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白話文》第13篇: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庸白話文》第13篇

中庸白話文

第13篇

【原文】

子曰:「道不遠人。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譯文】

孔子說:「道不會遠遠地離開人。

有人修道故作高深,使中庸之道漸漸與大家遠離,那就不能稱作修中庸之道了。

《詩經》上說:『砍樹做斧把啊,砍樹做斧把,斧把的樣子手中拿。

』拿著斧子去砍樹做斧把,準備照著舊斧把的樣子做新斧把,但是斜著眼睛看上去,斧把的樣子好像還是離得很遠。

所以,君子利用人道來治理人,別人如果有過錯,改正了也就可以了。」

【原文】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譯文】

「能夠做到忠和恕,那就離中庸之道不遠了。

凡是不願意加在自己身上的東西,由此推想到別人,也就不能強加在別人身上。」

【原文】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一胡一不慥慥爾!」

【譯文】

「君子要遵循的道有四條,我孔丘一條也沒能做到:子女應該孝敬父母,我沒能做到;臣民應該忠於國君,我沒能做到;弟弟應該尊敬哥哥,我沒能做到;朋友應該有信用,我沒能做到。

平常的道德要實行,平常的言談應謹慎,我都做得不夠圓滿,所以不敢不努力去彌補,即使有長於他人的也不敢顯露。

說話要考慮到能否做到,做事也要考慮到說過的話。

這樣的君子怎麼可能不忠厚誠實呢?」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庸白話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