不幸呢!」言下甚是慘切,且對靈哭了一場,然後還朝。

待兄弟如彼,待臣子如此,以見太宗之親疏倒置。

既而群臣請封禪,太宗不許,至闔廷聯銜奏請,乃命學士扈蒙等,詳定儀注,擬至仲冬往祀泰山,不意時當仲夏,乾元、文明二殿,忽然失火,太宗以天象示儆,詔求直言,並罷封禪。

到了孟冬,來了華山隱士陳摶,入京覲見。

陳摶,亳州人,四、五歲時,戲渦水岸側,有青衣媼給一乳一與飲,得辟一性一靈,每讀經史百家,一見成誦,毫不遺忘,至後唐中與試進士,試文非有司能解,擯置不錄,摶自此不求祿仕,惟游放山水間,怡情自適。

嗣得遇奇士二人,導以服氣辟榖諸術,並與言武當山九室巖中,可以隱居,摶遂受教往隱,歷二十餘年,但日飲酒數杯,便算了事。

既而移居華山雲台觀,又止少華石室,每寢時,或至百餘日不起,俗人有大睡三千日,小睡八百日的謠傳。

周世宗好黃白朮,嘗召摶至闕下,叩問方術。

摶從容奏道:「陛下為四海主,當以致治為念,奈何留意黃白朮呢?」

甚是甚是。

世宗爽然自失。

留摶住京月餘,命為諫議大夫,摶固辭不受。

嗣見摶無他技能,乃放還華山。

及太祖受禪,摶正乘驢過天津橋,聞受禪消息,竟墮驢大笑道:「天下從此太平了。」

太宗元年,有旨召摶入京,摶奉命至汴,進見太宗,很蒙優待,賜以金帛,不受而去。

雍熙元年,摶復入朝,太宗益加禮重,語相臣宋琪等道:「摶有志獨善,不求利祿,這真所謂方外散人呢。

朕與他談及世事,他自言歷經離亂,今幸天下太平,所以復來朝覲。

朕看他年近百歲,終日不食,卻覺得一精一神矍鑠,步履雍容,真正難能,真正難得!」可令汝自愧。

宋琪道:「從前巢父、許由,想亦如是。」

貢諛之言。

太宗笑而不答,隨命中使送摶至中書省。

宋琪等相率迎入,款待慇勤,座間問道:「先生玄默修養,得此道術,可否賜教一二?」

摶答道:「摶系山野人民,無益世用,所有神仙煉丹,及吐納養生的方術,統未知曉,怎能傳人?就使白日昇天,亦與國家無補。

今皇上龍顏秀異,冠絕天人,博達古今,深究治亂,真有道仁聖的主子。

諸公生當盛世,正君臣協心同德,興化致治的時候,勤行修煉,無出此右,不必再求異術了。」

不談左道,見識獨高。

琪等聞言,無不稱善。

翌日奏對,即述摶所言,太宗益加歎賞,詔賜摶號希夷先生,復給紫衣一襲,留摶闕下。

暇時與談詩賦,輒令屬和。

摶夙擅詩才,隨口吟成,無不中律,以此益稱上旨。

一面命有司增葺雲台觀,俟修築告竣,乃送歸華山,由太宗親書「華山石室」四字,作為贐儀,摶拜辭而返。

至端拱元年,即太宗十三年。

摶令弟子賈德升,就張超谷下,鑿石為室。

室成,摶手書數百言,囑咐弟子繼送汴京,略言:「臣摶大數已終,聖朝難戀,當於本月二十二日,化形於蓮花峰下張超谷中。」

是表上後,太宗遣使往視,至二十九日始到,摶一屍一陳石榻上,肢一體猶溫,有五色雲遮蔽洞一口,冉冉不散。

使臣返報太宗,太宗嘉歎不已。

摶好讀《易》,手不釋卷,嘗自號扶搖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詳言導養及還丹各事。

宰相王溥,亦著《箋注》八十一章。

摶又有《三峰寓言》,及《高一陽一集》詩六百首,大半雅澹沖夷,自成一格,後世有傳有不傳。

總之陳摶系一隱君子,獨行高蹈,不受塵埃,若目他為仙怪一流,實屬未當。

俗小說中,或稱為陳摶老師,捏造許多仙法,作為證據,其實是荒唐無稽,請看官勿為所惑哩。

辟除迷信。

閒文少表,且說太宗因中宮虛位,尚未冊立,不得不選擇繼配,作為內助。

李妃容德俱茂,入宮數年,素無過行,特冊立為後。

應十三回。

儀文繁備,典禮矞皇,不但內宮外廷,賜宴數天,並賜京師人民,大酺三日,彷彿有慶澤均行,醉人為瑞的景象。

翌年春季,復召宰相近臣,齊集後苑賞花,並面諭群臣道:「春風暄和,萬物暢茂,四方無事,朕願與臣民共樂,卿等可各賦一詩,抒寫情意!」群臣奉命,大家搜索枯腸,挖出幾個堯天舜日,帝德皇恩的字樣,配搭亭勻,湊成律句,呈上藻鑒。

挖苦得很。

太宗一一取閱,多半是敲金戛玉,鼓吹休明,樂得心花怒開,滿口稱美。

群臣均叩謝天褒,盡歡而散。

到了孟夏,又召輔臣、三司使、翰林樞密直學士、尚書省四品、兩省五品以上三館學士,均至後苑賞花釣魚,各賜宴飲,免不得又令賦詩。

大家換湯不換藥,仍舊是一曲賀聖朝。

太宗又命習射水心殿,你想穿楊,我誇貫虱,彼此競射一場,或中或不中,不過是陶情作樂,無關功過,足足的鬧了一日,統向太宗叩謝,一併散去。

先是太宗長子元佐,為李妃所出,見十三回。

幼即聰警,貌類太宗,很得太宗歡心。

及長,善騎射,嘗從征太原、幽、薊,返拜檢校太傅,加職太尉,晉封楚王,另營新邸。

廷美得罪,元佐力為營救,再三請免,屢受乃父呵斥。

元佐誼屬懿親,情實可嘉。

至聞廷美憂死,他憤極成狂,嘗手一操一挺刃,擊傷侍人。

跡類佯狂。

旋因醫治少瘳,太宗頗加喜慰,為赦天下。

重九佳節,詔諸王宴射苑中,元佐因新瘥不預。

及諸王宴歸,暮過元佐門,元佐問明左右,方知諸王侍宴消息,便憤憤道:「他人都得與宴,我有何罪,不聞宣召?這是明明棄我呢!」左右從旁勸解,並呈上佳釀,俾他解悶。

元佐取來就飲,飲盡索添,連下數十大觥,已是酩酊大醉,他尚不肯罷休,直飲到夜靜人闌,方才停杯,回入寢室。

左右總道他是熟睡,誰料他竟放起火來,霎時間煙霧迷漫,光燭霄漢,內外侍從,慌忙入救,已是不及,只把元佐及所有眷屬,救出門外,可惜一座大廈,倏成焦土。

儻來富貴,均可作是觀。

太宗聞楚邸被焚,正在驚疑,嗣有人報稱由元佐縱火,不禁大怒,立遣御史捕治,將他廢為庶人,安置均州。

宋琪率百官上表,請恕他病狂,仍留京師,太宗不許,竟令元佐即日出都,不得逗留。

嗣經宋琪等三次奏請,乃下詔召還。

元佐時已行至黃山,奉詔乃歸,幽居南宮,餘事後表。

且說秦、隴以北,有銀、夏、綏、宥、靜五州地,為拓跋氏所據。

唐初拓跋赤辭入朝,賜姓李,至唐末,黃巢作亂,僖宗奔蜀,拓跋思恭糾合蕃眾,入境討賊,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復賜李姓,五代時據境如故。

周顯德中,適李彝興嗣職,受周封為西平王。

宋太祖初年,彝興遣使入貢,太祖授彝興為太尉,彝興旋歿,子克睿嗣,未幾克睿又死,子繼筠立。

太宗伐北漢,繼筠曾遣將李光遠、光憲,渡河略太原境,遙作聲援。

既而繼筠復歿,弟繼捧襲位,太平興國七年,繼捧入覲太宗,獻銀、夏、綏、宥四州地,且自陳親族不睦,願居汴京。

太宗乃遣使至夏州,迎接繼捧親屬,且授他為彰德節度使。

另派都巡檢曹光實,往戍四州。

獨繼捧族弟繼遷,為定難軍都知蕃落使,留居銀州,不願入汴,聞宋使到來,詐言一乳一母病筆,出葬郊外,竟與同一黨一數十人,奔入地斤澤。

澤距夏州東北三百里,繼遷號召部落,聲勢漸盛。

曹光實恐為邊患,率師襲擊,斬首五百級,焚四百餘帳,繼遷倉猝遁去,母與妻不及隨奔,均被光實拿住,押回夏州。

不善撫輯,徒逞詐謀,曹光實亦太失策。

繼遷輾轉遷徙,連娶豪族,復日強大,隨即召集眾人,慨然與語道:「李氏世有西土,一旦讓人,豈不可恨?爾等若不忘李氏,幸大家努力,共圖興復!」蕃眾齊聲許諾。

繼遷復道:「用力不如用謀,我當設詐降計,誘殺那曹光實,一則可報前仇,二則可恢先業,爾等以為何如?」

蕃眾復應聲道:「全憑調度。」

繼遷大喜,遂率眾向夏州進發,先遣人致書光實,略言:「勢蹙途窮,幸網開一面,俯允歸降,此後生成,全出公惠」等語。

言甘心苦。

光實信是真言,即與來人面約,期會葭蘆川,收納降眾,來使自去。

光實屆期,帶領百騎,至葭蘆川,見繼遷已率數十人,守候該處,彼此相見,繼遷拜謁馬前,執禮甚恭,並請光實往撫餘眾。

光實志得心驕,全不加察,竟昂然隨往。

及到繼遷營帳前,蕃眾盡出,約有數千人,繼遷忽舉手揮鞭,大聲呼道:「仇人已到,大眾何不動手?」

言未畢,但聽蕃眾一聲喊殺,都持著大刀闊斧,向光實殺來。

光實手下,只有百人,就使每人生著三頭六臂,也是擋架不住,眼見得同時畢命,一個不留,繼遷遂乘勢襲據銀州。

邊警傳達汴京,太宗亟命知秦州田仁朗等,會師往討。

仁朗奉命調軍,待各路兵馬,陸續會齊,乃啟程北行。

到了綏州,聞繼遷圍攻三族寨,有眾數萬,自恐寡不敵眾,飛章至汴,請再添兵。

嗣又聞三族寨失守,寨將折裕木,殺死監軍使者,與繼遷聯合,進攻撫寧寨。

將士請速即赴援,仁朗笑道:「不妨不妨!番人烏合,同來寇邊,勝即進,敗即退,今繼遷嘯聚數萬,盡銳出攻孤壘,撫寧寨雖狹小,勢甚險固,斷非十日五日,可能攻入,我待他勞敝,發兵掩擊,再遣強一弩一數百人,截他歸路,我料虜必成擒了。」

將士各默然退出。

仁朗故示閒暇,縱酒摴蒱,流連竟夕。

副將王侁,乘間媒孽,上訴宋廷。

仁朗亦有自取之咎。

太宗得悉情形,遂下詔征仁朗還京,下御史獄。

廷訊三族寨被陷,及無故奏請添兵等事,仁朗抗聲答道:「銀、綏、夏三州守兵,均托詞守城,不肯出發,所以奏請添兵。

三族寨相距太遠,待臣勉集人馬,行至綏州,已聞失守,一時未及趕救,臣不負責。

且臣已定有良策,足擒繼遷,但因奉詔還京,計不得行,臣料繼遷頗得人心,若此時不能擒他,只好優詔懷徠,或用厚利啗餌他酋,令圖繼遷,早除一日好一日,否則邊蠹未除,必為大患。」

太宗怒道:「朕聞縱酒摴蒱,種種不法,難道繼遷肯自來就死麼?」

仁朗道:「這便是臣的誘敵計。」

太宗又怒道:「什麼誘敵不誘敵,朕不用你,看繼遷果猖獗否?」

遂命將仁朗仍復系獄。

越日下詔,貸他一死,貶竄商州。

惟副將王侁,既排去仁朗,統兵出銀州北面,連破敵寨,斬蕃酋折羅遇,麟州諸蕃,因此惶懼,均請納馬贖罪,助討繼遷。

侁遂大集各兵,入濁輪川,正值折裕木糾眾前來,兩下交鋒,折裕木殺得大敗,被王侁軍士擒住。

繼遷從後馳至,又由王侁麾兵,驅殺一陣,十成中喪亡六七成,竟落荒遁去。

王侁奏凱而回,適有詔令郭守文到邊,與侁同領邊事。

守文復與知夏州尹憲,共擊鹽城諸蕃,焚千餘帳,自是銀、麟、夏三州,所有蕃眾百二十五族,盡行內附,戶口計萬六千有餘,西北一帶,皆就敉平。

惟繼遷窮蹙無歸,不得已奉書遼廷,願作外臣。

遼許他歸附,冊封他為夏國王,並將宗女義成公主,嫁給了他。

繼遷既得榮封,復配豪女,真個是兩難兼併,三生有幸了。

怪不得人喜降虜。

小子歷敘遼事,未曾將遼國源流交代明白,本回將要結束,下回又須接說宋、遼交戰情形,趁這筆底余閒,略略一敘。

遼本鮮卑別種,初居潢河附近,自稱神農氏後裔,聚成部落,號為契丹。

朱梁初年,契丹主耶律阿保機,併吞諸部,僭稱帝號,遼人稱為太祖。

阿保機死,子耶律德光嗣,助晉滅唐,得幽、薊十六州。

至晉出帝不願稱臣,德光舉兵滅晉,改國號遼,縱兵飽掠,歸死殺狐嶺,是謂遼太宗。

侄兀欲嗣立,更名為阮,在位五年遇弒,稱世宗。

德光子兀律入繼,亦改名為璟,嗜酒好獵,不恤國事,又被近侍謀斃,稱穆宗。

兀欲子賢繼立,是為景宗,用蕭守興為尚書令,即立蕭女燕燕為後。

燕燕一譯作葉葉。

燕燕色技過人,兼通韜略,既得為後,遂干預國政。

景宗又夙嬰風疾,諸事皆委燕燕裁決,國中只知有蕭後,不知有景宗。

俗呼為蕭一娘一娘一者即此。

太宗七年遼景宗賢殂,子隆緒嗣位。

隆緒年尚沖幼,由母后燕燕攝政,史稱為蕭太后,復國號大契丹,用韓德讓即韓匡嗣子。

為政事令,兼樞密使,總宿衛兵。

耶律勃古哲一譯博郭濟。

總領山西諸州事,耶律休哥為南面行軍都統。

號令嚴明,威震朔漠。

至收降李繼遷後,且使他窺伺宋邊,一陰一圖南下,偏三交屯將賀懷浦父子,竟獻議宋廷,極言幽、薊可取狀,於是鼙鼓復鳴,王師又出,這一番有分教:

雄主喜功偏失律,元戎僨事又亡師。

欲知宋廷出師情形,且待下回續敘。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二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三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四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五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六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八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九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十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十一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十三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十七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十八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十九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二十四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二十五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二十七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二十八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二十九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三十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三十四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三十五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三十六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三十七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三十八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四十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四十四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四十五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四十六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四十九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五十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五十一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五十三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五十五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五十八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五十九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六十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六十一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六十二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六十三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六十六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六十七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六十八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六十九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七十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七十二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七十四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七十五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七十七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八十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八十二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八十四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八十六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九十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九十一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九十二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九十五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九十六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九十八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