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義》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卻說童貫與蔡京,本相友善,京得入相,半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宋史通俗演義》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

宋史通俗演義

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

第五十二回信道教詭說遇天神築離宮微行探春一色

卻說童貫與蔡京,本相友善,京得入相,半出貫力,至是貫自遼歸朝,又為京極力幫忙,勸徽宗仍召京輔政。

徽宗本是個隨東到東、隨西到西的人物,聽童貫言,又記念蔡京的好處,當即遣使馳召。

京趲程入都,徽宗聞京至都下,即日召對,並就內苑太清樓,特賜宴飲,仍復從前所給官爵,賜第京師。

京再黜再進,越覺獻媚工諛,無微不至。

徽宗因大加一寵一眷,比前日尤為優待。

且令京三日一至都堂,商議國政。

京恐諫官復來攻擊,特想出一法,所有密議,概請徽宗親書詔命,稱作御筆手詔。

從前詔敕下頒,必先令中書門下議定,乃命學士草制,蓋璽即行。

至熙寧時,或有內降詔旨,不由中書門下共議,但亦由安石專權,從中代草。

蔡京獨請御筆,一經徽宗寫定,立即特詔頒行,如有封駁等情,即坐他違制罪名。

廷臣自是不敢置喙,後來至有不類御書,也只好奉行無違。

煬蔽已極。

貴戚近幸,又爭仿所為,各去請求。

徽宗日不暇給,竟令中書楊球代書,時人號為書楊。

蔡京又復生悔,但已作法自斃,無從禁制了。

京又欲仿行古制,改置官名,以太師、太傅、太保,古稱三公,不應稱作三師,宜仍稱三公,以真相論。

司徒、司空,周時列入六卿,太尉乃秦時掌兵重官,並非三公,宜改置三少,稱為少師、少傅、少保,以次相論。

左右僕射,古無此名,應改稱太宰、少宰,仍兼兩省侍郎,罷尚書令,及文武勳官,以太尉冠武階,改侍中為左輔,中書令為右弼,開封守臣為尹牧,府分六曹,士、戶、儀、兵、刑、工。

縣分六案,內侍省識,悉仿機廷官號,稱作某大夫。

這一條想是由童貫主議。

修六尚局,尚食、尚藥、尚醞、尚衣、尚捨、尚輦。

建三衛郎。

親衛、勳衛、翊衛。

京任太師,總治三省事,童貫進職太尉,掌握軍權。

美人亦可教戰,媼相應當典兵。

追封王安石為舒王,安石子雱為臨川伯,從祀孔廟。

熙寧新法,一律施行。

京又恐徽宗一性一敏,或再燭察一奸一私,致遭貶斥,乃更想一盅惑的方法,令徽宗墮入術中,愈溺愈迷。

看官道是何術?乃是惝恍無憑的道教。

是一件亡國禍階,不得不特筆提出。

自徽宗嗣統後,初一寵一郭天信,繼信魏漢津,天信被斥,漢津老死,內廷兒無方士蹤跡。

可巧太僕卿王亶,薦一術士王老志,有旨召他入京。

老志,濮州人,事親頗孝,初為小吏,不受賂遺,旋遇異人,自稱為鍾離先生,授丹服藥,遂棄妻拋子,結廬田間,為人決休咎,語多奇中。

至奉召入都,京即邀入私第,館待甚優。

老志入對,呈上密書一函,徽宗啟視,系客歲秋中,與喬、劉二妃燕好情詞,不由的暗暗稱奇,乃賜號洞微先生。

老志謝退後,歸至蔡第,朝士多往問吉凶,他卻與作筆談,輒不可解。

大眾似信非信,至日後,竟多奇驗。

於是其門似市。

京恐蹈張商英覆轍,因與老志熟商,禁絕朝士往來,但令上結主知,便不負職。

老志遂創製乾坤鑒,繼獻徽宗,謂帝后他日恐有大難,請時坐鑒下,靜觀內省,借弭災變。

又勸京急流勇退,毋戀權位,老志頗識玄機。

京不能從。

老志見時政日非,漸萌退志,留京一年,託言遇師譴責,不應溺身富貴,乃上書乞歸。

徽宗不許,他即生起病來,再三請去。

至奉詔允准,便霍然起一床一,步行甚健,即日出都,歸濮而死。

徽宗賜金賻葬,追贈正議大夫。

惟蔡京本意,欲借王老志蒙蔽主聰,偏老志獨具見解,反將清心寡慾的宗旨,作為勸導,當然與京不合。

京乃捨去王老志,別薦王仔昔。

仃昔籍隸洪州,嘗一操一儒業,自言曾遇許真一人,即晉許遜。

得大洞隱書豁落七元各法,出遊嵩山,能道人未來事。

京得諸傳聞,遂列入薦牘。

以人事君,果如是耶?徽宗又復召見,奏對稱旨,賜號沖隱處土。

會宮中因旱禱雨,遣小黃門索符,日或再至。

仔昔與語,道今日皇上所禱,乃替一愛一妃求療目疾,我且療疾要緊,你可持符入呈。

言至此,即用硃砂菉符,焚符入湯,令黃門持去,並語道:「此湯洗目疾,可立愈。」

黃門以未奉旨意,懼不敢受,仔昔笑道:「如或皇上加責,有我仔昔坐罪,你何妨直達?」

黃門乃持湯返報。

徽宗道:「朕早晨赴壇,曾為妃疾默禱求痊,仔昔何故得知?他既有此神奇,何妨一試。」

遂命一寵一妃沃目。

不消數刻,果見目翳盡撤,仍返秋眸,乃進封仔昔為通妙先生。

想是學過祝由科,若知妃目疾,恐由內侍所傳,揣摩適合耳。

嗣是徽宗益信道教,便命在福寧殿東,創造玉清和一陽一宮,奉安道像,日夕頂禮。

政和三年長至節,祀天圜丘,用道士百人,執杖前導,命蔡攸為執綏官。

車駕出南薰門,徽宗向東眺望,不覺大聲稱異。

攸問道:「陛下所見,是否為東方雲氣?」

徽宗道:「朕不特見有雲氣,且隱隱有樓台複雜,這是何故?」

莫非作夢?攸即答道:「待臣仔細看來。」

言畢下車,即趨向東方,擇一空曠所在,凝眺片刻,便回奏徽宗道:「臣往玉津園東面,審視雲物,果有樓殿台閣,隱隱護著,差不多有數里迤長,且皆去地數十丈,大約是上界仙府哩。」

海市耶?蜃樓耶?徽宗道:「有無人物?」

攸即對道:「有若干人物,或似道流,或似童子,統持幢幡節蓋,出入雲間,眉目尚歷歷可辨。

想總由帝德格天,因有此神明下降呢。」

滿口說謊。

徽宗大喜,待郊天禮畢,即以天神降臨,詔告百官,並就雲氣表見處,建築道宮,取名迎真,御制天真降靈示現記,刊碑勒石,豎一立宮中,並敕求道教仙經於天下。

越年,又創置道流官階,有先生處士等名,秩比中大夫,下至將仕郎,凡二十六級。

嗣復添設道官二十六等,有諸殿侍宸校籍授經等官銜,彷彿與待制修撰直閣相似。

於是黃冠羽客,相繼引進,勢且出朝臣上。

王仔昔尤邀恩一寵一,甚至由徽宗特命,在禁中建一圓象徽調閣,畀他居住。

一班卑瑣齷齪的官僚,常奔走伺候,托他代通關節,希附一寵一榮。

中丞王安中看不過去,上疏諫諍,略謂:「自今以後,招延術士,當責所屬切實具保,宣召出入,必察視行徑,不得與臣庶交通。」

結末,又言蔡京引用匪人,欺君害民數十事。

徽宗頗為嘉納。

安中再疏京罪,徽宗只答了「知道」二字,已為蔡京伺覺,令子攸泣訴帝前,說是安中誣劾。

徽宗乃遷安中為翰林學士。

未幾,又命為承旨。

安中工駢文,妃黃儷白,無不相當,所以徽宗特別器重,不致遠斥,且因此猜疑仔昔,漸與相疏。

怎奈仔昔一寵一衰,又來了一個仔昔第二,比仔昔還要刁狡,竟擅一寵一了五六年。

這人姓甚名誰?乃是溫州人氏林靈素。

道流也有興替,無怪朝臣。

靈素少入禪門,受師笞罵,苦不能堪,遂去為道士。

善作妖幻,往來淮、泗間,嘗丐食僧寺。

寺僧復屢加白眼,以此靈素甚嫉視僧徒。

左階道徐知常,因王仔昔失一寵一,即薦靈素入朝。

知常前引蔡京,此時又薦林靈素,名為知常,實是敗常。

至召對時,靈素便大言道:「天有九霄,神霄最高。

上帝總理九霄事務,以神霄為都闕,號稱天府。

所有下界聖主,多繫上帝子姓臨凡。

現在上帝長子玉清王,降生南方,號稱長生大帝君,就是陛下。

次子號青華帝君,降生東方,攝領東北。

陛下能體天行道,上帝自然眷顧,寧有親為父子,不關痛癢麼?」

一派胡言。

徽宗不覺驚喜道:「這話可真麼?」

靈素道:「臣怎敢欺誑陛下?陛下若非帝子降生,哪能貴為天子?就是臣今日得見陛下,亦有一脈相連,臣本仙府散卿,姓褚名慧,因陛下臨凡御世,所以臣亦隨降,來輔陛下宰治哩。」

越發荒唐。

徽宗聞了此言,即命靈素起身,賜令旁坐,又問答了一番。

靈素自言,能呼風喚雨,驅鬼役神,徽宗大喜。

會當盛暑,宮中奇熱,徽宗出居水殿,尚苦炎熇,乃命靈素作法祈雨。

靈素道:「近日天意主旱,不能得雨,但陛下連日苦熱,待臣往叩天閽,假一甘霖,為陛下暫時致涼罷。」

徽宗道:「先生既轉凡胎,難道尚能升天麼?」

靈素道:「體重不能上升,魂輕可以駕虛,臣自有法處置。」

言已,即退入齋宮,小臥一時,復起身入奏道:「四瀆神祇,均奉上帝誥敕,一律封閉,唯黃河尚有路可通,但只可少借涓流,不能及遠。」

徽宗道:「無論多少,能得微雨,也較為清涼呢。」

靈素奉命,即在水殿門下,披髮仗劍,望空拜禱,口中喃喃誦咒,左手五指捏訣,裝作了一小時,果然黑雲四集,蔽日成一陰一,他即向空撒手,但聽得隆隆聲響,阿香車疾驅而來。

震雷甫應,大雨立施,約三五刻時候,雨即停止,依然雲散天清,現出一輪紅日。

惟水殿中的炎熱氣,已減去一半。

最可怪的,是雨點降下,統是濁流,徽宗已是驚異,忽由中使入報,內門以外,並無雨點,赫日自若,於是徽宗愈以為神,優加賞賚,賜號通真達靈先生。

史稱靈素識五雷法,大約禱雨一事,便用此訣。

先是徽宗無嗣,道士劉混康,以法菉符水,出入禁中,嘗言:「京師西北隅,地勢過低,如培築少高,當得多男之喜。」

徽宗乃命工築運,疊起岡阜,高約數仞。

未幾,後宮嬪御,相繼生男,皇后也生了一子一女。

徽宗始信奉道教。

蔡京乘勢獻媚,即一陰一嗾童貫、楊戩、賈詳、何、藍從熙等中官,導興土木。

土木神仙,本是相連。

遂於政和四年,改築延福宮,宮址在大內拱辰門外,由童貫等五人,分任工役,除舊增新。

五人又各為制度,不相沿襲,你爭奇,我斗巧,專務侈麗高廣,不計工財。

及建築告竣,又把花石綱所辦珍品,派布宮中。

這宮由五人分造,當然分別五位,東西配大內,南北稍劣,東值景龍門,西抵天波門,殿閣亭台,連屬不絕,鑿池為海,引泉為湖,鶴莊鹿砦,及文禽、奇獸、孔雀、翡翠諸柵,數以千計,嘉葩名木,類聚成英,怪石幽巖,窮工極勝。

人巧幾奪天工,塵境不殊仙闕。

徽宗又自作延福宮記,鐫碑留跡。

後來又置村居野店,酒肆歌樓,每歲長至節後,縱民遊觀,晝懸彩,夕放燈,自東華門以北,並不禁夜。

徙市民行鋪,夾道僦居,花天酒地,一聽自一由。

直至上元節後,方才停罷。

尋又跨舊城修築,佈置與五位相同,號為延福第六位。

復跨城外浚濠作二橋,橋下疊石為固,引舟相通。

橋上人物,不見橋下蹤跡,名曰景龍江。

夾江皆植奇花珍木,殿宇對峙,備極輝煌。

徽宗政務余閒,輒往宮中遊玩,仰眺俯矚,均足賞心悅目,幾不啻身入廣寒,飄飄若仙,當下快慰異常,旁顧左右道:「這是蔡太師一愛一朕,議築此宮,童太尉等苦心構成,亦不為無功。

古時秦始、隋煬盛誇建築,就使繁麗逾恆,恐未必有此佳勝哩。」

左右道:「秦、隋皆亡國主,平時所一愛一,無非聲色犬馬,陛下鑒賞,乃是山林間棄物,無傷盛德,有益聖躬,豈秦、隋所可比擬?」

一味逢君。

徽宗道:「朕亦常恐擾民,只因蔡太師查核庫余,差不多有五六千萬,所以朕命築此宮,與民同樂呢。」

哪知已為蔡太師所騙。

左右又諛頌一番,引得徽宗神迷心蕩,越入魔境。

看官聽著!人主的侈心,萬不可縱,侈心一開,不是興土木,就是好神仙,還有征歌選色等事,無不相隨而起。

徽宗宮中,除鄭皇后素得帝一寵一外,有王貴妃,有喬貴妃,還有大小二劉貴妃,最邀一寵一幸,以下便是韋妃等人。

二劉貴妃俱出單微,均以姿色得幸。

大劉妃生子三人,曰棫,曰模,曰榛,於政和三年病逝。

徽宗傷感不已,竟仿溫成後故事,溫成事見仁宗時。

追冊為後,謚曰明達。

小劉妃本酒保家女,夤緣內侍,得入崇恩宮,充當侍役。

崇恩宮系元符皇后所居,元符皇后劉氏自尊為太后後,見四十九回。

常預外政,且有曖一昧情事,為徽宗所聞,擬加廢逐。

詔命未下,先飭內侍詰責,劉氏羞忿不堪,竟就簾鉤懸帶,自縊而亡。

孟後尚安居瑤華,劉氏已不得其死,可見前時奪嫡,何苦乃爾?此即銷納法。

宮中所有使女,盡行放還。

小劉妃不願歸去,寄居宦官何家。

可巧大劉妃逝世,徽宗失一一寵一嬪,抑鬱寡歡。

內侍楊戩,欲解帝愁,盛稱小劉美色,不讓大劉,可以移花接木。

徽宗即命楊戩召入,美人有幸,得近龍顏,天子無愁,重諧鳳侶。

更兼這位小劉妃,天資警悟,善承意旨,一切妝抹,尤能別出心裁,不同凡俗!每戴一冠,制一服,無不出人意表,一精一致絕倫。

宮禁內外,競相倣傚。

俗語說得好:「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況徽宗春秋鼎盛,善解溫一存,驟然得此尤物,比大劉妃還要慧艷,哪有不一寵一愛一的情理?不到一兩年,即由才人進位貴妃。

嗣是六宮嬪御,罕得當夕,惟這小劉妃承歡侍宴,朝夕相親,今日倒鸞,明日顛鳳,一索再索三、四索,竟得生下三男一女。

名花結果,未免減芳,那徽宗已入魔鄉,得隴又要望蜀。

會值延福宮放燈,竟帶著蔡攸、王黼及內侍數人,輕乘小輦,微服往游。

寓目無非春一色,觸耳儘是歡聲,草木向一陽一,煙雲夾道。

聯步出東華門,但見百肆雜陳,萬人駢集,鬧盈盈的捲起紅塵,聲細細的傳來歌管。

徽宗東瞧西望,目不暇接,突聽得窗簾一響,便舉頭仰顧,湊巧露出一個千嬌百媚的俏一臉兒來,頓令徽宗目眙神馳,禁不住一齊喝采酷似一出《挑簾》。

曾記得前人有集句一聯,可以彷彿形容,聯句云:

楊柳亭台凝晚翠,芙蓉簾幕扇秋紅。

畢竟徽宗有何奇遇,且看下回便知。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宋史通俗演義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 弧矢見志遊子離鄉第二回 遇異僧幸示迷途 掃強敵連擒渠帥第三回 憂父病重托趙則平 肅軍威大敗李景達第四回 紫金山唐營盡覆 瓦橋關遼將出降第五回 陳橋驛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禪登大位第六回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第七回 李重進闔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第八回 遣師南下戡定荊湘 冒雪宵來商征巴蜀第九回 破川軍孱王歸命 受蜀俘美婦承恩第十回 戢兵變再定西川 興王師得平南漢第十一回 懸繪像計殺敵臣 造浮梁功成採石第十二回 明德樓綸音釋俘 萬歲殿燭影生疑第十三回 吳越王歸誠納土 北漢主窮蹙乞降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師敗績 雁門關遼將喪元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邊 修怨背盟皇弟受禍第十六回 進治道陳希夷入朝 遁窮荒李繼遷降虜第十七回 岐溝關曹彬失律 陳家谷楊業捐軀第十八回 張齊賢用謀卻敵 尹繼倫奮力踹營第十九回 報宿怨故王索命 討亂黨宦寺典兵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師 立新皇百官入賀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戰亡身 雷有終火攻平匪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計 納忠諫御駕親征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約 承天門偽降帛書第二十四回 孫待制空言阻西幸 劉美人徼寵繼中宮第二十五回 留遺恨王旦病終 坐株連寇准遭貶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惡 魯參政挽輦進忠言第二十七回 劉太后極樂歸天 郭正宮因爭失位第二十八回 蕭耨斤挾權弒主母 趙元昊僭號寇邊疆第二十九回 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第三十回 爭和約折服契丹 除敵臣收降元昊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賊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奪崑崙關 包拯出知開封府第三十三回 立儲貳入承大統 釋嫌疑准請撤簾第三十四回 爭濮議聚訟盈廷 傳穎王長男主器第三十五回 神宗誤用王安石 種諤誘降嵬名山第三十六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第三十七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第三十八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第四十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 城永樂徐禧陷歿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後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第四十四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第四十五回 囑後事賢後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第四十六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第四十七回 拓邊防謀定制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第四十九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第五十回 應供奉朱勉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第五十一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第五十三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第五十五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第五十七回 入深巖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第五十八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第五十九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第六十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第六十一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第六十二回 墮奸謀闔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第六十三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第六十六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第六十七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第六十八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第六十九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第七十回 岳家軍克復襄漢 韓太尉保障江淮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掃穴 返廬山奉櫬奔喪第七十二回 髯將軍敗敵揚威 愚參謀監軍遇害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偽主被縶 拒和議忠諫留名第七十四回 劉錡力捍順昌城 岳飛奏捷朱仙鎮第七十五回 傳偽詔連促班師 設毒謀構成冤獄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第七十七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第八十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第八十二回 攬內權辣手逞兇 勸過宮引裾極諫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胄弄權逐良相第八十四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艷後媚龍顏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第八十六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第九十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第九十一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第九十二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第九十五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第九十六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第九十八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