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義》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卻說欽宗死耗,傳至宋都,廷議擬俟金使北還,然後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通俗演義》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

第七十八回金主亮分道入寇虞允文大破敵軍

卻說欽宗死耗,傳至宋都,廷議擬俟金使北還,然後治喪。

左史黃中入語宰執道:「這是國家大故,臣子至痛,奈何尚可失禮?」

陳康伯即答道:「左史言是。」

當即日奏請治喪。

中退後,康伯入奏照準,宮廷內外,相率舉哀。

一連數日,把金使要索條件,擱置不提。

金使迫不及待,轉問宰臣。

康伯道:「天子居喪,尚有何心議及此事?貴國如仍顧舊約,幸勿敗盟,否則且俟緩議。」

金使再欲爭論,康伯不與一言,累得金使沒趣,悻悻自去。

康伯亟奏白高宗,有詔召同安郡王楊存中,及三衙帥趙密,同至都堂,共議軍事。

又令侍臣台諫,一併集議。

康伯首先提議道:「今日不必論和與守,但當論戰。」

存中接入道:「強虜敗盟,曲在彼,不在我,自應主戰為是。」

獨趙密不發一言,右僕射朱倬亦未聞置議。

康伯見二人作壁上觀,便語存中道:「現在國勢雖弱,並非不足一戰,但必須君臣上下,一德一心,方可制勝,我且入朝申請,俟上意堅定,然後再議,何如?」

存中也即贊成,大眾遂退。

康伯仔細探聽,才知內侍省都知張去為,一陰一阻用兵,且有勸幸閩、蜀消息,於是手繕奏牘,極陳:「金敵敗盟,天人共憤,事已有進無退,請聖意堅決,速調三衙禁旅,出扼襄、漢,觀釁後動,勿再遷延」等語。

殿中侍御史陳俊卿,也上疏乞誅張去為。

楊存中又上備敵十策,乃命主管馬軍司成閔,率兵三萬,出戍鄂州,與前時調守襄一陽一的吳珙,犄角相應。

且將金使王全所述,遍諭諸路統制,郡守監司,令他隨宜應變。

命吳璘宣撫四川,與制置使王剛中措置邊防。

起劉錡為江淮、浙西制置使,屯駐揚州,節制諸路軍馬。

楊存中、劉錡二人,可謂當時的碩果。

這邊方慎修武備,那邊亦妄動干戈。

金主亮因高、王兩使,返報宋事,頓時無名火高起三丈,勃然道:「朕舉兵滅宋,易如反手,此時討平高麗、西夏,合天下為一家,才算得是一統哩。」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參政敬嗣暉、李通等俱獻諛貢媚,慫恿起兵。

亮遂修戰具,造兵船,括民馬,指日南下。

獨徒單太后屢次勸阻,亮遂因是挾嫌,並且徵兵愈亟,使掌牌印辟燥合一譯作素赫。

赴西北路,募故遼兵。

遼人不願行,偏燥合挾勢逞威,鞭笞交下。

該死的暴徒。

西北路招討使譯史薩巴乘遼人怨望,攻殺燥合,及招討使完顏沃側,沃側一作烏色。

遂集眾叛金,立故遼遺族老和尚一譯作楞華善。

為招討使,聯合鹹平府穆昆括裡,有眾數萬,聲焰日張。

金主亮令僕散忽土西征,忽土陛辭,且入謁徒單太后。

太后忽顰眉道:「國家世居上京,既徙中都,今又欲往汴,且聞將興兵渡江,往伐南宋,恐人民疲敝,將生他變。

我嘗好言諫阻,不聞見允,今遼人又復叛亂,為之奈何?」

忽土勸慰數語,出宮西去。

哪知徒單太后這番言論已有人向亮報知。

這人為誰?就是太后的侍婢高福一娘一。

自徒單太后至燕後,嘗令福一娘一問候起居,福一娘一面目妖嬈,居然為亮所賞識,與她私通,因此太后言動,無不傳報。

亮聞此言,不禁忿怒道:「這老嫗又來絮咶,她想阻我,我偏要徙汴,偏要伐宋。」

當下傳令遷都,即日登程。

徒單太后以下,均從行至汴,太后入居寧德宮。

亮又命搜捕宋、遼宗室,共得一百三十餘人,均先時被擄至金,至此一律處死。

且密囑福一娘一道:「此後寧德宮中,倘再有違言,我與她不兩立了。」

福一娘一本已有夫,叫作特末哥。

一作特默格。

尤生得狡猾異常,福一娘一將亮語轉告乃夫,特末哥道:「你何不借此立功哩?」

縱妻肆一婬一,還要導主弒母,想是別有心肝。

福一娘一乃時進讒言,只說太后有廢立意。

亮益怒道:「怪不得她私養鄭王充,現在充四子已長大了,她想抬舉他做皇帝麼?」

借亮口中,敘出徒單氏被弒原因。

遂召點檢大懷忠等入內,特給一劍道:「你去殺了寧德宮老嫗,回來報我!」懷忠持劍而去,至寧德宮,適值徒單太后作樗蒲戲。

懷忠叱太后道:「快跪讀詔敕!」太后莫名其妙,愕然問道:「何人使我下跪?」

言未已,那懷忠背後,已突出一人,乃是尚衣局使虎特末,一作華特默。

貿然上前,捽後令跪,且向她背後連擊三拳。

後再起再僕,已是氣息奄奄,勢將垂斃。

高福一娘一手持一繩,套入後頸,可憐這位金邦嫡母,雙足一伸,嗚呼哀哉!閱至此,令人髮指。

還有太后左右數人,亦一併殺死。

懷忠等返報,亮命焚太后一屍一,棄骨水中。

窮凶極惡。

並拿捕鄭王充子二人,一名檀板,一作塔納。

一名阿里白,一作阿里布。

立即殺斃。

鄭王充及余二子,想已逃去,故不見史乘。

且恐僕散忽土在外擁兵,蓄有異圖,特召他還朝,結果一性一命。

僕散忽土有弒君罪,死已晚矣。

封高福一娘一為鄖國夫人,特末哥為澤州刺史。

何不封他為元緒公?一面大舉南侵,分諸道兵為三十二軍,置左右大都督及三道都統制府,總率師干。

命奔睹一譯作璸都。

為左大都督,李通為副。

紇石烈良弼一作嚇捨哩良弼。

為右大都督,烏延蒲盧渾為副。

蒲盧渾一作富埒緷。

蘇保衡為浙東道水軍都統制,完顏鄭家奴家奴一作嘉努。

為副,由海道趨臨安。

劉萼為漢南道行營兵馬都統制,自蔡州進瞰荊、襄。

徒單合喜一作圖克坦喀爾喀。

為西蜀道行營都統制,由鳳翔趨大散關。

左監軍徒單貞別將兵二萬入淮一陰一。

亮召諸將授方略,賜宴尚書省,命皇后徒單氏,與太子光英居守,張浩、蕭玉、敬嗣暉留治省事,自己戎服整裝,跨馬啟程,後宮妃嬪,一律隨行。

一班一娘一子軍,不耐兵戰,奈何?

先是亮嘗遣使赴宋,令畫工偕往,描寫臨安湖山,持歸作屏。

且命繪入己像,立馬吳山頂上,自題一詩,有「立馬吳山第一峰」七字。

至是語侍臣道:「朕此次南行,要實踐圖中繪事了。」

要向鬼門關去了。

亮眾約六十萬,號稱百萬,氈帳相望,旗鼓連繹不絕。

徒單合喜長驅西進,直抵大散關,令游騎攻黃牛堡。

守將李彥堅告急,人情洶洶,制置使王剛中乘快馬馳二百里,突入吳璘營中。

璘尚高寢,剛中呼璘速起,正色與語道:「大將與國家同休戚,奈何敵已侵邊,尚是高枕安臥?」

璘大驚道:「有這般事麼?」

隨即率帳前親卒,披甲上馬,與剛中馳至殺金平,厄守青野原,益調內省兵,分道並進,援黃牛堡。

徒單合喜見宋師四集,不敢進攻,退駐橋頭寨。

吳璘遣裨將彭青率兵夜進,劫破徒單合喜,退還鳳翔。

在黃牛堡的金兵,亦被守將李彥堅用神臂弓射退,西路金兵已退。

川邊解嚴。

璘又遣彭青復隴州,他將劉海復秦州,曹休復洮州,西北已無虞了。

東北的大名府,早已屬金,至是有高平人王友直少諳兵法,志復中原,聞金亮渝盟,遂聯絡豪傑,權稱河北等路安一撫制置使,遍諭州縣勤王。

未幾,得數萬人,分為十三軍,進攻大名,一鼓即克,撫定眾庶,令奉紹興正朔,並遣人入朝奏事。

後自壽春來歸,詔授忠義都統制。

又有宿遷人魏勝,素號智勇,應募為弓箭手,及金亮南侵,躍然而起,立聚義士三百,渡淮取漣水軍,進攻海州,遍張旗幟,舉煙火為疑兵,又使人招降守卒,諭以金人敗盟興兵,朝廷特興師問罪,如能開門迎降,秋毫無犯。

城中人聞言甚喜,即開城相迓。

魏勝馳入城中,擒住金知州高文富,陣斃文富子安仁,其餘不戮一人。

復招諭朐山、懷仁、沭一陽一、東海諸縣,一律平定。

勝蠲租稅,釋罪囚,發倉庫,犒戰士,馳檄遠近,四方響應。

居然有大將風。

乘勢進拔沂州,得甲具數萬。

金將蒙恬、鎮國領萬人來爭海州,勝設伏以待,待金兵近城,伏兵猝發,擊死鎮國,餘眾遁去。

淮南總管李寶,代奏勝功,詔命勝知海州事。

金主亮聞數路警報,亟擬渡淮南進,命李通至清河口,築梁濟師。

且恐魏勝襲他後路,即分兵數萬,往圍海州。

勝遣使向李寶乞援,寶正率師航海,擬從海道拒敵膠西。

既得魏勝急報,即帶著手下兵士,往援魏勝。

適值金兵到了新橋,距海州城僅十餘里,寶麾兵迎擊,戰鬥方酣,魏勝也出城夾攻,金兵腹背受敵,頓時潰走。

勝還守北關,金兵又進,復被勝擊退。

既而金兵再攻東門,勝單槍匹馬,出城呵叱,敵皆駭散。

翌晨,一陰一霧四塞,金兵四面薄城,仍不能入,乃拔寨馳去。

李寶既解海州圍,遂引舟師赴膠西白石島。

會值金將完顏鄭家奴,驅戰艦出海口,泊陳家島,相距僅一山。

寶禱諸石臼神,北風驟起,正好乘風出戰,霎時間過山薄敵,鼓聲震盪,海波騰躍,敵眾大驚。

連忙掣碇舉帆,怎奈風一浪一卷聚,帆不得駛,反害得心慌意亂,無復行列。

寶用火箭注射,火隨風熾,延燒敵舟數百艘;尚有未曾被火的敵舟,還思向前迎敵,寶叱壯士跳躍而過,各用短刀四斫,金兵手足無措,但見得頭顱亂滾,血肉橫飛。

完顏鄭家奴無處奔避,也做了刀頭面。

余將倪洵等情願乞降。

寶將降將縶獻,降兵收留,奪得統軍符印,及文書器甲糧斛,數以萬計,余物不便載還,盡行焚燬。

火光熊熊,歷四晝夜才熄。

海上亦報肅清。

航海金兵又盡安歿。

金主亮連得警報,憂怒交並,擬即向清河口濟師。

偏有宋老將劉錡用兵扼住,水中暗伏水手,遇有敵舟,用釘鑿沉。

亮又不敢徑渡,沒奈何改趨淮西。

淮西守將王權,由錡所遣,獨不從錡命,聞得金兵大至,即棄了廬州,退屯昭關。

金主亮渡淮入廬州,權又自昭關退保和州。

未幾,又退屯採石。

錡聞亮已渡淮,也只得引還揚州。

亮進陷和州,又遣高景山率兵攻揚州,錡適患病,自揚州退駐瓜州,揚州被陷,沿江上下,難民塞途。

錡力疾趨皂角林,收撫流民,並命步將吳超、員琦、王佐等,整軍禦敵。

金將高景山領兵前來,氣勢銳甚,錡躍馬徑出,麾軍突陣。

金兵分作兩翼,來圍錡軍。

錡左馳右驟,督眾死鬥,約有兩個時辰,馬受傷致蹶,錡遂下馬步戰,殺開一條血路,回趨本營。

高景山從後追躡,約半里許,道旁列有叢林,一聲號炮,林中突出許多弓箭手,攢射金兵,金兵多半中箭,只好退去。

這弓一弩一手系王佐步卒,佐見主帥被圍,一面設伏,一面往援,可巧錡退敵進,遂督弓一弩一手,射退敵兵。

錡回營易馬,復招集各將,追擊高景山。

景山不及預防,被錡一馬衝入,手起刀落,砍落馬下,餘眾大潰,錡乃收兵回營。

為此一戰,錡病益劇,乃上疏求代。

時兩淮警耗,迭至臨安,高宗召楊存中至內殿,商議避敵,且命轉詢陳康伯。

康伯聞存中到來,從容延入,解一衣置酒,與商大計。

存中道:「主上又思航海去了。」

想是還有餘味。

康伯道:「我已聞有這般消息,明晨入朝,當極力諫阻。」

存中意亦相同,盡歡而散。

康伯於次日入奏,極陳航海非計,高宗亦頗感悟,康伯乃退。

不意隔了一夕,忽接到高宗手詔,內有「敵若未退,當散百官」等語。

專想逃走。

康伯憤甚,竟取了一火,將手詔焚去,且馳奏高宗道:「百官豈可散得?百官一散,主勢益孤,臣請陛下發憤親征,前時平江一役,陛下曾記憶否?」

應七十回。

高宗被康伯一激,方有些振作起來。

仍是一種僥倖思想。

乃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師江、淮,往視錡疾。

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贊軍事,楊存中為御營宿衛使,擇日親征。

殿中侍御史陳俊卿上言:「張浚忠藎,決可起用。」

高宗因復浚原官,召判建康,並褫王權職,編管瓊州,命都統制李顯忠往統權軍。

召劉錡還鎮江養痾,兼顧江防。

錡留侄汜,率千五百人扼瓜州。

都統制李橫,率八千人為援應。

金主亮陷沒兩淮,分兵犯瓜州。

汜用克敵弓,接連發矢,金兵卻退。

葉義問到了鎮江,見錡正病劇,未便與論戰事,但令李橫暫統錡軍,督兵渡江,且飭劉汜繼進。

橫以為未可,獨汜頗欲出戰,入問諸錡。

錡意亦與汜相反,但搖手示意。

汜尚未信,拜家廟而行。

義問復促橫並進,橫不得已,與汜同時渡江。

甫登對岸,驀見敵騎奄至,似狂風驟雨,迎頭衝來。

汜不禁膽怯,下舟返奔。

少年使氣,往往如是。

橫孤軍當敵,眼見得不能支持,左軍統制魏俊,右軍統制王方,陸續戰死。

橫慌忙卻走,連所佩都統制印,俱致失去,部軍十死七八,徒落得血滿長江罷了。

義問自得敗耗,亟走建康。

遣虞允文馳往蕪湖迎李顯忠,交代王權軍,乘便犒師。

允文到了採石,王權已去,顯忠未來,軍士三五星散,均解鞍束甲,坐列道旁。

及見了允文,方起立行禮,通報各隊將弁。

統制時俊等出迓允文,允文才入帳中,忽有偵卒來報,金主亮已渡江前來了。

令人愕然。

原來亮聞瓜州大捷,即築台江上,自披金甲登台,殺馬祭天,並用一羊一豕,投入江中。

下令全軍渡江,先濟有賞。

蒲盧渾進諫道:「臣觀宋舟甚大,行駛如飛,我舟既小,行駛反緩,水戰非我所長,恐不可速濟。」

亮怒道:「汝昔從梁王疑指兀朮。

追趙構至海島,曾有大舟麼?」

侍衛梁漢臣道:「誠如陛下所言,此時若不渡江,尚待何時?」

亮轉怒為喜,即在岸上,懸設紅旗黃旗,號令進止。

長江上下,舳艫如織,亮獨乘龍鳳大船,絕流而渡,採石磯頭,鉦鼓相聞。

各將都面面相覷,不發一言。

獨虞允文慨然起座,語諸將道:「大敵當前,全仗諸公協力同心,為國殺敵。

現在金帛誥命,均由允文攜帶至此,以待有功。

允文一介書生,未嫻戎事,亦當執鞭隨後,看諸公殺賊建功哩。」

諸將經此數語,也一齊起立道:「參軍且如此忠勇,某等久效戎行,且有參軍作主,敢不誓死一戰。」

正要汝等出此一語。

允文大喜,惟隨從允文的幕僚,掣允文衣,密語道:「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若他人敗事,公忍受此咎麼?」

允文怒叱道:「危及社稷,我將奚避?」

乃命諸將嚴陣以待,分戈船為五隊,兩隊分列東西兩岸,作為左右軍,一隊駐中流,作為中軍,還有兩隊,潛伏小佰,作為遊兵,防備不測。

部署甫畢,敵已大呼而至,亮在後面,自執紅旗,麾舟數百艘,魚貫前來。

霎時間,已有七十艘渡至南岸,猛薄宋師。

宋師見來勢甚猛,稍稍退卻。

允文督戰中流,拊統制時俊背上,婉顏與語道:「將軍膽略,素傳遠邇,今退立陣後,反似兒女子一般,威名寧不掃地麼?」

遣將不如激將。

時俊聞言,即躍登船頭,手揮雙刀,拚命相搏。

軍士亦努力死戰,兩下裡相持不捨。

允文復召集海鰍船猛一衝敵舟,敵舟不甚堅固,被海鰍船銳角相撞,沉沒了好幾艘。

他尚仗著多舟,半死半戰,直至日暮,尚不肯退。

允文也覺焦灼,遙見西岸有許多官兵,陸續到來,便即駛舟攏岸,登陸招呼,約略詢問,方知是光州潰卒。

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遂與語道:「你等到此,正好立功,我今授你旗鼓,繞道從山後轉出,敵必疑為援兵,定當駭走了。」

大家依計,受了旗鼓,歡躍而去。

允文復下舟督戰,不到片刻,那受計的軍士,已繞出山後,攜著大宋旗號,踴躍前進。

金主亮果疑是援軍,拋去紅旗,改用黃旗,麾兵退去。

允文又命強弓勁矢,尾擊追射,把金兵射斃無算。

直至金兵均退至北岸,方才收兵。

亮還至和州,檢點兵士,喪失甚多,遂遷怒各將,捶殺了好幾人。

驀有警信傳至,曹國公烏祿,已即位東京,改元大定。

亮不禁拊髀長歎道:「朕本欲平江南,改元大定,不料烏祿先已如此,這難道是天意不成?」

因從文牘篋中,取出改元擬詔,有「一戎衣天下大定」等語,指示群臣,並與語道:「烏祿既叛,朕只好北歸,平定內亂,再來伐宋了。」

李通接著道:「陛下親入宋境,無功即歸,若眾潰在前,敵乘諸後,大事去了。」

亮又道:「既如此,且分兵渡江,朕當北返。」

李通復道:「陛下北去,就使留兵渡江,恐將士亦皆懈體。

為陛下計,不若令燕北諸軍,先行渡江,免得他有異志,且斂舟自毀,絕他歸望,那時眾知必死,銳意南進,不怕宋室不滅。

滅宋以後,陛下威靈大振,回旗北指,平亂如反掌了。」

不如是,何由致斃?亮大喜道:「事貴神速,明日再行進兵。」

乃傳諭諸將,越宿進發。

到了次日,亮督軍再進,甫至楊林河口,見已有海舟,排列非常嚴肅,不由的驚詫起來。

看官道海舟裡面,系是何人?原來是宋將盛新。

他受虞允文命令,料知亮必復來,已於夜半駛舟直上,整備著許多火箭,來燒金船。

亮還道宋軍無備,因此詫異,正擬上前突陣,忽聞鼓聲一響,宋船中的火箭,好似萬道金光,一齊射至。

天空中的風伯,也助宋逞威,把金舟盡行延燒。

亮亟督兵撲救,偏宋師四面駛集,都來縱火,連亮自坐的龍鳳舟,也被燃著。

亮且撲且遁,好容易奔回北岸,龍頭也焦了,鳳尾也黑了,其餘三百號戰船,只剩了一半,還都是殘缺不全,不能再駛。

亮遭此大敗,急得暴躁不堪,便欲將各舟盡行毀去。

還是蒲盧渾獻上一策,請招降宋將王權,為疑間計。

仍似做夢。

亮依計而行,遣使持詔至宋營。

允文得書,微笑道:「這明明是反間計,敢來欺我嗎?」

遂親作復書,交來使去訖。

金使持書回報,亮拆書閱讀道:「權因退師,已置憲典,新將李顯忠也願再戰,以決雌雄。」

亮讀畢,旁顧諸將道:「我只知南宋老將,有一劉錡,怎麼又有一個李顯忠,也這般厲害?」

諸將多不知顯忠履歷,無詞可對,惟有一偏校道:「莫非就是李世輔?」

亮聞言益怒,遂召入梁漢臣,厲聲叱道:「你首先勸朕渡江,難道不知有李世輔麼?」

言未已,拔劍一揮,把漢臣斬作兩段。

並命將龍鳳舟毀去。

連造舟工役,亦殺死兩人,自率兵趨向揚州去了。

正是:

一鼓竟能褫逆魄,六軍從此服儒生。

看官欲問李顯忠履歷,待小子下回表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二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三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四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五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六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八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九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十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十一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十三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十七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十八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十九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二十四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二十五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二十七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二十八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二十九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三十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三十四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三十五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三十六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三十七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三十八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四十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四十四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四十五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四十六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四十九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五十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五十一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五十三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五十五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五十八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五十九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六十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六十一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六十二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六十三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六十六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六十七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六十八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六十九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七十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七十二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七十四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七十五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七十七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八十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八十二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八十四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八十六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九十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九十一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九十二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九十五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九十六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九十八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