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義》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卻說章惇、蔡卞等,欲誣宣仁太后,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通俗演義》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

宋史通俗演義

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

第四十七回拓邊防謀定制勝竊後位喜極生悲

卻說章惇、蔡卞等,欲誣宣仁太后,遂與邢恕、郝隨等定謀,只說司馬光,劉摯、梁燾、劉大防等,曾勾通崇慶宮內侍陳衍,密謀廢立。

崇慶宮系宣仁太后所居,陳衍為宮中干役,時已得罪,發配朱崖。

尚有內侍張士良,從前亦與衍同職,外調郴州。

章惇遣使召還,令蔡京、安惇審問。

京、惇高坐堂上,旁置鼎鑊刀鋸,非常嚴厲,方召士良入訊,大聲語道:「你肯說一有字,即還舊職,若諱有為無,國法具在,請你一試!」全是脅迫。

士良仰天大哭道:「太皇太后不可誣,天地神祇不可欺,士良情願受刑,不敢妄供!」京等脅一逼一再三,士良抵死不認。

好士良。

京與惇無供可錄,只奏衍疏隔兩宮,斥逐隨龍內侍劉瑗等人,翦除人主心腹羽翼,謀為大逆,例應處死!哲宗神志顛倒,居然批准下來,章惇、蔡卞遂擅擬草詔,呈入御覽,議廢宣仁為庶人。

哲宗在燈下展覽,正在遲疑未決,忽有內侍宣太后旨,傳帝入見。

哲宗即往謁太后,太后道:「我曾日侍崇慶宮,天日在上,哪有廢立的遺言?我刻已就寢,猝聞此事,令我心悸不休。

試想宣仁太后,待帝甚厚,尚有不測的變動,他日還有我麼?」

言下帶著慘容。

哲宗連稱不敢,既而退還御寢,即將惇、卞擬詔,就燈下毀去。

郝隨在旁窺見,即往告惇、卞。

次日,惇、卞再行具狀,堅請施行,哲宗不待閱畢,已勃然怒道:「汝等不欲朕入英宗廟麼?」

撕奏擲地,事乃得寢。

既知惇、卞虛誣,奈何尚不加罪?這且慢表。

且說哲宗元符元年,夏主秉常病殂,子乾順嗣立,遣使至汴都告哀。

哲宗仍冊封乾順為夏王,乾順申謝封冊,並歸永樂俘虜。

當時曾給還四寨,見四十五回。

令彼此畫界自守,夏人得步進步,屢思侵軼界外,所以畫界問題,始終未定。

不過元祐年間,宋廷稱治,夏人尚不敢深擾,至紹聖改元,屢求塞門二寨,願以蘭州邊境為易,廷議不許。

紹聖三年,乾順奉母梁氏,秉常母姓梁,乾順母亦姓梁。

率眾五十萬,大入鄜延,西自順寧招安寨,東自黑水、安定,中自塞門、龍安、金明以南,二百里間,烽煙不絕。

乾順子母,親督桴鼓,縱騎四掠,前隊攻金明,後隊駐龍安,宋將調集邊兵,掩擊夏人,反為所敗,金明被陷,守兵二千五百人,盡行陷沒,只五人得脫。

城中糧五萬石,草十萬束,統被掠去,將官張輿戰死。

時呂惠卿調任鄜延經略使,正擬請諸路出兵,往援金明,忽由夏人放還俘卒,頸上置有一書,兩手尚被縛著。

當經惠卿左右,替他解縛,並取來書呈上。

惠卿當然展閱,但見書中略云:

夏國昨與朝廷議疆場事,惟小有不同,方行理究,不意朝廷改悔,卻於坐一團一鋪處立界。

本國以恭順之故,亦黽勉聽從,亦於境內立數堡以護耕。

而鄜延出兵,悉行平蕩,又數數入界殺掠,國人共憤,欲取延州。

終以恭順,止取金明一寨,以示兵鋒,終不失臣子之節也。

調侃語。

惠卿覽畢,問明還卒,方知夏人已經退去,乃將來書繼送樞密院,院吏匿不上聞。

越年,知渭州章惇,獻平夏策,請築城葫蘆河川,扼據形勝,嚴拒夏人。

惇與章惇同宗,接得此書,稱為奇計。

當即請命哲宗,依議施行。

與宰相同宗,自有好處。

惇遂檄令熙河、秦鳳、環慶、鄜延四路人馬,繕理他寨數十所,佯示怯弱,自率兵備齊板築,竟出葫蘆河川,造起兩座城牆;一座在石門峽江口,一座在好水河北面。

端的是據山為城,因河為池。

夏人聞章惇築寨,即來襲擊,被章惇設伏掩殺,驅退夏人。

二旬又二日,築城告竣,取名平夏城靈平寨,當下拜表上聞。

章惇遂請絕夏人歲賜,命沿邊諸路,擇視要隘,次第築城,共五十餘所。

總不免勞民傷財。

於是鄜延經略使呂惠卿,乘勢圖功,疏請諸路合兵,出討夏罪。

哲宗立即批准,並飭河東、環慶各軍,盡聽惠卿節制。

惠卿遣將官王愍,攻奪宥州,嗣復奏築威戎、威羌二城。

詔進惠卿銀紫光祿大夫,其餘築城諸將士,爵賞有差。

到了元符元年冬季,夏人復寇平夏城,章楶仍用埋伏計,就城外十里間,三覆以待,命偏將折可適帶領前軍,向前誘敵,只准敗,不准勝。

夏將嵬名阿理,一譯作威明阿密。

素有勇名,仗著一身膂力,超躍而來。

折可適率軍攔截,不到數合,便即奔回。

嵬名阿理不知是計,急麾軍追趕,後隊的夏監軍,名叫妹勒都逋,一譯作穆爾圖卜。

聞先鋒得勝,也鼓勇隨來。

章楶在山岡遙望,見夏兵被折可適誘入,已到第二層伏兵境內,當即燃炮為號,一聲爆響,伏兵齊起,把夏兵沖作數段。

嵬名阿理尚不知死活,只管舞動大刀,東挑西撥,宋軍奮力兜拿,一時恰不能近身。

章楶命弓一弩一手一齊注射,箭如飛蝗,饒你夏先鋒力大無窮,熬不住數支箭鏃,頓時中矢落馬,被宋軍活捉住了。

妹勒都逋也被第三層伏兵圍住,捨命衝突,竟不能脫,只好束手受擒。

夏兵大敗,死亡過半。

章楶好算能軍。

這次戰勝夏人,所有夏國一精一銳,多半陷沒,夏人為之氣奪。

章楶飛書奏捷,哲宗御紫宸殿受賀。

章楶請乘勝平夏,令章楶便宜行一事。

楶乃創設西安州,並添築蕩羌、天都、臨羌、橫嶺諸寨,及通會、寧韋、定戎諸堡,著著進一逼一。

夏主乾順不禁畏懼,復值國母梁氏身亡,越覺乏人主張,遂遣使向遼乞援。

遼遣簽書樞密院事蕭德崇至宋,代為議和,詔令郭知章持書復遼,略言:「夏人若果出至誠,悔過謝罪,應當予以自新,再修前好。」

於是夏主遣使告哀,上表謝過,朝議許夏通好,令再進誓表,仍給歲賜,西陲少安。

未幾,又有吐蕃戰事。

自王韶倡復河湟,縶歸木征,因功封樞密副使後,應三十九回。

旋與王安石有隙,出知洪州,未幾遂死。

韶將死時,生一背疽,終日閉目奄臥,嘗延醫就診,醫請開眼鑒色,韶謂一經開眼,即有許多斬頭截腳等人,立在眼前,所以眼中無病,也不敢開。

醫生知為果報,勉強用一藥,敷衍數日,疽潰而亡。

為好殺者戒,故特補敘。

時人聞韶暴死,相戒開邊。

惟元祐二年,岷州將種誼復洮州,執吐蕃部族鬼章等,鬼章一譯作果莊。

檻送京師。

鬼章本熙河首領,王韶定熙河,嘗請封鬼章為刺史,鬼章總算投誠。

會保順軍節度使董氈病卒,養子阿里骨嗣位,阿里骨一譯作額爾古。

阿里骨誘使鬼章,入據洮河。

至鬼章被擒,哲宗加恩赦宥,遣居秦州,令招子結齪,及部屬自贖。

阿里骨頗也知懼,上表謝罪,詔令照常納貢,不再加兵。

阿里骨旋死,傳子轄征,一譯作轄戩。

轄征暴虐,部曲攜貳,大酋沁牟欽氈一譯作星摩沁占。

等,一陰一蓄異謀,慮轄征叔父蘇南一黨一征,雄武過人,不為所制,遂日進讒言,哄動轄征加罪叔父。

轄征昏憒異常,竟將叔父殺死,且翦滅余一黨一,獨羅結一譯作沁魯克節。

投奔溪巴溫。

一譯作希卜溫。

溪巴溫系董氈疏族,曾居隴逋部,役屬土人,籛羅結奔至,為溪巴溫設法略地,與他長子杓拶,攻入轄征屬境,奪據溪哥城。

轄征出兵掩討,攻殺杓拶,籛羅結轉奔河州。

洮西安一撫使兼知河州王贍,收為臂助,密議攻取青唐,獻策朝廷。

章惇正貪功黷武,力言此議可行,於是王贍遂引軍趨邈川。

邈川為青唐要口,轄征雖設兵防守,猝聞王贍軍至,不及預防,嚇得倉皇失措。

王贍督兵攻城,並射書招降。

守兵知不可支,情願投順,遂開城迎納贍軍。

轄征在青唐聞報,慌忙調兵抵敵,哪知號令不靈,無人聽命,他窮急無法,不得已單身潛出,竟至邈川乞降。

贍收納轄征,露布奏捷,詔命胡宗回統領熙河,節制諸部。

王贍以功由己立,不蒙特賞,反來一胡宗回,權出己上,心中很是不平,乃逗兵不進。

沁牟欽氈等竟迎溪巴溫入青唐,立木征子隴拶一譯作隆咱爾。

為主,勢焰復熾。

宗回督贍進攻,贍尚未肯受命,尋由朝旨催促,贍乃進薄青唐。

隴拶及沁牟欽氈,因急切無從固守,勉強出降。

為後文伏筆。

贍遂入據青唐城,馳書奏聞,詔改青唐為鄯州,命王贍知州事。

邈川為湟州,命王厚知州事。

當時中外智士,已料二酋乞降,非出本心,將來必有變動,不但青唐不能久據,就是邈川亦恐不可守。

王贍等但顧目前,未遑後計,哪裡防到後文這一著哩?這且待後再詳。

且說哲宗廢去孟後,未免自悔,蹉跎三年,未聞繼立中宮。

劉賢妃日夕覬望,格外獻媚,終不得冊立消息,再囑內侍郝隨、劉友端,並首相章楶,內外請求,亦不見允,累得這位劉美人,徬徨憂慮,悵斷秋波,就中只有一線希望,乃是後宮嬪御,未育一男,哲宗年早逾冠,尚乏儲嗣,若得誕生麟兒,這中宮虛懸的位置,不屬劉妃,將屬何人?天下事無巧不成話,那劉妃果然懷妊,東禱西祀,期得一子,至十月滿足,臨盆分娩,竟產下一位郎君,這番喜事,非同小可,劉妃原是心歡,哲宗亦甚快慰。

於是宮廷章奏,一日數上,迭請立劉妃為後。

哲宗乃命禮官備儀,冊立劉氏為皇后,右正言鄒浩,抗疏諫阻道:

立後以配天子,安得不審?今為天下擇母,而所立乃賢妃,一時公議,莫不疑惑,誠以國家自有仁宗故事,不可不遵用之爾。

蓋郭後與尚美人爭一寵一,仁宗既廢後,並斥美人,所以示公也。

及立後則不選於妃嬪,而卜於貴族,所以遠嫌,所以為天下後世法也。

陛下之廢孟氏,與郭後無以異,果與賢妃爭一寵一而致罪乎?抑亦不然也?二者必居一於此矣。

孟氏垂廢之初,天下孰不疑立賢妃為後,及請詔書,有「別選賢族」之語,又聞陛下臨朝慨歎,以為國家不幸。

至於宗景立妾,怒而罪之,於是天下始釋然不疑,今竟立之,豈不上累聖德?臣觀白麻所言,不過稱其有子,及引永平、祥符事以為證,臣請論其所以然:若曰有子可以為後,則永平貴人,未嘗有子也,所以立者,以德冠後宮故也。

祥符德妃,亦未嘗有子,所以立者,以鍾英甲族故也。

又況貴人實馬援之女,德妃無廢後之嫌,迥與今日事體不同,頃年冬,妃從享景靈宮,是日雷變甚異,今宣制之後,霖雨飛雹,自奏告天地宗廟以來,一陰一霪不止。

上天之意,豈不昭然?考之人事既如彼,求之天意又如此,望不以一時致命為難,而以萬世公議為可畏。

追停冊禮,如初詔行之。

哲宗覽奏至此,即召鄒浩入問道:「這也是祖宗故事,並非朕所獨創哩。」

浩對道:「祖宗大德,可法甚多,陛下未嘗遵行,乃獨取及小疵,恐後世難免遺議呢。」

哲宗聞言變色,至鄒浩退朝,再閱浩疏,躊躇數四,若有所思,因將原疏發交中書,飭令復議。

看官!試想廢後立後,多半是章楶構成,此次幸已成功,偏來了一個鄒浩,還想從旁撓阻,哪得不令楶忿恨?當下極端痛詆,力斥鄒浩狂妄,請加嚴懲!哲宗本是個沒主意的傀儡,看到疏,又覺鄒浩多言,確是有罪,遂將他削職除名,羈管新州。

尚書右丞黃履入諫道:「浩感陛下知遇,犯顏納忠,陛下反欲置諸死地,此後盈廷臣子,將視為大戒,怎敢與陛下再論得失呢?願陛下改賜善地,毋負孤忠!」強盜也發善心麼?哲宗不從,反出履知亳州。

先是一陽一翟人田畫,為前樞密使田況從子,議論慷慨,與鄒浩友善,互相砥礪。

元符中,畫入監京城門,往語浩道:「君為何官?此時尚作寒蟬仗馬麼?」

浩答道:「待得當進言,勉報君友。」

至劉後將立,畫語僚輩道:「志完再若不言,我當與他絕交了。」

志完即鄒浩表字,及浩以力諫得罪,畫已病遍許邸,聞浩出京,力疾往迎。

浩對他流涕,畫正色道:「志完太沒氣節了。

假使你隱默不言,苟全祿位,一旦遇著寒疾,五日不出汗,便當死去,豈必嶺海外能死人麼?古人有言:『烈士徇名,』君勿自悔前事,恐完名全節的事情,尚不止此哩。」

浩乃爽然謝教。

浩有母張氏,當浩除諫官時,曾面囑道:「諫官責在規君,你果能竭忠報國,無愧公論,我亦喜慰,你不必別生顧慮呢。」

宗正寺簿王回,聞浩母言,很是感歎。

及浩南遷,人莫敢顧,回獨集友醵資,替浩治裝,往來一經理,且慰安浩母。

邏卒以聞,被逮系獄。

回從容對簿,御史問回曾否通謀?回慨然道:「回實與聞,怎敢相欺!」遂誦浩所上章疏,先後約二千言,獄上除名。

回即徒步出都,坦然自去。

浩有賢母,並有賢友,亦足自一慰。

哲宗因冊後詔下,擇日御文德殿,親授劉後冊寶。

禮成,宮廷慶賀,歡宴數日。

蛾眉不肯讓人,狐媚竟能惑主,數年怨忿,一旦銷除,正是吐氣揚眉,說不盡的快活。

哪知福兮禍伏,樂極悲生,劉後生子名茂,才經二月有餘,忽生了一種奇疾,終日啼哭,飲食不進,太醫都不能療治,竟爾夭逝。

劉後悲不自勝,徒喚奈何。

人力尚可強為,天命如何挽救?偏偏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皇子茂殤逝後,哲宗也生起病來,好容易延過元符二年,到了三年元日,臥一床一不起,免朝賀禮。

御醫等日夕診視,參苓雜進,龜鹿齊投,用遍延齡妙藥,終不能挽回壽數。

正月八日,哲宗駕崩,享年只二十有五。

總計哲宗在位,改元二次,閱一十五年。

小子有詩歎道:

治亂都緣主德分,不孫不子不成君。

宮闈更乏刑於化,宋室從茲益泯棼。

哲宗已崩,尚無儲貳,不得不請出向太后,定議立君。

究竟何人嗣位,待至下回說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二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三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四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五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六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八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九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十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十一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十三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十七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十八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十九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二十四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二十五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二十七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二十八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二十九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三十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三十四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三十五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三十六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三十七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三十八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四十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四十四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四十五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四十六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四十九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五十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五十一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五十三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五十五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五十八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五十九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六十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六十一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六十二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六十三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六十六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六十七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六十八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六十九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七十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七十二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七十四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七十五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七十七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八十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八十二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八十四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八十六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九十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九十一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九十二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九十五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九十六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九十八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