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義》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卻說劉繼元降宋後,太宗命中使康仁寶監督繼元,催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通俗演義》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

宋史通俗演義

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

第十四回斑梁河宋師敗績雁門關遼將喪元

卻說劉繼元降宋後,太宗命中使康仁寶監督繼元,催他部署行裝,召齊族屬,限日離開太原,馳赴汴都。

繼元除挈眷隨行外,所有宮一妓一,盡獻與太宗。

太宗分賜立功將士,仍飭康仁寶監護繼元等,赴京去訖。

北漢始祖劉崇,本後漢高祖劉知遠弟,受封太原,自郭氏篡漢,劉崇乃僭稱帝號,傳子劉鈞。

有甥繼恩、繼元二人,繼恩姓薛,繼元姓何,都是崇女所出。

崇女初適薛釗,生繼恩,再醮何氏,生繼元。

崇以劉鈞無嗣,均命收為養子,鈞歿後,養子繼恩立,繼恩被弒,繼元入嗣。

繼元弒鈞妻郭氏,幽殺劉崇諸子,又好殘殺臣民,至窮蹙乃降。

或請太宗按罪加懲,太宗道:「亡國君主,非失諸暗懦,即失諸殘暴,否則何至滅亡?這等人只應憫惜,若朕也把他虐一待,豈非與他相似麼?」

此語亦似是而非。

隨命毀太原舊城,改為平晉縣,以榆次縣為并州,遣使分部徙太原民往居。

復縱火焚太原廬舍,老幼遷避不及,焚斃甚眾。

這是何意?

太宗即出發太原,意欲順道伐遼,奪取幽、薊,潘美等多以師老餉匱,不欲北行,獨總侍衛崔翰道:「勢所當乘,時不可失,臣意恰主張北伐,不難取勝。」

太宗遂決計北行,進次東易州,遼刺史劉宇獻城出降,太宗留兵千人協守,復入攻涿州,遼判官劉原德亦以城降,乘勝至幽州城南,遼將耶律奚底,一譯作耶律希達。

率著遼兵,自城北來攻宋軍,宋軍殺將過去,銳不可當,遼兵敗走。

太宗乃命宋偓、崔彥進、劉遇、孟玄喆四將,各率部兵,四面攻城,另分兵往徇各地。

薊州、順州次第請降,但幽州尚未攻克,守將耶律學古,多方守禦,經太宗親自督攻,晝夜猛撲,城中倒也恟懼起來,幾乎有守陴皆哭的形景。

忽有探卒入報宋營,遼相耶律沙,來救幽州,前鋒已到高梁河了。

太宗道:「敵援已到高梁河麼?我軍不如前去迎戰,殺敗了他,再奪此城未遲。」

言畢,即拔營齊起,統向高梁河進發。

將到河邊,果見遼兵越河而來,差不多有數萬人,宋將均躍馬出陣,各執兵械,殺奔前去。

耶律沙即麾兵抵拒,兩下裡金鼓齊鳴,旌旗飛舞,幾殺得天昏地黯,鬼哭神號。

約有兩三個時辰,遼兵傷亡甚眾,漸漸的不能支持,向後退去。

太宗見遼兵將卻,手執令旗,驅眾前進,驀聽得數聲炮響,又有遼兵兩翼,左右殺來,左翼是遼將耶律斜軫,右翼是遼將耶律休哥。

哥一作格。

休哥系遼邦良將,智勇兼全,他部下很是一精一銳,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況宋軍正戰得疲乏,怎禁得兩支勁卒橫衝過來,頓時抵擋不住,紛紛散亂。

休哥趁這機會,衝入中堅,來取太宗。

太宗亟命諸將護駕,無如諸將各自對仗,一時不能顧到,急得太宗也倉皇失措,幸虧輔超舞著鋼刀,呼延贊揮著鐵鞭,前遮後護,翼出太宗,南走涿州。

宋將亦陸續逃回,檢查軍士,喪亡至萬餘人。

這是宋軍第一次吃虧。

時已日暮,正擬入城休息,不料耶律休哥,帶著遼兵,又復殺到,宋軍喘一息未定,還有何心成列,一聞遼軍到來,大家各尋生路,統逃了開去,就是太宗的衛隊,也多奔散。

太宗此時,除了三十六計的上計,簡直沒法,只好加鞭疾走,向南逃命;偏偏天色漸昏,蒼茫莫辨,路程又七高八低,蹀躞難行,後面喊殺的聲音,尚是不絕,那時心下越慌,途中越黯,連這馬也一蹺一突,跑不過去。

太宗一性一急得很,只將馬韁收緊,用鞭亂捶,馬忍痛不住,不管什麼艱險,索一性一亂竄,撲塌一聲,陷入泥淖中,忙呼衛卒救駕,哪知前後左右,已無一人,自己欲下騎掀馬,猶恐馬足難拔,連自身先墜淵莫測,不禁仰天呼道:「我為崔翰所誤,親蹈危機,目今悔已無及了。」

並非崔翰所誤,實是驕盈取敗。

言未已,但見前面火光熒熒,有一隊人馬到來,也不知是南軍,是北軍,越覺惶惑不定。

待來軍行至附近,方見旗幟上面,現出一個楊字,又不覺喜慰道:「大約是楊業來了。」

原來楊業降宋後,本已從征幽、薊,只因太宗命他再赴太原,搬運糧械,接濟軍需,所以去了好幾日,至此才運糧回軍,適值太宗遇險,中途接著,太宗急忙呼救,楊業躍馬入淖,把太宗輕輕掖起,遞交岸上的小將,然後再去牽引御馬,好容易才得登岸。

太宗早在岸上坐著,業復率小將拜謁,自稱:「救駕來遲,應該負罪。」

太宗道:「卿說哪裡話來,朕非卿到,恐一性一命都難保哩。」

隨問小將何人?業答道:「這是臣兒延朗。」

太宗道:「卿有此兒,也好算作千里駒了。」

說著,後面塵頭起處,似有遼軍趕至,太宗皺眉道:「追軍又至,奈何?」

業答道:「請陛下先行一程,由臣父子退敵便了。」

言已,即去牽御馬過來。

哪知馬已臥地,不能再騎,乃返奏太宗道:「御馬不堪再駕,請乘臣馬先行。」

太宗道:「卿欲退敵,不能無馬,朕看卿裝載餉械,備有驢車,可騰出一乘,由朕暫坐先行罷。」

楊業遵旨,遂命部卒騰出驢車,請太宗坐入,命部卒保護前行。

所有餉械,亦一律載回,自與延朗勒馬待敵。

未幾,有軍馬趨至,乃是孟玄喆、崔彥進、劉廷翰、李漢瓊等一班宋將,並帶著敗兵殘卒,均已垂頭喪氣,狼狽不堪。

又未幾,潘美等亦復馳到,且問楊業道:「皇上到哪裡去了,將軍有無遇著?」

你為招討使,如何連主子也不顧著。

楊業述明情形,潘美道:「後面尚有追兵,如何是好?」

楊業道:「業父子二人,尚思退敵,今得諸將帥到來,怕他甚麼?」

潘美自覺懷慚,即命楊業部勒殘兵,列陣以待。

不到一時,果有遼兵追至,前隊二將,一名兀環奴,一名兀裡奚,楊業策馬掄刀,當先出陣,大呼「胡虜慢走!」兀環奴、兀裡奚大怒,上前迎戰,楊業雙戰二將,毫不懼怯。

延朗恐乃父有失,急挺槍出戰,與兀裡奚對仗。

楊業與兀環奴,戰不數合,被楊業一刀砍死。

兀裡奚心中一慌,把刀一鬆,被延朗當胸一槍,也刺落馬下。

宋將等見楊業父子,殺斃遼將,統來助陣,遼兵見不可支,慌忙退去,當由宋軍追殺數里,奪還貲械若干,方才收軍,馳至定州,得遇太宗。

太宗命孟玄喆屯定州,崔彥進屯關南,劉廷翰、李漢瓊屯真定。

又留崔翰、趙延進等,援應各鎮,自率軍返汴梁,整日裡怏怏不樂。

武功郡王德昭,曾從征幽州,當宋軍敗潰時,軍中不見太宗,多疑太宗被難,諸將謀立德昭為帝,未成事實,偏被太宗聞知,愈加憤悶。

德昭尚未察悉,因見太宗還京,已有多日,並不聞戰下太原的例賞,且諸將多懷怨望,恐不免有變動情形,乃入謁太宗,即請敘功給賞。

太宗不待詞畢,便怒目道:「戰敗回來,還有甚麼功勞?甚麼賞賜?」

德昭道:「這也不可一概論的。

征遼雖然失利,北漢究屬蕩平,應請陛下分別考核,量功行賞罷!」語雖合理,然適中太宗之忌。

太宗復怒道:「待你為帝,賞亦未遲。」

這兩語是把心中的疑恨,和盤說出。

看官!試想這地處嫌疑的德昭,如何忍受得起?他低了頭,退出宮廷,還至私第,越想越惱,越惱越悲,默思父母早逝,無可瞻依;雖有繼母宋氏,季弟德芳,一個是被徙西宮,跡類幽囚,一個是才經弱冠,少不更事,痛幽衷之莫訴,覺生趣之毫無,一時情不自禁,竟從壁間懸著的劍囊中,拔一出三尺青鋒,向頸一橫,頓時碧血模糊,暈倒地上,渺渺英魂,往鬼門關去尋父母去了。

自尋短見,愚等申生。

及他人得知,已是死去多時,無從解救,只好往報太宗。

太宗亟往探視,但見他僵臥榻上,目尚未瞑,不覺良心發現,涕淚交橫,帶哭帶語道:「癡兒癡兒!何遽至此?」

恐尚不免做作。

隨即命家屬好生殮葬,自己即還至宮中,頒詔贈德昭為中書,令追封魏王,於是論平漢功,除賞生恤死外,加封弟齊王廷美為秦王,算是依從德昭的遺奏,這且慢表。

且說遼軍殺敗宋軍,回國報功,遼主賢尚欲報怨,遣南京留守韓匡嗣,與耶律沙、耶律休哥等,率兵五萬,入寇鎮州。

劉廷翰聞警,忙約崔彥進、劉漢瓊等,商議抵禦方法。

廷翰道:「我軍方敗,元氣未回,今遼兵又來侵擾,如何是好?」

彥進道:「若與他對仗,勝負未可逆料,不如用詐降計,誘他入內,然後設伏掩擊,定可取勝。」

廷翰道:「我聞耶律休哥,素有才名,恐他持重老成,未必納降。」

漢瓊道:「先去獻他糧餉,令他信我情真,料無不納之理。」

廷翰點首道:「且依計一試,再行定奪。」

當下差人至遼營中,繼糧請降。

匡嗣見有糧餉,問他何日出降?差人答以明日,匡嗣允諾,差人自去。

耶律休哥進諫道:「宋軍未曾交鋒,即來請降,莫非具有詐謀,元帥不可不防!」也不出廷翰所料。

匡嗣道:「他若用詐降計,怎肯到此獻糧?」

休哥道:「這乃是欲取泵與的計策。」

匡嗣道:「我兵銳氣方盛,殺敗宋師數十萬,理應人人奪氣,今聞我軍復出,怎得不驚?我想他是真情願降哩。

就使詐降,我也不怕。」

休哥見他不從,只得退出,自去號令部兵,不得妄動,待有自己軍令,方准出發。

只匡嗣與耶律沙,約定明日入城,很是欣慰。

彷彿做夢。

且說宋將劉廷翰,得差人回報,整點軍馬,令李漢瓊率步兵萬名,埋伏城東,掩擊遼兵來路,崔彥進率步兵萬名,埋伏城北,截斷遼兵去途。

再約邊將崔翰、趙延進,連夜發兵,前來夾攻。

分佈已定,安宿一宵。

翌晨,大開城門,自率兵往伏城西,專待遼兵到來。

遼帥韓匡嗣,當先開道,耶律沙押著後軍,望鎮州城前來。

將到城下,見城門開著,並無一人,匡嗣即欲揮眾入城,遼護騎尉劉雄武諫阻道:「元帥不可輕入,他既請降,如何城外不見一人?」

匡嗣聞言,恰也驚異,猛聽得一聲號炮,響徹天空,城西殺出劉廷翰,城東殺出李漢瓊,匡嗣料知中計,拍馬便走,部眾隨勢奔回,衝動耶律沙後隊。

耶律沙也禁遏不住,只好倒退,忽然間炮聲又響,崔彥進又復殺出,截住遼兵去路。

遼兵腹背受敵,好似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痛,那時無法可施,沒奈何拚著一性一命,尋條血路。

不料宋將崔翰、趙延進各軍,又遵約殺到,人馬越來越眾,把遼兵困在垓心。

韓匡嗣、耶律沙領著將校,冒死衝突,怎奈四面八方,與鐵桶相似,幾乎沒縫可鑽,宋軍又相繼射箭,眼見得遼邦士卒,紛紛落馬,傷亡無數。

層層反跌,為耶律休哥作勢。

韓匡嗣與耶律沙,正當危急萬分,忽有一大將挺刀躍馬,帶領健卒,從北面殺入,韓匡嗣瞧將過去,不是別人,正是耶律休哥,不覺大喜過望,急與耶律沙隨著休哥,殺出重圍。

宋軍追了一程,奪得輜重無數,斬獲以萬計。

比前日所獻之糧,獲利應加數倍。

直至遂城,方收兵回屯原汛,隨即報捷宋廷。

太宗聞報,語群臣道:「遼兵入寇鎮州,不能得志,將來必移寇他處,朕看代州一帶,最關重要,須遣良將屯守,才可無患。」

群臣齊聲道:「陛下明燭萬里,應即簡擇良將,先行預防。」

太宗道:「朕有一人在此,可以勝任。」

隨語左右道:「速宣楊業入殿。」

左右領旨,往召楊業。

須臾楊業傳到,入謁太宗,太宗語業道:「卿熟習邊情,智勇兼備,朕特任卿為代州刺史,卿其勿辭!」業叩首道:「陛下有命,臣怎敢推諉?」

太宗大喜,便敕賜橐裝,令他指日啟程。

業叩謝而出,即率子延玉、延昭等,出赴代州。

延昭即延朗,隨父降宋後,受職供奉官,改名延昭,業嘗謂此兒類我,所以屢次出師,必令他隨著。

既到代州,適值天時寒凍,業親督修城,雖經風雪,仍不少懈。

轉眼間已是太平興國五年了,寒盡春回,塞草漸茁,那遼邦復大舉入寇,由耶律沙、耶律斜軫等,領兵十萬,逕達雁門。

雁門在代州北面,乃是緊要門戶,雁門有失,代州亦危。

楊業聞遼兵大至,語子延玉、延昭道:「遼兵號稱十萬,我軍不過一、二萬人,就使以一當十,也未必定一操一勝局,看來只好捨力用智,殺他一個下馬威,方免遼人輕覷哩。」

延昭道:「兒意應從間道繞出,襲擊遼兵背後,出他不意,當可制勝。」

楊業道:「我亦這般想,但兵不在多,只教夤夜掩擊,令他自行驚潰,便足邀功。」

當下議定,即挑選勁卒數千名,由雁門西口西陘關出去,繞至雁門北口。

正值更鼓沈沈,星斗黯黯,遙見雁門關下,黑壓壓的紮著數大營,便令延玉帶兵三千人,從左殺入,延昭帶兵三千人,從右殺入,業自領健卒百騎,獨踹中堅。

三支兵馬,銜枚疾走,一到遼營附近,齊聲吶喊,搗將進去。

耶律沙、耶律斜軫等,只防關內兵出來襲營,不意宋軍恰從營後殺來,正是防不及防,幾疑飛將軍從天而下,大都嚇得東躲西逃。

中營裡面,有一遼邦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自恃驍勇,執著利斧,從帳後出來抵敵,湊巧碰著楊令公,兩馬相交,並成一處,戰到十餘合,但聽楊令公大叱一聲,那蕭咄李已連頭帶盔,飛落馬下。

蕭咄李,一譯作蕭綽裡特。

小子有詩詠道:

百騎宵來搗虜營,刀光閃處敵人驚。

任他遼將如何勇,一遇楊公命即傾。

蕭咄李既死,遼兵越覺驚慌,頓時大潰,俟小子下回再詳。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二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三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四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五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六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八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九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十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十一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十三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十七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十八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十九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二十四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二十五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二十七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二十八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二十九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三十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三十四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三十五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三十六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三十七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三十八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四十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四十四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四十五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四十六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四十九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五十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五十一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五十三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五十五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五十八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五十九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六十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六十一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六十二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六十三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六十六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六十七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六十八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六十九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七十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七十二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七十四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七十五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七十七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八十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八十二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八十四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八十六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九十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九十一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九十二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九十五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九十六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九十八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