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公大紅袍全傳》第二十三回 張志伯舉薦庸才:志伯奏道:「陝西一省幸賴寧安,惟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海公大紅袍全傳》第二十三回 張志伯舉薦庸才

海公大紅袍全傳

第二十三回 張志伯舉薦庸才

卻說張志伯次早入朝,朝見已畢,帝令平身,宣上殿來,慰勞畢問曰:「陝甘一帶近日如何?」

志伯奏道:「陝西一省幸賴寧安,惟涼州一度陷於鄯善之夷,彼時有窺視之心。

甘北界鄰一胡一 地,一胡一 亦圖入腳。

臣到任後,即時加巡警,嚴飭戍士,所以守禦嚴而釁無從起耳。

此乃陛下洪福,國家之幸也。」

帝喜曰:「卿可謂能理而善治者也。

今卿來京,不知守者可如卿萬一否?」

志伯奏道:「臣奉恩命之日,即在各營鎮哨內悉心遴選。

查有中營中鎮一胡一 芳,年力精壯,善得撫守之法。

且待軍士有恩,人樂為之死,臣將軍務令其暫署,候陛下簡放才幹兼優者赴任,以資彈壓。」

帝道:「此任甚重,非素諳撫治之員,不克勝任。

卿意以何人可當此職?」

志伯道:「臣觀才幹兼優者固不乏人,然非在外重鎮,即夾輔都城,恐不能移易。

臣伏見相國族弟嚴源,年富力強,諳曉治道,具有王佐之才,孫吳之略。

現為駕部郎,這人可當此任。

陛下試召之,面詢其治理之道,必有可觀。

否則臣甘受欺君之罪。」

帝曰:「卿為社稷之計,舉賢才,薦忠良,乃大臣之禮,朕甚嘉尚,何罪之有?」

遂令黃門官,持節到相府宣召嚴源,明日早朝見駕。

黃門官領旨去訖,帝即對張志伯道:「明日吉辰,即當接印任事可也。」

隨賜玉如意一枝,飛魚袋一個。

志伯山呼謝恩出朝,急忙來到相府,恰好嚴嵩正在書房用膳。

張志伯進見,嵩即請同吃。

志伯道:「飯且自吃,特為君報喜而來。」

嵩問:「有何喜事?」

志伯便將帝問彼答,現在簡放令弟源老兄,已差黃門官持節來宣,明日早朝陛見,即為大將軍的話說明。

嵩聞言反覺不悅,道:「蒙親翁美意,特為舍弟吹噓。

但舍弟自一江一 西來,諸事未諳,僕無奈以一職而羈其身。

今忽然膺此大任,只恐弗勝,誠不免畫蛇添足,似此如之奈何?」

志伯尚未及答,人報黃門官奉節至,請爺快出接旨。

嵩即穿朝服出至中堂,跪接聖旨。

黃門官口誦聖旨道:現據張志伯奏保丞相族弟嚴源,有王佐之才孫吳之略,朕甚嘉悅。

特著黃門官持簡到宣,卿宜攜弟明日早朝陛見,朕另有委請,毋延。

欽此。

嚴嵩謝恩已畢,向黃門官謝過了勞。

黃門官道:「恭喜相國,令弟今承特召,必有大缺簡放,可喜可賀!」嵩謝道:「乃尊使福庇所致。」

黃門官作別回朝復帝不提。

再說嚴嵩打發天使回宮,即來與志伯商議道:「明日舍弟入朝,只恐皇上面詢其戍守方略,舍弟如何能答對得來?怎麼是好?」

志伯道:「太師不須憂慮,可令人請令弟來此,僕自有以教之,必不致誤事的。」

隨又著人到府中,取地輿圖來,二人領命,分頭去訖。

少頃,嚴源來到。

二人相見畢,志伯便向他道喜。

源道:「何事可喜?乞即示知。」

志伯道:「二爺旋作大將軍矣,豈猶未知耶?」

遂將如何始末,備細說知。

嚴源聽了,驚呆半晌,始道:「謬承親翁大人吹噓,恐僕有負所薦,如之奈何?」

志伯道:「不妨,且坐片時,自有分曉。」

言未畢,家人取圖來到。

志伯展開懸壁上,乃是一幅地理圖,上載著陝甘兩省的山川關隘形勢以及路徑險要,一一均有註腳。

哪裡為最重要之地,何處是沖繁之區,指摘清楚,歷歷如見。

志伯道:「二爺明日到了那裡,必要先整飾哪裡,又次及哪裡。」

細細為之解說,再三指示,嚴源默記於心。

志伯又將如何答應戍守之道,復為開說。

嚴源亦細心記之。

嵩喜道:「非親翁之大教,真弄巧反拙也。」

顧謂嚴源曰:「你默記之,毋致臨時遺忘可也。」

源當面稱謝。

嵩即命人取酒共酌。

志伯辭道:「現奉聖旨,僕明日上任。

僕尚有事,只恐明日不能相從二君入朝,幸勿見怪。」

遂辭去。

嚴嵩恐源不能記憶,是夕竟不放嚴源歸,將圖形屢屢指點,復令其誦讀註腳之語,直至四更,始息片刻。

剛轉五更,兄弟雙雙抖擻朝衣,令家人提了絳籠,一徑入朝。

金雞三唱,天色漸曙,忽聞景陽鍾三響,各內侍鳴鞭靜殿,各文武分班立著。

嵩與源二人跪於階下。

少頃,御香氤氳,一派音樂,兩行宮女及許多太監擁簇著帝升殿,坐於九龍繡墩之上。

文武山呼已畢,帝令捲簾,宣嚴嵩、嚴源。

二人山呼萬歲,趨上御前,腦伏金階。

帝賜平身,二人謝恩起立於龍書案側。

帝顧嚴嵩曰:「此即你族弟耶?」

嵩奏:「乃臣弟嚴源也。」

帝隨問源道:「卿現居何職?」

嚴源伏奏道:「臣現充駕部郎之職。」

帝笑道:「志伯薦卿之才高,朕今日當展你驥足。

朕欲以卿為陝甘提督諸軍,卿料能守此否?可為朕言之。」

源頓首道:「臣乃一介庸愚,毫無知識,謬蒙張都督過譽。

臣不才,惟有竭盡忠誠,以報陛下高厚於萬一耳。

至於守撫事宜,非可以預定者,見機而行,遇時而進,撫則不失為討,討則仍復為撫。

撫討兩道,即治理之道,誠非臣所能逆料者也。」

帝聞源語,大喜道:「真將才也!大將在謀,今卿得之矣。

朕欲以全涼委卿,卿其勿負朕意。

嚴源頓首道:「臣無才無識,誠恐弗克勝任,有負陛下委託之重。」

帝道:「卿之才,朕已知之。」

即以嚴源為甘涼總督諸軍事,賜尚方劍,即日起行。

源九頓謝恩出朝。

二人好生歡喜。

少頃就有許多官員前來道喜。

此際嚴源恰如山陰道上,竟然應接不暇。

次日,趙文華即以千金為壽,另有名馬玉帶之類相送原夾註:文華可謂善於趨炎附勢者。

嗜痂逐臭,何不知恥若此!

我甚為之惜矣。

或曰:不然,公太迂腐,故有此說。

今日之做官而享富貴,非昔日之趙文華耶?只知為彼惜,我亦以公不及文華矣!可發一笑。

嚴源既受恩命,即日打點赴任。

吏部那邊,即著差人送了文札,並上諭訓旨過府。

嚴源擇吉起程,一路上的供一應迎送,所過州縣官吏,無不攢眉吞氣,儼然先日之清算張國公也。

暫且不表。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海瑞在部,不覺四年有餘,備極劬勞。

二次報功,皆被嚴嵩駁回,不許填報卓異,且每欲尋隙陷之。

只因海瑞辦事小心,又並無一些破綻,嵩故無從下手。

時張志伯在京城,恐怕海瑞見帝,即敗露其故惡,故每勸嚴嵩隱忍,總不遷其官爵,使彼不得見帝。

因為如此,瑞又在部年餘。

一日,人傳嚴嵩與弟甘涼總督嚴源常有私書來往。

嵩子世蕃,年方十五歲,終日在外嫖蕩,恃勢凌人。

昨日在於翠勾欄院飲酒,一語不合,酒後使性,竟將院娘擊死。

知縣前去相驗,拘問鄰人,方知是世蕃所為。

知縣竟不敢根究凶首,反把一屍一母扣押,令其遵依領埋。

如此肆橫,種種不法。

海瑞聽了歎道:「似此則小民受害者,恐無寧日矣!」但自己官職卑微,咫尺天顏,無由得見,心中煩悶。

值部務稍暇,乃過李純陽編修處閒話。

李翰林延至內堂,彼此談論。

說起朝中之事,海瑞慨然曰:「皇上信任嚴嵩,則社稷將見傾危矣。」

相語未畢,忽人傳李侍讀到拜。

李純陽道:「海兄且少坐片刻,待小弟陪了客來,再來敘談。」

海瑞笑道:「既有貴客至,請自便罷。」

李純陽拱一拱手,往外陪客去了。

且說海瑞獨坐無聊,遂將純陽的書籍翻閱。

看了幾本,不覺一本書內,有一小折兒夾在其中。

海瑞展開來看,卻不是別的,乃是嚴嵩的劣跡十二款。

只見上寫道:第一款:二年春三月,嵩在通政任內,窺見順城門張一敬之女美媚,以勢娶之。

其父母不允,嵩諷縣令以橫事陷一敬於獄。

嵩因娶其女為側室,阻隔其父母往來。

一敬幽死於獄,敬妻旋亦屈恨而死。

嵩恐女為父母復仇,夜縊死其女以滅口。

第二款:嵩改擢刑部尚書,凡有天下撫院所咨命盜各案,必取押咨銀若干兩,否則駁飭。

第三款:嵩在刑部尚書任內,訊一江一 南一家三命之案,凶首有財,令人賄賂嚴嵩,以白銀三千為壽。

嵩受之而反其案,使死者抱憾九泉。

五年九月事也第四款:嵩遷丞相,加太師,日益肆橫,目無君父,把持擅專,所放之官,佈滿天下。

六年五月,嵩以太保劉然不為己用,遂矯旨收之,殺於獄中。

第五款:福建閩王某,因無貢物於帝,亦無嵩賄,嵩即譖於帝前,稱閩王不貢,便有不臣之意。

閩省地接番夷,恐王為患,勸帝早除之,免滋後患。

帝乃賜閩王死。

嵩復使該地方官抄籍王家解京,以肥己囊。

第六款:嵩善窺上意,每遇帝喜,必暗奏之,彼一黨一 羽某人好,他人歹。

帝惟嵩言是信,升降不明,朝廷解體。

第七款:嵩有心固一寵一 ,欲為椒房之戚,以甥女育為己女,特請帝至府中獻弄,蠱毒君上,陷害張後以及青宮,皆廢為庶人,現今幽於長門宮。

第八款:嵩與步軍統領張志伯,結為一黨一 羽,又為兒女之親,屢屢保薦,直至封爵,出鎮大州。

今復奏帝調回,總掌九門之鑰,其居心更有不可問者。

第九款:嵩與主事趙文華友善,朝夕綢繆,欲為己用,超擢文華通政之職。

遷擢由心,目無君上。

第十款:私加官關課稅,以飽貪壑。

第十一款:放縱家人嚴二,刻薄重利放債。

第十二款:府第款式,仿照大內,而更極其新巧,僭越有罪。

海瑞看了,隨大喜道:「有對證了!」即急急的收於袖中。

正是:看明十二款,拚得一身亡。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海公大紅袍全傳
第一回 海夫人和丸畫荻第二回 張寡婦招婿酬恩第三回 喜中雀屏反悲失路第四回 圖諧鴛枕忽感居喪第五回 嚴嵩相術媚君第六回 海瑞正言服盜第七回 奸人際會風雲第八回 正士遭逢坎坷第九回 張老兒借財被騙第十回 家人見色生奸第十一回 張仇氏卻媒致訟第十二回 徐指揮守法嚴刑第十三回 三部堂同心會審第十四回 大總裁私意污文第十五回 張貴妃賣履訪恩第十六回 海剛峰窮途受敕第十七回 索賄枉誅縣令第十八回 抗權辱打旗牌第十九回 贓國公畏賢起敬第二十回 聖天子聞奏擢遷第二十一回 海瑞竭宦囊辱相第二十二回 嚴嵩獻甥女惑君第二十三回 張志伯舉薦庸才第二十四回 海主事奏陳劣跡第二十五回 青史筆而戮首第二十六回 紅袍諷以復儲第二十七回 賢皇后重慶承恩第二十八回 奸相國青宮中計第二十九回 怒杖奸臣獲罪第三十回 恩逢太子超生第三十一回 馮太監笞杖討情第三十二回 鄧郎中囹圄救餓第三十三回 赦宥脫囚簡授縣令第三十四回 訪查赴任票捕土豪第三十五回 酬禮付謀窺惡徑第三十六回 竊書失檢受奸殃第三十七回 機露陷牢冤屍求雪第三十八回 案成斬暴奉旨和番第三十九回 詐投遞入寨探情形第四十回 計燒糧逼營賜敕璽第四十一回 設毒謀私恩市刺客第四十二回 施辣手藥犯滅口供第四十三回 畏露奸邪奏離正直第四十四回 賣兇殺害被獲依投第四十五回 催貢獻折服安南第四十六回 捏本章調巡湖廣第四十七回 巡撫台獨探虎穴第四十八回 黃堂守結連賊魁第四十九回 逃性命會司審案第五十回 登武當誠意燒頭香第五十一回 小嚴賊行計盜孌童第五十二回 老國奸誣奏害皇叔第五十三回 禮聘西賓小嚴設計第五十四回 雞姦庠士太守逃官第五十五回 王太監私黨欺君第五十六回 海尚書奏閹面聖第五十七回 剛峰搜宦調任去釘第五十八回 繼盛劾奸矯詔設禍第五十九回 僕義妾貞千秋共美第六十回 臣忠士鯁萬古同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