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話》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此時益州還在劉璋手裡,長江流域就全無北兵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史話》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

三國史話

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

赤壁一戰,把曹兵打得連江陵都放棄了。

此時益州還在劉璋手裡,長江流域就全無北兵的蹤跡;曹操要再圖進取,其勢並不容易;所以說經過這一戰,而南北分立的形勢以成。

然而要說三分鼎足,還早呢,因為劉備的地盤太小了。

俗話有借荊州之說,說荊州是孫權的,後來借給劉備,這話是胡說的。

荊州怎得是孫權的?後漢的荊州,東境到江夏郡為止,孫權直到赤壁之戰這一年,才打破黃祖,還沒有能據有其地,不過擄掠了些人民回去,做江夏太守的,依然是劉琦,怎能說荊州是孫權的呢?按照封建時代的習慣,誰用實力據有土地,就算是誰的,可以父子相傳。

如此,荊州該是劉琦的。

所以赤壁戰後,劉備便表薦劉琦做荊州刺史。

但是話雖這樣說,實際上能據有其地,還是要靠實力的。

劉琦荊州刺史的名義,孫權雖不便否認,然而南郡是周瑜打下來的,還會將兵退出交給劉琦麼?況且劉琦也不久就死了。

事實上,當時長江從南郡以下,都給孫權的軍隊佔據了。

劉備則屯兵公安縣,向現在湖南境內發展,把這些地方都打下來了。

然而地方畢竟太小,而且湖南在漢時還未甚開發,是不夠做一個地盤的。

大家都知道在諸葛亮未出茅廬時,就有所謂隆中(在湖北襄陽縣西,據說是諸葛亮隱居之處)之對,他的意思是:(一)曹操不可與爭鋒;(二)孫權可以聯合而不可以吞併;(三)只有荊州和益州是可以取為地盤的;(四)如其取得了,到天下有事的時候,派一員上將,從襄陽出南陽一路以攻洛陽,而劉備自己帶著益州的兵,去攻關中,如此,就「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了。

這一篇話,近來讀史的人因為它和後來的事實太相像了,疑心它是假的。

確實,三國時代所謂謀臣的話,靠不住的太多了。

這一篇話,我倒以為無甚可疑的。

因為這是當時的大勢如此,不容說諸葛亮見不到。

但是荊州從襄陽以北的一部分,還在曹操手裡。

沿江一帶的要地,又大半給孫權佔去了。

劉備在此時,只有覬覦著益州,然而益州是個天險之地,劉璋雖說無用,打進去也不容易。

所以劉備在此時,還是侷促不能發展。

孫權一方面,卻打什麼主意呢?其中才雄心狠的,第一個要推周瑜。

他的第一條主意,是趁劉備到現在的鎮江去見孫權的時候,把他軟禁起來,而把關羽、張飛等分開了,使他們不能聯合,而在周瑜指揮之下,去和曹操作戰。

他這條主意,利害是利害的了。

然而劉備被軟禁之後,關羽、張飛等能否聽周瑜的調度,卻是一個大問題。

軍隊是有系統的,尤其是封建時代的武人,全是效忠於主將的,是個對人關係。

只要看曹操極其厚待關羽,而關羽還要逃歸劉備,就可知道。

呂布投奔劉備,劉備投奔曹操。

在當時,劉備和曹操何難把他的敵人殺掉?不過因他們手下都是有人馬的,一者未免心存利用,二者殺掉了一個人,他手下的還是要和自己反對的,剿撫兩難,所以不得不敷衍、隱忍罷了。

倘使當時竟把劉備軟禁起來,關羽、張飛等怕不但不肯聽周瑜的指揮,還會和他爭鬥起來,斗而不勝,便降附曹操,圖報故主之仇,也是可能的。

所以周瑜這條主意,太狠而不可行。

他第二條主意,便是合孫權的堂房弟兄孫瑜(孫靜的兒子。

孫靜是孫堅最小的兄弟)去攻益州。

攻取益州之後,留孫瑜守其地,而他自己回來和孫權共鎮襄陽,以圖北方。

這條主意,卻比較穩健了,至多攻益州無成,損失些兵馬而已,所以孫權聽了他。

周瑜就回江陵治兵,不想走到半路上病死了。

孫權用魯肅代他,帶兵駐紮在陸口(現在的陸溪口,在湖北嘉魚縣西南)。

這是建安十五年的事。

周瑜是個極端鋒銳的人,魯肅卻穩重了,他是始終主張聯合劉備以抵禦曹操的,所以當他在任時,孫劉方面得以無事。

孫權在這時候,又打了一條主意。

派人去和劉備說:要和他共攻益州。

劉備和手下的人商量,大家都說可以許他,攻下之後,孫權終不能跨過我們的地方,去據有益州,益州便是我們的了。

有一個人,喚做殷觀,卻說:「我們合孫權去攻益州,一定要先行進兵。

倘使益州打不進去,退回來,難保孫權一方面的人不截我們的後路,這是很危險的。

不如贊成他攻益州,而說我們的地方都是新定,兵不能動,請你自己去打罷。」

如此一來,劉備倒好截孫權的兵的後路了,孫權自然也不會上當,就終於沒有動兵。

在這種情勢之下,益州本來可以偷安,不料劉璋卻自己把劉備請進去了。

你道是怎樣一回事?原來劉焉從佔據益州以來,始終和本地的人民不甚相合。

他曾殺州內的豪強十幾個人,以立威嚴。

又招致了關中和南陽一帶流亡的人民數萬家,用其人為兵,稱為東州兵,不免要欺凌本地人,所以本地的小百姓也不歸附他。

劉焉死後,他的兒子劉璋繼位,有一個將官喚做趙韙的,就舉兵造反。

幸而東州兵想到自己的地位,全是依靠劉璋的,替他出力死戰,總算把趙韙打平。

然而這樣上下離心,到底不是一回事。

外面沒有問題時,還可以苟安,有什麼變動就難了。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要去攻張魯。

這個消息傳到益州,劉璋手下的張松,就對劉璋說:「漢中是巴蜀的門戶。

倘使曹操佔據了漢中,巴蜀就都危險了。

而且蜀中諸將,像龐羲、李異等,都是靠不住的。

劉備是你的同宗,善於用兵,又和曹操是冤家,不如招致他來,使他攻取張魯,如此,曹操就不足慮了。」

劉璋頗以為然,就派一個人名喚法正的,帶著四千名兵去迎接劉備。

這時候,張魯本來不聽劉璋的命令。

劉璋之意,大概以為把漢中送給劉備,自己是不吃虧的,而劉備是不會投降曹操的,得他和自己把守北門,就可以不怕曹操了,原也不是沒有打算。

然而天下沒有好人,劉備進了益州之後能否聽自己的命令呢?這一層,劉璋卻沒有打算到。

張松、法正等都是些傾危之士,不恤賣主求榮的,就勸劉備奪取益州。

劉備聽了,正中下懷,便隨法正入川。

劉璋自到涪縣(今四川綿陽縣),和他相見。

添給他許多兵馬,還給了許多糧餉財帛,使他督率白水關(編者註:今屬四川廣元縣)的兵北攻張魯。

劉備此時,共有兵馬三萬,他卻不攻張魯,住在葭萌縣地方(在四川昭化縣東南),大施恩惠,以收人心。

當劉備和劉璋在涪縣相會時,張松、法正和劉備手下的龐統,都勸他就在會上襲取劉璋。

這樣事出倉卒,川中的軍民如何會服呢?所以劉備不聽他們。

曹操想西攻張魯,還沒有進兵,卻因此引起了韓遂、馬超等的反叛。

曹操親自西征,雖然把他打破了,然而進攻張魯之事,卻亦因此而未能實行。

到建安十七年(212)十月,曹操又自己帶兵去攻孫權。

劉備就對劉璋說:孫權差人來求救,我和他本來是互相唇齒的,不得不去救。

況且關羽正在和樂進相持,倘使不去救,關羽敗了,益州一方面也是要受到騷擾的。

張魯是只會自守,不足為慮的。

請劉璋再借一萬名兵,和軍資器械,要想東還。

劉璋給了他四千名兵,其餘的東西都減半發給。

這在劉備不過是借端需索,原未必真個東還,張松聽得,卻發急了,寫封信給劉備,說大事垂成,何可捨之而去?張松的哥哥張肅,見他如此私通外敵,怕他連累於己,便把他舉發了。

劉璋便收斬張松。

發命令給各關的守將,叫他們不得再和劉備往來。

劉備就借端裝作發怒。

龐統替他出了三條計策:上策是陰選精兵,逕襲成都。

中策是裝做真個要東行,待白水關守將楊懷、高霈來送行時,把他捉住,吞併其兵,再行進攻成都。

下策是退還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縣東北),連合荊州的兵,再打主意。

上策還是和在會所襲取劉璋一樣的,縱然解決了劉璋一個人,全川軍民不服,還是要發生問題。

看似解決得快,其實並不是真快,甚而至於枝節更多;至於下策,則竟是把入川的機會放過了;所以劉備採用了他的中策。

趁楊懷、高霈來見,把他們拘留起來,劉備進了白水關,把關中的兵都收編了,而將其家屬留作人質,進據涪縣。

劉璋派兵抵禦,都非敗即降。

劉備進圍雒縣(今四川廣漢縣),這雒縣是劉璋的兒子劉循守的,到底利害切身,守了一年,直到建安十九年(214)夏天才破,劉備就進攻成都。

劉璋自知無力抵禦,守了幾十天,就投降了。

於是劉備取得了益州,諸葛亮隆中的計劃,達到了一半。

建安十七、十八兩年,劉備和劉璋爭持,馬超也仍在關中反叛,所以曹操一方面進攻張魯之事,始終未能實現。

曹操這時候,是留夏侯淵在關中作戰的。

到建安十九年,劉備攻破了成都,夏侯淵也徹底剷除了馬超,而且連涼州都打平了。

到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就又進攻張魯。

這時候,孫權也派人去向劉備索取荊州。

荊州該屬於孫權的理由,是沒有的。

孫權的討取,大概是像近代各軍隊一般,向人要求多讓些防地給自己罷了。

劉備當時大概也借口於軍隊的給養還是不夠,就說等我得到涼州,再把荊州給你。

孫權大怒,使呂蒙進佔現在湖南的東部。

劉備入川時,諸葛亮等一大班人本來都留在荊州的。

後來劉備和劉璋翻臉,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也沿著長江,打進四川,只留關羽一個人在荊州了。

這時候,關羽也帶兵到了現在湖南的益陽,劉備則統兵五萬,從公安而下,打算和孫權方面爭執一番。

旋聽得曹操攻漢中,乃和孫權平和解決,把荊州東西劃分,從江夏向南屬孫權,從南郡向南屬劉備。

劉備一方面派關羽駐紮在江陵。

孫權一方面仍派魯肅駐紮在陸口。

江陵本是周瑜的防地,此時卻正式屬於劉備。

所以這一個分劃,劉備是佔了些便宜的。

劉備急急回川,聽說張魯已給曹操打敗了,逃向巴中(漢朝的巴郡,治今四川江北縣。

劉璋分置巴東、巴西兩郡,巴東治今奉節縣,巴西治今閬中縣)來,疾忙派人去迎接。

誰知張魯已經投降曹操了。

曹操此時,仍留夏侯淵在漢中,派張郃幫助他。

張郃便進犯巴中。

倘使巴中失守,西川和荊州的交通,豈不被曹操截斷?幸得張飛把張郃打敗,退回漢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死了,孫權派呂蒙繼任。

呂蒙的性質,是和周瑜相像的。

他主張派一支兵駐紮江陵,一支兵進駐白帝,再派一支兵沿江游弋,作為應援,而自己則進據襄陽。

如此,自然非奪取荊州不可。

孫權又和他商量:到底是奪取荊州的好,還是奪取徐州的好?他說:「徐州不難奪取,但其地系平原,利於馬隊,非用七八萬兵不能守,不如奪取荊州,全據長江,在軍隊的長技上,是利於南而不利於北的。」

孫權很以為然。

於是孫權一方面,奪取荊州的計劃已定,只是待時而動;而劉備一方面,卻沒有知道。

建安二十三年(218),劉備聽了法正的話,進兵漢中。

曹操也親自西征,到了長安。

二十四年(219),劉備在沔縣東南的定軍山,把夏侯淵擊斬。

曹操親自進兵。

劉備收兵守住險要,始終不和他交鋒。

曹操無可奈何,五月裡,只得退兵。

於是劉備又據有漢中,非常得意了。

然而荊州方面,卻就要有失意之事。

原來這時候,曹操方面,在荊州和關羽相持的是曹仁,屯兵樊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南陽守將侯音叛降關羽,曹仁回兵將他攻圍,到二十四年正月裡,把南陽攻破,把侯音殺掉了,而關羽亦於這一年進兵攻圍樊城。

七月裡,曹操派於禁去助曹仁。

八月,漢江水漲,於禁為關羽所擒。

這時候,曹操一方面兵勢頗為吃緊。

大約因一部分兵還在關中,再調救兵,倉猝不易齊集,而且不免騷擾之故。

我們試看當時曹操再派去救曹仁的徐晃,就是從關中調出來的可知。

此時北方無釁可乘,那裡就能實行諸葛亮隆中之對,荊益兩州同時並舉?劉備使關羽出兵,大概意思還是重在關中方面,使他牽制曹操的兵力的。

曹操的兵既已從漢中退出,進兵的目的可謂業已達到,即使曹操方面不再多派救兵來;孫權方面不因此而議其後;而頓兵堅城之下,也是兵家所忌,所以關羽這時候,究竟應該退兵?還是該決意攻取樊城?也是要斟酌的,而關羽執意不回,且因孫權方面更換守將,而把後方的兵調赴前線,就不能不說他勇敢有餘,謹慎不足了。

孫權一方面,既然決意奪取荊州,這時候自然是一個好機會。

於是呂蒙密啟孫權,說關羽還留著好些兵在後方,大約是防我的。

我時常多病,請詐稱有病,回建業調養,等他放心些,好把後方的兵調赴前敵。

孫權應允了他,呂蒙就回見孫權,保舉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請用他做自己的後任。

孫權也聽了他。

陸遜到任之後,寫了一封信給關羽,辭氣之間極其謙下。

關羽果然放下了心,把後方的兵逐漸調赴前線。

孫權乃親自西行,派呂蒙做前鋒,去襲取荊州。

呂蒙到了九江,把精兵都伏在船裡,裝作商船的樣子西上。

走過江邊關羽設有斥候隊的地方,把斥候兵都捆捉了。

所以孫權的兵西上,荊州不能早得消息。

然而倘使關羽的後方沒人叛變,總還有些抵抗力的。

而守江陵的糜芳,守公安的士仁(《三國誌·孫權、呂蒙傳》和楊戲《季漢輔臣贊》都作士仁,惟《關羽傳》作傅士仁,傅怕是衍字),又都和關羽不和,聽見孫權的兵來,都投降了。

於是關羽只得退兵。

呂蒙既進江陵,約束軍士,絲毫不得侵犯人民。

對於跟隨關羽出征的人的家屬,尤其保護得周到。

關羽的軍心,就因此而亂,逐漸散去。

關羽走到當陽東南的麥城,孫權派人去招降他,關羽詐稱投降,帶著十幾個人逃走,被孫權伏兵所殺。

關羽這個人,是有些本領的,我們不能因他失敗而看輕他。

何以見得他有本領呢?一者,你留心把《三國誌》看,自劉備用兵以來,不分兵則已,倘使分兵,總是自己帶一支,關羽帶一支的,可見他有獨當一面的才略。

二者,劉備從樊城逃向江陵時,是使關羽另帶一支水軍到江陵去的,後來和劉備在夏口相會。

北方人是不善水戰的,赤壁之戰,曹操尚以此致敗,而關羽一到荊州就能帶水軍,亦可見其確有本領。

至其在下邳投降曹操後,曹操待他甚厚,而他還是不忘故主;卻又不肯辜負曹操的厚意,一定要立些軍功,報答了曹操然後去,也確有封建時代武士的氣概。

後人崇拜他固然過分,我們也不能把他一筆抹殺了的。

可是他的久圍樊城,在軍略上終不能無遺憾;而《三國誌》說他「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糜芳、士仁之叛,未必不由於此,也是他的一個弱點。

關羽的敗,是劉備方面的一個致命傷。

因為失去荊州,就只剩得從益州攻關中的一路,而沒有從荊州向南陽攻洛陽的一路了。

從漢中向關中,道路是艱難的;魏國防守之力,亦得以專於一面;後來諸葛亮的屢出而無成,未必不由於此。

所以說這是劉備方面的致命傷。

這件事情,如其就事論事,關羽的剛愎而貪功,似應負其全責。

如其通觀前後,則劉備的急於併吞劉璋,實在是失敗的遠因。

倘使劉備老實一些,竟替劉璋出一把力,北攻張魯,這是易如反掌可以攻下的。

張魯既下,而馬超、韓遂等還未全敗,彼此聯合,以擾關中,曹操倒難於對付了。

劉備心計太工,不肯北攻張魯,而要反噬劉璋,以至替曹操騰出了平定關中和涼州的時間,而且仍給以削平張魯的機會。

後來雖因曹操方面實力亦不充足,仍能進取漢中,然本可聯合涼州諸將共擾關中的,卻變做獨當大敵。

於是不得不令關羽出兵以為牽制,而荊州喪失的禍根,就潛伏於此了。

不但如此,劉備猇亭之敗,其禍機實亦潛伏於此時。

為什麼呢?伐吳之役,《演義》上說劉備和關羽、張飛是結義兄弟,他的出兵,是要替義弟報仇,這固然是笑話,讀史的人說他是忿兵,也未必是真相的。

因為能做一番事業的人,意志必較堅定,理智必較細密,斷不會輕易動於感情。

況且感情必是動於當時的,時間稍久,感情就漸漸衰退,理智就漸漸清醒了。

關羽敗於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的征吳,是在章武元年(221)七月,章武元年,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距離關羽的失敗已經一年半了,還有輕動於感情之理麼?然則劉備到底為什麼要去征吳呢?我說:這個理由,是和呂蒙不主張取徐州而主張取荊州一樣的。

大約自揣兵力,取中原不足,而取荊州則自以為有餘。

當時趙雲勸他,說國賊是曹丕不是孫權,伐吳之後,兵連禍結,必非一時能解,就沒有餘力再圖北方了。

這句話,劉備是不以為然的,所以不肯聽他。

而他的不以為然,並不是甘心兵連禍結,和吳人曠日持久,而是自以為厚集其力,可一舉而奪取荊州。

殊不知吳蜀的兵力,本在伯仲之間,荊州既失,斷無如此容易恢復之理。

曠日持久,就轉招致猇亭的大敗了。

然其禍根,亦因急於要取益州,以致對於荊州不能兼顧之故。

所以心計過工,有時也會成為失敗的原因的,真個閱歷多的人,倒覺得凡事還是少用機謀,依著正義而行的好了。

分類:四大文學名著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史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