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義》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卻說江南使臣徐鉉,馳入汴都,謁見太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通俗演義》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

宋史通俗演義

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

第十二回明德樓綸音釋俘萬歲殿燭影生疑

卻說江南使臣徐鉉,馳入汴都,謁見太祖,哀求罷兵。

太祖道:「朕令爾主入朝,爾主何故違命?」

鉉答道:「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並沒有甚麼過失,就是陛下徵召,無非為病體纏一綿,因致逆命。

試思父母一愛一子,無所不至,難道不來見駕,就要加罪?還願陛下格外矜全,賜詔罷兵!」太祖道:「爾主既事朕若父,朕待他如子,父子應出一家,哪有南北對峙,分作兩家的道理?」

鉉聞此諭,一時也不好辯駁,只頓首哀請道:「陛下即不念李煜,也當顧及江南生靈。

若大軍逗留,玉石俱焚,也非陛下恩周黎庶的至意。」

太祖道:「朕已諭令軍帥,不得妄殺一人,若爾主見機速降,何至生民塗炭?」

鉉又答道:「李煜屢年朝貢,未嘗失儀,陛下何妨恩開一面,俾得生全。」

太祖道:「朕並不欲加害李煜,只教李煜獻出版圖,入朝見朕,朕自然敕令班師了。」

鉉復道:「如李煜的恭順,仍要見伐,陛下未免寡恩呢。」

這句話,惹動太祖怒意,竟拔劍置案道:「休事多言!江南有什麼大罪,但天下一家,臥榻旁怎容他人鼾睡?能戰即戰,不能戰即降,你要饒舌,可視此劍。」

有強權,無公理,可視此語。

鉉至此才覺失色,辭歸江南。

李煜聞宋祖不肯罷兵,越覺惶急,忽由常州遞到急報,乃是吳越王錢俶,遵奉宋命,來攻常州。

煜無兵可援,只命使遣書致俶道:「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一旦宋天子易地酬勳,恐王亦變作大梁布衣了。」

語亦有理,但也不過解嘲罷了。

俶仍不答書,竟進拔江一陰一、宜興,並下常州。

江南州郡,所存無幾,金陵愈圍愈急。

曹彬遣人語李煜道:「事勢至此,君僅守孤城,尚有何為?若能歸命,還算上策,否則限日破城,不免殘殺,請早自為計!」李煜尚遲疑不決,彬乃決計攻城。

但轉念大兵一入,害及生民,雖有禁令,亦恐不能遍及,左思右想,遂定出一策,詐稱有疾,不能視事。

眾將聞主帥有恙,都入帳請安。

彬與語道:「諸君可知我病源麼?」

眾將聽了,或答言積勞所致,或說由冒寒而成。

彬又道:「不是,不是。」

眾將暗暗驚異,只稟請延醫調治。

彬搖首道:「我的病,非藥石所能醫治,但教諸君誠心自誓,等到克城以後,不妄殺一人,我病便可痊癒了。」

眾將齊聲道:「這也不難。

末將等當對著主帥,各宣一誓。」

言畢,遂焚起香來,宣誓為證,然後退出。

越宿,彬稱病癒,督兵攻城。

又越日,陷入城中。

侍郎陳喬入報道:「城已被破了。

今日國亡,皆臣等罪愆,願加顯戮,聊謝國人。」

李煜道:「這是歷數使然,卿死何益?」

陳喬道:「即不殺臣,臣亦有何面目,再見國人?」

當下退歸私宅,投繯自盡。

勤政殿學士鍾蒨,朝冠朝服,坐在堂上,聞兵已及門,召集家屬,服毒俱盡。

張洎初與喬約,同死社稷,至喬死後,仍舊揚揚自得,並無死志。

彰善癉惡,褒貶悉公。

李煜至此,無法可施,只好率領臣僚,詣軍門請罪。

彬好言撫一慰,待以賓禮,當請煜入宮治裝,即日赴汴,煜依約而去。

彬率數騎待宮門外,左右密語彬道:「主帥奈何放煜入宮?倘他或覓死,如何是好?」

彬笑道:「煜優柔寡斷,既已乞降,怎肯自裁?何必過慮!」既而煜治裝已畢,遂與宰相湯悅等四十餘人,同往汴京。

彬亦率眾凱旋。

太祖御明德樓受俘,因煜嘗奉正朔,詔有司勿宣露布,只令煜君臣白衣紗帽,至樓下待罪。

煜叩首引咎,但聽得樓上宣詔道:

上天之德,本於好生,為君之心,貴乎含垢。

自亂離之雲瘼,致跨據之相承,諭文告而弗賓,申吊伐而斯在。

慶茲混一,加以一寵一綏。

江南偽主李煜,承弈世之遺基,據偏方而竊號,惟乃先父,早荷朝恩,當爾襲位之初,未嘗稟命,朕方示以寬大,每為含容,雖陳內附之言,罔效駿奔之禮。

聚兵峻壘,包蓄日彰,朕欲全彼始終,去其疑間,雖頒召節,亦冀來朝,庶成玉帛之儀,豈願干戈之役?蹇然勿顧,潛蓄一陰一謀,勞銳旅以徂征,傅孤城而問罪。

洎聞危迫,累示招攜,何迷復之不悛;果覆亡之自掇。

昔者唐堯光宅,非無丹浦之師,夏禹泣辜,不赦防風之罪。

稽諸古典,諒有明刑。

朕以道在包荒,恩推惡殺,在昔騾車出蜀,青蓋辭吳,彼皆閏位之降君,不預中朝之正朔,及頒爵命,方列公侯。

爾戾我恩德,比禪與皓,又非其倫。

特升拱極之班,賜以列侯之號,式優待遇。

盡捨愆尤,今授爾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爾其欽哉!毋再負德!此詔。

平蜀平南漢,不錄原詔,而此特備錄者,以宋祖之加兵藩屬,語多掩飾故也。

李煜惶恐受詔,俯伏謝恩。

太祖還登殿座,召煜撫問,並封煜妻為鄭國夫人,又好作霓裳羽衣曲了。

子弟等一併授官,余官屬亦量能授職,大眾叩謝而退。

總計江南自李升篡吳,自謂系唐太宗子吳王恪後裔,立國號唐,稱帝六年。

傳子李璟,改名為景,潛襲帝號十九年。

嗣去帝號,自稱國主凡四年。

又傳子煜,嗣位十九年。

共歷三世,計四十八年。

先是彬伐江南,太祖曾語彬道:「俟克李煜,當用卿為使相。」

潘美聞言,即向彬預賀。

彬微哂道:「此次出師,上仗廟謨,下恃眾力,方能成事。

我雖身任統帥,幸而奏捷,也不敢自己居功,況且是使相極一品呢?」

潘美道:「天子無戲言,既下江南,自當加封了。」

彬又笑道:「還有太原未下哩。」

潘美似信未信,及俘煜還汴,飲至賞功,太祖語彬道:「本欲授卿使相,但劉繼元未平,容當少待。」

彬叩首謙謝。

適潘美在側,視彬微笑。

巧被太祖瞧著,便問何事?美不能隱,據實奏對,太祖亦不禁大笑,彬為宋良將第一,太祖何妨擢為使相。

乃動其弗予,背約失信,殊非王者氣象。

當賜彬錢五十萬。

彬拜謝退,語諸將道:「人生何必做使相,好官亦不過多得錢呢。」

總算為太祖解嘲。

未幾,乃得拜樞密使。

潘美得升任宣徽北院使。

惟曹翰因江州未平,移師往征。

江州指揮使胡則,集眾固守,翰圍攻五月,始得入城,擒殺胡則。

且縱兵屠戮,民無噍類,所掠金帛,以億萬計,用巨艦百餘艘,載歸汴都。

太祖敘錄翰功,遷桂州觀察使,判知穎州。

彬不好殺而猶靳使相,翰大肆屠掠,乃得陞遷,誰謂太祖戒殺之命,果出自本心耶?

吳越王錢俶,遣使朝賀,太祖面諭使臣道:「爾主帥攻克常州,立有大功,可暫來與朕相見,借慰朕思,朕即當遣歸。

上帝在上,決不食言!」使臣領命去訖。

錢俶祖名鏐,曾販鹽為盜。

唐僖宗時,糾眾討黃巢,平定吳、越,唐乃封俶為越王,繼封吳王,梁又加封為吳越王。

傳子元瓘,元瓘傳子弘佐,弘佐傳弟弘佐,弘佐被廢,弟弘佐嗣位,因避太祖父弘殷偏諱,單名為俶。

太祖元年,封俶為天下兵馬元帥。

俶歲貢勿絕,至是奉太祖命,與妻孫氏、子維濬入朝。

太祖遣皇子德昭,出郊迎勞。

並特賜禮賢宅,親視供帳,令俶寓居。

俶入覲太祖,賜坐賜宴,且命與晉王光義,敘兄弟禮,俶固辭乃止。

太祖又親幸俶宅,留與共飲,歡洽異常。

嗣又詔命劍履上殿,書詔不名。

封俶妻孫氏為吳越國王妃,賞賚甚厚。

開寶九年三月,太祖將巡幸西京,行郊祀禮,俶請扈蹕出行。

太祖道:「南北風土不同,將及炎暑,卿可早日還國,不必隨往西京。」

俶感謝泣下,願三歲一朝。

太祖道:「水陸迂遠,也不必預定限期,總教詔命東來,入覲便是。」

俶連稱遵旨。

太祖乃命在講武殿餞行,俟宴飲畢,令左右捧過黃袱,持以賜俶,且言途中可以啟視,幸無洩人。

俶受袱而去。

及登程後,啟袱檢視,統是群臣奏乞留俶,約有數十百篇。

安知非太祖授意群臣,特令上疏,借示羈縻。

俶且感且懼,奉表申謝。

太祖遣俶歸國,即啟蹕西幸。

原來太祖仍周舊制,定都開封,號為東京,以河南府為西京。

是時江南戡定,淮甸澄清,乃西往河洛,祭告天地,且欲留都洛一陽一。

群臣相率諫阻,太祖不從。

及晉王光義入陳,力言未便,太祖道:「我不但欲遷都洛一陽一,還要遷都長安。」

光義問是何故?太祖道:「汴梁地居四塞,無險可守,我意徙都關中,倚山帶河,裁去冗兵,復依周、漢故事,為長治久安的根本,豈不是一勞永逸麼?」

光義道:「在德不在險,何必定要遷都?」

太祖歎息道:「你也未免迂執了。

今日依你,恐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已盡敝哩。」

都汴原不若都陝,太祖成算在胸,所見固是。

但子孫不一良,即都陝亦無救於亡。

乃悵然歸汴。

過了月餘,復定議北征,遣侍衛都指揮使一黨一進,宣徽北院使潘美,及楊光美、牛光進、米文義等,率兵北伐,分道攻漢。

一黨一進等依詔前進,連敗北漢軍,將及太原。

太祖又命行營都監郭進等,分攻忻、代、汾、沁、遼、石等州,所向克捷。

北漢主劉繼元,急向遼廷乞師,遼相耶律沙統兵援漢,正擬鏖戰一場,互決雌雄,忽接得汴都急報,有太祖病重消息,促令班師,一黨一進等乃返旆還朝。

太祖自西京還駕,已覺不適,後因療治得愈。

到了孟冬,自覺身一體康健,隨處游幸,順便到晉王光義第,宴飲甚歡。

太祖素一性一友一愛一,兄弟間和好無忤,光義有疾,太祖與他灼艾,光義覺痛,太祖亦取艾自灸,嘗謂光義龍行虎步,他日必為太平天子,光義亦暗自欣幸,因此對著乃兄,亦頗加恭謹。

偏太祖壽數將終,與宴以後,又覺舊疾復發,漸漸的不能支持;嗣且臥一床一不起,一切國政,均委光義代理。

光義晝理朝事,夜侍兄疾,恰也忙碌得很。

一夕,天方大雪,光義入宮少遲,忽由內侍馳召,令他即刻入宮。

光義奉命,起身馳入,只見太祖喘急異常,對著光義,一時說不出話來。

光義待了半晌,未奉面諭,只好就榻慰問。

太祖眼睜睜的瞧著外面,光義一想,私自點首,即命內侍等退出,只留著自己一人,靜聽顧命。

其跡可疑。

內侍等不敢有違,各退出寢門,遠遠的立著外面,探看那門內舉動。

俄聽太祖囑咐光義,語言若斷若續,聲音過低,共覺辨不清楚。

過了片刻,又見燭影搖紅,或暗或明,彷彿似光義離席,逡巡退避的形狀。

既而聞柱斧戳地聲,又聞太祖高聲道:「你好好去做!」這一語音激而慘,也不知為著何故,驀見光義至寢門側,傳呼內侍,速請皇后皇子等到來。

內侍分頭去請,不一時,陸續俱到,趨近榻前,不瞧猶可,瞧著後,大家便齊聲悲號。

原來太祖已目定口開,悠然歸天去了。

看官!你想這次燭影斧聲的疑案,究竟是何緣故?小子遍考稗官野乘,也沒有一定的確證。

或說是太祖生一背疽,苦痛的了不得,光義入視,突見有一女鬼,用手捶背,他便執著柱斧,向鬼劈去,不意鬼竟閃避,那斧反落在疽上,疽破肉裂,太祖忍痛不住,遂致暈厥,一命嗚呼。

或說由光義謀害太祖,特地屏去左右,以便下手,至如何致死,旁人無從窺見,因此不得證實。

獨《宋史·太祖本紀》,只雲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把太祖所有遺命,及燭影斧聲諸傳聞,概屏不錄,小子也不便臆斷,只好將正史野乘,酌錄數則,任憑後人評論罷了。

以不斷斷之。

且說皇后宋氏,及皇子德昭、德芳等,撫一床一大慟,哀號不已。

就是皇弟光美,亦悲泣有聲。

獨不及晉王光義,意在言表。

內侍王繼恩入勸宋後,並言先帝奉昭憲太后遺命傳位晉王,金匱密封,可以復視,現請晉王嗣位,然後準備治喪。

宋後聞言,索一性一擘踴大號,愈加哀感。

光義瞧不過去,亦勸慰數語。

宋後不禁泣告道:「我母子的一性一命,均托付官家。」

光義道:「當共保富貴,幸毋過慮!」宋後乃稍稍止哀。

原來皇子德芳,系宋後所出,宋後欲請立為太子,因太祖孝友一性一成,誓守金匱遺言,不欲背盟,所以宋後無法可施,沒奈何含忍過去。

此次太祖驟崩,自思孤兒寡一婦,如何結果?且晉王手握大權,勢不能與他相爭,只好低首下心,含哀相囑。

光義樂得客氣,因此滿口承認,敷衍目前。

太祖奪國家於孤兒寡一婦之手,故一經晏駕,即有宋後之悲。

報應之速,如影隨形。

越日,光義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即以本年為太平興國元年,號宋後為開寶皇后,授弟光美為開封尹,進封齊王,所有太祖、廷美子女,並稱皇子皇女。

光美因避主諱,易名廷美。

封兄子德昭為武功郡王,德芳為興元尹,同平章事。

薛居正為左僕射,沈倫為右僕射,盧多遜為中書侍郎,曹彬仍為樞密使,並同平章事,楚昭輔為樞密使,潘美為宣徽南院使,內外進秩官有差,並加封劉鋹衛國公,李煜隴西郡公。

越年孟夏,乃葬太祖於永昌陵。

總計太祖在位,改元三次,共一十三年。

小子有詩詠太祖道:

帝位原從篡竊來,孤雛嫠婦也罹災。

可憐燭影搖紅夜,盡有雄心一夕灰。

晉王光義嗣位後,史家因他廟號太宗,遂稱為太宗皇帝。

欲知後事,下回再詳。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二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三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四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五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六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八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九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十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十一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十三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十七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十八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十九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二十四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二十五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二十七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二十八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二十九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三十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三十四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三十五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三十六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三十七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三十八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四十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四十四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四十五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四十六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四十九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五十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五十一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五十三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五十五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五十八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五十九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六十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六十一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六十二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六十三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六十六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六十七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六十八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六十九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七十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七十二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七十四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七十五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七十七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八十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八十二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八十四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八十六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九十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九十一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九十二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九十五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九十六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九十八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