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計遭誅 尚美人更衣侍寢:嗣用術士言,擬速建正一陽一門樓,作為厭禳。文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史演義》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計遭誅 尚美人更衣侍寢

明史演義

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計遭誅 尚美人更衣侍寢

卻說嘉靖三十六年四月間,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偶然失火,損失甚巨,世宗下詔引咎,修齋五日。

嗣用術士言,擬速建正一陽一門樓,作為厭禳。

文華職任工部,無可推諉,奈朝旨命他兩日竣工,一時倉猝,哪裡辦得成就,因此慌張起來。

當下鳩工趕築,早夜不絕,偏是光一陰一易過,倏忽間過了兩天,門樓只築成一半。

適嚴嵩入直,世宗與語道:「朕令文華督造門樓,興工兩日,只築一半,如何這般懈弛,敢是藐朕不成?」

嵩復奏道:「文華自南征以來,觸暑致疾,至今未癒,想是因此延期,並非敢違慢聖旨呢。」

也算回護文華。

世宗默然不答。

嵩退直後,即飭世蕃報知文華,令他見幾引疾,免得遭譴。

文華自然遵行,拜疏上去,當由世宗親自批答,令他回籍休養。

文華接旨,只好收拾行裝,謝別嚴府。

歐一陽一夫人,尚是憐他,命他留住數日,文華也就此留京,意中還望復職。

適世宗齋祀,停進封章,文華令蔭子懌思,文華宗憲子,各任錦衣千戶,已見上回。

請假宮中,說是送父啟程,無非望世宗再行留他。

不料有旨傳下,竟斥懌思顧家忘國,著即戍邊;文華意存嘗試,目無君上,應削職為民。

又是弄巧成拙。

文華見了此旨,不由的涕淚交流,形神俱喪,又經父子泣別,愁上加愁,沒奈何帶著家眷,僱舟南下。

他平時本有盅疾。

遇著這番挫折,正是有生以來第一種失意事,哪得不故疾復發。

一夕,忽脹悶異常,用手摩腹,撲的一聲,腹竟破裂,腸出而死。

想是中飽太多,致此孽報。

所有嬌一妻美妾,扶喪歸去,把從前富貴榮華,都付作泡影了。

且說胡宗憲聞文華罷歸,失了內援,心中未免懊悵,所應剿的海寇,雖已除了徐海、陳東諸人,尚有汪直未死,仍然縱橫海上。

宗憲與汪直,同系徽人,直為海寇,母妻未曾帶去,被拘獄中,宗憲令同鄉士卒,至徽州釋直母妻,迎至杭州,館待甚厚,且親去慰問一次,囑他母妻致書招直。

直得家書,才知家屬無恙,意頗感動。

宗憲又遣寧波諸生蔣洲往說汪直,直喟然道:「徐海、陳東、麻葉三人,統死在胡督手中,我難道也自去尋死麼?」

蔣洲道:「此言錯了。

徐海、陳東等人,與胡督並非同鄉,所以為國除害,不得不爾。

君與他同籍徽州,應有特別情誼。

現在足下寶眷,俱在杭州,一切衣食,統由胡總督發給,足下試思!若非念著鄉親,肯這般優待麼?」

直復道:「據你說來,胡督真無意害我麼?」

蔣洲道:「非但無意害君,還要替君保奏。」

直躊躇半晌,方道:「既如此,你且先去!我便率眾來降了。」

洲遂與他約期而別,返報宗憲,據事陳明!宗憲大喜,誰知待了數日,毫無影響。

巡按周斯盛,入語宗憲道:「此必汪直詐計,蔣洲被賊所給,反來誑報,也不能無罪呢。」

當下將蔣洲系獄。

洲復追述宣諭始末,並言汪直為人,粗一魯豪爽,不致無故失約,此次愆期,或為逆風所阻,亦未可知。

供簿才畢,外面有騎卒稟報,稱是:「舟山島外,有海船數艘,內有寇眾多人,頭目便是汪直,他雖說是來降,沿海將吏,因他人多滋疑,已經戒備,只稟大帥,如何處置便了。」

宗憲道:「他既願來投誠,何必疑他。」

當與周斯盛商議,仍擬遣蔣洲招直。

斯盛尚恐蔣洲難恃,請另遣別人。

宗憲乃將蔣洲還系,蔣洲系獄,由斯盛一言,蔣洲得生,亦由斯盛一言,乃知塞翁失馬,未始非福。

另遣指揮夏正,往招汪直。

直見將吏戒嚴,未免心慌,當問夏正道:「蔣先生何故不來?」

夏正道:「蔣先生適有別遣,無暇到此。」

汪直道:「胡督疑我誤期麼?我因中道遇風,舟為所損,還易他舟,所以誤期。」

夏正道:「胡督心一性一坦白,斷不致疑。」

直終未信,只遣養子王滶,隨夏正見宗憲。

宗憲問直何為未至?王滶道:「我等好意投誠,乃聞盛兵相待,莫怪令人滋疑了。」

宗憲解諭再三,王滶乃道:「汪頭目極願謁見大帥,奈被左右阻住,如蒙大帥誠意招待,可否令一貴官同去。

易我頭目上來,以便推誠相見。」

宗憲道:「這也何妨。」

仍著夏指揮同行便了。

夏正奉命,只好再與王滶同往,當由王滶留住舟中,一面請汪直登岸,去見宗憲。

宗憲居然開門相迎,直入門請罪,跪將下去。

宗憲忙親自扶起,笑說道:「彼此同鄉,不啻弟兄,何必客氣。」

遂邀他坐了客位。

直既坐定,慨然道:「大帥不記前非,招我至此,身非木石,寧有不感激隆情?此後當肅清海波,借贖前罪。」

宗憲道:「老兄敢戰有為,他日為國家出力,分土酬庸,爵位當在我輩之上。」

直大喜道:「這全仗大帥提拔呢。」

宗憲遂盛筵相待,一面令麾下發給蔬米酒肉,送與直舟,即派夏正為東道主,款待舟中一黨一目。

直此時已喜出望外,感激十分,筵宴既罷,留直住居客館,命文牘員繕好奏疏,請赦汪直前罪,即日拜發出去。

過了數天,復旨已到,由宗憲展開恭讀,不禁皺起眉來,原來復旨所稱:「汪直系海上元兇,萬難肆赦,即命就地正法」云云。

宗憲一想:「這事如何了得,但朝旨難違,只好將直梟首,夏指揮的生死,當然不能兼顧了。」

隨即不動聲色,即日置酒,邀汪直入飲。

酒至數巡,宗憲拱手道:「我一日前保奏足下,今日朝旨已轉,足下當高昇了。」

直才說了「感謝」二字,但見兩旁的便門齊辟,擁出無數持刀佩劍的甲士,站立左右,汪直甚為驚異。

宗憲高聲語直道:「請足下跪聽朝旨。」

直無奈離座,當由宗憲上立,直跪在下面,宗憲依旨朗讀,念到「就地正法」四字,即有甲士上前,竟將直捆一綁起來。

直厲聲道:「胡宗憲!胡宗憲!我原說你靠不住,不料又墮你計,你真刁狡得很!」罵亦無益。

宗憲道:「這恰要你原諒,奏稿具在,不妨檢與你看。」

直恨恨道:「還要看什麼奏稿,總之要我死罷了。」

宗憲也不與多辯,當命刀斧手百名,將汪直推出轅門,號炮一聲,直首落地。

這信傳到直舟,那班殺人不眨眼的一黨一目,個個氣沖牛斗,立把夏正拿下,你一刀,我一劍,剁作肉泥,無端為汪直償命,這是宗憲誤人處。

當即揚帆自去。

一黨一眾尚有三千人,仍然聯絡倭寇,到處流劫,宗憲也不去追擊。

夏正死不瞑目。

竟奏稱巨憝就誅,蕩平海寇等語。

世宗大悅,封宗憲為太子太保,余皆遷賞有差,這且慢表。

且說世宗聞外寇漸平,正好專心齋醮,且云:「叛惡就擒,統是鬼神有靈,隱降誅殛。」

因此歸功陶仲文,加封為恭誠伯。

惟紫府宣忠高士段朝用,偽謀被洩,下獄誅死。

朝用由郭勳進身,勳已早死,朝用何能長生?一面命翰林院侍讀嚴訥,修撰李春芳等,並為翰林學士,入直西內,代撰青詞。

內外臣工,統是揣摩迎一合,一陰一圖邀一寵一。

徽王載壟,系英宗第九子見沛曾孫,承襲祖蔭,嗣封鈞州。

他父厚爝,素與陶仲文結交,仲文稱他忠敬奉道,得封真一人,頒給金印。

藩王加封真一人,古今罕聞。

厚爝死後,載壟嗣爵,奉道貢媚,世宗仍命佩真一人印。

時有南一陽一方士梁高輔,年逾八十,鬚眉皓白,兩手指甲,各長五六寸,自言能導引服食,吐故納新。

載壟遂請他入邸,虔求指教。

高輔慨然應允,除面授吐導外,再替他修合妙藥。

看官!你道他藥中用著何物?據《明史雜聞》上記及,是用童女七七四十九人,第一次天癸,露曬多年,一精一心煉製,然後可服。

服食後,便有一種奇效,一夕可御十女,恣戰不疲,並云:「可長生不死,與地仙無異。」

原來是一種春一藥。

載壟依法服食,即與妃嬪等實地試驗,果然忍久耐戰,與前此大不相同。

他恰不敢蔽賢,遂通書仲文,請為高輔介紹,薦奉世宗,世宗年已五十,一精一力浸衰,後宮嬪御,尚有數十,靠了一個老頭兒,哪裡能遍承雨露,免不得背地怨言,世宗也自覺抱歉,就使微有所聞,也只好含忍過去。

此次由仲文薦入高輔,傳授嬰兒奼女的奇術,並彭祖、容成的遺方,一經服習,居然與壯年一般,每夕能御數妃,喜得世宗欣幸過望,立授高輔為通妙散人,且因載壟薦賢有功,加封為忠孝真一人。

載壟益自恣肆,擅壞民屋,作台榭苑囿,杖殺諫官王章,又微服遊玩揚州,被巡兵拘住,羈留三月,潛行脫歸,暗中卻貽書高輔,托詞借貸,私索賄賂,高輔擱置不報。

載壟待了多日,未得復音,再擬發書詰責,湊巧高輔有信寄到,總道是有求即應,惠我好音,誰知展書一瞧,並沒有什麼財帛,載在書中,只說是皇上需藥,一時不及提煉,憶尊處尚有餘藥,特遣人走取云云。

那時載壟不禁大憤,勃然說道:「兀那負心人,不有本藩,何有今日?我欲求他,他絕不提起,他欲求我,我還要答應他麼?」

當下復絕來使,只說是存藥已罄,無從應命。

來使去後,恰著人繼藥入京,給與陶仲文,托他權詞入獻。

你不送去也罷了,偏要多一周折,真是弄巧反拙了。

高輔聞知此事,很是忿恨,便入奏世宗,把載壟在邸不法事,和盤說出。

未免負心。

世宗即隱遣中官密訪,至中官還奏,所有高輔奏請的事情,語語是實。

並說載壟詐稱張世德,自往南京,強購民女等因,於是世宗震怒,奪去載壟的真一人印。

陶仲文雖一愛一載壟,也不敢代為辯護。

冤冤相湊,有南中民人耿安,叩閽訴冤,告稱載壟奪女事,安知非梁高輔主使。

當下遣官按治,復得實據,獄成具奏。

有詔廢載壟為庶人,幽錮鳳一陽一。

載壟悔恨交迫,竟爾投繯自盡,妃妾等亦皆從死,想是房術的感念。

子女被徙開封,徽王宗祀,從此中絕了。

載壟既死,世宗益一寵一信梁高輔。

高輔為帝合藥,格外忠勤,且選女八歲至十四歲的凡三百人,入宮豢養,待他天癸一至,即取作藥水,合入藥中。

由高輔取一美名,叫作先天丹鉛。

嗣又選入十歲左右的女子,共一百六十人,大約也是前次的命意。

這四五百童女,閒居無事,或充醮壇役使,或司西內供奉。

內中有個姓尚的女子,年僅十三,秀外慧中,選值西內,一夕黃昏,世宗坐誦經偈,運手擊磬,忽覺睏倦起來,打了一個磕睡,把擊磬的槌,誤敲他處,諸侍女統低頭站著,不及瞧見,就使瞧著了他,也不敢發聲。

獨尚女失聲大笑,這一笑驚動天顏,不禁張目四顧,眼光所射,正注到尚女面上,梨渦半暈,尚帶笑痕,本擬疾聲呵叱,偏被她一種憨態,映入眼波,不知不覺的消了怒氣,仍然回首看經。

可奈情魔一擾,心中竟忐忑不定,只瞳神兒也不由自主,只想去顧尚女。

尚女先帶笑靨,後帶怯容,嗣又俯首弄帶,越顯出一副嬌癡情狀。

燈光下看美人,愈形其美。

世宗越瞧越一愛一,越一愛一越憐,那時還有甚麼心思唸經?竟信口叫她過來,一面令各侍女退出。

各侍女奉旨退班,多半為尚女捏一把汗,偏這世宗叫過尚女,略問她履歷數語,便擲去磬棰,順手牽住尚女,令坐膝上。

尚女不敢遽就,又不敢竟卻,誰意世宗竟攏她笑靨,硬與她親一個吻。

想是甘美異常,比天癸還要可口。

尚女急擺脫帝手,立起身來,世宗豈肯放過,復將她纖腕攜住,扯入內寢。

當下服了仙藥,霎時間熱氣滿腹,一陽一道勃興,看官!你想此時的尚女,還從哪裡逃避?只好聽世宗脫一衣解一帶,同上一陽一台;但嫩蕊微苞,遽被搗破,這尚女如何禁當得起?既不敢啼,又不敢叫,沒奈何囓齒忍受。

此時恐笑不出來。

世宗亦格外一愛一憐,留些不盡的餘地,偏是藥一性一已發,欲罷不能,一時間狂蕩起來,尚女無法可施,只得在枕畔哀求。

畢竟皇恩隆重,不為已甚,勉強停住雲雨,著衣下一床一,出令內侍宣召莊妃。

莊妃事在此處插一入,銷納無痕。

莊妃姓王,從丹徒徙居金陵,由南都官吏選入,初未得一寵一,寂寞深宮,未免傷懷。

她卻幼慧能詩,吟成宮詞數律,借遣愁衷。

適被世宗聞知,因才憐色,遂召入御寢,春宵一度,其樂融融,遂冊為莊妃。

嗣加封貴妃,主仁壽宮事。

先是方後崩後,應五十九回。

正宮虛位,世宗屬意莊妃,陶仲文窺知上意,暗向莊妃索賂,當為援助。

偏偏莊妃不與,仲文因此懷恨,遂上言帝命只可特尊,不應他人敵體。

世宗本信重仲文,況連立三後,依然中絕,想是命數使然,不便強為,遂將立後事擱起不提。

惟一寵一愛一莊妃,不讓中宮,此番宣召,實是令她瓜代的意思。

待至莊妃召至,尚女已起身別去,世宗也不遑與莊妃談論,便令她卸妝侍寢,續夢高唐。

莊妃年逾花信,正是婪尾春風,天子多情,佳人擅一寵一,恰似一對好鳳凰,演出兩度風一流事,這且不必瑣述。

已不免瑣述了。

越兩宿,世宗復召幸尚女,尚女還是心驚,推了片時,無法違旨,只好再去領賜。

不意此夕承歡,迥殊前夕,始尚不免驚惶,後竟覺得暢快,一宵歡一愛一,筆難盡描。

世宗稱她為尚美人,後復冊封壽妃。

又要大笑了。

正在老夫少妻,如膠如漆的時候,忽有一內監趨入,呈上一幅羅巾,巾上有無數血痕,由世宗模模糊糊的,細覽一番,方辨出一首七言的律句來。

其詩道:

悶倚雕欄強笑歌,嬌姿無力怯宮羅。

欲將舊恨題紅葉,只恐新愁上翠蛾。

雨過玉階天色淨,風吹金鎖夜涼多。

從來不識君王面,棄置其如薄命何?

世宗閱罷,不禁流下淚來,究竟此詩為誰氏所作,且看下回表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揭史綱開宗明義 困涸轍避難為僧第二回 投軍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義拯主帥第三回 攻城掠地迭遇奇材 獻幣釋嫌全資賢婦第四回 登雉堞語驚張天祐 探虎穴約會孫德崖第五回 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將軍力拔採石第六回 取集慶朱公開府 陷常州徐帥立功第七回 朱亮祖戰敗遭擒 張士德縶歸絕粒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沒 略東浙胡大海薦賢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第十回 救安豐護歸小明王 援南昌大戰偽漢主第十一回 鄱陽湖友諒亡身 應天府吳王即位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師東下 失平江闔室自焚第十三回 檄北方徐元帥進兵 下南閩陳平章死節第十四回 四海歸心誕登帝位 三軍效命直搗元都第十五回 襲太原元擴廓中計 略臨洮李思齊出降第十六回 納降誅叛西徼揚威 逐梟擒雛南京獻俘第十七回 降夏主蕩平巴蜀 擊元將轉戰朔方第十八回 下征書高人抗志 洩逆謀奸相伏誅第十九回 定雲南沐英留鎮 征漠北藍玉報功第二十回 鳳微德杳再喪儲君 鳥盡弓藏迭興黨獄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第二十四回 往復貽書囚使激怒 倉皇挽粟遇伏失糧第二十五回 越長江燕王入京 出鬼門建文遜國第二十六回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第二十九回 徙樂安皇子得罪 鬧蒲台妖婦揭竿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逆高煦成擒第三十二回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第三十四回 王驥討平麓川蠻 英宗敗陷土木堡第三十五回 誅黨奸景帝登極 卻強敵于謙奏功第三十六回 議和餞別上皇還都 希旨陳詞東宮易位第三十七回 拒忠諫詔獄濫刑 定密謀奪門復辟第三十八回 於少保沈冤東市 徐有貞充戍南方第三十九回 發逆謀曹石覆宗 上徽號李彭抗議第四十回 萬貞兒怙權傾正後 紀淑妃誕子匿深宮第四十一回 白圭討平鄖陽盜 韓雍攻破籐峽第四十二回 樹威權汪直竊兵柄 善譎諫阿丑悟君心第四十三回 悼貴妃促疾亡身 審聶女秉公遭譴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第四十五回 劉太監榜斥群賢 張吏部強奪彼美第四十六回 入檻車叛藩中計 縛菜廠逆閹伏辜第四十七回 河北盜橫行畿輔 山東賊畢命狼山第四十八回 經略西番鎮臣得罪 承恩北闕義兒導淫第四十九回 幸邊塞走馬看花 入酒肆游龍戲鳳第五十回 覓佳麗幸逢歌婦 罪直諫杖斃言官第五十一回 豢群盜寧藩謀叛 謝盛宴撫使被戕第五十二回 守安慶仗劍戮叛奴 下南昌發兵征首逆第五十三回 伍文定縱火擒國賊 王守仁押俘至杭州第五十四回 教場校射技擅穿楊 古沼觀漁險遭滅頂第五十五回 返豹房武宗晏駕 祭獸吻江彬遭囚第五十六回 議典禮廷臣聚訟 建齋醮方士盈壇第五十七回 伏朝門觸怒世宗 討田州誘誅岑猛第五十八回 胡世寧創議棄邊陲 邵元節祈嗣邀殊寵第五十九回 繞法壇迓來仙鶴 毀行宮力救真龍第六十回 遘宮變妃嬪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第六十一回 復河套將相蒙冤 擾都門胡虜縱火第六十二回 追狡寇庸帥敗還 開馬市藎臣極諫第六十三回 罪仇鸞剖棺正法 劾嚴嵩拚死留名第六十四回 卻外寇奸黨冒功 媚乾娘義兒邀寵第六十五回 胡宗憲用謀賺海盜 趙文華弄巧忤權奸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計遭誅 尚美人更衣侍寢第六十七回 海剛峰剛方絕俗 鄒應龍應夢劾奸第六十八回 權門勢倒禍及兒曹 王府銀歸途逢暴客第六十九回 破奸謀嚴世蕃伏法 剿宿寇戚繼光衝鋒第七十回 誤服丹鉛病歸冥菉 脫身羈紲悵斷鼎湖第七十一回 王總督招納降番 馮中官訴逐首輔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闖入深宮 賢法司力翻成案第七十三回 奪親情相臣嫉諫 規主闕母教流芳第七十四回 王宮人喜中生子 張宰輔身後籍家第七十五回 侍母膳奉教立儲 惑妃言誓神緘約第七十六回 據鎮城哱氏倡亂 用說客叛黨駢誅第七十七回 救藩封猛攻平壤 破和議再戰島山第七十八回 虎將征蠻破巢誅逆 蠹魚食字決策建儲第七十九回 獲妖書沈一貫生風 遣福王葉向高主議第八十回 審張差宮中析疑案 任楊鎬塞外覆全軍第八十一回 聯翠袖相約乞榮封 服紅丸即夕傾大命第八十二回 選侍移宮詔宣舊惡 庸醫懸案彈及輔臣第八十三回 大吃醋兩魏爭風 真奇冤數妃畢命第八十四回 王化貞失守廣寧堡 朱燮元巧擊呂公車第八十五回 新撫赴援孤城卻敵 叛徒歸命首逆伏誅第八十六回 趙中丞蕩平妖寇 楊都諫糾劾權閹第八十七回 魏忠賢喜得點將錄 許顯純濫用非法刑第八十八回 興黨獄緹騎被傷 媚奸璫生祠迭建第八十九回 排後族魏閹謀逆 承兄位信邸登基第九十回 懲淫惡闔家駢戮 受招撫渠帥立功第九十一回 徐光啟薦用客卿 袁崇煥入援畿輔第九十二回 中敵計冤沉碧血 遇歲饑嘯聚綠林第九十三回 戰秦晉曹文詔揚威 鬧登萊孔有德亡命第九十四回 陳奇瑜得賄縱寇 秦良玉奉詔勤王第九十五回 張獻忠偽降熊文燦 楊嗣昌陷歿盧象升第九十六回 失襄陽庸帥自裁 走河南逆闖復熾第九十七回 決大河漂沒汴梁城 通內線恭進田妃舄第九十八回 擾秦楚闖王僭號 掠東西獻賊橫行第九十九回 周總兵寧武捐軀 明懷宗煤山殉國第一百回 乞外援清軍定亂 覆半壁明史收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