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卷四十五 諸儒學案上三:黃潤玉字孟清,號南山,浙之鄞縣人。幼而端方,不拾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儒學案》卷四十五 諸儒學案上三

明儒學案

卷四十五 諸儒學案上三

督學黃南山先生潤玉

黃潤玉字孟清,號南山,浙之鄞縣人。

幼而端方,不拾遺金。

郡守行鄉飲酒禮,先生觀之,歸而書之於冊,一習一 禮者不能過也。

詔徙一江一 南富民實北京,其父當行。

先生年十三,請代父往。

有司少之,對曰:「父去日益老,兒去日益長。」

有司不能奪而從之。

至則築室城外,賣菜以為生,作勞之餘,讀書不輟。

有富翁招之同寓,先生謝不往。

或問之,曰:「渠有一女,當避嫌也。」

尋舉京闈鄉試,授一江一 西訓導,用薦召為一交一 趾道御史,出按湖廣。

劾藩臬郡縣之不職者,至百有二十人,風采凜然。

景泰初,改廣西提學僉事。

時寇起軍興,先生核軍中所掠子女,歸者萬餘口。

副使李立,故入死罪且數百人,亦辨而出之。

南丹衛在萬山中,歲苦瘴厲,先生奏徙平原,戍卒因之更生。

丁憂起復,移湖廣,與巡撫李實不合,左遷含山知縣。

致仕。

成化丁酉五月卒,年八十九。

先生之學,以知行為兩輪。

嘗曰:「學聖人一分,便是一分好人。」

又曰:「明理務在讀書,制行要當慎獨。」

蓋守先儒之矩矱而不失者也。

其所友為李文毅時勉、薛文清瑄,故操行亦相似。

海涵萬象錄天只氣,地只質,天地之生萬物,如人身生毛髮,任其氣化自然也。

而人獨有心中一窩氣,寓得理而靈,故曰心神。

然太虛中亦有一一團一 氣,靈如人心者,則曰天神。

汴為天下之中,不如金陵、一江一 夏漕運之易集也。

道有體用,體即理,用即事,人得是理於心曰德,服是事於身曰行。

何謂德?知仁、聖義、中和是也。

何謂行?孝友、睦姻、任恤是也。

道無玄妙,只在日用間,著實循理而行。

在天為理,與天常存,在人為性,氣散則亡。

炬子若曰「生理之謂性」,便不起人爭端。

天地間只是生氣中有此生理,在人亦然,故名曰性,而總謂之仁。

是仁即系天地生物之心,又只是生生之理,又曰氣質之性,即告子生之謂也。

故張子曰:「君子弗性也。」

有一人之命,有一家之命,有一國之命,若長平坑卒,一國之命也,氣數也。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則心自不放。

心之量宇宙間事,皆能推其理而知,但天下形勢,古今制度,必須考視而知,難意度也。

程、張所謂心,皆指其虛靈之氣而言,氣本寓理為性,理從氣發為情,而心能主宰者,亦氣也。

天地間生生不息為仁,此天理流行也。

人心只天理流行便是仁,私慾間斷便是不仁。

孔門所教所學,皆於用處發明,而體在其中。

蓋理是道之體,事是道之用。

孝弟見於日用,只從仁上發出來。

仁是孝弟之理,孝弟是仁之用。

學者騖於高遠,不盡孝弟之事,只是去探高妙,論心論性,卻全不識道。

教學者於自己體認性情發見處,便能知道。

顆者士農工商,各一其業,子孫世守,而民志定。

今也農工商之貪黠者,皆奔兢仕途,而謀吏胥出身,往往資其貪黠,卒獲仕途以終其身,所以濫溢銓曹,汙蠹民社者,多此途也。

為今之計,莫若自民間俊秀,取入庠校者,三年大比,約計藩臬郡縣司吏額,分上中下,取士之中式者上等,命為藩臬閫司之吏,中等為各郡吏,下等為州縣吏。

三年考滿,送禮部會試,亦依上法取送。

在京衙門歷役三年,都試出身,則使儒法兼通,寄之民社,而去貪黠之風矣。

《大學》之道,問學之宏規;《論語》之言,踐屐之實理;《孟子》七篇,擴充之全功;《中庸》一書,感化之大義。

《大學》一書,《六經》之名例也;《中庸》一書,《六經》之淵源也。

窮理者道之體斯明,盡性者道之體斯行,至命者道之原斯達,故邵子曰:「非道而何?」

經書補註

抉物格字,當訓合格之格。

凡物之要者,莫切乎身心,物之大者,莫過於家國天下。

人之所學,莫非身心家國天下之事。

然事物莫不有理,而萬物皆備於我,則物理具於吾心。

學者以吾心之理,格合事物之理,是曰格物。

若訓為至,則為物至而後知,至不成文義也。

(《大學》)

炬曾子以道言,謂一理貫萬事,理即體,事即用。

告子貢以學言,謂一心貫萬理,心者氣之靈,理者心之德。

一日克己復禮,一日以成功之大綱言,四勿以日日用功之節目言,譬之一好地方,有寇生發,日日要當克勝他,及至一日盡克勝了,而復卻好地方,則天下皆知其地方好了。

朱子補傳「一旦豁然貫通」,即此一日義同。

天理寓於人曰性,猶源泉入於川曰流。

然理無不善,而人之氣稟有清濁;泉無不潔,而川之泥質有沙淤。

故人之始生,氣之清濁未甚見,及其長而一習一 於善,則清者愈清,一習一 於惡,則濁者愈濁。

如川之始達,泥之澄渾未甚分,及其遠也,積於沙者,則澄者愈澄,汩於泥者,則渾者愈渾矣。

故性近一習一 遠。

(以上《論語》)

浩氣是心窩中一點虛靈之氣,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

人能事事合宜,則心無愧怍而天理純全,斯可識浩然之氣象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此浩氣塞於天地之間也。

義者人心之裁製,氣之主也,即所謂志帥也。

道者事理之當然,氣之行也,即所謂道路也。

萬物皆備於我,物理具於吾心也。

以吾心之理,處物合宜,即義也。

此之謂體用。

(以上《孟子》)

《堯典》以親九族,即齊家也。

止謂本宗九世,上至高,下至玄,自三而五,自五而九,上殺,下殺,旁殺,而人道竭矣。

豈有外姓之謂族乎?故《爾雅》別外姻曰母一黨一 ,妻一黨一 。

(《書》)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言天之生人,有是事則有是理。

如視必明,聽必聰,色必一溫一 ,貌必恭,言必忠,而有即必也。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言人之有己,行此常事,故思此常理。

如視思明,德思聰,色思一溫一 ,貌思恭,言思忠,而好即思也。

蓋事者道之用,理者道之體,故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

(《詩》)

顆者諸侯之別子之子孫,嫡派為大宗,其庶子為小宗。

若小宗絕,不為立後,惟大宗絕,則以支子立後。

蓋大宗是尊者之統,不可絕也。

今制大宗絕立後,小宗絕不立後,奈庶民不知朝廷之制,凡庶子絕,皆令過繼,只是爭取財產爾。

顆昔吉服,殺縫向外,以便體;後王致飾,殺縫向內為吉服,以外削外緝者為凶服。

苴,束茅也,所以代神置於神席幾東,祭時佐食取黍稷,祝取觶祭於苴,而祭畢棄之,即老氏所云芻狗也。

今朱子家禮,乃束茅置沙於饌食前酎酒,似與古禮命祝祭酒意同。

周公祭泰山,召公為一屍一,今之神有土木偶及遺像,皆古人立一屍一之遺意歟?(以上《儀禮》)

文毅羅一峰先生倫

羅倫字彝正,學者稱一峰先生。

吉之永豐人。

舉成化丙戌進士,對策大廷,引程正公語,人主一日之間,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宦官宮妾之時少。

執政欲節其下句,先生不從。

奏名第一。

授翰林修撰。

會李文達奪情,先生詣其私第,告以不可。

待之數日,始上疏歷陳起復之非,為君者當以先王之禮教其臣,為臣者當據先王之禮事其君。

疏奏遂落職,提舉泉州市舶司。

明年召還,復修撰,改南京,尋以疾辭歸,隱於金牛山,注意經學。

《周易》多傳註,間補己意。

《禮記》彙集儒先之見,而分章記禮,則先生獨一裁 。

《春秋》則不取褒貶凡例之說,以為《春秋》緣人以立法,因時以措宜,猶化工焉,因物而賦物也,以凡例求《春秋》者,猶以畫筆摹化工,其能肖乎?戊戌九月二十四日卒,年四十八。

正德十六年,贈左諭德,謚文毅。

先生剛介絕俗,生平不作和同之語,不為軟巽之行,其論太剛則折,則引蘇氏之言曰:「士患不能剛爾,折不折天也。

太剛乎何尤?為是言者,鄙夫患失者也。」

家貧,日中不能舉火,而對客談學不倦。

高守贈以綈袍,遇道殣,輒解以瘞之。

嘗欲倣古置義田,以贍族人,邑令助之堂食之錢,先生曰:「食以堂名,退食於公之需也,執事且不可取,何所用與?」

謝而弗受。

凍餒幾於死亡,而一無足以動於中。

若先生庶幾可謂之無慾矣。

先生與白沙稱石一交一 ,白沙超悟神知,先生守宋人之途轍,學非白沙之學也,而皭然塵垢之外,所見專而所守固耳。

章楓山稱:「先生方可謂之正君善俗,如我輩只修政立事而已。」

其推重如此。

語要子路論為國,而其言不讓,夫子哂之。

況直居其位而不讓乎?登降作止飲食不辭焉,人皆以為非也,榮以爵而不辭焉,人不以為非也。

非其小而不非其大,何也?治己必先治心,心者舟之柁也,欲正其舟,而不正其柁,可乎?

伯恭居喪授徒,子靜極以為非,今日便子靜在,恐亦不敢以為非也。

居喪須避嫌疑,不可自信而已。

古人之受汙者,多以此,人或以是汙之,亦無路分說也。

進善無足處,有足便小了。

臧否人物,此是一件不好勾當。

稱善雖是美事,然必見得透,恐為偽人所罔。

所以為聖賢,不必刪述定作,如孔子折衷群聖,以垂憲萬世也。

不過求之吾心,致慎於動靜語默、衣服飲食、五倫日用,以至辭受取捨、仕止久速,無不合乎聖賢已行之成法而已。

君子視人猶己,以義處己,不以義處人,非君子之道也。

流俗雖不美,而天下未嘗無正人,天下未嘗無正論,此固人心之所以不死,而天道之所以扶持斯世者也。

君子之學,持靜之本,以存其虛,防動之流,以守其一。

虛則內有主而不出,一則外有防而不入,則物不一交一 於我矣。

物不一交一 於我,則我之所以為我者,非人也,天也。

或曰剛折而柔存,此非知剛者也。

天不剛乎?地不柔乎?地有陷而天未嘗墜,不剛者存而柔者墮乎?山止也,水流也,山剛而水柔,不剛者存而柔者去乎?齒之折者,剛之無本者也,發附於頭顱,頭顱存而毛髮去者何也?

誠曷終乎?土可入,誠不可得而息也。

入土斯已矣,誠曷不息也?所謂生也,守之以死,死則終,誠不可得而息也。

所見專則守固。

與其以一善成名,寧學聖人而未至。

文懿章楓山先生懋

章懋字德懋,金華蘭谿人。

成化丙戌會試第一。

選庶吉士,授編修。

與同官黃仲昭、莊昶諫上元煙火,杖闕下,謫知臨武。

歷南大理評事,福建按察司僉事,考績赴吏部,乞休。

宰尹旻曰:「不罷軟,不貪酷,不老疾,何名而退?」

先生曰:「古人正色立朝,某罷軟多矣。

古人一介不取,視民如傷,某貪酷多矣。

年雖未艾,鬚鬢早白,亦可謂老疾矣。」

遂致仕。

林居二十年,弟子日進,講學楓木菴中,學者因曰楓山先生。

弘治中,起為南京祭酒,會父喪,力辭。

廷議必欲其出,添設司業,虛位以待之。

終制就官,六館之士,人人自以為得師。

正德初致仕。

轉南京太常、禮部侍郎,皆不起。

嘉靖初,以南京禮部尚書致仕。

是歲辛巳除夕卒,年八十六。

贈太子太保,謚文懿。

其學墨守宋儒,本之自得,非有傳授,故表?洞澈,望之龐樸,即之和厚,聽其言,開心見誠,初若不甚深切,久之燭照數計,無不驗也。

以方之涑水,雖功業不及,其誠實則無間然矣。

金華自何、王、金、許以後,先生承風而接之,其門人如黃傅張大輪、陸震、唐龍、應璋、董遵、凌瀚、程文德、章拯,皆不失其傳雲。

《文懿章楓山先生懋》人形天地之氣,性天地之理,須與天地之體同其廣大,天地之用同其周流,方可謂之人。

學者須大其心胸,蓋心大則萬物皆通。

必有窮理工夫,心纔會得大。

又須心小,心小則萬理畢晰。

必有涵養工夫,心纔會得小。

不至狂妄矣。

或勸以著述,曰:「經自程、朱後不必再註,只遵聞行知,於其門人語錄,芟繁去蕪可也。」

《桃符詩》:「正要鬼神司屋漏,何須茶壘衛門庭。」

每講「伯夷、叔齊餓首一陽一之下,民到於今稱之」之語,便自警拔。

抉君心,收人才,固民心,然後政事可舉。

惟唐、虞、三代皆聖人致中和而參贊,下此一泰一否,為氣運所推蕩耳。

窮理,自進退辭受之節,分明不苟始。

居敬於專一上見功。

應璋問學,先生曰:「勉齋真實心地,刻苦工夫,八字盡之矣。」

遺事諸子皆親農事,邑令來見,諸子輟鈞跪迎。

先生官祭酒,其子往省,道逢巡檢笞之,知而請罪,先生笑曰:「吾子垢衣敝履,宜爾不識,又何罪焉!」太宰唐漁石出入徒步,人以為言,漁石曰:「楓山先師致政歸,祇是步行。

自後樸菴拯、竹澗潘希曾兩侍郎俱守此禮,吾安敢違耶?」

楓山祖居渡瀆,距城十五里,當事至蘭谿者,必出城訪之。

至則一飯鶪黍數豆,力不能辨,多假借於族人。

其後遷居城中,小樓二間,卑甚。

先生宴坐其間,每作文時,繞行室中,其冠往往觸樑墊角,先生不知也。

先生田祇二十畝,而家人十口,歲須米三十六石,所入不足當其半,則以麥屑充之。

宅後為天福山,一日勾人者過其門,其人奔入,取道至山而去,手力疑為先生家匿之,先生即令其遍索,不得,手力亦從後門去。

先生與夫人略不動色。

每歲宴其門人二次,清明冬至,祭祀之餕也。

兩人其一席,有不至者,先生自專一席。

若門人續至,專席已罄,則夫人自出益之。

樸菴先生之姪也,其質樸略相似。

先生聞其歸家,當有贏俸,即為不樂。

樸菴亦有慚色。

原學

人生而靜之謂性,得乎性而無累於欲焉之謂學。

學在於人,而於性未嘗加,不學在於人,而於性未嘗損。

學有純正偏駁,而於性未嘗雜,性本不學而能者也,而必假於學。

性之動於欲也,學以求完夫性者也,而顧戕夫性,學之失其原也。

蓋人之性也,即天之命也,於穆不顯,命之本體,而四時五行,萬化出焉;至靜無感,性之本體,而四端五常,百行具焉。

本體藏於寂,妙用通於感,運之於心,為思慮,發之於身,為貌言視聽,施之於家,為父子昆弟,措之於國與天下,為君臣上下、禮樂刑政。

以性為有內也,何性非物也?以性為有外也,何物非性也?得乎性之體,則意可誠,心可正,身可修,家可齊,國治而天下平也。

據此之謂德,履此之謂道,學此之謂學,勉之為賢,安之為聖。

堯曰「執中」,明其體之無所偏耳。

舜曰「一精一一」,明其體之無所雜耳。

孔子曰「仁」,子思曰「誠」,孟子曰「盡心」,聖學相傳,千古一脈,一性盡而天下無餘事,天下無餘學也。

佛、老之教行於世久矣,後之儒者,非不倡言以排之,而卒不能勝之者,學之不明,性之未盡也。

老氏以無名為天地之始,無慾觀人心之妙,無為為聖人之治;而佛家者流,則又生其心於無所住,四大不有,五蘊皆空,其道以性為心之體,吾惟修吾心煉吾性而已,明吾心見吾性而已,不必屑屑於其外也。

是以其學陷於自私自利之偏,至於天地萬物為芻狗,為幻化,棄人倫遺物理,不可以治天下國家焉。

今之學則又異於是矣。

心性之教不明,而功利之私遂淪浹而不可解,傳訓詁以為名,誇記誦以為博,侈辭章以為靡,相矜以智,相軋以勢,相爭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身心性命竟不知為何物。

間有覺其繆妄,卓然自奮,欲以行能功實表見於世,則又致飾於外,無得於內,莫不以為吾可以修身也,可以齊家也,可以治國平天下也,又莫不以為吾不學佛、老之夢幻人世,遺棄倫理也。

然要其所為,不過為假仁襲義之事,終不足以勝其功利之心,其去聖學也遠矣。

猶幸生於今之世,毋使佛、老見之也。

使佛、老生今世,而見吾人所為,其不竊笑者幾希!是求免於佛、老之不吾闢,不可得也,暇闢佛、老乎哉?所幸真性之在人心,未嘗一息泯沒,而聖學昭然,如日中天,敏求之,一精一察之,篤行之,一切氣稟物慾,俱不能累。

必求真靜之體,以立吾心之極。

懲忿懲此也,窒慾窒此也,改過改此也,遷善遷此也。

不為佛、老之虛無,不為俗學之卑瑣,斯為聖學也已。

若曰「是性也,吾有自然之體也」,不能戒懼慎獨,以求必得,而欲以虛悟入,則意見之障,終非自得。

縱使談說得盡,亦與訓詁、記誦、辭章、功利者等耳。

而何以為學也?

郎中莊定山先生昶

莊昶字孔暘,號定山,一江一 浦人也。

成化丙戌進士。

選庶吉士,授翰林檢討。

與同官章楓山、黃味軒諫鰲山,杖闕下,謫判桂一陽一。

改南京行人司副,遭喪。

服闋,不起,垂二十年。

弘治甲寅,特旨起用。

先是瓊山丘浚嫉先生不仕,嘗曰:「率天下士夫背朝廷者昶也,彼不讀祖訓乎?蓋祖訓有不仕之刑也。」

至是浚為大學士。

先生不得已入京,長揖刀 ,遂補原官。

明年,陞南京吏部郎中。

尋病,遷延不愈。

又明年,告歸。

丁巳,考察,尚書倪岳以老疾中之,士林為之駭然。

己未九月二十九日卒,年六十三。

《郎中莊定山先生昶》先生以無言自得為宗,受用於浴沂之趣,山峙川流之妙,鳶飛魚躍之機,略見源頭,打成一片,而於所謂文理密察者,竟不加功。

蓋功未入細,而受用太早。

慈湖之後,流傳多是此種學間。

其時雖與白沙相合,而白沙一本萬殊之間,煞是仔細。

故白沙言定山人品甚高,恨不曾與我問學,遂不深講。

不知其後問林緝熙,何以告之?其不甚契可知矣。

即如出處一節,業已二十年不出,乃為瓊台利害所怵,不能自遂其志。

《郎中莊定山先生昶》先生殊不喜孤峰峭壁之人,自處於寬厚遲鈍,不知此處卻用得孤峰峭壁著也。

白沙云:「定山事可怪,恐是久病昏了,出處平生大分,顧令兒女輩得專制其可否耶?」

霍渭謂:「先生起時,瓊台已薨。」

是誣瓊台也。

按先生以甲寅七月出門,九月入京朝見,瓊台在乙卯二月卒官,安得謂起時已卒哉?況是時徐宜興言「定山亦是出色人」,瓊台語人「我不識所謂定山也」,則其疾之至矣,安得謂誣哉?先生形容道理,多見之詩,白沙所謂「百煉不如莊定山」是也。

唐之白樂天喜談禪,其見之詩者,以禪言禪,無不可厭。

先生之談道,多在風雲月露,傍花隨柳之間,而意象躍如,加於樂天一等。

錢牧齋反謂其多用道語入詩,是不知定山,其自謂知白沙,亦未必也。

《郎中莊定山先生昶》聖人之道貴無言,而不貴有言。

言則影響形,而無言則真靜圓融,若憤也而真見,若冥也而真趣,若虛寂也而真樂。

彼以天得,而此以天與,極其自得之真,而出乎意象之外,是以聖人不貴有言。

吾之此身受形父母,既有此形,則有此理,使吾身有一理不盡,吾於父母一之 形為徒受矣。

浙人余中之過溪雲,以皇極經世之學授余。

讀其書至三天說,所謂推以某甲之年月,必得某甲之時日,而後富壽,必先以某甲之年月,而後賤貧,以至水陸舟車之所產,東西南北之所居,一精一粗鉅細之事,無不皆然,而至所謂福善禍一婬一,略無一二。

余雖口唯其義,而心實不敢以為學也。

聖賢之學惟以存心為本,心存故一,一故能通,通則瑩然澄徹,廣大光明,而群妄自然退聽,言動一循乎禮,好惡用捨,各中乎節。

屈原長於一騷一,董、賈長於策,揚雄、韓愈長於文,穆伯長、李挺之、邵堯夫長於數,遷、固、永叔、君實長於史,皆諸儒也。

朱子以聖賢之學,有功於性命道德,至凡《四書》、《五經》、《綱目》以及天文、地誌、律呂、歷數之學,又皆與張敬夫、呂東萊、蔡季通者講明訂正,無一不至,所謂集諸儒之大成,此也。

豈濂溪、二程子之大成哉?

《六經》莫大於《易》,而《易》有一陰一陽一也。

方其無言也,易具於心,渾然無為;及其有言,則孰為一陰一?孰為一陽一?而一陰一陽一之授受,皆傳之紙上,而《易》始散矣。

《易》非散也,紙上而《易》自散也。

《四書》莫一精一於《中庸》,《中庸》言性道教也。

方其無言也,中庸具於心,噩然無名,及其有名,則孰為性?孰為道?孰為教?而性道教之授受,皆得之口耳,而《中庸》始亂矣。

《中庸》非亂也,口耳而《中庸》自亂也。

《詩》、《書》、《禮》、《樂》、《春秋》、《論》、《孟》,莫不皆然。

心非靜,則無所斂,主乎靜者,斂此心而不放也;心非敬,則無所持,居乎敬者,持此心而不亂也;理非窮,則無所考,窮乎理者,考此心而不失也。

往年白沙先生過余定山,論及心學,先生不以余言為謬,亦不以余言為是,而謂余曰:「此吾緝熙林光在清湖之所得也,而子亦有是哉!」世之好事詆陳為禪者,見夫無言之說,謂無者無而無。

然無極而太極,靜無而動有者,吾儒亦不能無無也。

但吾之所謂無者,未嘗不有,而不滯於有;禪之所謂無者,未嘗有有,而實滯於無。

禪與吾相似,而實不同矣。

道無不在,一大渾淪者,散在萬物。

散在萬物者,俱可打成一片,而眾人則不知也。

楊、墨之害,甚於申、韓,佛、老之害,過於楊、墨。

科舉之學,其害甚於楊、墨、佛、老。

為我、兼愛虛無、寂滅,蓋足闢矣。

至於富貴利達,患得患失,謀之終身,而不知反者,則又楊、墨、佛、老之所無也。

屬聯比對,點綴紛華,某題立某新說,某題立某程文,皮膚口耳,媚合有司,《五經》、《四書》擇題而出,變《風》變《雅》,學《詩》者不知,喪弔哭祭,學《禮》者不知,崩薨葬卒,學《春秋》者不知。

嗚呼!此何學也?富貴而已,利達而已,覬覦剽竊而已。

朱子謂廬山周宜榦有言,朝廷若要恢復中原,須罷三十年科舉始得。

蓋已深惡之矣。

天地萬物,吾一體;窗草不除,皆吾生意;元會運世,皆我古今;伏羲、周、孔、顏、曾、思、孟,皆吾人物;《易》、《書》、《詩》、《禮》、《春秋》,皆吾《六經》;帝力何有,太平無象,皆吾化育。

天之生聖賢,將為世道計也。

或裁成以制其過,或輔相以補其不足。

孔子之於《六經》,朱子之於傳註,喚醒聾瞶,所以引其不及者至矣。

今世降風移,學者執於見聞,入耳出口,至於沒溺而淪胥之者,非制其過可乎?

侍郎張東白先生元禎

張元禎字廷祥,別號東白,南昌人。

少為神童,以閩多書,父攜之入閩,使縱觀焉。

登天順庚辰進士第,入翰林為庶吉士。

故事教一習一 唐詩、晉字、韓、歐文,而先生不好也,日取濂、洛、關、閩之書讀之。

授編修。

成化初,疏請行三年喪。

又言治道本原在講學、聽治、用人、厚俗,與當國不合,移病塊,家居二十年,益潛心理學。

弘治初,召修《憲宗實錄》,進左贊善,上疏勸行王道。

陞南京侍講學士,終養。

《侍郎張東白先生元禎》九年,召修《大明會典》。

進翰林學士,侍經筵,上注甚,特遷卑座,以聽其講。

丁憂喪畢,改太常卿,掌詹事府。

以為治化根源,莫切於《太極圖說》、《西銘》、《定性書》、《敬齋箴》,宜將此書進講。

上因索觀之,曰:「天生斯人,以開朕也。」

武宗即位,進吏部右侍郎,未及上而卒,正德元年十二月晦也。

先生既得君,嘗以前言往行非時封進,不知者以為私言也。

孝宗晏駕,為人指謫,先生亦不辯。

先生卓然以斯道自任,一稟前人成法。

其言「是心也,即天理也」,已先發一陽一明「心即理也」之蘊。

又言「寂必有感而遂通者在,不隨寂而泯;感必有寂然不動者存,不隨感而紛。」

已先發一陽一明「未發時驚天動地,已發時寂天寞地」之蘊。

則於此時言學,心理為二,動靜一交一 致者,別出一頭地矣。

《侍郎張東白先生元禎》斯道在天地,不患踐之不力,所患知之弗真。

蕭宜翀蚤游聘君之門,友克貞、公甫、居仁諸子,不飾廉隅於泥坐蛇行,不詭冠服於呂縚象佩,不縱浮談於太極。

此道自程、朱後,所寄不過語言文字,循一習一 既久,只形諸文字,而言語殊不之及。

形諸文字,纔能執筆,即於性命之奧,帝王之略,極力描寫,不以為異。

若言語間有及之聽者,雖面相隆重,退即號笑之曰:「此道學。」

又或公排擯之曰:「此偽學。」

士風一至於是。

然實由言語者所談非所見,所見非所履故也。

吾人致力於大本,須灼見外教同中有大不同處。

此理在天地間,如今造版籍糧冊相似,有總有撒。

止知囫圇一大塊,而不知辨析於毫釐,略窺影向,便爾叫噪,不復致詳、致謹,反謂得人所未得真樂。

鄙禮法為土苴,嗤簡策為糟粕,卒至顛瞀老死。

大抵實有此者,氣象自別,語言動靜,何莫非此。

若不養得深厚,皆是徒然。

此本不蹺蹊,不差異,不高遠,不粗率,不放肆,彼言動之蹺蹊、差異,或務為高遠、粗率、放肆者,則其人之能有此與否,可知已。

天地所以相播、相蕩、相軋、相磨,晝夜不息者,其心無他,惟在生物而已。

雖其雷霆之震擊,霜雪之凋殘,亦所以破其頑而禁其盛,非心乎殺之也。

人即天理所生之物也,如花木之接,水泉之續,然實皆得是生物之心以為心者也。

苟非得是心,則是身無以生矣。

是心也,即天理也。

天理之在此心,日用之間,本無不流通。

但以既有此身,則不能無耳目口鼻。

耳目口鼻既不能無,由是誘之以聲色之紛華,臭味之甘美,得之不得,而喜怒哀樂之發,遂不能無私焉。

身既有私,則此心或為之蔽,而天理漸以泯矣。

寂必有感而遂通者在,不隨寂而泯;感必有寂然不動者存,不隨感而紛。

布政陳克菴先生選

陳選字士賢,台之臨海人。

天順庚辰試禮部,丘文莊得其文,曰:「古君子也。」

置第一。

及相見而貌不揚,文莊曰:「吾聞荀卿雲,聖賢無相,將無是乎?」

授監察御史。

羅一峰論奪情被謫,先生抗疏直之。

出按一江一 西,藩臬以素服入見,先生曰:「非也。

人臣覲君,服視其品秩,於御史何居?」

不事風裁,而貪墨望風解綬。

已督學南畿,一以德行為主。

試卷列諸生姓名,不為彌封,曰:「吾且不自信,何以信於人邪?」

每按部就止學宮,諸生分房誦讀,入夜燈火螢然,先生以兩燭前導,周行學舍,課其勤惰,士為之一變。

成化初,改中州提學。

倖奄汪直巡視郡國,都御史以下,鹹匍匐趨拜,先生獨長揖。

直怒曰:「爾何官,敢爾?」

先生曰:「提學。」

愈怒曰:「提學寧大於都御史耶?」

先生曰:「提學宗主斯文,為士子表率,不可與都御史比。」

直既懾其氣岸,又諸生集門外,知不可犯,改容謝曰:「先生無公務相關,自後不必來。」

先生徐步而出。

轉按察使。

歸奔母喪。

喪畢,除廣東布政使。

肇慶大水,先生上災傷狀,不待報,輒發粟賑之。

市舶奄韋眷橫甚,番禺知縣高瑤發其贓鉅萬,都御史宋旻不敢詰。

先生移文獎瑤,眷深憾之。

番人貿貨,詭稱貢使,發其偽,逐之外;使將市狻猊入貢,又上疏止之。

皆眷之所不利者也。

眷乃誣先生一黨一 比屬官,上怒,遣刑部員外郎李行會巡按御史徐同愛共鞫。

兩人欲文致之,謂吏張褧者,先生所黜,必恨先生,使之為誣。

褧曰:「死即死耳,不敢以私恨陷正人也。」

爰書入,詔錦衣官逮問,士民數萬人夾舟而哭。

至南昌疾作,卒於石亭寺,年五十八。

友人張元禎殮以疏綌,或咎其薄,元禎曰:「公平生清苦,殮以時服,公志也。」

張褧乃上言:「臣本小吏,以詿誤觸法,為選罷黜,實臣自取。

眷妄意臣必憾選,以厚賄啗臣,令扶同陷選。

臣雖胥徒,安敢欺昧心術,顛倒是非?眷知臣不可利誘,嗾行等逮臣於理,彌日拷掠,身無完膚。

臣甘罪籲天,終無異口。

行等乃依傍眷語,以欺天聽。

選菊不受辱,旬日而殂。

君門萬里,孰諒其冤?臣以罪人,擯斥田野,百無所圖,敢冒死鼎鑊者,誠痛忠廉之士,銜屈抑之冤,長讒佞之奸,為聖明之累也。」

奏入不報,第以他事,罷眷鎮守。

正德中追贈光祿寺卿,謚恭愍。

先生嘗以《易》教授生徒,晚而居官,論《易》專主傳義,一無異同。

以克己求仁為進修之要,故自號克菴。

讀書不資為文辭,手錄格言為力行之助。

每上疏必屏居齋沐,引使者於庭,而拜而遣。

子劉子曰:「由張東白之事觀之,非平日安貧守道之意,徹乎表?,安能使朋友信之如是?由張褧之事觀之,非在官賞罰黜陟,出乎至公,安能使黜吏化之如是?吾有以見先生存誠之學矣。」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儒學案
鄭性序黃千秋跋馮全垓跋於准序仇兆鰲序明儒學案序黃梨洲先生原序賈潤序賈樸跋賈念祖跋莫晉序《明儒學案》發凡師說卷一 崇仁學案一卷三 崇仁學案三卷四 崇仁學案四卷五 白沙學案上卷六 白沙學案下卷七 河東學案上卷八 河東學案下卷九 三原學案卷十 姚江學案卷十一 浙中王門學案一卷十二 浙中王門學案二卷十三 浙中王門學案三卷十四 浙中王門學案四卷十五 浙中王門學案五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一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二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三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四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五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六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七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八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九卷二十五 南中王門學案一卷二十六 南中王門學案二卷二十七 南中王門學案三卷二十八 楚中王門學案卷二十九 北方王門學案卷三十 粵閩王門學案卷三十一 止修學案卷三十二 泰州學案一卷三十三 泰州學案二卷三十四 泰州學案三卷三十五 泰州學案四卷三十六 泰州學案五卷三十七 甘泉學案一卷三十八 甘泉學案二卷三十九 甘泉學案三卷四十 甘泉學案四卷四十一 甘泉學案五卷四十二 甘泉學案六卷四十三 諸儒學案上一卷四十四 諸儒學案上二卷四十五 諸儒學案上三卷四十六 諸儒學案上四卷四十七 諸儒學案中一卷四十八 諸儒學案中二卷四十九 諸儒學案中三卷五十 諸儒學案中四卷五十一 諸儒學案中五卷五十二 諸儒學案中六卷五十三 諸儒學案下一卷五十四 諸儒學案下二卷五十五 諸儒學案下三卷五十六 諸儒學案下四卷五十七 諸儒學案下五卷五十八 東林學案一卷五十九 東林學案二卷六十 東林學案三卷六十一 東林學案四卷六十二 蕺山學案卷六十三 附案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