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演義》第四十三回 中逆謀途次暴崩  得御寶馳回御極:且命中書左丞躍裡帖木兒,籌辦沿途供張事宜。行在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演義》第四十三回 中逆謀途次暴崩  得御寶馳回御極

元史演義

第四十三回 中逆謀途次暴崩  得御寶馳回御極

卻說明宗即位後,飭造乘輿服御,及近侍諸服用,準備啟行。

且命中書左丞躍裡帖木兒,籌辦沿途供張事宜。

行在人員,俱忙個不了。

未曾講求初政,但從外觀上著想,即令為君得久,亦未必德孚民望。

適燕帖木兒奉寶來轅,率隨員進謁明宗。

明宗嘉獎有差,並封燕帖木兒為太師,仍命為中書右丞相,其餘官爵,概從舊例。

且面諭道:「凡京師百官,既經朕弟錄用,並令仍舊,卿等可將朕意轉告。」

燕帖木兒道:「陛下君臨萬方,人民屬望,惟國家大事,系諸中書盛樞密院、御史台三階,應請陛下知人善任,方免叢脞。」

明宗稱善,乃用哈八兒禿為中書平章政事,伯帖木兒知樞密院事,孛羅為御史大夫。

這三人統是武宗舊臣,明宗以為不棄舊勞,所以擢居要職。

既而宴諸王大臣於行殿。

特命台臣道:「太祖有訓:美色名馬,人人皆悅,然方寸一有係累,即要壞名敗德。

卿等職居風紀,曾亦關心及此否?恐非燕帖木兒所樂聞。

世祖初立御史台時,首命塔察兒、奔帖傑兒兩人,協司政務,綱紀肇修。

大凡天下國家,譬諸一人的身一子,中書乃是右手,樞密乃是左手,左右手有疾,須用良醫調治,省院闕失,全仗御史台調治。

自此以後,所有諸王百官,違法越禮,一聽舉劾,風紀從重,貪墨知懼,猶之斧斤善運,入木乃深;就使朕有缺失,卿等亦當奏聞,朕不汝責,毋得面從!」台臣等統齊聲遵諭。

越日,又命孛羅傳諭燕帖木兒等道:「世祖皇帝,立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及百司庶府,共治天下,大小職掌,已有定制。

世祖又命廷臣集議律令章程,垂法久遠,成宗以來,列聖相承,罔不恪遵成憲。

朕今承太祖、世祖的統緒,凡省院台百司庶政,詢謀僉同,悉宣告朕;至若軍務機密,樞密院應即上聞;其他事務,有所建白,必先呈中書省台,以下百司及近臣等,毋得隔越陳請,宜宣諭諸司,鹹俾聞知。

倘違朕意!必罰無赦!」注重中書省台,其如權臣雍蔽何?又越數日,遣武寧王徹徹禿及哈八兒禿至京,立懷王為皇太子。

仍蹈武宗當日之弊。

並命求故太子寶,繳給懷王。

嗣聞故太子寶已失所在,乃申命重鑄,姑不必細表。

且說徹徹禿等既到京師,傳達行在詔命,懷王敬謹受詔。

一面馳使行在,請明宗啟蹕。

一面親自出京,就中道恭迎。

會陝西大旱,人自相食,太子詹事鐵木兒補化等,請避職禳災。

太子親諭道:「皇帝遠居沙漠,未能即至京師,所以暫攝大位。

今亢一陽一為災,皆予闕失所致,汝等應勉盡乃職,祗修實政,庶可上達天變,辭職何為?」

乃起前參議中書省事張養浩,為陝西行台御史中丞,命往賑饑。

先是養浩辭官家居,七征不起,至是聞命,登車即行,見道旁餓夫,輒施以米,溝前餓莩,輒掩以土,迨經華山,禱西嶽祠,泣拜不能起。

忽覺黑雲四布,天氣一陰一翳,點滴淅瀝諸甘霖,一降三日。

及到官,復虔禱社壇,又復大雨如注,水盈三尺,始見天霽。

陝西自泰定二年,至天歷二年,其間更歷五六載,只見日光,不聞雨聲,累得四野槁裂,百草無生。

這時遇了這位張中丞,泣禱天神,誠通冥漠,居然暗遣了風師雨伯,來救陝民,那時原隰潤膏,禾黍怒發,一片赤地,又變青疇。

看官!你想這陝西百姓,還有不感泣涕零,五體投地麼?其時斗米值十三緡,百姓持鈔出糶,鈔色晦黑,即不得用,詣庫掉換,刁吏一黨一蔽,易十與五,且累日不能得,人民大困。

養浩洞察民艱,立檢庫中舊鈔,凡字跡尚清,可以辨認的鈔數,得一千零八十五萬五千餘緡,用另印加鈐,頒給市中,以便通用。

又刻十貫五貫的錢券,給散貧乏,命米商視印記出糶,詣庫驗數,易作現銀。

於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請朝廷頒行納粟補官的新令,作為獎勵。

因此富民亦慨然發倉,救濟窮民。

養浩又查得窮民乏食,至有殺子啖母的奇情,為之大慟不已。

遂出私錢給濟。

且命出兒肉遍示屬官,責他不能賑貸。

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天,晝則出賑,幾乎日無暇晷,每念及民生痛苦,即撫膺悲悼,因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陝民如喪考妣,遠近銜哀,後追封濱國公,謚文忠。

養浩為一代忠臣,所以始終全錄。

話分兩頭,單說皇太子遣使施賑後,復將鐵木兒補化辭職等情,報明行在。

明宗諭闊兒吉思等道:「修德應天,乃君臣當盡的職務,鐵木兒補化等所言,甚合朕意。

皇太子來會,當與共議,如有澤民利物的事件,當一一推行,卿等可以朕意諭群臣,務期上下交儆,仰格天心。」

於是監察御史把的于思,奏言「自去秋命將出師,戡定禍亂,凡供給軍需,賞賚將士,所費不可勝計。

若以歲入經費相較,所出已過數倍。

況今諸王朝會,舊制一切供億,俱尚未給,乃陝西等處,饑饉荐臻,餓莩枕籍,加以冬春交際,雨雪愆期,麥苗槁死,秋田未種,民庶皇皇。

臣竊以為此時此景,正應勉力撙節,不宜妄費。

如果有功必賞,亦須視官級崇卑,酌量輕重,不惟省費,亦可示勸。

其近侍諸臣,奏請恩賜,當悉飭停罷,借紓民力」云云。

明宗覽奏,為之動容,乃詔令上下節用,並啟蹕入京,所過地方,一切供張,俱宜從儉等語。

有司雖都奉敕,究竟不敢過省,沿途供一應,彼此爭華。

明宗雖明,仍是莫名其妙,無非以為例所當然,得過且過罷了。

這邊按站登途,已到王忽察都地方,那邊皇太子亦率著群臣,到了行轅。

兩下相見,握手言歡,名分上原隔君臣,情誼上終系骨肉。

恐懷王不作是想。

明宗格外歡慰,遂大開筵宴,暢談了好多時,興闌席散,大家歸寢。

只燕帖木兒來見太子,又密談了半夜。

到底為著何事。

太子尚躊躇未決,一連三日,方才決議。

天歷二年八月六日,天已遲明,明宗尚高臥未起。

皇后八不沙,只道明宗連日勞頓,不敢驚動,待到巳牌,尚不聞有覺悟聲,才有些驚訝起來。

近一床一揭帳,不瞧猶可,仔細一瞧,頓嚇得面無人色。

原來此時的明宗,已七竅流血,四肢青黑,硬一挺挺的奄臥一床一中。

八不沙皇后,究系女流,被這一嚇,連話語都說不出來。

幸有侍女在旁,急報知近臣,令傳太子入寢。

太子正與燕帖木兒同坐一室,靜待消息。

得了此信,即相偕趨入,見了明宗的死狀,太子情不能忍,恰也慟哭起來。

良心原是未泯。

燕帖木兒恰從容說著道:「皇帝已崩,不能復生,太子關係大統,千萬不可張皇,現在回京要緊,倘一有不測,豈非貽誤國家麼?」

說著,已向御榻間探望,見御寶尚在枕旁,便伸手取來,奉與太子道:「這是故帝留著,傳與太子,太子不妨速受。

況皇后親在此間,論起理來,亦應命交太子,責無旁諉,何庸推辭!」無非為了此著。

此時的八不沙皇后,只知慟哭,管甚麼御寶不御寶。

就是燕帖木兒一派言語,亦未曾聞著。

太子瞧這情形,料知皇后無能,遂老老實實的將御寶受了,並止住了哭,想去勸慰皇后。

經燕帖木兒以目示止,遂也不暇他顧,逕出行宮。

燕帖木兒當即隨出,扶太子上馬,疾馳而去。

途次傳命伯顏為中書左丞相,並封太保,欽察台、阿兒思蘭海牙、趙世延,並為中書平章政事,朵兒只為中書右丞,前中書參議阿榮,太子詹事趙世安,並為中書參知政事,前右丞相塔失鐵木兒知樞密院事,鐵木兒補化及上都留守鐵木兒脫並為御史大夫。

御璽到手,即易大臣,可謂如見肺肝。

於是明宗所用的一班舊臣,又復束諸高閣,歸去來兮。

及太子既到上都,監察御史徐爽,遂上書勸進,略言天下不可一日無君,神器不可一夕虛懸,先皇帝奄棄臣庶,已逾數日,伏望皇上早正宸極,上奠宗社,下安兆民,俾中外有所依歸等語。

蓄志久矣,何庸爾請。

乃復擇吉登位,親御大安閣,受諸王百官朝賀。

免不得又有一道詔敕,其文云:

朕惟昔上天啟我太祖皇帝,肇造帝業,列聖相承。

世祖皇帝,既大一統,即建儲貳,而我裕皇天不假年!成宗入繼,才十餘載。

我皇考武宗,歸膺大寶,克享天心,志存不私,以仁廟居東宮,遂嗣宸極。

甫及英皇,降割我家。

晉邸違盟搆逆,據有神器,天示譴告,竟隕厥身。

於是宗戚舊臣,協謀以舉義,正名以討罪,揆諸統緒,屬在藐躬。

朕興念大兄播遷朔漠,以賢以長,歷數宜歸,力拒群言,至於再四。

乃曰:艱難之際,天位久虛,則眾志勿固,恐隳大業。

朕雖從請而臨御,實秉初志之不移,是以固讓之詔始頒,奉迎之使已遣。

尋命阿剌忒納失裡燕帖木兒奉皇帝寶璽,遠迓於途。

受寶即位之日,即遣使授朕皇太子寶。

朕幸釋重負,實獲素心,乃率臣民北迎大駕。

而先皇帝跋涉出川,蒙犯霜露,道裡遼遠,自春徂秋,懷險阻於歷年,望都邑而增慨。

徒御勿慎,屢爽節宣。

信使往來,相望於道路。

彼此思見,交切於衷懷。

八月一日,大駕次王忽察都,朕欣瞻對之有期,獨兼程而先進。

相見之頃,悲喜交集,何數日之間,而宮車勿駕,國家多難,遽至於斯,念之痛心,以夜繼旦!欺人乎!欺己乎!諸王大臣以為祖宗基業之隆,先帝付託之重,天命所在,誠不可違,請即正位以安九有。

朕以先皇帝奄棄方新,摧怛何忍,銜哀辭對,固請彌堅。

執誼伏闕者三日,皆宗社大計,乃以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於上都。

可大赦天下,自天歷二年八月十五日昧爽以前,罪無輕重,鹹赦除之。

於戲!戡定之餘,莫急乎與民休息;不變之道,莫大乎使民知義,亦惟爾中外大小之臣,各究乃心,以稱朕意!

即位詔下,又命中書省臣等,議定先帝廟號,叫作明宗。

可憐明宗稱帝,只七閱月,連改元的詔旨,都未及下,竟爾被人暗算,中毒身亡!年僅三十,空留了一個明字,作為尊號!其實這明字尚未切貼;若果甚明,何致為圖帖睦爾及燕帖木兒兩人一同謀斃呢?坐實兩人謀斃,書法無隱。

話休敘煩,且說圖帖睦爾既已正位,此次情形,與前次不同。

前次猶稱暫攝,此次正名定分,實行帝制,因他後來廟號,叫作文宗,小子不好仍稱懷王,只得沿號文宗。

劃清眉目。

文宗首命阿榮、趙世安兩人,督建龍翔集慶寺於建康,又派台臣前往監工,南台御史恰聯銜奏阻,說得剴切詳明,不由文宗不從,其詞道:

陛下龍潛建業,居民困於供給,幸而獲睹今日,莫不跂望非常之思。

今奪民時,毀民居,以創佛寺,台臣表正百官,委以監造,豈其禮哉?昔漢高祖復豐沛兩縣,光武帝免南一陽一稅三年,今不務此,而隆重佛教,何以慰斯民之望?且佛教慈悲方便,今尊佛氏而害生民,無乃違其教乎!

臣等心以為危,故不避斧鉞,惶恐上陳!

尋得詔旨,罷免台臣監役,台臣方免得往返,也算文宗肯納嘉言了。

但文宗的心中,總想皈依佛教,懺除一切罪厄。

推刃同胞,宜乎自慄。

所以余政未修,先已建寺。

並因帝師圓寂,改立西僧輦真乞剌思為帝師。

新帝師自西域到來,文宗命朝臣出迎,凡位列一品以下,俱應此役。

帝師卻大模大樣,乘車入都。

既登殿,文宗亦恭立門內,親揖帝師,帝師傲睨自若,不過略略合掌,便算答禮。

及入座,由文宗飭諭,命大臣俯伏進觴,帝師又傲然不為動。

惱動了國子祭酒富珠裡翀,大踏步走至帝師座前,滿滿的斟了一觥,遞與帝師道:「帝師祖奉釋迦,是天下僧人的宗師,我祖奉孔子,是天下儒人的宗師,彼此各有所宗,各不為禮,想帝師亦應原諒!」帝師聞言,無從駁辯,卻一笑起身,受觴卒飲,大眾為之慄然。

富珠裡翀恰徐徐的退入班中去了。

難倒帝師。

文宗也不加斥責,盡歡而罷。

嗣以燕帖木兒,功勳無比,追封三代,以他曾祖父班都察為溧一陽一王,曾祖妣王龍徹,為溧一陽一王夫人,祖父土土哈為升王,祖妣太塔你,為升王夫人;父一床一兀兒為揚王,母也先帖你及繼母公主察吉兒並為揚王夫人。

又命禮部尚書馬祖常,鋪張燕帖木兒功績,制文立石,矗峙北郊。

嗣復因種種賞賜,未足報功,特命專任宰輔,改伯顏知樞密院事,罷設左丞相,並頒詔以示一寵一眷道:

燕帖木兒勳勞惟舊,忠勇多謀,奮大義以成功,致治平於期月,宜專獨運以重秉鈞,授以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師太平王答剌罕中書右丞相,錄軍國重事,監修國史,提調燕王宮相府事,大都督領龍翊親軍都指揮使司事。

凡號令、刑名、選法、錢糧、造作一切中書政務,悉聽總裁。

諸王公主駙馬近侍人員,大小諸衙門官員人等,敢有隔越奏聞,以違制論,特詔。

自是燕帖木兒權勢日隆,凡所欲為,無不如意,因此宮廷內外,只知有太平王,不知有文宗。

正是:

擁戴功高無與匹;威權日甚易生驕。

欲知文宗此後行政,且從下回交代。

----------

明宗即位和寧,觀其所頒詔令,無非普通行政,並不聞有暴虐之行,致干民怨,而王忽察都之信宿,即致暴崩。

值春秋鼎盛之時,遇此極大變故,而皇太子不加追究,右丞相亦未發言且取得御寶,即上馬南馳,此非太子、右相之暗中加毒,能如是之默爾而息乎?太子未曾登極,即易舊臣,機一至而即發,情一欲蓋而彌張。

至於內省多疚,欲假佛事以懺過,佛果有靈,豈為亂賊呵護平?獲罪於天,禱亦何益,多見其不知量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演義
第一回 感白光孀姝成孕  劫紅顏異兒得妻第二回 擁眾稱尊創始立國 班師奏凱復慶生男第三回 女丈夫執旗招叛眾 小英雄逃難遇救星第四回 追失馬幸遇良朋  喜乘龍送歸佳耦第五回 合浦還珠三軍奏凱 穹廬返幕各族投誠第六回 帖木真獨勝諸部  札木合復興聯軍第七回 報舊恨重遇麗姝  復前仇疊逢美婦第八回 四傑赴援以德報怨 一夫拚命用少勝多第九回 責汪罕潛師劫寨  殺脫裡恃力興兵第十回 納忽山孱主亡身  斡難河雄酋稱帝第十一回 西夏主獻女乞和  蒙古軍入關耀武第十二回 拔中都分兵南略  立繼嗣定議西征第十三回 回酋投荒竄死孤島 雄師追寇窮極遐方第十四回 見角端西域班師  破欽察歸途喪將第十五回 滅西夏庸主覆宗  遭大喪新君嗣統第十六回 將帥迭亡乞盟城下 后妃被劫失守都中第十七回 南北夾攻完顏赤族 東西遣將蒙古張威第十八回 阿魯思全境被兵  歐羅巴東方受敵第十九回 姑婦臨朝生暗釁  弟兄佐命立奇功第二十回 勤南略繼志告終  據大位改元頒敕第二十一回 守襄陽力屈五年  覆崖山功成一統第二十二回 漁色徇財計臣致亂 表忠流血信國成仁第二十三回 征日本全軍盡沒  討安南兩次無功第二十四回 海都汗連兵構釁  乃顏王敗走遭擒第二十五回 明黜陟權奸伏法  慎戰守老將驕兵第二十六回 皇孫北返靈璽呈祥 母后西巡台臣匿奏第二十七回 得良將北方靖寇  信貪臣南服喪師第二十八回 蠻酋成擒妖婦駢戮 藩王入覲雌後通謀第二十九回 誅奸慝懷寧嗣位  耽酒色嬖倖盈朝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第三十一回 上彈章劾佞無功  信儉言立儲背約第三十二回 爭位弄兵藩王兩敗 挾私報怨善類一空第三十三回 隆孝養迭呈冊寶  洩逆謀立正典刑第三十四回 滿惡貫奸相伏冥誅 進良言直臣邀主眷第三十五回 集黨羽顯行弒逆  扈鑾蹕橫肆姦淫第三十六回 正刑戮眾惡駢誅  縱奸盜百官抗議第三十七回 眾大臣聯銜入奏  老平章嫉俗辭官第三十八回 信佛法反促壽征  迎藩王入承大統第三十九回 大明殿稱尊頒敕  太平王殺敵建功第四十回 入長城北軍敗潰  援大都爵帥馳歸第四十一回 倒剌沙奉寶出降  泰定後別州安置第四十二回 四女酬庸同時厘降 二使勸進剋日登基第四十三回 中逆謀途次暴崩  得御寶馳回御極第四十四回 懷妒謀毒死故後  立儲君驚遇冤魂第四十五回 平全滇諸將班師  避大內皇兒寄養第四十六回 得新懷舊人面重逢 納後為妃天倫誌異第四十七回 正官方廷臣會議  遵顧命皇侄承宗第四十八回 迎嗣皇權相懷疑  遭冥譴太師病逝第四十九回 履尊擇配後族蒙恩 犯闕稱兵豪宗覆祀第五十回 辱諫官特權停科舉 尊太后變例晉徽稱第五十一回 妨功害能淫威震主 竭忠報國大義滅親第五十二回 逐太后兼及孤兒  用賢相並征名士第五十三回 寵女侍僭加後服  聞母教才罷彈章第五十四回 治黃河石人開眼  聚紅巾群盜揚鑣第五十五回 失軍心河上棄師  逐盜魁徐州告捷第五十六回 番僧授術天子宣淫 嬖侍擅權丞相受禍第五十七回 朱元璋濠南起義  董搏霄河北捐軀第五十八回 掃強虜志決身殲  弒故主行兇逞暴第五十九回 阻內禪左相得罪  入大都逆臣伏誅第六十回 群寇蕩平明祖即位 順帝出走元史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