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義》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卻說帝顯被虜,除全太后、福、沂二王及隆一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通俗演義》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第一百回擁二王勉支殘局安兩宮悵斷重洋

卻說帝顯被虜,除全太后、福、沂二王及隆一柄一夫人、駙馬都尉外,庶僚謝堂、高夢松、劉褒然暨三學生等皆從行。

獨太學生徐應鑣,與二子琦、崧,及一女元一娘一,皆赴井殉難。

太皇太后謝氏因病不能行,暫留臨安。

元伯顏留阿剌罕、董文炳等經略閩、浙,自劫帝顯等北去。

時知信州謝枋得為元兵所逐,竄往建寧山中,妻子皆被執,江東陷沒。

制置使夏貴又以淮西降元。

知鎮巢軍洪福為貴所殺。

惟淮東、真、揚、泰各州,尚為宋土。

孫虎臣已經憂死,李庭芝、姜才、苗再成等,各死守不去。

會文天祥北行至鎮江,與幕客杜滸等十二人,乘夜亡入真州。

苗再成迎入,與天祥共圖恢復。

天祥貽書李庭芝,令同時舉兵,扼敵歸路。

不意庭芝誤信潰卒,傳言元遣宋相說降真州,因疑天祥有詐,密囑再成亟殺天祥。

再成不忍,給天祥出閱城壘,才把庭芝文書相示。

天祥憤甚,願往揚州自訴。

再成乃遣兵二十人送往揚州,夜抵城下,聞門卒宣言,謂奉制置使令,捕文丞相甚急。

天祥知事不妙,因變易姓名,沿東入海。

途中饑寒交困,幸得樵夫相救,挈往高郵。

嵇家莊民嵇聳迎天祥至家,遣子德潤護送至泰州,遂由通州泛海至溫州,訪求二王。

還要訪求二主,戀主真誠,可謂僅有。

途次聞益王是已嗣立福州,改元景炎,乃自溫州再行航海,奔赴福州。

原來益王是與弟廣王昺,自渡浙南行,由是母楊淑妃,及淑妃弟亮節,並是毋俞修容弟如珪,及宗室秀王與檡,擁護同往,途中為元兵所追,徒步匿山中七日。

虧得統制張全,率數十騎走衛,乃同往溫州。

適宋臣陸秀夫、蘇劉義等,亦接踵前來,乃議召陳宜中於清澳,召他何為?張世傑於定海,兩下遣使去訖。

未幾陳、張俱至,因奉益王是為都元帥,廣王昺為副,發兵除吏,命秀王與檡為福建察訪使,先入閩中,撫吏民,諭同姓,檄召諸路忠義,同謀興復。

閩人頗多響應。

於是陳宜中等,奉二王至福州,立益王是為帝,改號景炎元年,尊楊淑妃為皇太妃,同帝聽政。

遙上帝顯尊號為恭帝,加封廣王昺為衛王,授陳宜中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賣國賊臣,尚堪重任麼?李庭芝為右丞相,陳文龍、劉黻參知政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簽書樞密院事,蘇劉義主管殿前司。

命舊臣趙潽、傅卓、李班、翟國秀等,分道出兵,改福州為安福府,溫州為瑞安府,循例大赦。

是日有大聲出府中,眾多驚僕。

越數日,文天祥來謁,廷議以李庭芝扼守淮東,不便至閩,右相尚是虛席,應授天祥為右相,兼知樞密院事。

天祥不悅宜中,固辭不拜,乃改授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

天祥請還溫州,借圖進取,偏宜中欲倚用張世傑,規復兩浙,自蓋前愆,特命天祥開府南劍州,經略江西。

江西由吳浚出兵,克復南豐、宜黃、寧都三縣,翟國秀亦進取秀山。

傅卓至衢信,諸縣民亦多起應,偏元將唆都率兵拔婺州,復進陷衢州,故相留夢炎降元。

唆都遣兵進擊吳浚,浚戰敗引還,國秀不戰即遁,傅卓亦為元兵擊敗,逕詣元江西元帥府乞降。

還有廣東經略使徐直諒,初遣部將梁雄飛,奉款元軍,元將阿里海涯,授雄飛招討使,使徇廣東。

自益王是立,檄至廣州,直諒變計拒雄飛,令李一性一道、黃俊等扼守石門。

雄飛甘作虎倀,竟引元兵來攻,一性一道不戰先走,俊戰敗退歸,直諒棄城遁。

雄飛竟入廣州,全城皆降。

獨俊不降被殺。

贛、粵事皆失敗,淮東又報淪亡,制置使李庭芝與姜才協守揚州,元將阿朮屢攻不下,自臨安被陷,元伯顏迫令太皇太后謝氏,手詔諭庭芝降,詔至阿朮軍前。

阿朮使人至城下宣詔,庭芝登城與語道:「我只知奉詔守城,未聞有詔諭降。」

阿朮沒法,仍然再攻,依舊不克。

及帝顯等被虜北去,庭芝涕泣誓師,盡散金帛犒士,令姜才率四萬人截擊瓜洲,謀奪兩宮。

接戰至三時,元兵擁帝顯避去,才追戰至浦子市,遇阿朮督兵夾擊,料知不能取勝,只好退還。

阿朮令人招才,才慨然道:「我寧死,肯作降將軍麼?」

真州苗再成,亦欲出兵奪駕,均不能如願。

帝顯與全太后等至燕都,祈請使賈餘慶已先病死,高應松亦絕食而亡,惟吳堅及家鉉翁迎謁,伏地流涕,自言奉使無狀,不能保存宗社,全太后等相對唏噓。

及帝顯進見元主,元主憐他幼弱,封為瀛國公,全太后自願為尼,乃令出居正智寺,嗣覆命帝顯為僧。

顯時年僅六歲,後來竟病終沙漠。

太皇太后謝氏,本留居臨安,過了數月,被元兵從宮中舁出,北至燕都,降封為壽春郡夫人,留燕七年乃歿。

了過帝顯及全太后。

福王與芮,亦受元封為平原郡公。

家鉉翁不就元官,自號則堂,館河間教授弟子,為諸生談宋興亡,常至泣下。

至元成宗時,放還眉州原籍,賜號處士,贈金不受,卒以壽終家中,特提出家鉉翁以表節義。

這是後話。

且說太皇太后謝氏,未發臨安,再遣數使諭李庭芝降元,庭芝不答,命發一弩一射死一使,余使奔去。

元阿朮遣兵守高郵、寶應,阻絕揚州糧道,復索得帝顯諭旨,遣使招降。

庭芝開壁納使,將他殺死,焚詔陴上。

既而淮安、盱眙、泗州,均因糧盡出降,庭芝尚力戰不屈,糧盡繼以牛皮曲櫱,甚至兵民易子相食,尚無叛志。

會福州使命至揚,召庭芝為右相,庭芝令制置副使朱煥守揚城,自與姜才率兵七千趨泰州,不意庭芝甫出,朱煥即獻城出降。

元阿朮分道追庭芝,庭芝馳入泰州,泰州裨將孫貴、胡惟孝,潛開北門納元兵,姜才適背上生疽,不能迎戰,庭芝亟投蓮池中,水淺不死,致為元兵所縛。

姜才亦被執,由元兵押送揚州。

阿朮責他不降,姜才憤叱道:「我是第一個不降,要殺就殺,何庸多言!」言下猶痛罵不已。

阿朮一愛一他才勇,不忍加刃,偏降將朱煥入請道:「揚州自用兵以來,積骸滿野,統是李、姜二人所致,不殺何待?」

喪盡良心。

阿朮乃將李庭芝、姜才同時殺害,揚民莫不泣下。

元兵轉攻真州,守將趙孟錦乘霧出襲,及日出露消,元兵見來騎不多,鼓噪往逐,孟錦登舟失足,至墮水溺死,未幾城陷,苗再成亦死難。

淮東州縣,盡遍元屬。

元再遣阿剌罕、董文炳、忙兀台、唆都等,領舟師出明州。

搭出、一譯作達春。

李恆、呂師夔等,領騎兵出江西,水陸南下,分徇閩、廣,復檄阿里海涯率兵略廣西。

先是東莞民熊飛起兵,聯絡宋制置使趙潽,攻入廣州,元降將梁雄飛遁去。

熊飛又進取韶州,新會令曾逢龍亦率兵來會,元將呂師夔越梅嶺,逕達南雄。

趙潽令熊飛、曾逢龍拒戰,逢龍敗死,飛走還韶州。

師夔攻韶,守將劉自立以城降,飛巷戰不支,赴水自盡。

趙潽竄出廣州,不知去向。

元阿剌罕、董文炳入處州,宋秀王趙與檡,適出兵浙東,往截元兵,逆戰瑞安,敗績被殺。

弟與慮,子孟備,及觀察使李世達,監軍趙由噶,察訪使林溫皆從死。

元兵長驅至建寧府,執守臣趙崇鐖,知邵武軍趙時賞等,均棄城逸去,福州震動。

陳宜中、張世傑,亟備海舟,奉帝是及楊太妃衛王是,登舟西走。

福建招撫使王積翁,送款元軍,導阿剌罕等至福州。

知州王剛中舉城降元。

泉州招撫使蒲壽庾,至泉州港迎謁帝是,請就州治駐蹕。

張世傑以為非計,並取壽庚舟西行。

壽庚大為怨望,竟把泉州城內的皇親國戚,搜殺多人,自與知州田子真,舉城降元。

元阿剌罕收降泉州,遣使至興化軍勸降,宋正命參政陳文龍,知興化軍事,當下斬了來使,飭部將林華出戰。

華反引元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孫開門迎敵,文龍無從脫身,驟被執去。

阿剌罕脅令歸降,文龍用手指腹道:「此中皆節義文章,怎得為汝脅迫呢?」

也是個硬頸子。

乃械送杭州,文龍竟絕粒而死。

元將阿里海涯一軍,趨入廣西,知邕州馬塈,屯兵靜江,前後數十戰,死傷相籍。

阿里海涯貽書招塈,許為江西大都督,又請元主降詔勸諭。

塈焚詔斬使,阿里海涯洩濠傅陴,督眾登城。

塈猶率死士巷戰,臂傷被獲,斷首後,尚握拳奮起,逾時才僕。

兵民多被坑死。

元兵遂分取鬱林、潯、容、籐、梧等州。

宋廣西提刑鄧得遇聞靜江已破,朝服南望拜辭,投南流江自盡。

那時赤膽忠心的文天祥,尚奔走汀、漳間,專想從江西進兵。

汀州守將黃去疾,已與吳浚叛宋降元,浚且至漳州遊說天祥。

天祥以大義相責,斬浚示眾,即引兵自梅州出江西,拔會昌,下雩都,又使趙時賞等分道取吉、贛諸縣,進圍贛州,自居興國縣調度。

廣東制置使張鎮孫復克廣州,張世傑奉帝是至潮州,又還軍討蒲壽庚。

壽庚閉城自守,世傑傳檄諸路,攻取邵武軍。

陳文龍猶子名瓚,也舉兵殺林華,奪還興化。

又有淮人張德興、傅高,用宋景炎年號,舉民兵攻入黃州及壽昌軍,殺元宣慰使鄭鼎。

四川制置副使張玨,自合州進兵,規復瀘、涪諸州,一隅殘宋,大有勃興的氣象。

大約是迴光返照。

看官道是何因?原來元諸王昔裡吉一譯作錫喇勒濟。

叛據北平,元主因調回南方諸將,改圖北方,殘宋因得乘隙進兵,略得各地。

嗣由元伯顏討平昔裡吉,乃更命塔出、呂師夔、李恆等,率步卒出大庾嶺,忙兀台、唆都、蒲壽庚及元帥劉深等,率舟師下海,合追二王。

李恆方遣兵援贛,自至興國縣襲擊天祥。

天祥不意恆兵猝至,與戰失利,往就永豐。

永豐守將鄒洬兵先潰,乃改趨方石嶺。

恆督兵追及,天祥部將鞏信、張日中皆戰死,余卒盡潰。

天祥妻歐一陽一氏,及二子佛生、環生,俱被元兵擄去。

天祥脫身急走,趙時賞坐著肩輿,在後徐行。

追兵問時賞姓名,時賞詭說姓文,遂為追兵所拘,天祥乃得與長子道生及杜滸、鄒洬等,乘騎奔循州。

李恆既拿住時賞,令俘卒審視,才知是假冒天祥。

時賞奮罵不屈,竟為所害。

恆送天祥妻子家屬至燕,二子病死道中。

元將唆都進援泉州,宋張世傑只好解圍,於是邵武復失,興化隨陷。

陳瓚為唆都所獲,轘裂畢命。

唆都再取漳州,轉至惠州,與呂師夔合軍趨廣州。

張鎮孫又以城降元,就是淮西的義民張德興,亦被元宣慰使昂吉兒攻殺,傅高變姓名出走,終遭捕戮。

黃州壽昌軍又陷,到了景炎三年,四川制置副使張玨,被元將不花、一作布哈。

汪良臣等,分道掩擊,合州失守,走至涪州,遇伏被執,解弓弦自經死。

滿盤失去。

各路宋師,倏起倏滅,單剩張世傑一軍,奉帝是走淺灣,又遇元將劉深來襲,不得已趨避秀山,轉達井澳。

老天也助元為虐,陡起了一一夜狂風,竟把帝是坐舟,掀翻海灘,可憐沖齡孱主,溺入水中,經水手急忙救起,已是半死半活,好幾日不能出聲。

劉深又率元兵追襲,張世傑再奉碙入海,至七里洋,欲往占城,陳宜中托名招諭,先至占城達意,竟做了一去不還的壯士。

世傑更遷帝是至碙州,帝是疾尚未癒,禁不起東西簸蕩,出入洪波,急驚慢驚諸風症一併上身,兩眼一翻,嗚呼死了。

年僅十一,名目算作三年的小皇帝。

不堪卒讀。

群臣多欲散去,簽書樞密院事陸秀夫道:「度宗皇帝一子尚存,何妨嗣立。

古人一成一旅,尚致中興,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尚有數萬。

天意若未絕宋,難道竟不可為國麼?」

乃與眾人共立衛王昺,年方八歲。

適有黃龍現海中,因改元祥興,升碙州為翔龍縣。

楊太妃仍同聽政。

適都統凌震與轉運判官王道夫,復取便州,張世傑遂擇得廣州外海的崖山,以為天險可恃,奉主移駐,遣士卒入山伐木,築行宮軍屋千餘間,造舟楫,製器械,忙碌了好幾月,即就崖山瘞葬帝是,號為端宗,進陸秀夫為左丞相。

秀夫正色立朝,尚日書大學章句,訓導嗣君。

其行似迂,其志可哀。

文天祥因母與弟均在惠州,復收集散卒,奉母攜弟,同出海豐,進次麗江浦,且上表崖山,自劾兵敗江西的罪狀。

詔加天祥少保銜,封信國公,張世傑為越國公。

可巧湖南制置使張烈良等,也起兵應崖山,雷、瓊、全、永,與潭州人民周隆、賀十二等,同時舉義,大群數萬,小群數千。

元主命張弘范為都元帥,李恆為副,再下閩、粵,一面促阿里海涯,速平湖、廣。

阿里海涯兼程至潭州,周隆、賀十二等不及防備,均被擒斬。

張烈良等逆戰皆死。

阿里海涯進略海南,招宋瓊州安一撫趙與珞降。

與珞不從,率兵拒白沙口,偏偏州民作亂,執與珞降元,與珞被磔。

海南一帶,相率歸元。

李恆由梅嶺襲廣州,凌震、王道夫累戰皆敗,棄城奔崖山。

張弘范由海道進兵,襲擊漳、潮、惠三州。

適文天祥屯兵潮一陽一,與鄒洬、劉子俊等,剿海盜陳懿、劉興,興伏誅,懿遁走,竟以海舟導元兵入潮一陽一。

天祥率麾下走海豐,母與長子已遇疫皆亡,他尚始終為宋,心總不死,方至五坡嶺造飯,與眾共餐,突由元先鋒將張弘正,領兵追到,眾皆駭散,單剩天祥、劉子俊、鄒洬、杜滸等數人,盡為元兵拘住。

天祥吞腦子不死。

鄒洬自剄。

劉子俊冀免天祥,佯說天祥是假天祥,自雲是真天祥,彼此互爭一番,畢竟有人認識,子俊以欺誑被烹,杜滸憂憤不食,未幾身死。

弘正執天祥至潮一陽一,與弘范相見,左右叱天祥拜謁,天祥毅然不屈。

弘范欲羈縻天祥,親為解縛,待以客禮。

天祥一再請死,弘范不許,令處舟中。

凡天祥族屬被俘,概令還伴天祥。

天祥早具死念,因尚存一死灰復燃的希望,聊且在舟中寓著,滿腔忠憤,盡岸詩歌。

後世有文信國專集,小子不及細述。

惟張弘范進攻崖山,嘗使張世傑甥,三次招降,世傑不從。

弘范令天祥作書相招,天祥道:「我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如何使得?」

弘范固令作書,天祥提筆寫就八句,乃是過零丁洋感懷詩,著末一韻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覽畢,付諸一笑,遂督兵攻崖山。

張世傑又用聯舟為壘的法兒,結大舶千餘,作一字陣,碇泊海中,中艫外舳,四周起樓棚如城堞,奉帝是居中,為必死計。

將士多以為非策,我亦云然。

世傑慨然道:「頻年航海,何時得休?不若與決勝負,勝乃國家幸福,敗即同歸於盡罷了。」

崖山兩門如對立,北面水淺,舟不能進。

弘范繞舟大洋,轉入南面,用銳卒薄世傑舟,堅不可動。

再用茅茨沃膏,乘風縱火,偏世傑已早防著,舟上皆塗水泥,經火不爇,弘范倒也沒法,遣人語宋軍道:「汝陳丞相已去,文丞相已執,尚欲何為?」

宋軍置諸不答。

弘范乃用舟師據海口,斷宋軍樵汲要路,宋軍遂困。

元將李恆又率舟師來會,弘范命守山北,自分部下為四軍,相去里許,下令諸將道:「宋舟西艤崖山,潮至必遁,宜乘潮進攻,聞我作樂乃戰,違令立斬!」祥興二年二月六日,大書特書。

晨間有黑氣出山西,早潮驟漲。

李恆先乘潮進攻,世傑率兵死戰,相持至午,勝負未分。

俄聞南軍樂作,弘范督軍繼進,世傑南北受敵,軍士皆疲,不能再戰。

但見旗一靡一檣倒,波怒舟搖,翟國秀、凌震等,俱解甲降敵。

世傑兀自支持,戰至日暮,值風雨大作,昏霧四塞。

咫尺不辨南北,料知大勢已去,竟與蘇劉義斷纜出港,帶著十六舟徑去。

陸秀夫走至帝是舟上,帝是已驚作一一團一,秀夫見諸舟環結,度不能脫,乃先驅妻子入海,隨語帝是道:「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

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遂負帝是同投海中。

後宮諸臣,從死甚眾。

楊太妃聞是死耗,撫膺大慟道:「我忍死至此,單為趙氏一塊肉,今還有甚麼余望!」也赴海而死。

世傑舟至海陵山下,適遇颶風大作,將士勸他登岸,世傑太息道:「無須無須。」

因自登柁樓,焚香禱天道:「我為趙氏,已力竭了,一君亡,又立一君,今又亡,我尚未死,還望敵兵退後,別立趙氏以存宗祀,今風濤若此,想是天意應亡趙氏,不容我再生呢。」

禱畢,風愈大,波愈湧,竟覆世傑舟。

世傑墮水溺死。

蘇劉義出海洋,為下所殺,無一非可憐事。

南宋乃亡。

自高宗至帝是凡九主,歷一百五十二年,若與北宋合算,共得三百二十年。

文天祥被執至元都,越三年,受刑燕市,由妻歐一陽一氏收一屍一,面目如生。

張毅甫負天祥骸鼻,歸葬吉州原籍。

又越七年,謝枋得被脅北行,絕食死義,子定之護骸鼻歸葬信州。

二人為故宋遺臣,所以並志死節。

宋事至此已終,後事備見《元史演義》,小子無庸申述了。

爰賦二絕,作為《宋史演義》全部的收場。

黃袍被服即當一陽一,三百年來敘興亡。

一代滄桑說不盡,倖存三烈尚流芳。

北朝無將南無相,華胄夷人混一朝。

寫到崖山同覆日,不堪回首憶陳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二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三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四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五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六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八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九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十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十一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十三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十七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十八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十九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二十四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二十五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二十七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二十八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二十九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三十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三十四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三十五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三十六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三十七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三十八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四十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四十四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四十五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四十六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四十九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五十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五十一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五十三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五十五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五十八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五十九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六十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六十一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六十二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六十三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六十六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六十七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六十八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六十九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七十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七十二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七十四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七十五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七十七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八十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八十二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八十四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八十六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九十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九十一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九十二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九十五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九十六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九十八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