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義》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卻說辛興宗、楊惟忠等到了杭州,由王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通俗演義》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

宋史通俗演義

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

第五十七回入深巖得擒叛首征朔方再挫王師

卻說辛興宗、楊惟忠等到了杭州,由王稟迎入城內。

王稟即與言破城情形,並歸功宋江、吳用等人。

興宗道:「宋江本是大盜,此次雖破城有功,不過抵贖前罪罷了。」

王稟道:「他手下已死了多人,應該奏聞朝廷,量加撫恤。」

興宗搖首不答,王稟也不便再議。

到了次日,各將擬進攻睦州,宋江等入廳告辭道:「江等共百有八人,義同生死,今已多半陣亡,為國捐軀,雖是臣民分內事,但為友誼起見,不免悲悼。

且餘人亦多疲乏,情願散歸故土,死正首邱,還望各統帥允准!」急流勇退,也是知機。

王稟道:「你等不願隨攻睦州麼?」

說著,見武松左臂已殊,裹創上前道:「看我已成廢人,兄弟們亦多受傷,如何能進攻睦州?」

王稟遲疑半晌,方道:「壯士等既決計歸林,我亦不便強留。」

說至此,即令軍官攜出白鏹若干,散給眾人,作為路費。

武松道:「我卻不要。

我看西湖景色甚佳,我恰要去做和尚了。」

言畢,飄然竟去。

宋江以下,有取路費的,有不取的,隨即告別自去,王稟尚歎息不置。

後來宋江等無所表見,想是隱遁終身。

或謂康王南渡時,關勝、呼延灼曾在途次保駕,拒金死節,未知確否?惟武松墓留存西湖,想系實跡,這且擱過不提。

了卻宋江。

且說王稟等既定杭州,遂水陸大舉,直向睦州進發。

方臘聞報,不覺心膽俱落,急急的遁還清溪。

看官道是何故?原來方臘部下的一精一銳,多在杭州,方七佛又是最悍的頭目,此次全軍陷沒,教他如何不驚?就是西路一帶,也紛紛懈體。

環慶將楊可世,由涇縣過石壁隘,斬首三千級,進拔旌德縣。

涇原將劉鎮,敗賊烏村灣,進復寧國縣。

六路都統制劉延慶,又由江東入宣州,與楊可世、劉鎮二軍會合,同攻歙州。

歙州賊聞風宵遁。

這時候的杭州軍將,也連復富一陽一、新城、桐廬各縣,直搗睦州。

睦州賊開城出戰,王稟當先驅殺,辛興宗、楊惟忠等,又分兩翼夾擊,任他賊眾如何強悍,也被殺得落花流水,棄城而逃。

各路軍陸續得勝,擬會合全師,協攻清溪,總道是馬到成功,一鼓可殲了。

前回敘攻克杭城,是用詳筆,此回敘攻克諸城,獨用簡筆,蓋因杭城一下,方臘一精一銳已盡,所以勢如破竹。

且宋江攻杭城事,只載稗乘,未見正史,不得不格外從詳,此即用筆矯變處,善讀者自能知之。

不意霍城一方面,忽闖出一個妖賊,叫作富裘道人,居然響應方臘,甘心奉賊年號,肆行剽掠,迭劫東一陽一、義烏、武義、浦江、金華及新昌、剡溪、仙居諸縣。

台、越一帶,又復大震。

還有衢州餘賊,也進一逼一信州,官軍又免不得分援,於是方臘尚得負嵎自固,再作一兩月聖公。

童貫以各軍已一逼一清溪,不能再退,當拜本再乞調師。

徽宗因復遣內官梁昶,監鄜延將劉光世,率兵一千八百餘人,討衢、信賊史珪,監河東將張思正,率兵二千六百餘人,討台、越賊關弼,監涇原將姚平仲,率兵三千九百餘人,討浙東余一黨一。

劉光世至衢,賊首鄭魔王披髮仗劍,出城迎擊,手下亦統是五顏六色的怪飾,好像一群妖魔出現。

魔王下應有這般妖魔。

官軍卻也心驚,漸漸退後。

光世毅然下令道:「他是假術騙人,毫無藝力,眾將士盡可向前殺入。

就使他有妖術,本統領自能破他,不必驚懼。」

將士聞令,各放膽前進,刀槍並舉,衝入賊陣。

果然賊眾不值一掃,碰著槍就行仆地,受著刀即已斷頭。

鄭魔王回馬就奔,被劉光世連發二箭,迭中項領,一時忍不住痛,猝然暈倒,官軍趕將過去,立刻擒來。

余一黨一見魔王受擒,哪裡還敢入城?四散逃去。

光世遂麾兵入城,嗣是復龍游,復蘭溪,復婺州。

姚平仲亦復浦江縣,張思正又復仙居、剡溪、新昌等縣。

王稟遂專攻清溪,方臘復自清溪奔回幫源峒。

稟徑入清溪,檄各軍會攻方臘,於是劉鎮、楊可世、馬公直等,自西路進,王稟、辛興宗、楊惟忠、黃迪等,自東路進,前後夾攻,戈鋋蔽天。

臘眾據住幫源峒,依巖為屋,分作三窟,各口甚窄,用眾守住,居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形勢。

諸將一律縱火,燒入峒口,賊眾扼守不住,只好退去。

各軍士鼓噪而進,既入峒中,又似別有一天,豁然開朗,惟路徑叢雜,不知所向,就是捕得賊眾。

也不肯供出方臘住處,情願受死。

當下沿路搜覓,陸續剿殺。

斬首至萬餘級,仍未得方臘下落。

有一小校,挺身仗戈,帶領同志數人,潛行溪谷間,遇一野婦,問明方臘所在,野婦卻指明行徑,他竟直前搗入,格殺數十人,大膽進去,見方臘擁著婦女,尚在取樂,縱樂如恐不及,想亦自知要死。

不由的大喝道:「叛賊速來受縛!」方臘瞧著,方將婦女推開,拔刀來鬥,戰不數合,被小校用戈刺傷,活擒而出。

看官道小校何人?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韓世忠。

世忠為南宋名將,應用特筆。

世忠擒住方臘,行至窟口,適值辛興宗領兵到來,便令世忠放下方臘,飭軍士將他縛住,自己帶兵,再入窟中,搜得臘妻邵氏,臘子毫二太子,並偽將方肥等五十二人,一併縶歸,所有被掠婦女,概置不問。

後來上表奏捷,只說方臘是自己擒住,把韓世忠的功勞,略去不提。

看官你道他刁不刁,一奸一不一奸一呢?罵得痛快,並且找足前文。

各軍復搜蕩賊一黨一,總計斬首七萬級。

還有一班良家婦女,被賊一婬一掠峒中,自經官軍殺入,連衣服都不及穿著,多赤條條的縊死林中。

其餘脅從諸百姓,尚有四十餘萬,概令歸業。

總計方臘作亂,共破六州五十二縣,戕平民二百萬。

官軍自出征至凱旋,越四百五十日,用兵至十五萬人。

方臘解至京師,凌遲處死,妻子皆伏誅。

富裘道人旋亦授首。

餘賊朱言、吳邦、呂師囊、陳十四公等散走兩浙,亦先後蕩平。

有詔改睦州為嚴州,歙州為徽州,加童貫太師,封楚國公。

各路統將,俱封賞有差,相率還鎮。

會金主命斜也統師侵遼中京,遼兵棄城遁去。

金兵進拔澤州,遼主延禧尚在鴛鴦濼會獵,聞報大驚,即率衛士五千餘騎,西走雲中。

途次恐金兵追至,倉忙得很,連傳國璽都遺落桑乾河。

金斜也復越青嶺,令副將粘沒喝,一譯作泥嗎哈,即撤改子。

出瓢嶺兩路會合,逕襲遼主行宮。

遼主計無所出,復乘輕騎入夾山。

金兵乘勝攻西京,擊敗大同府援兵,竟將西京城奪去,復派別將婁室分徇東勝諸州,得將阿疏,擒住執送金主。

金主數責罪狀,阿疏道:「我乃是一個破遼鬼,若非我奔至,遼皇帝未必起兵。

遼國的上京、中京、西京,怎見得為金所取哩?」

雖屬強詞,卻也有理。

金主微哂道:「你算是一個辯才,我便饒你死罪,活罪卻不能寬免呢。」

遂將加杖三百,逐出帳外。

一面遣使至宋,請速出師攻燕京。

是時睦寇初平,徽宗頗有心厭兵,蔡京時已奉詔致仕,獨王黼進言道:「古人有言:『兼弱攻昧,武之善經』,目前遼已將亡,我若不取,燕、雲必為女真所有,中原故地,從此無歸還日了。」

你想燕、雲故土,誰知故土不能重歸,反要增他新土呢。

徽宗乃決意出師,命童貫為兩河宣撫使,蔡攸為副,勒兵十五萬,出巡北邊,遙應金人。

攸不習戎事,反自謂燕、雲諸州,唾手可得,遂趾高氣揚的入辭帝闕。

可巧徽宗左右有二美嬪侍著,攸望將過去,不覺欲一火上炎,饞涎欲滴,便大膽指著二嬪,顧語徽宗道:「臣得成功歸來,請將二美人賜臣!」侮慢極了。

徽宗並不加責,反對他微笑。

攸復道:「想陛下已經許臣,臣去了。」

言畢返身自去。

中書舍人宇文虛中上書諫阻,王黼恨他多言,改除集英殿修撰。

朝散郎宋昭,乞誅王黼、童貫、趙良嗣等,仍遵遼約,毋構兵端。

疏上後,即有詔革除昭名,竄置海南。

王黼就三省置經撫房,專治邊事,不關樞密,且括全國丁夫,計口出算,得錢六千二百萬緡,充作兵費。

並貽童貫書道:「太師北行,黼願盡死力。」

童貫遂偕蔡攸出師,浩浩蕩蕩的到了高一陽一關。

途中遇著遼使,謂:「奉天錫皇帝新命,願與中朝,仍修盟好,寧免歲幣,毋輕加兵。」

童貫不許,遼使乃去。

小子前文所敘,只有遼天祚帝延禧,為什麼有夾山天錫皇帝來?析明界限,是著書人慣技。

原來遼主延禧走雲中,曾留南府宰相張琳,參政李處溫,與都元帥耶律淳,同守燕京。

即遼南京。

至遼主遁入夾山,號令不通,處溫與族弟處能,及子奭,外聯怨軍,內結都統蕭干,謀立淳為帝。

張琳不能阻,遂與諸大臣耶律大石一譯作達什。

左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等,集蕃漢諸軍,趨至淳府,引唐朝靈武故事,勸淳即位。

淳不肯從,李奭竟持入赭袍,披上淳身,令百官就列階前,拜舞山呼。

黃袍加身以後,不謂復見此劇。

淳推讓再三,終不得辭,乃南面即真,遙降遼主延禧為湘一陰一王,自稱天錫皇帝,建元天福,以妻蕭氏為德妃,加封李處溫為太尉,張琳為太師,改名怨軍為常勝軍,軍中悉委耶律大石,旋聞宋軍來攻燕京。

因遣使議和,至得使臣返報,已知和議無成,乃遣達什統軍禦敵,佐以蕭干,迎截宋師。

童貫用知雄州和詵計議,遍張黃榜,曉諭燕民,旗上懸揭「弔民伐罪」四大字。

不足示威,反令人笑。

且懸賞購求敵士,謂能歸獻燕京,當除授節度使。

哪知遼人相率觀望,並沒有簞食壺漿,來迎王師。

諧謔語。

都統制種師道奉命從征,貫令護諸將進兵,師道入諫道:「今日出師,譬如盜入鄰家,即不能救,又欲與盜分贓,太師尚以為可行麼?」

貫叱道:「天子有命,何人敢違?你怎得妄言惑眾?如或違令,當正軍法。」

師道歎聲而出。

貫覆命兩路進兵,東西並發。

東路兵,歸師道節制,進趨白溝,西路兵,歸辛興宗節制,進趨范村。

師道不得已,領兵前行。

前軍統制楊可世,已至白溝,忽見遼兵鼓噪前來,勢如狂風驟雨,銳不可當。

可世先已生畏,步步退卻,那遼兵竟搗入陣中,來擊後隊。

虧得師道先已預備,令軍士各持巨梃,嚴防衝突,即聞前軍潰退,忙督持梃兵出阻,兩下混戰一場,遼兵器械雖利,屢被巨梃格去,自午至暮,遼兵一些兒沒有便宜,方才退去。

師道亦退回雄州,辛興宗到了范村,亦被遼兵擊敗,踉蹌遁歸。

師道猶敗,何怪興宗。

童貫聞兩軍俱敗,正弄得沒法擺一布,忽聞遼使又至,乃召他入見。

遼使語貫道:「女真背叛本朝,應亦南朝所嫉視,本朝方擬倚為後援,為什麼貪利一時,棄好百年,結豺狼作毗鄰,貽他日禍根呢?須知救災恤鄰,古今通義,還望大國統盤籌算,勿忘古禮,勿貽後憂。」

看官試想!遼使這番說話,乃是理直氣壯,教童貫如何答辯得出?當下支吾對付,但說當奏聞朝廷,再行復告。

遼使自歸,種師道復請與遼和,貫仍不納,反密劾師道通虜阻兵。

王黼從中袒貫,降師道為左衛將軍,勒令致仕。

用河一陽一三城節度使劉延慶代任。

嗣按徽宗手詔,暫令班師,貫與攸乃相偕還朝。

既而遼耶律淳病死,蕭乾等奉蕭氏為皇太后,主軍國事,遙立天祚帝次子秦王定為帝,改元德興。

天祚帝有六子,長名敖盧干,一譯作阿咾罕。

封晉王,次即秦王定,又次為許王寧,又次為趙王習泥烈,一譯作錫裡。

《遼史·天祚紀》,謂天祚四子,趙王居長,皇子表乃有六子,晉王第一,趙王第四,今依表敘明。

又次為燕國王撻魯,梁王雅裡。

晉王文妃蕭氏,小字瑟瑟,才貌雙全,嘗因天祚帝無道將亡,作歌諷諫,歌只二首,第一首中有云:「直須臥薪嘗膽兮,激壯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雲。」

這四語,傳誦一時,偏天祚帝引為深恨。

樞密使蕭奉先為秦、許兩王母舅,恐秦王不得嗣立,因欲謀害晉王,遂誣文妃與駙馬蕭昱及妹夫耶律余睹等,有擁立晉王情事。

天祚帝遂賜文妃死,並殺蕭昱等人。

獨耶律余睹脫身降金。

金兵入遼,曾用余睹為嚮導。

蕭奉先又因此入讒,縊殺晉王敖盧干。

及天祚帝遁入夾山,始悟奉先不忠,把他驅逐。

奉先欲奔金,被遼軍擒還,令他自盡。

到了耶律淳疾篤,與李處溫、蕭干商議,欲迎立秦王。

處溫雖然面允,頗蓄異圖。

蕭德妃稱制,聞處溫將通使金、宋,賣國求榮,乃將他處死,並置奭磔刑。

自是蕭干專一政,人心頗貳,消息傳至宋廷,王黼又入白徽宗,申行北伐,因覆命童貫、蔡攸整軍再出。

遼常勝軍統帥郭藥師,留守涿州,聞宋師又至,集眾與語道:「天祚失國,女政不綱,宋師又復壓境,看來燕京以南,必歸中國,男兒欲取斗大金印,何必戀戀宗邦,不思變計呢?」

後來由宋降金,亦本此意。

部眾應聲道:「唯統帥命!」藥師遂率所部八千人,及涿、易二州版圖,詣童貫處乞降。

貫大喜,立即表奏,有詔授藥師為恩州節度使,令所部歸劉延慶節制。

延慶奉童貫軍令,出發雄州,用一藥師為前驅,領兵十萬人,渡越白溝。

延慶部下,多無紀律,藥師入諫延慶道:「今大軍拔寨啟行,多不戒備,若敵人置伏邀擊,首尾不相應,不就要望塵奔潰麼?」

延慶不從。

行至良鄉,遼蕭干率眾衝來,宋師略略與戰,便即退走,被遼兵驅殺一陣,傷斃甚多。

延慶收集敗眾,閉壘不出。

藥師又復獻計道:「蕭干兵不過萬人,今悉力拒我,燕山必虛,願得奇兵五千,倍道掩襲,定可得勝。

惟請公次子光世策兵援應,萬不可誤!」藥師此計,卻是可用。

延慶許諾,遂遣大將高世宣、楊可世與藥師引兵六千,乘夜渡過蘆溝,兼程而進。

到了黎明,遼常勝軍偏帥甄五臣已得消息,亟率五千騎入燕城,藥師等繼至,城中已有人守備,經宋軍猛攻數次,得入外城,遂遣使促蕭後出降。

蕭後已密報蕭干,干急率一精一兵三千,還燕巷戰。

藥師只望劉光世來援,不意杳無影響。

甄五臣又復殺出,害得藥師等前後受敵,只好與可世一同棄馬,縋城奔回。

世宣竟戰死城中。

劉延慶進駐蘆溝,既不派遣光世,復不追躡蕭干,真是沒用的飯桶。

被蕭幹出截餉道,擒去護糧將王淵,及漢軍二人,用布蔽目,羈留帳中。

夜半卻假意相語道:「我軍三倍宋軍,明晨當分為三隊,出擊宋營。

最一精一銳的兵士,可衝他中堅,左右翼為應,舉火為號,好殺他片甲不回。」

說罷,又一陰一縱一人出帳,令他還報。

果然延慶中計,信為真言,待至明旦,遙見火起,疑是遼兵大至,燒營急遁,士卒自相踐踏,死亡過半。

蕭干即縱兵追至涿水,方才退歸。

燕人知宋無能為,或作賦,或歌詩,譏諷宋軍。

延慶卻沒情沒緒的,退保雄州,檢查軍實,喪失殆盡。

小子有詩歎道:

癡心只望復燕、雲,庸帥何堪領六軍?

一敗已羞偏再敗,寇氛從此溢河汾。

宋師既敗,童貫無法可施,沒奈何遣使至金,求他夾攻燕京。

畢竟燕京為誰所奪?待至下回表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二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三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四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五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六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八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九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十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十一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十三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十七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十八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十九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二十四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二十五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二十七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二十八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二十九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三十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三十四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三十五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三十六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三十七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三十八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四十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四十四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四十五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四十六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四十九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五十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五十一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五十三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五十五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五十八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五十九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六十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六十一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六十二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六十三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六十六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六十七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六十八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六十九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七十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七十二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七十四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七十五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七十七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八十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八十二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八十四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八十六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九十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九十一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九十二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九十五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九十六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九十八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