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段民到任,頗能實心辦事,所有冤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史演義》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

明史演義

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

卻說唐賽兒亂後,山東各司官,多以縱寇獲譴,別擢刑部郎中段民為山東左參政。

段民到任,頗能實心辦事,所有冤民,盡予寬宥,惟密飭干役,往捕賽兒。

不數日賽兒縛到,由段民親訊,她卻談笑自若,直認不諱。

段民覺有變異,命以利刃截她手足,誰知純鋼硬鐵,反不及玉一臂蓮鉤,刀鋒已缺,手足依然,不得已嚴加桎梏,把她嬌怯身軀,概用鐵索纏住,然後置入囚車,派遣得力人員,解送京師。

行到半途,天光漸黑,驀見前後左右,統是猙獰厲鬼,高可數丈,大約十圍,腰間繫著弓矢,手中執著大刀,惡狠狠的殺將過來。

看官!你想這等押解巨犯的兵役,如何抵敵?大家顧命要緊,棄了囚車,四散避開。

何不用穢一物解之。

待至厲鬼已去,返顧囚車,裡面只有一堆鐐銬,並沒有甚麼唐賽兒。

彼此瞠目許久,只好回報段民。

段民沒法,也只得據實復奏。

明廷一班官吏,方聞妖婦解京,都想前去驗視,至段民奏至,越發詫為奇事。

成祖也不加責問,但命將所拘尼媼,一律放還,這頗能知大體。

連柳升亦釋出獄中,釋放柳升未免失刑。

內外安謐,只唐賽兒究不知何處去了。

話分兩頭。

且說成祖擊敗阿嚕台,奏凱還京,越年,阿嚕台卻遣使貢馬,且奉表稱臣。

成祖以他悔罪投誠,特命戶部收受貢物,並厚犒來使,遣令去訖。

會瓦剌部酋瑪哈木,攻殺韃靼汗本雅失裡,另立答裡巴為汗,自專一政權。

阿嚕台復使人來告,成祖乃命駕北巡,親探虛實。

既至北京,復得阿嚕台表奏,略言:「瑪哈木弒主逞強,請天朝聲罪致討,臣願率所部,效力衝鋒」云云。

成祖大喜,封阿嚕台為和寧王,一面諭責瑪哈木,且征使朝貢。

瑪哈木竟不受命,當由成祖下詔,再行親征,仍帶了柳升、鄭亨、陳懋、李彬等,一班宿將,浩蕩前行,太孫瞻基,亦隨駕出發。

成祖語侍臣道:「朕長孫聰明英睿,智勇過人,今肅清沙漠,使他躬歷行陣,備嘗艱苦,才知內治外攘,有許多難處呢。」

侍臣稱頌不已。

無非面諛。

是年為永樂十二年,二月間啟行,四月間至興和,五月間出塞,次楊林城,六月間到三峽口。

前鋒劉江,遇著敵騎數千名,一鼓擊退。

成祖料敵必大至,嚴陣以待。

尋獲間諜數名,問明詳細。

得悉瑪哈木離此不遠,索一性一兼程前進:至忽蘭忽失溫地方,望見塵頭大起,有無數蒙兵踴躍而來,後面擁著麾蓋,蔽著兩人,一是韃靼汗答裡巴,一是瓦剌酋瑪哈木。

成祖登高指揮,命柳升、鄭亨等攻敵中堅,陳懋,王通攻右翼,李彬、譚青、馬聚攻左翼。

三軍奉令進攻,火器齊發,聲震天地。

瑪哈木恰也能耐,領著蒙兵,左攔右阻,并迭發強一弩一,射住明軍。

鄭亨身中流矢,負痛退還。

陳懋、王通,也被蒙兵截住,不能取勝。

李彬、譚青等與敵酣鬥,殺傷相當。

都指揮滿都,受傷過重,倒斃陣中。

成祖見各隊相持,未分勝負,遂自高阜躍下,親率鐵騎衝陣,橫掃敵軍。

柳升以下,見主上躬冒矢石,也不得不捨命爭先,大呼殺敵。

俗語說得好:「一夫拚命,萬夫莫當。」

況有數萬人努力前驅,無論甚麼強敵,總是抵擋不住。

瑪哈木敗陣而逃,部眾自然潰散。

明軍追越兩高山,直達土拉河,斬首數千級。

成祖尚欲窮追,還是皇太孫叩馬諫阻,才令班師。

窮寇勿追,皇太孫恰是有識。

還至三峰山,阿嚕台遣頭目鎖住等來朝,且言阿嚕台有疾,所以不至。

成祖好言撫一慰,並給米百石,驢百匹,羊百頭,別賜他屬部米五千石。

鎖住等拜謝而去。

成祖還京,瑪哈木也貢馬謝罪,詞極卑順。

勉效阿嚕台。

成祖又納貢館使,宥他前愆,惟瑪哈木與阿嚕台,始終不和,互相仇殺,亦互來報捷。

成祖亦利他構釁,隨意敷衍,毫不詰問。

無非欲自做漁翁。

既而瑪哈木病死,子脫歡嗣位,遣使朝貢,仍許襲爵。

獨阿嚕台生聚漸繁,兵儲漸富,居然桀驁起來,每遇明使,箕踞謾罵,有時且把明使拘留。

成祖一再馳諭,阿嚕台全然不改,反驅眾入寇邊疆。

警報屢達京師,成祖以胡人反覆,必為後患,決計遷都北京,就近控馭。

永樂十九年春間,車駕北遷,特旨大赦。

明遷北京自此始。

廷臣以遷都不便,紛紛有異言。

未幾忽發火災,把奉天、謹身、華蓋三殿,燒得牆坍壁倒,棟折榱崩,成祖未免惶悚,令群臣條奏闕失,直言無隱。

僚屬奉旨上言,多以遷都為非是。

主事蕭儀,及侍讀李時勉,語尤痛切。

成祖大怒,竟殺了蕭儀,下李時勉於獄中,並將給事柯暹,御史鄭維垣等,謫徙邊疆。

既令群臣直言,復以直言加罪,出爾反爾,殊屬不情。

一面再議北征。

兵部尚書方賓,力言糧儲支絀,未便興師,乃復召戶部尚書夏原吉,問邊儲多寡。

原吉奏稱所有邊儲,只足供戍卒,不足給大軍。

且言頻年師出無功,戎馬資儲,十喪八九,災眚間作,內外俱疲,應順時休養,保境息民為要。

即如聖躬少安,亦須調護,毋須張皇六師。

成祖聞言,為之不懌,仍令原吉往查開平糧儲。

既而刑部尚書吳中入對,大旨與方賓同,成祖怒道:「你亦學方賓麼?我將殺賓,免你傚尤。」

賓聞言大懼,竟自經死。

成祖竟命將吳中系獄,並飭錦衣衛逮原吉還京,再問親徵得失。

原吉具奏如初。

成祖益怒,亦飭令下獄。

專制一婬一威,煞是厲害。

遂命侍郎張本等,分往山東、山西、河南及應天諸府,督造糧車,發丁夫挽運,會集宣府,以次年二月為期。

光一陰一易過,倏忽新春,成祖即率軍起程,師次雞鳴山,探悉阿嚕台遠遁,諸將請率兵深入。

成祖道:「阿嚕台非有他計,譬諸貪狼,一得所欲,即行遁去,追他無益。

且俟草青馬肥,出開平,逾應昌,出其不意,直抵敵巢,然後可破一穴一犁庭了。」

前則執意親征,茲復禁止深入,總之予智自雄,不欲群臣多口。

嗣是徐徐進行,一路過去,不見有甚麼敵騎,如入無人之境。

成祖命軍士開槍獵獸,或臨場校射,賜宴作樂。

御制平戎曲,使全軍歌唱節勞。

至五月中旬,始度偏嶺,發隰寧,至西涼亭。

亭為故元往來巡幸地,故宮禾黍,野色蕭條,成祖慨然道:「元朝創築此亭,本欲子孫萬代,永遠留貽,哪裡防有今日?古人謂天命無常,總要有德的皇帝,方才保守得住。

否則萬里江山,亦化作過眼煙雲,何況區區一亭呢。」

乃下令禁止伐木。

六月出應昌,次威遠,開平探馬走報,阿嚕台進寇萬全,諸將請分兵迎擊,成祖道:「這是阿嚕台詐計,不能相信。

他恐我直搗巢一穴一,佯為出兵,牽制我師。

我若分兵往援,正中彼計。」

遂疾馳而進,敵果遁去。

成祖料敵可謂甚明。

大兵進駐沙胡原,拿住阿嚕台部屬,一一訊問。

據言:「阿嚕台聞大軍到來,惶恐已極,他母及妻,統罵阿嚕台昧良,無端負大明皇帝,所以阿嚕台窮極無奈,已盡棄家屬,及駝馬牛羊輜重,向北遠遁了。」

成祖道:「獸窮必走,也是常情,但恐他挾有詐謀,不可不防。」

嗣復獲得敵騎數人,所言悉與前符。

乃命都督朱榮、吳成等,盡收阿嚕台所棄牛羊駝馬,焚燬輜重,指日還師,乘便擊兀良哈三衛。

兀良哈三衛,即大寧屬地,自遼沈起直,至宣府,延長三千餘里,元置大寧路於此。

元得大寧,即封皇子權為寧王,另封兀良哈三衛,處置降人,以阿北失裡等為三衛都指揮同知。

成祖起兵,誘執寧王權,應二十二回。

並將寧王部屬,悉數移入北平。

兀良哈三衛,奉命惟謹,且發兵從戰,所向有功。

成祖即以大寧地盡畀兀良哈,作為犒賜。

此是東周封秦之覆轍,成祖何故蹈之。

自此遼東宣府一帶,藩籬撤去,門庭以外,就是異族。

成祖約他為外藩,平居使偵探,有急使捍衛,無如異族異心,未免攜貳。

自阿嚕台恃強抗命,遂與兀良哈三衛勾通。

三衛中朵顏衛最強,次為泰寧衛,次為福余衛,既附合阿嚕台,遂時入塞下。

成祖北征旋師,語諸將道:「阿嚕台恃兀良哈為羽翼,所以敢為悖逆,今阿嚕台遠遁,兀良哈勢孤,應移師往討,平定此寇。」

當下簡選一精一銳數萬人,分五路搗入,自率鄭亨、薛祿等,直入西路。

師次屈裂兒河,兀良哈驅眾數萬,前來抵敵,忽被陷入澤中,成祖即指揮騎兵,衝殺過去,斬首數百級。

敵自相踐踏,勢幾散亂。

成祖登高瞭望,見敵兵散而復聚,料有接應兵至,遂命吏士持神機一弩一,潛伏深林,自張左右翼出陣夾擊。

敵兵突沖左翼軍,左翼軍佯退,引敵入深林中,一聲號炮,伏兵齊發,箭如飛蝗般射去,敵遂驚潰。

左翼軍反擊敵腹,右翼軍猛攻敵背,敵兵死傷無算,追奔三十餘里,盡毀三衛巢一穴一,然後下令班師,還京受賀。

又是一番跋涉了。

次年七月,又有阿嚕台寇邊消息,成祖笑道:「去秋親征,渠意我不能復出,朕當先駐兵塞外,以逸待勞。」

即命皇太子監國,車駕擇日發京師。

三次北征。

師行月餘,進至沙城,阿嚕台屬下,知院阿失帖木兒、古納台等,率妻子來降,由成祖詳問阿嚕台情形。

阿失帖木兒稟道:「今夏阿嚕台為瓦剌所敗,部屬潰散,勢日衰微。

今聞大軍遠出,必疾走遠避,哪裡還敢南向呢?」

成祖甚喜,賜他酒食,俱授千戶。

惟大軍仍然前進,至上莊堡,由先鋒陳懋來報,說是韃靼王子也先土於,挈眷投誠。

成祖大喜,語侍臣道:「遠人來歸,應格外旌異,方便招徠。」

隨即令陳懋引見,當面獎諭,特封他為忠勇王,賜名金忠。

是時兵部尚書金忠已卒,豈成祖欲令他後繼,所以不嫌復名歟?並授他甥把罕台為都督,部屬察卜等統為都指揮,賜冠帶織金襲衣,一面下詔南旋。

此次北征最屬無謂。

越年,為永樂二十二年,即成祖皇帝末年,諜報阿嚕台復寇大同,忠勇王金忠,請成祖發兵,願為前鋒自效,於是成祖復大舉北征。

第四次了。

行抵隰寧,仍不見有敵人蹤跡,心知邊報不實,未免爽然。

會有金忠部將把裡禿,獲到敵哨,具言阿嚕台早已遠颺,現聞在答蘭納木兒河。

成祖即督軍疾趨,直達開平,遣中官伯力哥,往諭阿嚕台屬部道:「王師遠來,只罪阿嚕台一人,他無所問,倘若頭目以下,輸誠來朝,朕當優與恩賚,決不食言。」

至伯力哥還報,阿嚕台部落,亦多遠遁,無可傳命,成祖乃決計入答蘭納木兒河。

沿途見遺骸甚眾,白骨纍纍,因飭柳升督率軍士,掇拾道殣,妥為瘞埋,自製祭文,具酒漿等物,奠爵酹土,聊慰孤魂。

又進次玉沙泉,以答蘭納木兒河已近,即命前鋒金忠、陳懋等先發,自為後應。

金忠、陳懋等到了答蘭納木兒河,彌望荒蕪,不特沒有敵寨,就是車轍馬跡,也是一律漫滅,無從端倪。

大家瞭望一番,不知阿嚕台所在,只好遣人復奏。

成祖又遣張輔等窮搜山谷,就近三百里內外,沒一處不往搜尋,也只有蔓草荒煙,並不見伏兵逃騎,張輔等亦只好空手覆命。

真是彼此搗鬼。

成祖不禁詫異道:「阿嚕台那廝,究到何處去了?」

張輔奏道:「陛下必欲擒寇,願假臣一月糧,率騎深入,定不虛行。」

成祖道:「大軍出塞,人馬俱勞乏得很,北地早寒,倘遇風雪,轉恐有礙歸途,不如見可而止,再作計較。」

言未已,金忠、陳懋等亦已回營,奏稱至白邙山,仍無所遇,以攜糧已盡,不得不歸。

成祖歎息多時,便下令還京。

又是白跑一次。

道出清水源,見道旁有石崖數十丈,便命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刻石紀功,並諭道:「使萬世後知朕過此。」

不見一敵,何功可言?然自知不再到此,亡征已見。

銘功畢,成祖少有不豫,升幄憑幾而坐,顧內侍海壽問道:「計算路程,何日可到北京?」

海壽答道:「八月中即可到京。」

出塞四次,連路程都不能計,不死何待?成祖復諭楊榮道:「東宮涉歷已久,政務已熟,朕歸京後,軍國重事,當悉付裁決。

朕惟優遊暮年,享些安閒餘福罷了。」

恐老天不肯許你,奈何?楊榮聞言,免不得諛頌數語。

至雙流濼,遣禮部尚書呂震,以旋師諭皇太子,並昭告天下。

入蒼崖戌,病已甚篤,夜不安寐,偶一閉目,便見無數冤鬼,前來索命。

好殺之驗。

待至驚醒,但見侍臣列著左右,不禁唏噓道:「復原吉一愛一我!」再行至榆木川,氣息奄奄,不可救藥了。

自知不起,遂召英國公張輔入內,囑咐後命,傳位皇太子高熾,喪禮一如高皇帝遺制。

言訖,呼了幾聲痛楚,當即崩逝。

張輔與楊榮、金幼孜商議,以六師在外,不便發喪,遂熔錫為椑,載入遺骸,仍然是翠華寶蓋,擁護而行。

暗中遣少監海壽,馳赴太子,太子遣太孫奉迎,太孫至軍,始命發喪,及郊,由太子迎入仁智殿,加殮納棺,舉喪如儀。

成祖卒年六十五,尊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至嘉靖十七年,復改廟號為成祖。

太子高熾即位,以次年為洪熙元年,史稱為仁宗皇帝,小子自然沿稱仁宗了。

本回就此收場,唯有一詩詠成祖道:

閒關萬里有何求,財匱師勞命亦休。

車載沙邱遺恨在,梟雄只怕死臨頭。

欲知仁宗即位後情形,請看官再閱下回。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揭史綱開宗明義 困涸轍避難為僧第二回 投軍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義拯主帥第三回 攻城掠地迭遇奇材 獻幣釋嫌全資賢婦第四回 登雉堞語驚張天祐 探虎穴約會孫德崖第五回 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將軍力拔採石第六回 取集慶朱公開府 陷常州徐帥立功第七回 朱亮祖戰敗遭擒 張士德縶歸絕粒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沒 略東浙胡大海薦賢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第十回 救安豐護歸小明王 援南昌大戰偽漢主第十一回 鄱陽湖友諒亡身 應天府吳王即位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師東下 失平江闔室自焚第十三回 檄北方徐元帥進兵 下南閩陳平章死節第十四回 四海歸心誕登帝位 三軍效命直搗元都第十五回 襲太原元擴廓中計 略臨洮李思齊出降第十六回 納降誅叛西徼揚威 逐梟擒雛南京獻俘第十七回 降夏主蕩平巴蜀 擊元將轉戰朔方第十八回 下征書高人抗志 洩逆謀奸相伏誅第十九回 定雲南沐英留鎮 征漠北藍玉報功第二十回 鳳微德杳再喪儲君 鳥盡弓藏迭興黨獄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第二十四回 往復貽書囚使激怒 倉皇挽粟遇伏失糧第二十五回 越長江燕王入京 出鬼門建文遜國第二十六回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第二十九回 徙樂安皇子得罪 鬧蒲台妖婦揭竿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逆高煦成擒第三十二回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第三十四回 王驥討平麓川蠻 英宗敗陷土木堡第三十五回 誅黨奸景帝登極 卻強敵于謙奏功第三十六回 議和餞別上皇還都 希旨陳詞東宮易位第三十七回 拒忠諫詔獄濫刑 定密謀奪門復辟第三十八回 於少保沈冤東市 徐有貞充戍南方第三十九回 發逆謀曹石覆宗 上徽號李彭抗議第四十回 萬貞兒怙權傾正後 紀淑妃誕子匿深宮第四十一回 白圭討平鄖陽盜 韓雍攻破籐峽第四十二回 樹威權汪直竊兵柄 善譎諫阿丑悟君心第四十三回 悼貴妃促疾亡身 審聶女秉公遭譴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第四十五回 劉太監榜斥群賢 張吏部強奪彼美第四十六回 入檻車叛藩中計 縛菜廠逆閹伏辜第四十七回 河北盜橫行畿輔 山東賊畢命狼山第四十八回 經略西番鎮臣得罪 承恩北闕義兒導淫第四十九回 幸邊塞走馬看花 入酒肆游龍戲鳳第五十回 覓佳麗幸逢歌婦 罪直諫杖斃言官第五十一回 豢群盜寧藩謀叛 謝盛宴撫使被戕第五十二回 守安慶仗劍戮叛奴 下南昌發兵征首逆第五十三回 伍文定縱火擒國賊 王守仁押俘至杭州第五十四回 教場校射技擅穿楊 古沼觀漁險遭滅頂第五十五回 返豹房武宗晏駕 祭獸吻江彬遭囚第五十六回 議典禮廷臣聚訟 建齋醮方士盈壇第五十七回 伏朝門觸怒世宗 討田州誘誅岑猛第五十八回 胡世寧創議棄邊陲 邵元節祈嗣邀殊寵第五十九回 繞法壇迓來仙鶴 毀行宮力救真龍第六十回 遘宮變妃嬪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第六十一回 復河套將相蒙冤 擾都門胡虜縱火第六十二回 追狡寇庸帥敗還 開馬市藎臣極諫第六十三回 罪仇鸞剖棺正法 劾嚴嵩拚死留名第六十四回 卻外寇奸黨冒功 媚乾娘義兒邀寵第六十五回 胡宗憲用謀賺海盜 趙文華弄巧忤權奸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計遭誅 尚美人更衣侍寢第六十七回 海剛峰剛方絕俗 鄒應龍應夢劾奸第六十八回 權門勢倒禍及兒曹 王府銀歸途逢暴客第六十九回 破奸謀嚴世蕃伏法 剿宿寇戚繼光衝鋒第七十回 誤服丹鉛病歸冥菉 脫身羈紲悵斷鼎湖第七十一回 王總督招納降番 馮中官訴逐首輔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闖入深宮 賢法司力翻成案第七十三回 奪親情相臣嫉諫 規主闕母教流芳第七十四回 王宮人喜中生子 張宰輔身後籍家第七十五回 侍母膳奉教立儲 惑妃言誓神緘約第七十六回 據鎮城哱氏倡亂 用說客叛黨駢誅第七十七回 救藩封猛攻平壤 破和議再戰島山第七十八回 虎將征蠻破巢誅逆 蠹魚食字決策建儲第七十九回 獲妖書沈一貫生風 遣福王葉向高主議第八十回 審張差宮中析疑案 任楊鎬塞外覆全軍第八十一回 聯翠袖相約乞榮封 服紅丸即夕傾大命第八十二回 選侍移宮詔宣舊惡 庸醫懸案彈及輔臣第八十三回 大吃醋兩魏爭風 真奇冤數妃畢命第八十四回 王化貞失守廣寧堡 朱燮元巧擊呂公車第八十五回 新撫赴援孤城卻敵 叛徒歸命首逆伏誅第八十六回 趙中丞蕩平妖寇 楊都諫糾劾權閹第八十七回 魏忠賢喜得點將錄 許顯純濫用非法刑第八十八回 興黨獄緹騎被傷 媚奸璫生祠迭建第八十九回 排後族魏閹謀逆 承兄位信邸登基第九十回 懲淫惡闔家駢戮 受招撫渠帥立功第九十一回 徐光啟薦用客卿 袁崇煥入援畿輔第九十二回 中敵計冤沉碧血 遇歲饑嘯聚綠林第九十三回 戰秦晉曹文詔揚威 鬧登萊孔有德亡命第九十四回 陳奇瑜得賄縱寇 秦良玉奉詔勤王第九十五回 張獻忠偽降熊文燦 楊嗣昌陷歿盧象升第九十六回 失襄陽庸帥自裁 走河南逆闖復熾第九十七回 決大河漂沒汴梁城 通內線恭進田妃舄第九十八回 擾秦楚闖王僭號 掠東西獻賊橫行第九十九回 周總兵寧武捐軀 明懷宗煤山殉國第一百回 乞外援清軍定亂 覆半壁明史收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