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列傳第四十九 豫章王綜 武陵王紀 臨賀王正德 河東王譽:天監三年,封豫章郡王,邑二千戶。五年,出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梁書》列傳第四十九 豫章王綜 武陵王紀 臨賀王正德 河東王譽

梁書

列傳第四十九 豫章王綜 武陵王紀 臨賀王正德 河東王譽

豫章王綜,字世謙,高祖第二子也。

天監三年,封豫章郡王,邑二千戶。

五年,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仁威將軍、南徐州刺史,尋進號北中郎將。

十年,遷都督郢、司、霍三州諸軍事、雲麾將軍、郢州刺史。

十三年,遷安右將軍、領石頭戍軍事。

十五年,遷西中郎將,兼護軍將軍,又遷安前將軍、丹一陽一尹。

十六年,復為北中郎將、南徐州刺史。

普通二年,入為侍中、鎮右將軍,置佐史。

初,其母吳淑媛自齊東昏宮得幸於高祖,七月而生綜,宮中多疑之者。

及淑媛一寵一衰怨望,遂陳疑似之說,故綜懷之。

既長,有才學,善屬文。

高祖御諸子以禮,朝見不甚數,綜恆怨不見知。

每出籓,淑媛恆隨之鎮。

至年十五六,尚一裸一袒嬉戲於前,晝夜無別,內外鹹有穢議。

綜在徐州,政刑酷暴。

又有勇力,手制奔馬。

常微行夜出,無有期度。

每高祖有敕疏至,輒忿恚形於顏色,群臣莫敢言者。

恆於別室祠齊氏七廟,又微服至曲阿拜齊明帝陵。

然猶無以自信,聞俗說以生者血瀝死者骨,滲,即為父子。

綜乃私發齊東昏墓,出骨,瀝臂血試之。

並殺一男,取其骨試之,皆有驗,自此常懷異志。

四年,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給鼓吹一部。

聞齊建安王蕭寶寅在魏,遂使人入北與之相知,謂為叔父,許舉鎮歸之。

會大舉北伐。

六年,魏將元法僧以彭城降,高祖乃令綜都督眾軍,鎮於彭城,與魏將安豊王元延明相持。

高祖以連兵既久,慮有釁生,敕綜退軍。

綜懼南歸則無因復與寶寅相見,乃與數騎夜奔於延明,魏以為侍中、太尉、高平公、丹一陽一王,邑七千戶,錢三百萬,布絹三千匹,雜彩千匹,馬五十匹,羊五百口,奴婢一百人。

綜乃改名纘,字德文,追為齊東昏服斬衰。

於是有司奏削爵土,絕屬籍,改其姓為悖氏。

俄有詔復之,封其子直為永新侯,邑千戶。

大通二年,蕭寶寅在魏據長安反,綜自洛一陽一北遁,將赴之,為津吏所執,魏人殺之,時年四十九。

初,綜既不得志,嘗作《聽鐘鳴》、《悲落葉》辭,以申其志。

大略曰:

聽鐘鳴,當知在帝城。

參差定難數,歷亂百愁生。

去聲懸窈窕,來響急徘徊。

誰憐傳漏子,辛苦建章台。

聽鐘鳴,聽聽非一所。

懷瑾握瑜空擲去,攀松折桂誰相許?昔朋舊一愛一各東西,譬如落葉不更齊。

漂漂孤雁何所棲,依依別鶴夜半啼。

聽鐘鳴,聽此何窮極?二十有餘年,淹留在京域。

窺明鏡,罷容色,雲悲海思徒掩抑。

其《悲落葉》云:

悲落葉,連翩下重疊。

落且飛,縱橫去不歸。

悲落葉,落葉悲。

人生譬如此,零落不可持。

悲落葉,落葉何時還?夙昔共根本,無復一相關。

當時見者莫不悲之。

武陵王紀,字世詢,高祖第八子也。

少勤學,有文才,屬辭不好輕華,甚有骨氣。

天監十三年,封為武陵郡王,邑二千戶。

歷位寧遠將軍、琅邪、彭城二郡太守、輕車將軍、丹一陽一尹。

出為會稽太守,尋以其郡為東揚州,仍為刺史,加使持節、東中郎將。

征為侍中,領石頭戍軍事。

出為宣惠將軍、江州刺史。

征為使持節、宣惠將軍、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揚州刺史。

尋改授持節、都督益、梁等十三州諸軍事、安西將軍、益州刺史,加鼓吹一部。

大同十一年,授散騎常侍、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初,天監中,震太一陽一門,成字曰「紹宗梁位唯武王」,解者以為武王者,武陵王也,於是朝野屬意焉。

及太清中,侯景亂,紀不赴援。

高祖崩後,紀乃僭號於蜀,改年曰天正。

立子圓照為皇太子,圓正為西一陽一王,圓滿竟陵王,圓普南譙王,圓肅宜都王。

以巴西、梓潼二郡太守永豊侯摠為征西大將軍、益州刺史,封秦郡王。

司馬王僧略、直兵參軍徐怦並固諫,紀以為貳於己,皆殺之。

永豊侯摠歎曰:「王不免矣!夫善人國之基也,今反誅之,不亡何待!」又謂所親曰:「昔桓玄年號大亨,識者謂之『二月了』,而玄之敗實在仲春。

今年曰天正,在文為『一止』,其能久乎?」

太清五年夏四月,紀帥軍東下至巴郡,以討侯景為名,將圖荊陝。

聞西魏侵蜀,遣其將南梁州刺史譙淹回軍赴援。

五月日,西魏將尉遲迥帥眾一逼一涪水,潼州刺史楊乾運以城降之,迥分軍據守,即趨成都。

丁丑,紀次於西陵,舳艫翳川,旌甲曜日,軍容甚盛。

世祖命護軍將軍陸法和於硤口夾岸築二壘,鎮江以斷之。

時陸納未平,蜀軍復一逼一,物情恇擾,世祖憂焉。

法和告急,旬日相繼。

世祖乃拔任約於獄,以為晉安王司馬,撤禁兵以配之;並遣宣猛將軍劉棻共約西赴。

六月,紀築連城,攻絕鐵鎖。

世祖復於獄拔謝答仁為步兵校尉,配眾一旅,上赴法和。

世祖與紀書曰:「皇帝敬問假黃鉞太尉武陵王:自九黎侵軼,三苗寇擾,天長喪亂,獯丑馮陵,虔劉象魏,黍離王室。

朕枕戈東望,泣血西浮,殞一愛一子於二方,無諸侯之八百,身被屬甲,手貫流矢。

俄而風樹之酷,萬恨始纏,霜露之悲,百憂繼集,扣心飲膽,志不圖全。

直以宗社綴旒,鯨鯢未剪,嘗膽待旦,龔行天罰,獨運四聰,坐揮八一柄一。

雖復結壇待將,褰帷納士,拒赤壁之兵,無謀於魯肅;燒烏巢之米,不訪於荀攸;才智將殫,金貝殆竭,傍無寸助,險阻備嘗。

遂得斬長狄於駒門,挫蚩尤於楓木。

怨恥既雪,天下無塵,經營四方,專資一力,方與岳牧,同茲清靜。

隆暑炎赫,弟比何如?文武具僚,當有勞弊。

今遣散騎常侍、光州刺史鄭安忠,指宣往懷。」

仍令喻意於紀,許其還蜀,專制岷方。

紀不從命,報書如家人禮。

庚申,紀將侯睿率眾緣山將規進取,任約、謝答仁與戰,破之。

既而陸納平,諸軍並西赴,世祖又與紀書曰:「甚苦大智!季月煩暑,流金爍石,聚蚊成雷,封狐千里,以茲玉一體,辛苦行陣。

乃眷西顧,我勞如何?自獯丑憑陵,羯胡叛換,吾年為一日之長,屬有平亂之功,膺此樂推,事歸當璧。

儻遣使乎,良所遲也。

如曰不然,於此投筆。

友於兄弟,分形共氣。

兄肥弟瘦,無復相代之期;讓棗推梨,長罷歡一愉之日。

上林靜拱,聞四鳥之哀鳴;宣室披圖,嗟萬始之長逝。

心乎一愛一矣,書不盡言。」

大智,紀之別字也。

紀遣所署度支尚書樂奉業至於江陵,論和緝之計,依前旨還蜀。

世祖知紀必破,遂拒而不許。

丙戌,巴興民苻升、徐子初等斬紀硤口城主公孫晃,降於眾軍。

王琳、宋簉、任約、謝答仁等因進攻侯睿,陷其三壘,於是兩岸十餘城遂俱降。

將軍樊猛獲紀及其第三子圓滿,俱殺之於硤口,時年四十六。

有司奏請絕其屬籍,世祖許之,賜姓饕餮氏。

初,紀將僭號,妖怪非一。

其最異者,內寢柏殿柱繞節生花,其一莖一四十有六,靃一靡一可一愛一,狀似荷花。

識者曰:「王敦杖花,非佳事也。」

紀年號天正,與蕭棟暗合,僉曰「天」字「二人」也,「正」字「一止」也。

棟、紀僭號,各一年而滅。

臨賀王正德,字公和,臨川靖惠王第三子也。

少粗險,不拘禮節。

初,高祖未有男,養之為子。

及高祖踐極,便希儲貳,後立昭明太子,封正德為西豊侯,邑五百戶。

自此怨望,恆懷不軌,睥睨宮扆,覬倖災變。

普通六年,以黃門侍郎為輕車將軍,置佐史。

頃之,遂逃奔於魏,有司奏削封爵。

七年,又自魏逃歸,高祖不之過也。

復其封爵,仍除征虜將軍。

中大通四年,為信武將軍、吳郡太守。

征為侍中、撫軍將軍,置佐史,封臨賀郡王,邑二千戶,又加左衛將軍。

而凶暴日甚,招聚亡命。

侯景知其有一奸一心,乃密令誘說,厚相要結。

遺正德書曰:「今天子年尊,一奸一臣亂國,憲章錯謬,政令顛倒,以景觀之,計日必敗。

況大王屬當儲貳,中被廢辱,天下義士,竊所痛心,在景愚忠,能無忿慨?今四海業業,歸心大王,大王豈得顧此私情,棄茲億兆!景雖不武,實思自奮。

願王允副蒼生,鑒斯誠款。」

正德覽書大喜曰:「侯景意暗與我同,此天贊也。」

遂許之。

及景至江,正德潛運空舫,詐稱迎荻,以濟景焉。

朝廷未知其謀,猶遣正德守硃雀航。

景至,正德乃引軍與景俱進,景推正德為天子,改年為正平元年,景為丞相。

台城沒,復太清之號,降正德為大司馬。

正德有怨言,景聞之,慮其為變,矯詔殺之。

河東王譽,字重孫,昭明太子第二子也。

普通二年,封枝江縣公。

中大通三年,改封河東郡王,邑二千戶。

除寧遠將軍、石頭戍軍事。

出為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還除侍中、輕車將軍,置佐史。

出為南中郎將、湘州刺史。

未幾,侯景寇京邑,譽率軍入援,至青草湖,台城沒,有詔班師,譽還湘鎮。

時世祖軍於武城,新除雍州刺史張纘密報世祖曰:「河東起兵,岳一陽一聚米,共為不逞,將襲江陵。」

世祖甚懼,因步道間還,遣諮議周弘直至譽所,督其糧眾。

譽曰:「各自軍府,何忽隸人?」

前後使三反,譽並不從。

世祖大怒,乃遣世子方等征之,反為譽所敗死。

又令信州刺史鮑泉討譽,並與書陳示禍福,許其遷善。

譽不答,修浚城池,為拒守之計。

謂鮑泉曰:「敗軍之將,勢豈語勇?欲前即前,無所多說。」

泉軍於石槨寺,譽帥眾逆擊之,不利而還。

泉進軍於橘洲,譽又盡銳攻之,不克。

會已暮,士卒疲弊,泉因出擊,大敗之,斬首三千級,溺死者萬餘人。

譽於是焚長沙郭邑,驅居民於城內,鮑泉度軍圍之。

譽幼而驍勇,兼有膽氣,能撫循士卒,甚得眾心。

及被圍既久,雖外內斷絕,而備守猶固。

後世祖又遣領軍將軍王僧辯代鮑泉攻譽,僧辯築土山以臨城內,日夕苦攻,矢石如雨,城中將士死傷者太半。

譽窘急,乃潛裝海船,將潰圍而出。

會其麾下將慕容華引僧辯入城,譽顧左右皆散,遂被執,謂守者曰:「勿殺我!得一見七官,申此讒賊,死亦無恨。」

主者曰:「奉命不許。」

遂斬之,傳首荊鎮,世祖反其首以葬焉。

初,譽之將敗也,私引鏡照面,不見其頭;又見長人蓋屋,兩手據地瞰其齋;又見白狗大如驢,從城而出,不知所在。

譽甚惡之,俄而城陷。

史臣曰:蕭綜、蕭正德並悖逆猖狂,自致夷滅,宜矣。

太清之寇,蕭紀據庸、蜀之資,遂不勤王赴難,申臣子之節;及賊景誅剪,方始起兵,師出無名,成其釁禍。

嗚呼!身當管、蔡之罰,蓋自貽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梁書
卷01 武帝上卷02 武帝中卷03 武帝下卷04 簡文帝卷05 元帝卷06 敬帝列傳第一 太祖張皇后 高祖郗皇后 太宗王皇后 高祖丁貴嬪卷08 昭明太子 哀太子 愍懷太子卷09 王茂 曹景宗 柳慶遠卷10 蕭穎達 夏侯詳 蔡道恭 楊公則 鄧元起卷11 張弘策 庾域 鄭紹叔 呂僧珍卷12 柳惔弟忱 席闡文 韋睿族弟愛卷13 范雲 沈約卷14 江淹 任昉卷15 謝朏 弟子覽卷16 王亮 張稷 王瑩卷17 王珍國 馬仙玭 張齊卷18 張惠紹 馮道根 康絢 昌義之卷19 宗夬 劉坦 樂藹卷20 劉季連 陳伯之列傳第十五 王瞻 王志 王峻 王暕子卷22 太祖五王卷23 長沙嗣王業子孝儼 業弟藻 永陽嗣王伯游 衡陽嗣王元簡 桂陽卷24 蕭景弟昌 昂 昱卷25 周捨 徐勉卷26 范岫 傅昭弟映 蕭琛 陸杲卷27 陸倕 到洽 明山賓 殷鈞 陸襄列傳第二十二 裴邃兄子之高 之平 之橫 夏侯亶弟夔 魚弘附 韋放卷29 高祖三王卷30 裴子野 顧協 徐摛 鮑泉卷31 袁 昂子君正卷32 陳慶之 蘭欽卷33 王僧孺 張率 劉孝綽 王筠卷34 張緬弟纘 綰卷35 蕭子恪弟子范 子顯 子雲 子暉卷36 孔休源 江革卷37 謝舉 何敬容卷38 硃異 賀琛列傳第三十三 元法僧 元樹 元願達 王神念 楊華 羊侃子鶤 羊鴉仁列傳第三十四 司馬褧 到溉 劉顯 劉之遴弟之亨 許懋列傳第三十五 王規 劉 宗懍 王承 褚翔 蕭介從父兄洽 褚卷42 臧盾弟厥 傅岐列傳第三十七 韋粲 江子一 弟子四 子五 張嵊 沈浚 柳敬禮卷44 太宗十一王 世祖二子卷45 王僧辯列傳第四十 胡僧祐 徐文盛 杜掞兄岸 弟幼安 兄子龕 陰子春卷47 孝行卷48 儒林卷49 文學上卷50 文學下卷51 處士卷52 止足卷53 良吏卷54 諸夷列傳第四十九 豫章王綜 武陵王紀 臨賀王正德 河東王譽卷56 侯景附錄 梁書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