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卷11 張弘策 庾域 鄭紹叔 呂僧珍:幼以孝聞。母嘗有疾,五日不食,弘策亦不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梁書》卷11 張弘策 庾域 鄭紹叔 呂僧珍

梁書

卷11 張弘策 庾域 鄭紹叔 呂僧珍

張弘策,字真簡,范一陽一方城人,文獻皇后之從父弟也。

幼以孝聞。

母嘗有疾,五日不食,弘策亦不食。

母強為進粥,乃食母所餘。

遭母憂,三年不食鹽菜,幾至滅一性一。

兄弟友一愛一,不忍暫離,雖各有室,常同臥起,世比之姜肱兄弟。

起家齊邵陵王國常侍,遷奉朝請、西中郎江夏王行參軍。

弘策與高祖年相輩,幼見親狎,恆隨高祖游處。

每入室,常覺有雲煙氣,體輒肅然,弘策由此特敬高祖。

建武末,弘策從高祖宿,酒酣,徙席星下,語及時事。

弘策因問高祖曰:「緯象雲何?國家故當無恙?」

高祖曰:「其可言乎?」

弘策因曰:「請言其兆。」

高祖曰:「漢北有失地氣,浙東有急兵祥。

今冬初,魏必動;若動則亡漢北。

帝今久疾,多異議,萬一伺釁,稽部且乘機而作,是亦無成,徒自驅除耳。

明年都邑有亂,死人過於亂麻,齊之歷數,自茲亡矣。

梁、楚、漢當有英雄興。」

弘策曰:「英雄今何在?為已富貴,為在草茅?」

高祖笑曰:「光武有云:『安知非僕?』」弘策起曰:「今夜之言,是天意也。

請定君臣之分。」

高祖曰:「舅欲效鄧晨乎?」

是冬,魏軍寇新野,高祖將兵為援,且受密旨,仍代曹虎為雍州。

弘策聞之心喜,謂高祖曰:「夜中之言,獨當驗矣。」

高祖笑曰:「且勿多言。」

弘策從高祖西行,仍參帷幄,身親軍役,不憚辛苦。

五年秋,明帝崩,遺詔以高祖為雍州刺史,乃表弘策為錄事參軍,帶襄一陽一令。

高祖睹海內方亂,有匡濟之心,密為儲備,謀猷所及,惟弘策而已。

時長沙宣武王罷益州還,仍為西中郎長史,行郢州事。

高祖使弘策到郢,陳計於宣武王,語在《高祖紀》。

弘策因說王曰:「昔周室既衰,諸侯力爭,齊桓蓋中人耳,遂能一匡九合,民到於今稱之。

齊德告微,四海方亂,蒼生之命,會應有主。

以郢州居中流之要,雍部有戎馬之饒,卿兄弟英武,當今無敵,虎據兩州,參分天下,糾合義兵,為百姓請命,廢昏立明,易於反掌。

如此,則桓、文之業可成,不世之功可建。

無為豎子所欺,取笑身後。

雍州揣之已熟,願善圖之。」

王頗不懌而無以拒也。

義師將起,高祖夜召弘策、呂僧珍入宅定議,旦乃發兵,以弘策為輔國將軍、軍主,領萬人督後部軍事。

西台建,為步兵校尉,遷車騎諮議參軍。

及郢城平,蕭穎達、楊公則諸將皆欲頓軍夏口,高祖以為宜乘勢長驅,直指京邑,以計語弘策,弘策與高祖意合。

又訪寧遠將軍庾域,域又同。

乃命眾軍即日上道,沿江至建康,凡磯、浦、村落,軍行宿次、立頓處所,弘策逆為圖測,皆在目中。

義師至新林,王茂、曹景宗等於大航方戰,高祖遣弘策持節勞勉,眾鹹奮厲。

是日,仍破硃雀軍。

高祖入頓石頭城,弘策屯門禁衛,引接士類,多全免。

城平,高祖遣弘策與呂僧珍先入清宮,封檢府庫。

於時城內珍寶委積,弘策申勒部曲,秋毫無犯。

遷衛尉卿,加給事中。

天監初,加散騎常侍,洮一陽一縣侯,邑二千二百戶。

弘策盡忠奉上,知無不為,交友故舊,隨才薦拔,搢紳皆趨焉。

時東昏余一黨一初逢赦令,多未自安,數百人因運荻炬束仗,得入南北掖作亂,燒神虎門、總章觀。

前軍司馬呂僧珍直殿內,以宿衛兵拒破之,盜分入衛尉府,弘策方救火,盜潛後害之,時年四十七。

高祖深慟惜焉。

給第一區,衣一襲,錢十萬,布百匹,蠟二百斤。

詔曰:「亡從舅衛尉,慮發所忽,殞身祅豎。

其情理清貞,器識淹濟,自籓升朝,契闊夷阻。

加外氏凋衰,饗嘗屢絕,興感《渭一陽一》,情寄斯在。

方賴忠勳,翼宣寡薄,報效無征,永言增慟。

可贈散騎常侍、車騎將軍。

給鼓吹一部。

謚曰愍。」

弘策為人寬厚通率,篤舊故。

及居隆重,不以貴勢自高。

故人賓客,禮接如布衣時。

祿賜皆散之親友。

及其遇害,莫不痛惜焉。

子緬嗣,別有傳。

庾域,字司大,新野人。

長沙宣武王為梁州,以為錄事參軍,帶華一陽一太守。

時魏軍攻圍南鄭,州有空倉數十所,域封題指示將士云:「此中粟皆滿,足支二年,但努力堅守。」

眾心以安。

虜退,以功拜羽林監,遷南中郎記室參軍。

永元末,高祖起兵,遣書招域。

西台建,以為寧朔將軍,領行選,從高祖東下。

師次楊口,和帝遣御史中丞宗夬銜命勞軍。

域乃諷夬曰:「黃鉞未加,非所以總率侯伯。」

夬反西台,即授高祖黃鉞。

蕭穎胄既都督中外諸軍事,論者謂高祖應致箋,域爭不聽,乃止。

郢城平。

域及張弘策議與高祖意合,即命眾軍便下。

每獻謀畫,多被納用。

霸府初開,以為諮議參軍。

天監初,封廣牧縣子,後軍司馬。

出為寧朔將軍、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梁州長史夏侯道遷舉州叛降魏,魏騎將襲巴西,域固守百餘日,城中糧盡,將士皆齕草食土,死者太半,無有離心。

魏軍退,詔增封二百戶,進爵為伯。

六年,卒於郡。

鄭紹叔,字仲明,滎一陽一開封人也。

世居壽一陽一。

祖琨,宋高平太守。

紹叔少孤貧。

年二十餘,為安豊令,居縣有能名。

本州召補主簿,轉治中從事史。

時刺史蕭誕以弟諶誅,台遣收兵卒至,左右莫不驚散,紹叔聞難,獨馳赴焉。

誕死,侍送喪柩,眾咸稱之。

到京師,司空徐孝嗣見而異之,曰:「祖逖之流也。」

高祖臨司州,命為中兵參軍,領長流,因是厚自結附。

高祖罷州還京師,謝遣賓客,紹叔獨固請願留。

高祖謂曰:「卿才幸自有用,我今未能相益,宜更思他塗。」

紹叔曰:「委質有在,義無二心。」

高祖固不許,於是乃還壽一陽一。

刺史蕭遙昌苦引紹叔,終不受命。

遙昌怒,將囚之,救解得免。

及高祖為雍州刺史,紹叔間道西歸,補寧蠻長史、扶風太守。

東昏既害朝宰,頗疑高祖。

紹叔兄植為東昏直後,東昏遣至雍州,托以候紹叔,實潛使為刺客。

紹叔知之,密以白高祖。

植既至,高祖於紹叔處置酒宴之,戲植曰:「朝廷遣卿見圖,今日閒宴,是見取良會也。」

賓主大笑。

令植登臨城隍,周觀府署,士卒、器械、舟艫、戰馬,莫不富實。

植退謂紹叔曰:「雍州實力,未易圖也。」

紹叔曰:「兄還,具為天子言之。

兄若取雍州,紹叔請以此眾一戰。」

送兄於南峴,相持慟哭而別。

義師起,為冠軍將軍,改驍騎將軍,侍從東下江州,留紹叔監州事,督江、湘二州糧運,事無闕乏。

天監初,入為衛尉卿。

紹叔忠於事上,外所聞知,纖毫無隱。

每為高祖言事,善則曰:「臣愚不及,此皆聖主之策。」

其不善,則曰:「臣慮出淺短,以為其事當如是,殆以此誤朝廷,臣之罪深矣。」

高祖甚親信之。

母憂去職。

紹叔有至一性一,高祖常使人節其哭。

頃之,起為冠軍將軍、右軍司馬,封營道縣侯,邑千戶。

俄復為衛尉卿,加冠軍將軍。

以營道縣戶凋弊,改封東興縣侯,邑如故。

初,紹叔少失父,事母及祖母以孝聞,奉兄恭謹。

及居顯要,祿賜所得及四方貢遺,悉歸之兄室。

三年,魏軍圍合肥,紹叔以本號督眾軍鎮東關,事平,復為衛尉。

既而義一陽一為魏所陷,司州移鎮關南。

四年,以紹叔為使持節、征虜將軍、司州刺史。

紹叔創立城隍,繕修兵器,廣田積穀,招納流民,百姓安之。

一性一頗矜躁,以權勢自居,然能傾心接物,多所薦舉,士類亦以此歸之。

六年,征為左將軍,加通直散騎常侍,領司、豫二州大中正。

紹叔至家疾篤。

詔於宅拜授,輿載還府,中使醫藥,一日數至。

七年,卒於府捨,時年四十五。

高祖將臨其殯,紹叔宅巷狹陋,不容輿駕,乃止。

詔曰:「追往念功,前王所篤;在誠惟舊,異代同規。

通直散騎常侍、右衛將軍、東興縣開國侯紹叔,立身清正,奉上忠恪,契闊籓朝,情績顯著。

爰及義始,實立茂勳,作牧疆境,效彰所蒞。

方申任寄,協贊心膂;奄至殞喪,傷痛於懷。

宜加優典,隆茲一寵一命。

可贈散騎常侍、護軍將軍,給鼓吹一部,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凶事所須,隨由資給。

謚曰忠。」

紹叔卒後,高祖嘗潸然謂朝臣曰:「鄭紹叔立志忠烈,善則稱君,過則歸己,當今殆無其比。」

其見賞惜如此。

子貞嗣。

呂僧珍,字元瑜,東平范人也。

世居廣陵。

起自寒賤。

始童兒時,從師學,有相工歷觀諸生,指僧珍謂博士曰:「此有奇聲,封侯相也。」

年二十餘,依宋丹一陽一尹劉秉,秉誅後,事太祖文皇為門下書佐。

身長七尺五寸,容貌甚偉。

在同類中少所褻狎,曹輩皆敬之。

太祖為豫州刺史,以為典簽,帶蒙令,居官稱職。

太祖遷領軍,補主簿。

妖賊唐瑀寇東一陽一,太祖率眾東討,使僧珍知行軍眾局事。

僧珍宅在建一陽一門東,自受命當行,每日由建一陽一門道,不過私室,太祖益以此知之。

為丹一陽一尹,覆命為郡督郵。

齊隨王子隆出為荊州刺史,齊武以僧珍為子隆防閣,從之鎮。

永明九年,雍州刺史王奐反,敕遣僧珍隸平北將軍曹虎西為典簽,帶新城令。

魏軍寇沔北,司空陳顯達出討,一見異之,因屏人呼上座,謂曰:「卿有貴相,後當不見減,努力為之。」

建武二年,魏大舉南侵,五道並進。

高祖率師援義一陽一,僧珍從在軍中。

長沙宣武王時為梁州刺史。

魏圍守連月,間諜所在不通,義一陽一與雍州路斷。

高祖欲遣使至襄一陽一,求梁州問,眾皆憚,莫敢行,僧珍固請充使,即日單舸上道。

既至襄一陽一,督遣援軍,且獲宣武王書而反,高祖甚嘉之。

事寧,補羽林監。

東昏即位,司空徐孝嗣管朝政,欲與共事,僧珍揣不久安,竟弗往。

時高祖已臨雍州,僧珍固求西歸,得補邔令。

既至,高祖命為中兵參軍,委以心膂。

僧珍一陰一養死士,歸之者甚眾。

高祖頗招武猛,士庶響從,會者萬餘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將起數千間屋,以為止捨,多伐材竹,沈於檀溪,積茅蓋若山阜,皆不之用。

僧珍獨悟其旨,亦私具櫓數百張。

義兵起,高祖夜召僧珍及張弘策定議,明旦乃會眾發兵,悉取檀溪材竹,裝為艛艦,葺之以茅,並立辦。

眾軍將發,諸將果爭櫓,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張,爭者乃息。

高祖以僧珍為輔國將軍、步兵校尉,出入臥內,宣通意旨。

師及郢城,僧珍率所領頓偃月壘,俄又進據騎城。

郢州平,高祖進僧珍為前鋒大將軍。

大軍次江寧,高祖令僧珍與王茂率一精一兵先登赤鼻邏。

其日,東昏將李居士與眾來戰,僧珍等要擊,大破之。

乃與茂進軍於白板橋築壘,壘立,茂移頓越城,僧珍獨守白板。

李居士密覘知眾少,率銳卒萬人,直來薄城。

僧珍謂將士曰:「今力既不敵,不可與戰;亦勿遙射,須至塹裡,當併力破之。

俄而皆越塹拔柵,僧珍分人上城,矢石俱發,自率馬步三百人出其後,守隅者復逾城而下,內外齊擊,居士應時奔散,獲其器甲不可勝計。

僧珍又進據越城。

東昏大將王珍國列車為營,背淮而陣。

王茂等眾軍擊之,僧珍縱火車焚其營。

即日瓦解。

建康城平,高祖命僧珍率所領先入清宮,與張弘策封檢府庫,即日以本官帶南彭城太守,遷給事黃門侍郎,領虎賁中郎將。

高祖受禪,以為冠軍將軍、前軍司馬,封平固縣侯,邑一千二百戶。

尋遷給事中、右衛將軍。

頃之,轉左衛將軍,加散騎常侍,入直秘書省,總知宿衛。

天監四年冬,大舉北伐,自是軍機多事,僧珍晝直中書省,夜還秘書。

五年夏,又命僧珍率羽林勁勇出梁城。

其年冬旋軍,以本官領太子中庶子。

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

高祖欲榮之,使為本州,乃授使持節、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

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親戚。

從父兄子先以販蔥為業,僧珍既至,乃棄業欲求州官。

僧珍曰:「吾荷國重恩,無以報效,汝等自有常分,豈可妄求叨越,但當速反蔥肆耳。」

僧珍舊宅在市北,前有督郵廨,鄉人鹹勸徒廨以益其宅。

僧珍怒曰:「督郵官廨也,置立以來,便在此地,豈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適于氏,住在市西,小屋臨路,與列肆雜處,僧珍常導從鹵簿到其宅,不以為恥。

在州百日,征為領軍將軍,尋加散騎常侍,給鼓吹一部,直秘書省如先。

僧珍有大勳,任總心膂,恩遇隆密,莫與為比。

一性一甚恭慎,當直禁中,盛暑不敢解一衣。

每侍御座,屏氣鞠躬,果食未嘗舉箸。

嘗因醉後,取一柑食之。

高祖笑謂曰:「便是大有所進。」

祿俸之外,又月給錢十萬;其餘賜賚不絕於時。

十年,疾病,車駕臨幸,中使醫藥,日有數四。

僧珍語親舊曰:「吾昔在蒙縣,熱病發黃,當時必謂不濟,主上見語,『卿有富貴相,必當不死,尋應自差』,俄而果愈。

今已富貴而復發黃,所苦與昔正同,必不復起矣。」

竟如其言。

卒於領軍府捨,時年五十八。

高祖即日臨殯,詔曰:「思舊篤終,前王令典;追榮加等,列代通規。

散騎常侍、領軍將軍、平固縣開國侯僧珍,器思淹通,識宇詳濟,竭忠盡禮,知無不為。

與朕契闊,情兼屯泰。

大業初構,茂勳克舉。

及居禁衛,朝夕盡誠。

方參任台槐,式隆朝寄;奄致喪逝,傷慟於懷。

宜加優典,以隆一寵一命。

可贈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常侍、鼓吹、侯如故。

給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喪事所須,隨由備辦。

謚曰忠敬侯。」

高祖痛惜之,言為流涕。

長子峻早卒,峻子淡嗣。

陳吏部尚書姚察曰:張弘策敦厚慎密,呂僧珍恪勤匪懈,鄭紹叔忠誠亮藎,締構王業,三子皆有力焉。

僧珍之肅恭禁省,紹叔之造膝詭辭,蓋識為臣之節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梁書
卷01 武帝上卷02 武帝中卷03 武帝下卷04 簡文帝卷05 元帝卷06 敬帝列傳第一 太祖張皇后 高祖郗皇后 太宗王皇后 高祖丁貴嬪卷08 昭明太子 哀太子 愍懷太子卷09 王茂 曹景宗 柳慶遠卷10 蕭穎達 夏侯詳 蔡道恭 楊公則 鄧元起卷11 張弘策 庾域 鄭紹叔 呂僧珍卷12 柳惔弟忱 席闡文 韋睿族弟愛卷13 范雲 沈約卷14 江淹 任昉卷15 謝朏 弟子覽卷16 王亮 張稷 王瑩卷17 王珍國 馬仙玭 張齊卷18 張惠紹 馮道根 康絢 昌義之卷19 宗夬 劉坦 樂藹卷20 劉季連 陳伯之列傳第十五 王瞻 王志 王峻 王暕子卷22 太祖五王卷23 長沙嗣王業子孝儼 業弟藻 永陽嗣王伯游 衡陽嗣王元簡 桂陽卷24 蕭景弟昌 昂 昱卷25 周捨 徐勉卷26 范岫 傅昭弟映 蕭琛 陸杲卷27 陸倕 到洽 明山賓 殷鈞 陸襄列傳第二十二 裴邃兄子之高 之平 之橫 夏侯亶弟夔 魚弘附 韋放卷29 高祖三王卷30 裴子野 顧協 徐摛 鮑泉卷31 袁 昂子君正卷32 陳慶之 蘭欽卷33 王僧孺 張率 劉孝綽 王筠卷34 張緬弟纘 綰卷35 蕭子恪弟子范 子顯 子雲 子暉卷36 孔休源 江革卷37 謝舉 何敬容卷38 硃異 賀琛列傳第三十三 元法僧 元樹 元願達 王神念 楊華 羊侃子鶤 羊鴉仁列傳第三十四 司馬褧 到溉 劉顯 劉之遴弟之亨 許懋列傳第三十五 王規 劉 宗懍 王承 褚翔 蕭介從父兄洽 褚卷42 臧盾弟厥 傅岐列傳第三十七 韋粲 江子一 弟子四 子五 張嵊 沈浚 柳敬禮卷44 太宗十一王 世祖二子卷45 王僧辯列傳第四十 胡僧祐 徐文盛 杜掞兄岸 弟幼安 兄子龕 陰子春卷47 孝行卷48 儒林卷49 文學上卷50 文學下卷51 處士卷52 止足卷53 良吏卷54 諸夷列傳第四十九 豫章王綜 武陵王紀 臨賀王正德 河東王譽卷56 侯景附錄 梁書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