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
讀後感——不辭冰雪為卿熱
人們總是傾向於同情黛玉,歆羨寶釵,以為寶釵登上寶二一奶奶的寶座,便是得到一個好結果,然而好結果只不過是眾人眼中的好結果,對於寶釵自己來說,卻未必。
寶釵和黛玉究竟誰更可憐?究竟是誰真正活了一次?究竟是誰兩手空空什麼都沒有抓到?究竟是誰求而不得甚至不放縱自己去求呢?究竟是誰一直以來做的都不是她自己呢?寶釵處處避嫌疑,「因往日母親對王夫人等曾提過「金鎖是個和尚給的,等日後有玉的方可結為婚姻」等語,所以總遠著寶玉」。
在情和禮之間,她選擇了後者,但她畢竟也是一個方才及笄的少女,人非木石,豈能無情,當薛蟠說出:「你這金要揀有玉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見寶玉有那勞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動護著他。」
寶釵「氣怔了」,她反應有幾分氣忿,又有幾分委屈?有多少是封建淑女做出來的矜持姿態,又有多少是被說中心事之後的羞惱與自我保護?寶釵「到房裡整哭了一夜 」,並非真正氣忿,而是心中的委屈壓抑太久然後爆發,她哭的是想愛而不敢愛的自己。
與寶釵的想愛而不敢愛不同,黛玉還淚而生,淚盡而逝,她活得比寶釵遂心。
如果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進行自一由 選擇,那麼即使是旁人看來很痛苦的事,當事人本身也會甘之如飴。
高鶚續書中黛玉臨終時說:「寶玉,你好……」一股怨氣撲面而來,這豈是身為知己的黛玉說出的話?蘭墅讓黛玉被迫害而死,彷彿只有讓她成為受害者,才能騙取人們的眼淚和同情。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黛玉之苦是一種不怨之苦,所謂「春恨秋悲皆自惹」,曹雪芹雖然沒有寫黛玉的結局,但我寧可相信,她一直到死都是心甘情願的。
用兩個字概括黛玉對寶玉的感情——體貼,寶玉摔玉,黛玉引咎自責,便是「還淚」之始,脂評寫到:「所謂寶玉「知己」。
全用體貼工夫。」
襲人半夜要讓黛玉看通靈寶玉,黛玉說此刻夜深,明兒再看也不遲,「總是體諒,不肯多事」。
第八回寶玉在寶釵家吃酒,李嬤嬤上來阻攔,將賈政搬了出來,黛玉便斥責李嬤嬤別掃興,脂評道:「這方是阿顰真意對玉卿之文。」
即便是生氣時也留心到寶玉沒有穿青肷披風。
第二十六回寶玉忽然被襲人叫走說是去見老爺,寶玉醉醺醺地回來,襲人尚且牽腸掛肚的等著,黛玉又何嘗不是為他懸了一日的心呢。
因此才去怡紅院看他,在這種情況之下被關在門外,一片真心掏出來卻被糟蹋,怎能怪她小性。
她想找寶玉問個究竟,卻又擔心在眾人面前讓寶玉沒面子,自己受到傷害時還為寶玉著想,這才是真心對寶玉之處。
寶玉病好了是黛玉第一個念出阿彌陀佛,寶玉受笞只有黛玉哭得「氣噎喉堵」、「兩眼腫的桃兒一般」。
寶玉擔心跌壞玻璃繡球燈,黛玉道:「跌了燈值錢,跌了人值錢?」
得知寶玉「不中用了」,黛玉毫不顧惜自己,「你不用捶,你竟拿繩來勒死我是正經!」寶玉臨時抱佛腳,黛玉不動聲色地臨了厚厚一卷字跡相似的蠅頭小楷。
只因寶玉毫不自惜,黛玉才處處體貼,李代桃僵,將對方的苦楚全部攬到自己身上。
正如脂評所說:「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所以絳珠之淚,至死不幹,萬苦不怨,所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黛玉之死並非由於受害,也不關寶釵的事,而是一種自我毀滅式的犧牲與付出,若說眼淚的數量有定額,那麼還淚便是一個消耗生命的過程,黛玉幾乎是主動地自一殺性地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我們不需要為黛玉不值,她得到了寶玉的回報,寶玉贈帕的意義便是他知道黛玉的淚都是為他流的,但是最重要並非這一點,而是如脂評所說的「求仁而得仁」,用一生完成了還淚報德的志願。
這樣,先不論黛玉是否得到寶玉的愛,她首先得了她自己,成全了她生而為人的價值。
用黛玉的一句話來概括她的一生:「我為的是我的心」,而寶釵終是違心而鄉願地活著,從來也沒有得到過值得為之而生為之而死的東西。
既然如此,黛玉之死就不是一種毫無意義的付出,而是上升到了個人價值實現的高度。
求仁而得仁,用一生來完成對自一由 意志的追求。
女子往往是為自己的一顆心活著的,在愛與被愛之間,她們更注重前者,對她們來說,只有這一顆惻隱之心才是唯一真實,唯一存在的東西。
只有在愛著的時候,她們才感覺到自己真真正正活著。
而當她在別人身上獻出了她們的心血、愛,乃至生命時,她才真正實現了她自己。
分類:四大文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