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演義
第087回 葛誠還燕復王命 齊黃共謀削諸藩
詩曰:
帝王治國最難論,治到親一親更失倫。
大赦曲加誰見德,嚴綸才及便傷恩。
仁柔獨斷終非聖,慘刻由人亦是昏。
覽史不須三歎息,枝柯雖異實同根。
話說建文帝將程濟下了獄,群臣退出,遂駕車至便殿,遣人密召齊泰、黃子澄入殿,說道:「程濟之言雖未足深信,然燕王之心,路人知之,亦不可不備。」
齊泰奏道:「燕王久蓄異謀,但未發動。
若以春秋無將之義誅之,亦未為不可,但陛下存仁義親一親,又不欲以隱罪加兵。
若不預備,恐一旦有警,猝難圖也。」
建文帝道:「備固不可少,但何以備之?」
齊泰道:「臣已思之熟矣。
且今北平缺布政,臣舉工部右侍郎張昺。
此人忠貞有心計,改他為北平左布政使,聖上面諭其事,使他時時察訪燕王舉動。
倘有異謀,即可撲滅。」
黃子澄道:「張昺文臣,恐不濟事,莫若再升謝貴為都指揮使,同守北平,則萬無一失。」
建文帝聽了大喜,遂傳旨吏、兵二部,著升張昺為北平左布政使,謝貴為都指揮使。
二臣臨行,建文帝召入便殿,面諭伺察燕王之事。
二臣領旨趨出,即時上任。
報到北平,燕王忙召道衍商量道:「朝廷差張昺、謝貴來,明明是疑我,預做防禦之計。
但不知是誰人起的釁端?又聞有一人奏稱明年北平兵起,現今監候,不知此是何人,有此先見?寡人欲差一人前去打探,你道何如?」
道衍道:「打聽固好,但得心腹機密之人方妙。」
燕王道:「長史葛誠,寡人素待之厚,況此人謹慎可用。」
因召葛誠入內,面諭道:「寡人本高皇帝嫡子第四,先懿文皇兄既已早薨,秦、晉二王又相繼而逝,承大統者,捨寡人而誰!今允炆小子,僥倖得國,不思篤親一親之義,尊禮諸叔,乃當太祖晏駕之初,就假遺詔,不許諸王會葬,斷人父子之恩。
今又銓選辟吏,監察人國,全無叔侄之情。
推其設心置慮,不盡滅諸王不已也。
此雖允炆小子不知世故所為,當必有一奸一臣為他圖謀,故至此也。
今遣汝入朝,只說奏報邊情,並防禦之功,實欲汝細細訪明朝中當國者何人?用事者何人?朝廷意欲何為?寡人好為防備。
汝若能打聽詳明,歸來報命,寡人異日得志,定有重賞。」
葛誠道:「臣既蒙殿下委用,敢不盡心圖報!」燕王大喜,賜宴遣行。
葛誠領了王命,赴京而來。
一路思想道:「孔子尊周,尊天子也。
我雖燕臣,然燕,王也;建文,天子也。
即我之臣燕,實受天子之命以臣燕也。
若受燕王之命而圖建文,是盡小忠而失大忠也,豈孔子尊周之意哉!」主意定了,及到京師,報名朝見。
建文帝正要問燕國消息,隨即召入。
葛城朝見過,一一將燕王奏報邊情,並防禦之事,數陳明白。
建文帝道:「燕王為朕坐鎮北平,使邊疆無虞,非不勞苦功高,但君臣有分,各宜安之。
朕既承先帝傳位,年雖沖,君也;燕王職列藩位,分雖叔,臣也。
前入朝時,擅馳御道,當陛不拜,藐視朕躬。
廷臣交論,朕念親一親,置之不問,自宜洗心滌慮,安守臣節,奈何北來之人,盡道燕王屯集軍馬,招致亡命以圖不軌。
延臣皆勸朕先事撲滅,朕思欲以仁孝治天下,先於骨肉摧一殘,豈齊家治國之道?故中外有言,朕俱不信。
汝真誠之士,燕王所為,果系何如?可細細奏知。」
葛誠因俯伏奏道:「臣蒙陛下聖恩,拔為燕府長史,則燕王主也,臣臣也。
以臣言主之過,罪固當死。
然陛下又天下主也,臣若諱
而不言,則是以臣下之臣而欺天下之主,罪尤當萬死。
故臣寧甘受負燕王之罪,而不敢當負天子之罪,故不得不實言燕王近日所為。
實如陛下所聞,即臣今日之朝,亦欲臣打探消息,非真為奏報邊情也。」
建文帝聽了,歎息道:「汝一小臣,能斟酌大義,不欺朕躬,真忠義臣也。
朕當留汝大用,但燕王既如此設謀,將來必有不測。
朕若欲更遣人打探,未必忠義如卿。
莫若暫屈卿,仍委身燕國,就以燕王之耳目,做朕之腹心。
雖曰小就,實為朕之大用也。
異日事定,當有重報」
葛誠道:「陛下既誠心委用,臣敢不竭其犬馬?臣還國之後,凡有聞見,即報陛下。」
建文帝大喜,又細細問燕王舉動。
葛誠俱一一奏知。
建文帝長歎道:「燕王與朕同本同枝,何不相容如此!」留葛誠數日,恐燕王動疑,即賜宴遣還。
葛誠回到燕國覆命,燕王問道:「曾召見否?」
葛誠道:「臣到之日,即蒙召見。
臣將邊情叵測,並殿下防禦之功,細細陳說。
皇上大喜,甚稱殿下勞苦功高。」
燕王又問道:「曾問寡人有異志否?」
葛誠道:「竟不問及。」
燕王又問:「你訪得前日張昺、謝貴是誰之意升來?」
葛誠道:「是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黃子澄二人之意。」
燕王又問:「前日有人奏『北平兵起』者是誰?」
葛誠道:「是教諭程濟。
皇上不聽其言,今已監禁獄中,只待過期斬首。」
燕王又問:「有人議論欲加兵於寡人否?」
葛誠道:「時時有人,皇上都不深信,決不允行。」
燕王道:「據你說來,他竟相忘於寡人矣?」
葛誠道:「縱不相忘,亦實無苛求之意。
殿下不必疑之。」
燕王道:「既如此,寡人可無憂矣。」
遂命出。
因召道衍商量,道:「吾觀葛誠,言語支離,似懷二心。
以後有謀,不可使知。」
道衍道:「葛誠腐儒,但知小忠,而不知立國承家之大計。
宜有如殿下所慮者,且未可說破,留彼訛以傳訛可也。」
燕王點頭稱是,按下不題。
卻說建文帝,自聞葛誠之言,方信燕王一陰一謀不軌是實,日夜憂心。
到了元年四月,忽有人告周王橚與燕、湘、代、岷四府通謀。
建文帝因召齊泰、黃子澄商議道:「二卿前言削周,使燕知警。
朕非不即舉行,因念無實跡可據,而即加廢削,非親一親之道。
今既有人告周王與四國通謀,則廢之削之,不為無辭矣。
朕意欲降詔削周王爵為庶人,遷之他方,使他彼此不相顧,庶可無憂。」
齊泰道:「陛下念及此,社稷之福也。
若明明降詔削爵,則周王必不奉詔,即聯合四國而兵起矣。
莫若密遣一武臣,提兵暗至其地,執之到京。
然後削之遷之,方無他變。」
黃子澄讚道:「齊泰之言甚善!」建文帝道:「二卿如此盡心謀國,何憂天下不治!但此舉誰人可遣?」
黃子澄道:「曹國公李景隆實有文武全才,陛下遣之,當不辱命。」
建文帝依奏,即傳旨令李景隆暗領兵馬,擒捉周王並家屬到京回話。
李景隆領了密旨,悄悄帶了一千甲士,潛至河南,將周王府圍定,一一捉出,周王並世子、周宅眷屬,不曾走了一個。
即押至京師覆命。
朝廷發下旨意,說周王大藩,不思衛闕,乃交結諸王謀為不道,本當加法,篤念親一親,姑削王爵,廢為庶人,改遷雲南,滌心易慮,以保厥終。
周王奉旨,有屈無伸,只得領了世子、眷屬,遷往雲南而去。
正是:
九重龍種高皇子,一旦遷為滇庶人。
王法無情乃如此,算來何貴又何親。
周王遷廢之後,各國親王聞知,俱大驚疑,各不自安。
山東齊王恐怕朝廷議己,因輕身入朝,留住京師數月,看見朝廷舉動,一味仁柔,全無重兵防禦。
心下想道:「京師重地,疏虞至此。
若有一精一兵一支,可襲而得也。」
因悄悄差一心腹歸國,密令護衛柴真,訓練兵馬,以圖襲取。
不料差的心腹,一時不密,為青州中護衛軍曾深探知,竟入京告柴真練兵從王謀反。
有旨拿柴真赴京師與刑,廢齊王為庶人,還國。
過不多時,又有人告湘王偽造寶鈔,及殘虐殺人等事。
廷臣議欲加罪,建文帝念事小,但降詔切責,令其修省。
原來湘王名柏,是太祖第十一子,生得丰姿秀骨。
其文武全才,好結交名人賢士。
自分封到荊州,造一景賢閣,以延攬四方俊彥,一國士民皆稱其賢。
今忽接責詔,心甚不平,因口出怨言。
謝恩表又詞多不遜。
朝廷大怒,發兵至荊州,圍其城又圍其宮,欲執之京師,削奪遷徙。
湘王憤恨,便欲自盡。
左右勸解道:「殿下無罪,到京自有辯處,何苦乃爾?」
湘王道:「寡人非不自知無大罪,但思寡人是太祖之子,今上之叔,南面為王,尊榮極矣。
如今為小人離間,遣兵相逮,若至京師,自當聽一班白面書生、刀筆奴吏妄肆譏議,心實不堪。
況太祖不豫,寡人不及視疾;太祖賓天,寡人又不能會葬,使寡人抱恨。
況痛何樂為人,而猶欲向奴吏之手苟求生活,寡人不願也。」
因痛哭呼太祖「父皇!」不已,灑淚滿地,淚盡繼之以血。
左右見者,皆唏噓不勝。
湘王又道:「寡人王者,倉卒效庶民自裁,殊失大體。」
因命宮中縱火,聚妃妾於大殿,自具衣冠,向北拜辭宗廟。
拜畢,說道:「寡人文武才也,苟為亂,孰能擋之!」遂乘馬執弓,躍入火中而死。
闔宮妃妾,盡皆赴火焚死。
使者細細回奏,建文帝聽了,慘然不樂。
過不多時,又有人告岷王凶悖。
有旨削其護衛。
過不多時,又有人告代王貪虐,將為不軌。
廷臣議要發兵討之,侍讀方孝孺奏道:「治民者,當以德化,不當以威武。
況諸王至親乎!諸王有過,若盡用兵,則存者無幾。
枝葉盡而根本孤,豈立國親一親之道哉?」
建文帝道:「朕亦知威武不如德化,但諸王驕肆異常,非德化所能入。
朕之用兵,不得已也。」
方孝孺道:「人生有賢有不肖,賢者,不肖之師也。
臣聞蜀王好善樂道,四海欽其賢哲。
今代王不肖,與其發兵執之,莫若下詔遷之於蜀,使與蜀王相親,則不孝者將漸積而為賢矣。」
建文帝聞奏大喜道:「卿言是也。
惜朕不早聞此嘉謀,令骨肉多慚。」
因詔遷代王於蜀。
只因這廢了五個親王,有分教:
釁起朝廷,禍生藩國。
不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