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朱能到了龍州,得病身亡,有旨以張輔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史演義》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

明史演義

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

卻說成國公朱能,受命為征夷大將軍,統師南行,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張輔為副,以下共有二十五將軍,及兵士八十萬,分道並進,一軍出廣西,一軍出雲南。

朱能到了龍州,得病身亡,有旨以張輔升任。

輔自廣西出兵,進破隘留、雞陵二關,南抵芹站,搜捕伏兵,造橋濟師。

沐晟亦由蒙自進軍,拔木通道,斬關奪隘,立營白鶴江,遣使至張輔軍,約期相會。

胡聞明軍入境,派兵四駐,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川,樹柵築寨,綿長九百里。

且沿江置樁,盡取一柄一中舟艦,排列樁內,所有江口,概置橫木,嚴防攻擊。

張輔入次富良江,命驍將朱榮,往嘉林江口,擊破敵兵,再進至多邦隘。

沐晟亦沿洮江北岸,與多邦隘對壘,兩軍南北列峙,互為聲援。

多邦隘已設土城。

很是高峻,城下設有重濠,濠內密置竹刺,濠外多掘坎地,守具嚴備,人馬如蟻。

張輔下令軍中道:「安南所恃,莫若此城,此城一拔,便如破竹。

大丈夫報國立功,就在今日,若能先登此城,不憚重賞。」

從張輔口中述多邦隘之險要。

將士踴躍聽命。

輔復以夜為期,是夜四鼓,遣都督僉事黃中,率銳騎數千,舁著攻具,銜枚疾走,越重濠,架雲梯,緣城而上,指揮蔡福等先登,諸軍後繼,霎時間萬炬齊明,銅角競響,敵兵倉皇失措,矢石不得發,皆退走城下。

蔡福入城破扉,放入大軍,與敵兵巷戰起來。

敵驅大象出陣,盡力衝突,幾不可當,誰知張輔軍中,忽擁出無數猛獅,兩旁護著神銃,隨獅進去,接連擊射。

大象見了猛獅,立即返奔,自相蹴踏,又被一陣銃擊,害得人像並僕,血肉模糊,敵酋梁民猷、祭伯樂等,同時被殺,餘眾半死半逃,由輔軍窮追數十里,斬馘了好幾萬名。

看官聽著!這象陣是南方慣習,倒也沒甚希奇,惟張輔陣中,如何得了許多猛獅?幾令人莫名其妙。

實在大象是真的,猛獅是假的。

張輔身在軍中,早探悉城柵中間,列有象陣,暗地裡裂布繪獅,蒙在馬上,一俟象陣衝來,便將假獅突出。

究竟像是畜類,不知真假,驀見獅至,盡皆卻走。

就是蒙馬虎皮的法兒。

輔軍因獲大勝,長驅薄東西兩都。

東都即古龍編城,西都即古九真城。

張輔、沐晟至東都,一鼓即下,遣參將李彬向西都。

西都守將,亦聞風遁去。

三江州縣,次第歸降。

輔、晟兩軍,復節節進剿,連敗敵兵。

到了膠水縣悶海口,地勢溽暑,不便駐兵,敵眾卻負嵎自固,輔與晟商定秘計,佯為退師,至鹹子關,令都督柳升駐守,大軍竟退至富良江。

果然敵艦紛來,佐以步卒,水陸兵不下數萬,輔麾兵回擊,大敗敵眾,斬首無算,江水為赤。

又南追入悶海口,季犁父子,僅率數小舟,向海門涇遁去,適遇水涸,棄舟登岸,輔等率舟師追至,被膠不得前,忽天大雷雨,水漲數尺,各舟畢渡。

咸稱天助,乃飛檄柳升夾攻,水陸並進。

直至奇羅海口,由柳升部下王柴胡,擒住季犁及其子澄。

次日,土人武如卿,亦縛獻黎蒼,及蒼子芮,並蒼臣黎季等,於是安南悉平。

輔奏稱安南本中國地,陳氏子孫,已被黎氏戮盡,無一孑遺,不若改為郡縣,如中國制,或得一勞永逸云云。

成祖准奏,乃置交趾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按察司,分十七府,設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縣,衛十二,所一,市舶司一,改雞陵關為鎮彝關,以尚書黃福兼布按二司,都督呂毅為都司,黃中為副。

佈置已定,先由都督柳升,檻送黎季犁父子至闕前。

成祖御奉天門受俘,置季犁及子蒼於獄,赦澄及芮。

既而出季犁戍廣西,釋蒼居京師,封張輔為英國公,沐晟為黔國公,所有將士,封賞有差。

凱奏時,飲至受賞,成祖且親制平安南歌,作為一寵一錫,這是永樂六年春間事。

不遺年月。

孰料由春至秋,僅歷半年,安南復亂,免不得又要勞師。

夷一性一難馴。

先是明軍至安南,陳氏故官簡定出降,隨征黎氏,頗得戰功。

嗣因安南平定,不復立陳氏後,心中不服,乘間脫逃至化州,聯合群盜鄧悉等,自稱日南王,國號大越。

乘大軍北還,出攻鹹子關,扼三江府往來要道。

簡定對於陳氏,不可謂不忠,但反抗明朝,未免不度德,不量力。

諸州縣相率響應,黎氏余一黨一,亦多往附。

內有陳季擴、鄧景異等,尤稱猖獗。

交趾布政司黃福,飛奏至京,亟請增兵。

成祖立命黔國公沐晟,發兵數萬,由雲南出征。

且令兵部尚書劉俊,往贊軍事。

沐晟率軍南下,至生厥江,與簡定相遇,彼此交鋒,筒定佯敗卻走。

劉俊等驅軍追趕,不防陳季擴、鄧景異等,兩路殺出,衝動陣勢,竟致大亂。

劉俊馬躓被執,都督呂毅,及布政使參政劉昱等皆戰死。

這是狃勝而驕之故。

沐晟倉猝收軍,計已傷亡萬人,沒奈何奏報敗狀。

成祖也出了一驚,只好再請出英國公張輔,令他前往。

又命清遠侯王友為副帥,率師二十萬啟行。

這邊尚在中途,那邊情形又變,簡定為陳季擴所一逼一,將王位讓與季擴,自稱上皇。

季擴系蠻人,詭托陳氏後裔,號召全國。

蠻人有何知識,信以為真,大眾趨附,勢愈猖獗。

鄧景異恰進攻盤灘,守將徐政陣亡。

沐晟沿邊固守,專待輔軍到來。

至永樂七年秋季,輔軍方至,進薄鹹子關。

安南兵聯舟蔽江,不下千艘,輔飭各軍乘風縱火,猛燒敵艦。

敵眾驚潰,溺死無算。

生擒敵目二百餘人,獲船四百餘艘。

鄧景異等登岸狂奔,輔麾軍追殺,景異返身接仗,各用短兵相擊,又敵不過輔軍,敗投季擴。

季擴自稱陳氏後人,上書乞封,輔拒絕不受,進軍清化,季擴遠遁。

簡定遲了一步,不及遠行,但匿跡美良山中。

輔軍入山搜尋,見簡定縮做一一團一,當即牽出,送入大營。

輔遂將簡定檻送京師,至即伏法。

再進軍追陳季擴等,至凍潮州,生擒季擴一黨一羽范友、陳原卿等二千人,悉數坑死,築一屍一為京觀。

會有朝使馳至,召輔還京,留沐晟鎮守。

輔引軍自歸,晟復追陳季擴至靈長海口,擊敗敵眾。

季擴窮蹙,奉表乞降。

成祖以師勞日久,姑從所請,諭令季擴為交趾右布政使。

季擴一陽一為受命,一陰一仍四掠,乃復令張輔往討。

輔至安南,嚴申軍令,都督僉事黃中,違命不順,立斬以徇,眾皆股慄,相率用命。

於是與沐晟合軍,決計平寇,越月常江,渡神投海,過西心江,至一愛一子江,所有沿途敵眾,盡行掃蕩。

敵將阮師檜,以象陣來攻,輔親為前驅,連發二矢,一矢將象奴射落,再矢將象鼻射破,像驚躍四散,敵眾大愕。

前用象陣,為輔所敗,至此復用象陣,真是呆鳥。

經輔軍乘勢掩擊,頓將敵兵沖成數截,亂斫亂剁,殺得一屍一橫遍野,血流成渠。

阮師檜竄入深山,由輔率將校徒步入捕,竟得尋獲。

鄧景異也在山中,一併拿住,立刻磔死。

陳季擴出走老撾,都指揮師祐躡跡窮追,攻破老撾三關,蠻人潰散。

只剩陳季擴及妻妾數人,生縶以歸。

輔命囚解至京,雙雙斬首。

與妻妾同時伏法,可謂不願同日生,只願同日死。

自輔三下安南,三擒偽王,威震蠻服,無不畏懷。

成祖暫命留守交趾,南陲得以無事。

小子且把南方擱下,再敘及北方時事。

從前元嗣主脫古思帖木兒,為明將藍玉所破,敗走喀喇和林,應十九回。

至土拉河畔,為長子也速迭兒所弒,部眾不服,相率離散。

是時蒙古疏族帖木兒,方平定中央亞細亞,統轄西域諸汗國,略印度,破埃及,聲勢大震。

元初分封諸王,西北一帶,有察合台、窩闊台、伊兒、欽察四汗國。

窩闊台國先亡,余汗亦次第衰微。

帖木兒起自察合台國,並有各地,參閱作者《元史演義》便見詳情。

聞元嗣為明軍所一逼一,竄走一隅,不禁憤怒起來,遂招集殘元部眾,大舉東征,竟欲恢復中原,統一世界。

好大志向。

軍報直達南京,成祖忙飭西寧衛守將宋晟,統率陝甘各軍,加意守禦。

幸帖木兒在道病歿,西徼少安。

帖木兒子孫爭位,無暇及明,蒙族終致不振。

也速迭兒篡位後,國中弒戮相尋,數傳至坤帖木兒,又為臣下鬼力赤一作郭勒齊。

所弒,自去蒙古國號,別稱韃靼可汗。

元室改號韃靼,以此為始。

部民以鬼力赤並非元裔,多不從命。

元太祖弟溯只後裔阿嚕台乘間殺鬼力赤,迎立坤帖木兒弟本亞失裡為汗,自為太師,號召四方,漸臻強盛。

韃靼西邊有瓦剌部,為元臣猛可帖木兒後裔,與韃靼不睦,酋長叫作瑪哈木,成祖起兵北平,曾防瑪哈木內襲,與他通和。

及入京為帝,封瑪哈木為順寧王。

瑪哈木恃有內援,遂常與韃靼為難。

借他人以敵同族,瑪哈木也是失算。

阿嚕台往擊瓦剌,反為所敗。

成祖聞他互相仇殺,亦欲乘此機會,收服韃靼。

永樂六年,特遣降臣劉鐵木兒不花,持著璽書,並織錦文綺等物,往撫韃靼汗本雅失裡,本雅失裡不受命。

越年,又遣給事中郭驥往諭,竟為所殺。

成祖不便罷手,遂授淇國公邱福為征虜大將軍,偕王聰、火真、王忠、李遠等,統兵十萬,北征韃靼。

一面先諭瓦剌部,出兵夾攻。

瓦剌部酋瑪哈木,不待邱福兵至,已襲破韃靼都城。

本雅失裡與阿嚕台,徙居臚朐河旁。

邱福一至,探悉韃靼已敗,總道是勢窮力蹙,立可掃滅,遂率輕騎千人先行,途次遇韃靼遊兵,迎頭擊破,追殺過河,擒住敵目一人,問明本雅失裡下落。

敵目答已倉皇北走,去此不過三十里。

福大喜道:「擒賊先擒王,此行定可得手了。」

參將李遠諫道:「敵眾恐有詐謀,須偵查確實,方可進兵。

且後軍尚未到齊,姑俟大兵會集,再進未遲。」

福怒道:「你敢撓我軍心麼?敵酋在前,不擒何待?」

一聞諫言,便即動怒,活畫邱福鹵莽。

李遠又道:「將軍辭行時,皇上亦再三告誡,兵宜慎重,毋為敵紿,難道將軍忘了不成?」

借李遠口中,補出成祖囑語。

邱福愈怒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妄托天子威靈,敢來嘵舌。

軍法具在,莫怪無情。」

李遠不敢再言。

王忠復力陳不可,福仍不從,麾眾直入。

蒙兵遇著,未戰即走,誘至深林叢菁中,吹起胡哨,伏兵四起,把邱福等困住垓心,繯繞數匝。

邱福、火真、王忠等,衝突不出,先後戰歿。

李遠、王聰率五百騎突圍出走,被敵兵追至,酣戰了好幾時,亦力盡身亡。

後軍聞警趕至,又被蒙兵大殺一陣,傷斃了一大半,餘眾遁還。

成祖聞報,因邱福不聽良言,追奪封爵,下令來春親征。

轉眼間已是永樂八年,遂率師北巡,命戶部尚書夏元吉,輔皇長孫瞻基,留守北京,接運軍餉。

自領王友、柳升、何福、鄭亨、陳懋、劉才、劉榮等,督師五十萬出塞,至清水原,水一多鹹苦不可飲,人馬皆渴,成祖方以為憂。

忽西北二里許,有泉一湧一出,味甚甘冽,軍中賴以不睏。

成祖賜名神應泉。

再進至臚朐河,次蒼山峽,前鋒巡弋隊獲敵數人,箭一枝,馬四匹,料知去敵不遠,遂由成祖下令,渡河前進。

本雅失裡不敢接戰,北走斡難河。

即元太祖肇興地。

成祖飭眾奮追,至斡難河畔,追及本雅失裡,驅殺過去,大敗敵眾。

本雅失裡棄輜重牲畜,只率七騎遁去。

先是本雅失裡聞帝親征,擬與阿嚕台率眾西遁,阿嚕台不從,於是君臣離析,本雅失裡走而西,阿嚕台走而東。

成祖以本雅失裡遠遁,不欲窮追,即命移師征阿嚕台,時已盛暑,兵行沙漠,揮汗如雨,日間不便跋涉,只好乘夜東行。

既渡飛雲壑,偵悉阿嚕台住處,便遣使持敕諭降。

阿嚕台詭言遵諭,即派數騎隨使報命,自率一精一銳潛躡於後。

成祖得去使還報,即登高東望,遙見數里以外,塵土飛揚,差不多有千軍萬馬,急奔而來,不禁瞿然道:「阿嚕台既雲來降,為何帶此重兵?莫非前來襲我麼?」

處處留心,確是智囊。

亟命諸將嚴陣以待。

阿嚕台到了陣前。

果然縱兵入犯,成祖麾令奮擊,銃、矢齊發,射中阿嚕台馬首,阿嚕台翻落馬下,至部兵扶起阿嚕台,眾已大亂,阿嚕台料知不支,易馬返奔,被明軍追殺過去,好似風掃落葉,頃刻而盡。

成祖以天氣過熱,收軍還營,休養一日,即命班師。

阿嚕台聞大軍退去,又派殘騎尾行,成祖正防他來襲,沿途設伏,佯令數人滿載輜重,在後尾隨。

蒙騎貪掠貨物,競來爭奪,猝遇伏發,四面圍攻,殺得一騎不留,乃安安穩穩的奏凱而回。

還次擒狐山,勒石銘功,有「瀚海為鐔,天山為鍔,一掃風塵,永清朔漠」十六字。

再還次清流泉,有「於鑠六師,禁暴止侮,山高水清,永彰我武」十六字。

至七月中旬,始至北京,御奉天殿,大受朝賀,論功行賞有差。

諸將方共慶功成,不意都御史陳瑛,竟劾奏寧遠侯何福,私懷怨望。

成祖以福為建文舊臣,未免動疑,福竟懼罪自縊。

那時成祖聞知,未免怏怏不樂。

過了秋季,啟蹕南歸,行至山東臨城縣,侍妃權氏,忽得暴疾,竟爾逝世,累得成祖哀悼異常,小子有詩詠道:

赤日炎炎扈六飛,王師力敞始南歸。

臨城一慟紅顏逝,不重功臣重一愛一妃。

欲知權妃來歷,且至下回表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揭史綱開宗明義 困涸轍避難為僧第二回 投軍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義拯主帥第三回 攻城掠地迭遇奇材 獻幣釋嫌全資賢婦第四回 登雉堞語驚張天祐 探虎穴約會孫德崖第五回 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將軍力拔採石第六回 取集慶朱公開府 陷常州徐帥立功第七回 朱亮祖戰敗遭擒 張士德縶歸絕粒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沒 略東浙胡大海薦賢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第十回 救安豐護歸小明王 援南昌大戰偽漢主第十一回 鄱陽湖友諒亡身 應天府吳王即位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師東下 失平江闔室自焚第十三回 檄北方徐元帥進兵 下南閩陳平章死節第十四回 四海歸心誕登帝位 三軍效命直搗元都第十五回 襲太原元擴廓中計 略臨洮李思齊出降第十六回 納降誅叛西徼揚威 逐梟擒雛南京獻俘第十七回 降夏主蕩平巴蜀 擊元將轉戰朔方第十八回 下征書高人抗志 洩逆謀奸相伏誅第十九回 定雲南沐英留鎮 征漠北藍玉報功第二十回 鳳微德杳再喪儲君 鳥盡弓藏迭興黨獄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第二十四回 往復貽書囚使激怒 倉皇挽粟遇伏失糧第二十五回 越長江燕王入京 出鬼門建文遜國第二十六回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第二十九回 徙樂安皇子得罪 鬧蒲台妖婦揭竿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逆高煦成擒第三十二回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第三十四回 王驥討平麓川蠻 英宗敗陷土木堡第三十五回 誅黨奸景帝登極 卻強敵于謙奏功第三十六回 議和餞別上皇還都 希旨陳詞東宮易位第三十七回 拒忠諫詔獄濫刑 定密謀奪門復辟第三十八回 於少保沈冤東市 徐有貞充戍南方第三十九回 發逆謀曹石覆宗 上徽號李彭抗議第四十回 萬貞兒怙權傾正後 紀淑妃誕子匿深宮第四十一回 白圭討平鄖陽盜 韓雍攻破籐峽第四十二回 樹威權汪直竊兵柄 善譎諫阿丑悟君心第四十三回 悼貴妃促疾亡身 審聶女秉公遭譴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第四十五回 劉太監榜斥群賢 張吏部強奪彼美第四十六回 入檻車叛藩中計 縛菜廠逆閹伏辜第四十七回 河北盜橫行畿輔 山東賊畢命狼山第四十八回 經略西番鎮臣得罪 承恩北闕義兒導淫第四十九回 幸邊塞走馬看花 入酒肆游龍戲鳳第五十回 覓佳麗幸逢歌婦 罪直諫杖斃言官第五十一回 豢群盜寧藩謀叛 謝盛宴撫使被戕第五十二回 守安慶仗劍戮叛奴 下南昌發兵征首逆第五十三回 伍文定縱火擒國賊 王守仁押俘至杭州第五十四回 教場校射技擅穿楊 古沼觀漁險遭滅頂第五十五回 返豹房武宗晏駕 祭獸吻江彬遭囚第五十六回 議典禮廷臣聚訟 建齋醮方士盈壇第五十七回 伏朝門觸怒世宗 討田州誘誅岑猛第五十八回 胡世寧創議棄邊陲 邵元節祈嗣邀殊寵第五十九回 繞法壇迓來仙鶴 毀行宮力救真龍第六十回 遘宮變妃嬪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第六十一回 復河套將相蒙冤 擾都門胡虜縱火第六十二回 追狡寇庸帥敗還 開馬市藎臣極諫第六十三回 罪仇鸞剖棺正法 劾嚴嵩拚死留名第六十四回 卻外寇奸黨冒功 媚乾娘義兒邀寵第六十五回 胡宗憲用謀賺海盜 趙文華弄巧忤權奸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計遭誅 尚美人更衣侍寢第六十七回 海剛峰剛方絕俗 鄒應龍應夢劾奸第六十八回 權門勢倒禍及兒曹 王府銀歸途逢暴客第六十九回 破奸謀嚴世蕃伏法 剿宿寇戚繼光衝鋒第七十回 誤服丹鉛病歸冥菉 脫身羈紲悵斷鼎湖第七十一回 王總督招納降番 馮中官訴逐首輔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闖入深宮 賢法司力翻成案第七十三回 奪親情相臣嫉諫 規主闕母教流芳第七十四回 王宮人喜中生子 張宰輔身後籍家第七十五回 侍母膳奉教立儲 惑妃言誓神緘約第七十六回 據鎮城哱氏倡亂 用說客叛黨駢誅第七十七回 救藩封猛攻平壤 破和議再戰島山第七十八回 虎將征蠻破巢誅逆 蠹魚食字決策建儲第七十九回 獲妖書沈一貫生風 遣福王葉向高主議第八十回 審張差宮中析疑案 任楊鎬塞外覆全軍第八十一回 聯翠袖相約乞榮封 服紅丸即夕傾大命第八十二回 選侍移宮詔宣舊惡 庸醫懸案彈及輔臣第八十三回 大吃醋兩魏爭風 真奇冤數妃畢命第八十四回 王化貞失守廣寧堡 朱燮元巧擊呂公車第八十五回 新撫赴援孤城卻敵 叛徒歸命首逆伏誅第八十六回 趙中丞蕩平妖寇 楊都諫糾劾權閹第八十七回 魏忠賢喜得點將錄 許顯純濫用非法刑第八十八回 興黨獄緹騎被傷 媚奸璫生祠迭建第八十九回 排後族魏閹謀逆 承兄位信邸登基第九十回 懲淫惡闔家駢戮 受招撫渠帥立功第九十一回 徐光啟薦用客卿 袁崇煥入援畿輔第九十二回 中敵計冤沉碧血 遇歲饑嘯聚綠林第九十三回 戰秦晉曹文詔揚威 鬧登萊孔有德亡命第九十四回 陳奇瑜得賄縱寇 秦良玉奉詔勤王第九十五回 張獻忠偽降熊文燦 楊嗣昌陷歿盧象升第九十六回 失襄陽庸帥自裁 走河南逆闖復熾第九十七回 決大河漂沒汴梁城 通內線恭進田妃舄第九十八回 擾秦楚闖王僭號 掠東西獻賊橫行第九十九回 周總兵寧武捐軀 明懷宗煤山殉國第一百回 乞外援清軍定亂 覆半壁明史收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