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演義
第110回 夢先帝駕舡伺候 即君位殺戮朝臣
卻說當時程濟等九人,隨建文帝到後湖邊,正欲尋船度去。
忽見一個道士駕著一隻船,在那裡觀望。
看見建文帝眾人走近,忙叫人將船撐到岸邊,自立在船頭上,迎請建文帝眾人上船。
到了船中,建文帝坐下,就問道士道:「汝是何人?怎知我到此?卻艤舟相待?」
道士跪下奏道:「臣乃神樂觀道士,前蒙太祖聖恩,賜名王升。
怎夜三更,夢見太祖萬歲爺,身穿大紅龍衣,坐在奉天門上,叫兩個校尉將臣縛至御前,詰問道:『汝為提點職,居六品,皆皇恩也。
何不圖報?』臣應道:『臣雖犬馬,豈不感恩?但此身為道士,欲報無門。
』萬歲爺道:『汝既思報,明日午時,今上皇帝欲親幸你觀中。
你可艤一舟,至後湖鬼門外伺候,迎請到觀,便可算汝之報。
汝能慇勤周處,不致漏洩,則後福可邀。
倘不奉吾言,定遭阻殛!今且赦汝。
』因命校尉解縛,臣始驚醒。
是以知陛下駕臨,故一操一舟伺候也。」
建文帝聽了,感泣不勝。
不多時,船到太平堤邊,一同上岸。
道士王升在前引路,君臣們散步隨行,走到觀中,時已薄暮。
坐不多時,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也來了。
查一查,共是二十二人。
建文帝道:「今日滄桑已變,『君臣』二字,只合藏之於心,不可宣之於口。
我既為僧,自有僧家的名分,向後但以弟子稱師,師使尊矣,其餘禮節一概勿拘,方便於往來。」
程濟道:「師言是也。」
眾人皆含泣受命。
程濟又道:「從古有眾人戀主之心,倘相從而惹是非,不如不相從之為安也。
眾人既要相從,須斟酌定相從之行藏蹤跡,方不至人疑之。」
建文帝道:「此言有理。」
因酌定楊應能、葉希賢兩個和尚與程濟(扮做道人)三人,隨師同行同止,頃刻不離,以防禍患。
馮催、郭節、宋和、趙天泰、王之臣、牛景先六人,各更名改號,往來道路,給運衣食。
其餘則遙為應援,不必拘也。
議定,同宿觀中,按下不題。
且說燕王戰敗了徐輝祖,正打點入宮,忽見宮中火起,遂忙率眾入宮救火。
救滅了火,忙問:「建文何在?」
皆稱赴火死矣。
燕王不信,親於火中撿看,一時不見一屍一骨。
再三查問,內官因撿出皇后的一屍一骨,指著道:「這不是。」
燕王方才信了。
因哭道:「小子無知,何至此乎!」
燕王正清宮未了,早有谷王橞、安王楹,及文武大臣,上表請正大位。
燕王初也遜謝,後見勸進者多,遂於六月十七日親御奉天殿,登了皇帝的大位,改元永樂。
復周王橚、齊王榑的爵土,命翰林侍讀王景議葬建文之禮。
王景議了奏道:「建文雖為一奸一臣所惑,不為親一親,然實系太祖高皇帝所立,已臨蒞天下四載,天下咸稱其仁。
乞仍葬以天子之禮為宜。」
永樂君從之,遂降旨敕有司以天子之禮葬之。
又揭齊泰、黃子澄等一奸一臣榜於朝,以完其誅一奸一之案。
因眾一奸一逃去,又懸賞格於朝:有能擒獲一奸一臣者,重賞加官。
自賞格一懸,而用事於建文的一班臣子,皆紛紛擒至。
尚書齊泰,被執到京,永樂君問道:「汝今尚能遣張昺、謝貴來監朕麼?」
齊泰無語。
因命族誅之,妻發教坊司為娼。
太常卿黃子澄逃至蘇州,欲航海借兵,被太倉百戶湯華擒至。
永樂君痛恨之,問道:「謀削奪諸王是汝麼?」
亦命誅之。
子侄共六十五人,妻、妹皆發教坊司為娼。
右副都御史練子寧,被臨海衛指揮劉傑擒至,永樂君問道:「當日參朕當階不拜,敕法司拿者,是汝麼?」
練子寧道:「可惜先皇不聽臣言。
若聽臣言,豈有今日!」永樂君大怒,命牽出碎磔之,族誅其宗一百五十人。
兵部尚書鐵鉉,亦被擒至。
永樂君道:「為君自有天命,天命在朕,人豈能違?當日濟南鐵閘,不過成汝今日之死,於朕何傷?」
鐵鉉道:「人誰不死,死於忠,快心事也,勝於篡逆而生多矣。」
因昂然反背,立於庭中。
永樂令其轉面反顧,鐵鉉不肯,道:「無面目對篡逆也。」
永樂大怒,令人去其耳鼻,錢亦不顧。
永樂愈怒,復令人碎分其體。
鉉至死,罵不絕口。
禮部尚書陳迪、刑部尚書暴昭被擒至,俱謾罵不屈,同受慘刑而死。
燕兵初破金川時,時宮中火起,盡道上崩。
方孝孺聞知即縗麻,日夜號哭。
及永樂君懸了賞格,鎮撫伍雲,將方孝孺繫了,獻至闕下,永樂君見其縗陛,因問道:「汝儒者也,宜知禮。
朕初登大寶,你服此縗麻,何禮也?」
孝孺者:「孝孺先皇臣也,先皇遭變崩逝,孝孺既食其祿,敢不哭臨?至於殿下登大寶,孝孺不知也。」
永樂默然,命繫於獄。
左右侍臣問道:「方孝孺奏對不遜,陛下何不殺之?」
永樂君道:「朕在北平發兵南下時,姚國師再三奏道:『方孝孺好學篤行人也,金陵城下,文武歸命之時,彼必不降而犯上,懇求勿殺之。
若殺之,則好學之種一子絕了。
』朕已應承,故今含容之,姑命系獄,以觀其後。」
過了幾日,朝廷要頒即位詔於天下,命議草詔之人。
在廷臣子皆說道:「此系大製作,必得方孝孺之筆為妙。」
永樂因命侍臣持節於獄中,召出孝孺,仍是縗麻而陛見。
悲慟之一聲,徹於殿陛。
永樂見了,親自降榻而慰道:「朕為此舉,初意本欲效周公輔成王耳,奈何成王今不在矣,故不得已而受文武之請以自立。」
孝孺道:「成王既不在,何不立成王子而輔之?」
永樂道:「朕聞國利長君,孺子恐誤天下。」
孝孺道:「何不立成王之弟?」
永樂道:「立弟,支也。
既支可立,則朕登大位,豈不宜乎?且此乃朕之家事,先生無過苦。
今朕既即位,欲詔告天下民眾咸知,此豈小筆,非先生之筆不可也。
可勉為草之。」
因命左右授以筆札。
孝孺大慟,舉筆投於地下道:「天下可以強引,武功可以虛耀,只怕名教中一個『篡』字,殿下雖千載之下,也逃不去。
我方孝孺讀聖賢書,一操一春秋筆,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永樂大怒道:「殺汝一身何足惜,但汝不顧九族乎?」
孝孺道:「義之所在,莫說九族,便十族何妨!」哭罵竟不絕口。
永樂怒氣直衝,遂命碎磔於市。
復詔收其九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昔有人題詩痛之道:
一個忠臣九族殃,全身遠害亦天常。
夷齊死後君臣薄,力為君臣固首一陽一。
永樂既殺了方孝孺九族,忽見欽天監密奏道:「臣夜觀天象,見文曲星犯帝座甚急,陛下當防之。」
永樂聞奏,暗想降服之臣,何人可疑?忽想起昔年袁忠徹,密相景清之相,曾說他「身矮聲雄,形容古怪,為人必多深謀奇計」,叫我當防之,莫非此人欲犯我?
到明早視朝之時,眾目皆在,獨景清一人著緋衣,永樂愈疑之,遂命左右擒之,抄其身,暗藏短劍一口,欲以刺帝。
永樂大怒,命擒出剝皮,實以草,繫於城樓上。
一日,永樂駕過之,忽索斷,景清之皮墜於駕前,行三步,為犯駕狀,其神遂入殿廷為厲。
永樂愈怒,命族誅之,並籍其鄉。
當時忠臣被殺之外,還有侍郎黃觀領朝命徵兵上江,後聞得燕王已渡江正位,自恨大勢已去,乃朝服東向再拜,拜畢,投江而死。
其妻翁氏在京師,聞朝廷有旨,將給配象奴,翁氏遂攜二女亦投水死。
翰林王叔英徵兵廣德,聽得燕兵已入都城,暗想徵兵亦無用矣,乃沐浴具衣冠,望闕再拜,拜畢,又書一聯道:
生既久矣,深有愧於當時;
死亦徒然,應無慚於地下。
書畢,自縊而死。
妻亦縊死,女投井死。
他如各省辟員並御史曾鳳韶,及臨海樵夫盡節而死者,一筆如何能寫得盡。
只因永樂這一除異己之臣,有分教:
柯枝既剪,漸及根株。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