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話》孫策欲襲許:注引《江表傳》,則謂「策前西征,陳登陰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史話》孫策欲襲許

三國史話

孫策欲襲許

之說,見於《三國·魏志·武帝紀》,又見於《吳志·策傳》,《策傳》且謂欲襲許迎漢帝。

注引《江表傳》,則謂「策前西征,陳登陰遣間使,以印綬與嚴白虎餘黨,圖為後禍,以報陳瑀見破之辱(登,瑀從兄子)。

策歸復討登軍到丹徒,須待運糧,見殺」,《九州春秋》及《傅子》又謂「策聞曹公將征柳城,而欲襲許」,異說紛如。

夫策見殺在建安五年,而柳城之役在十二年。

《九州春秋》及《傅子》之謬,不待辨矣。

孫盛《異同評》謂:「策雖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黃祖乘其上流,陳登間其心腹,且深險強宗,未盡歸服,曹、袁虎爭,勢傾山海,策豈暇遠師汝、穎,而遷帝於吳、越哉?」

又謂「紹以建安五年至黎陽,策以四月遇害。

而《志》雲策聞曹公與紹相距於官渡,謬矣。

伐登之言,為有證也」。

其說是也。

而裴松之謂:「黃祖始被策破,魂氣未反,劉表君臣本無兼併之志……於時強宗驍帥,祖郎、嚴虎之徒,禽滅已盡,所餘山越,蓋何足慮。

若使策志獲從,大權在手,淮、泗之間,所在皆可都,何必畢志江外,遷帝於揚、越哉?」

又致「武帝建安四年已出屯官渡,乃策未死之前,久與袁紹交兵」,因謂策之此舉,理應先圖陳登,而不止於登,《國志》所云不謬,則誤矣。

劉表、黃祖,庸或不能為策患,江南之強宗驍帥,則雖處深險之區,實為心腹之疾,策雖輕狡,豈容一無顧慮,即謂其不足為患?抑策並不知慮此。

然以策之眾,豈足與中國爭衡,即謂袁、曹相持,如鷸蚌兩不得解,策欲襲許,亦未有濟,況徒偏師相接乎?淮、泗之間,豈足自立?策之眾,視陶謙、袁術、劉備、呂布何如?若更遠都江表,則義帝之居郴耳,豈足有濟。

況漢至獻帝之世,威靈久替,扶之豈足有濟?曹公之克成大業,乃由其能嚴令行,用兵如神,非真天子之虛名也。

不然,因獻帝而臣伏於操者何人哉?以曹公之明,挾獻帝而猶無所用,而況於策乎?況以策之輕狡,又豈足以知此乎?

《吳志·呂范傳》云:「下邳陳瑀自號吳郡太守,住海西,與強族嚴白虎交通。

策自將討虎,別遣范與徐逸攻瑀於海西,梟其大將陳牧。」

而《孫策傳》注引《江表傳》謂:建安二年,詔「以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

又詔與領徐州牧溫侯布,及行吳郡太守安東將軍陳瑀,共討袁術。

則璃行吳郡太守,乃朝命,非自號也。

傳又言,「是時陳瑀屯海西,策奉詔治嚴,當與布、瑀參同形勢。

行到錢塘,瑀陰圖襲策,遣都尉萬演等密渡江,使持印傳三十餘紐與賊丹楊、宣城、涇、陵陽、始安、黟、歙諸險縣大帥祖郎、焦已,及吳郡烏程嚴白虎等,使為內應,伺策軍發,欲攻取諸郡。

策覺之,遣呂范、徐逸攻瑀於海西,大破瑀,獲其吏士妻子四千人。」

案:策之渡江,本為袁術,漢朝命吏,如劉繇、王朗、華歆等,無不為其所逐。

是時雖有與呂布、陳瑀同討袁術之命,特權宜用之,非信其心也。

有隙可乘,加以誅翦,夫固事理所宜。

《呂范傳》注引《九州春秋》曰:「初平三年,揚州刺史陳禕死,袁術使瑀領揚州牧。

後術為曹公所敗於封丘,南人叛瑀,瑀拒之。

術走陰陵,好辭以下瑀,瑀不知權,而又怯,不即攻術。

術於淮北集兵向壽春,瑀懼,使其弟公琰請和於術。

術執之而進,瑀走歸下邳。」

然則瑀實乃心王室者。

陳登之結白虎餘黨,蓋亦欲繼其從父之志,戡翦亂人,非徒為雪家門之恥也。

《張邈傳》注引《九州春秋》言:登甚得江淮間歡心,有吞滅江南之志,孫策遣軍攻登,再敗,而遷為東城太守。

孫權遂跨有江外。

太祖每臨大江而歎,恨不早用陳元龍計,而令封豕養其爪牙。

則登之才,蓋非劉繇、王朗等比,而任之不專,致使大功不竟,輕狡之子,坐據江外數十年,豈不惜哉。

分類:四大文學名著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史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