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闖入深宮 賢法司力翻成案:看官!你道這旨中如何說法,由小子錄述如下: 皇后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史演義》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闖入深宮 賢法司力翻成案

明史演義

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闖入深宮 賢法司力翻成案

卻說高拱入朝聽旨,跪伏之下,幾乎不能起身。

看官!你道這旨中如何說法,由小子錄述如下:

皇后皇貴妃皇帝旨曰:「告爾內閣五府六部諸臣!大行皇帝賓天先一日,召內閣三臣至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親受遺囑曰:『東宮年少,賴爾輔導。

』乃大學士高拱,攬權擅政,威福自專,通不許皇帝主管。

我母子日夕驚懼,便令回籍閒住,不許停留。

爾等大臣受國厚恩,如何阿附權臣,蔑視幼主?自今宜悉自洗滌,竭忠報國,有蹈往轍,典刑處之。」

還有一樁觸目驚心的事件,這傳宣兩宮的詔旨,便是新任司禮監的馮保。

高拱跪著下面,所聞所見,全出意料,真氣得三一屍一暴炸,七竅生煙;可奈朝儀尊重,不容放肆,那時情不能忍,又不敢不忍,遂致跪伏地上,險些兒暈了過去。

至宣詔已畢,各大臣陸續起立,獨高拱尚匍伏一在地,張居正不免驚疑,走近扶掖。

拱方勉強起身,狼狽趨出,返入京寓,匆匆的收拾行李,雇了一乘牛車,裝載而去。

居正與高儀,上章乞留。

居正、馮保,通同一氣,還要假惺惺何為?有旨不許。

嗣復為請馳驛歸籍,才算照準。

未幾,高儀又歿,假公濟私的張江陵,遂裒然為首輔了。

先是居正入閣後,由吏部侍郎,升任尚書,兼太子太傅,尋晉封少傅,至是又加授少師。

高儀的遺缺,任了禮部尚書呂調一陽一,惟一切典禮,仍由居正規定。

追諡先考為莊皇帝,廟號穆宗。

又議將陳皇后及李貴妃,各上尊號。

明制於天子新立,必尊母后為皇太后,若本身系妃嬪所出,生母亦得稱太后,惟嫡母應特加徽號,以示區別。

是時太監馮保,欲媚李貴妃,獨諷示居正,擬欲並尊。

居正不便違慢,但令廷臣復議。

廷臣只知趨承,樂得唯唯諾諾,哪個敢來攔阻?當下尊陳後為仁聖皇太后,李貴妃為慈聖皇太后,仁聖居慈慶宮,慈聖居慈寧宮。

居正請慈聖移居乾清宮,視帝起居,當蒙允准。

慈聖太后馭帝頗嚴,每日五更,必至御寢,呼令起一床一,敕左右掖帝坐著。

進水盥面,草草供點,即令登輿御殿,朝罷入宮,帝或嬉游,不願讀書,必召使長跪,以此神宗非常敬畏。

且與仁聖太后,始終親切,每遇神宗進謁,輒問往慈慶宮去未?所以神宗謁慈聖畢,必往謁仁聖。

至外廷大事,一切倚任閣臣,未嘗干預。

馮保雖承後眷,卻也不敢導帝為非。

居正受後囑托,亦思整肅朝綱,不負倚畀,可見母后賢明,得使內外交儆。

於是請開經筵,酌定三六九日視朝,餘日御文華殿講讀,並進帝鑒圖說,且在旁指陳大義。

神宗頗喜聽聞,即命宣付史館,賜居正銀幣等物。

萬曆改元,命成國公朱希忠,及張居正知經筵事。

居正入直經筵,每在文華殿後,另張小幄,造膝密語。

一日,在直廬感病,神宗手調椒湯,親自賜飲,真所謂皇恩優渥,無微不至呢。

是年元宵,用居正言,以大喪尚未經年,免張燈火。

越日早朝,神宗正出乾清宮,突見一無須男子,神色倉皇,從甬道上疾趨而入。

侍衛疑是宦官,問他入內何干,那人不答。

大眾一擁上前,將他拿住,搜索袖中,得利匕首一一柄一,即押至東廠,令司禮監馮保鞫訊。

保即刻審問,供稱姓王名大臣,天下寧有自名王大臣者,其假可知。

由總兵戚繼光部下來的。

保問畢,將他收系,即往報張居正,複述供詞。

居正道:「戚總兵方握南北軍,忠誠可靠,想不至有意外情事。」

保遲疑未答。

居正微笑道:「我卻有一計在此。」

保問何計?居正附保耳低語道:「足下生平所恨,非高氏麼?今可借這罪犯身上,除滅高氏。」

何苦乃爾。

保大喜道:「這計一行,宿恨可盡消了。

還有宮監陳洪,也是我的對頭,從前高拱嘗薦為司禮,此番我亦要牽他在內,少師以為何如?」

居正道:「這由足下自行裁奪便了。」

保稱謝而去,即令掃廁小卒,名叫辛儒,授他密言,往教罪犯王大臣。

辛儒本是狡黠,趨入獄內,先與大臣婉語一番。

嗣後備了酒食,與大臣對飲,漸漸的問他履歷。

大臣時已被酒,便道:「我本是戚帥部下三屯營南兵,偶犯營規,被他杖革,流落京師,受了許多苦楚。

默念生不如死,因闖入宮中,故意犯駕,我總教咬住戚總兵,他也必定得罪。

戚要杖我,我就害戚,那時死亦瞑目了。」

犯規被斥,猶思報復,且欲加戚逆案,叵測極矣。

辛儒道:「戚總兵為南北保障,未見得被你扳倒,你不過白喪了一條一性一命,我想你也是個好漢,何苦出此下策?目今恰有一個極好機會,不但你可脫罪,且得陞官發財,你可願否?」

大臣聽到此言,不禁起立道:「有這等好機會麼?我便行去,但不知計將安出。」

辛儒低聲道:「你且坐著!我與你細講。」

大臣乃復坐下,側耳聽著。

辛儒道:「你但說是高相國拱,差你來行刺的。」

大臣搖首道:「我與高相國無仇,如何扳他?」

不肯扳誣高相國,如何怨誣戚總兵。

辛儒道:「你這個人,煞是有些呆氣。

高相國為皇太后皇上所恨,所以逐他回籍,就是大學士張居正,司禮監馮保,統是與高有隙,若你扳倒了他,豈不是內外快心,得邀重賞麼?」

大臣道:「據你說來,我為高相國所差。

我既願受差使,豈不是先自坐罪麼?」

辛儒道:「自首可以免罪。

且此案由馮公審訊,馮公教我授你密計,你若照計而行,馮公自然替你轉圜呢。」

大臣聽至此處,不禁離座下拜道:「此言果真,你是我重生父母哩。」

辛儒把他扶起,復與他暢飲數杯,便出獄報知馮保。

保即提出大臣復訊。

大臣即一口咬定高拱,保不再細詰,即令辛儒送他還獄,並給大臣蟒褲一條,劍二一柄一,劍首都飾貓睛異寶,俟將來廷訊時,令說為高拱所贈,可作證據。

並囑使不得改供,定畀你錦衣衛官職,且賞千金,否則要搒掠至死,切記勿忘!大臣自然唯唯聽命。

馮保即據偽供上聞,且言內監陳洪,亦有勾通消息,已逮入獄中。

一面飭發緹騎,飛速至高拱裡第,拿回家僕數人,嚴刑脅供。

居正亦上疏請詰主使,兩路夾攻,高拱不死,亦僅矣。

鬧得都下皆聞,人言藉藉。

居正聞物議沸騰,心下恰也未安,私問吏部尚書楊博,博正色道:「這事情節離奇,一或不慎,必興大獄。

今上初登大寶,秉一性一聰明,公為首輔,應導皇上持平察物,馴至寬仁。

況且高公雖愎,何至謀逆,天日在上,豈可無故誣人?」

居正被他說得羞慚,不由的面赤起來,勉強答了一二語,即歸私第。

忽報大理寺少卿李幼孜到來,李與居正同鄉,當然接見。

幼孜扶杖而入,居正便問道:「足下曳杖來此,想系貴體違和。」

幼孜不待說畢,就接口道:「抱病謁公,無非為著逆案,公若不為辯白,將來恐污名青史哩。」

居正心中一動,勉強應道:「我正為此事擔憂,何曾有心羅織。」

幼孜道:「叨在同鄉,所以不憚苦口,還祈見諒!」居正又敷衍數語,幼孜方才別去。

御史鍾繼英上疏,亦為高拱營救,暗中且指斥居正,居正不悅,擬旨詰問。

左都御史葛守禮,往見尚書楊博道:「大獄將興,公應力諍,以全大體。」

博答道:「我已勸告張相國了。」

守禮又道:「今日眾望屬公,謂公能不殺人媚人,公奈何以已告為辭?須再去進陳,務免大獄方好哩!」博乃道:「我與公同去,何如?」

守禮欣然願行,遂偕至居正宅中。

居正見二人到來,便開口道:「東廠獄詞已具,俟同謀人到齊,便奏請處治了。」

守禮道:「守禮何敢自附亂一黨一!但高公諒直,願以百口保他。」

居正默然不應。

楊博亦插一入道:「願相公主持公議,保全元氣。

東廠中人,寧有良心?倘株連眾多,後患何堪設想?」

居正仍坐在當地,不發一言。

博與守禮,復歷數先朝政一府,如何同心輔政,弼成郅治,到了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人,互相傾軋,相名坐損,可為殷鑒。

居正甚不耐煩,竟忿然道:「兩公今日,以為我甘心高公麼?廠中揭帖具在,可試一觀!」說至此,奮身入內,取廠中揭帖,出投博前道:「公請看來!與我有無干涉!」全是意氣用事。

博從容取閱,從頭細瞧,但見帖中有二語云:「大臣所供,歷歷有據。」

這「歷歷有據」四字,乃是從旁添入,默認字跡,實系居正手筆。

偏露出馬腳來。

當下也不明說,惟嗤然一笑,又將揭帖放入袖中。

居正見一笑有因,猛憶著有四字竄改,只好支吾說道:「廠中人不明法理,故此代易數字。」

守禮道:「機密重情,不即上聞,豈可先自私議?我兩人非敢說公甘心高氏,但是目下回天,非仗公力不可!」楊、葛兩公,可謂有心人,看出破綻,仍用婉言,不怕居正不承。

居正至此,無可推諉,方揖謝道:「如可挽回,敢不力任。

但牽挽牛尾,很覺費事,如何可以善後呢?」

楊博道:「公特不肯力任呢!如肯力任,何難處置,現惟得一有力世家,與國家義同休戚,便可托他訊治了。」

居正感悟,欣然道:「待我入內奏聞,必有以報兩公。」

兩人齊聲道:「這是最好的了,造福故家,留名史策,均在此舉哩!」說罷,拱手告別。

居正送出兩人,即入宮請獨對,自保高拱無罪,請特委勳戚大臣,澈底查究。

神宗乃命都督朱希孝,左都御史葛守禮,及馮保會審王大臣。

希孝系成國公朱希忠弟,接了此旨,忙與乃兄商議道:「哪個奏聞皇上,弄出這個難題目,要我去做?一或失察,恐宗祀都難保了。」

說著,掩面涕泣。

正是庸愚。

希忠也惶急起來,相對哭著。

一對飯桶,不愧難兄難弟。

哭了半晌,還是希忠有點主意,令希孝去問居正。

居正與語道:「不必問我,但去見吏部楊公,自有方法。」

希孝當即揖別,往謁楊博,且語且泣。

博笑道:「這不過借公勳戚,保全朝廷大體,我等何忍以身家陷公?」

希孝嗚咽道:「欲平反此獄,總須搜查確證,方免讒言。」

博又道:「這又何難!」當下與希孝密談數語。

希孝才改憂為喜,謝別而回,暗中恰遣了校尉,先入獄中,訊明刀劍來由。

大臣始不吐實,經校尉威嚇婉誘,方說由辛儒繳來,並將他指使改供事,略說一遍。

是一個反覆無常的罪犯,馮保也未免自誤。

校尉復說道:「國家定制,入宮謀逆,法應滅族,奈何自願引罪?你不如吐實,或可減免。」

大臣淒然道:「我實不知。

辛儒說我持刀犯駕,罪坐大辟,因教我口供如此,不特免罪,且可富貴,誰知他竟是誑我呢!」說至此,大哭不止。

校尉反勸慰一番,始行覆命。

適高氏家人,已逮入京,希孝乃偕馮保、葛守禮,三人升廳會審。

明朝故事,法司會審,須將本犯拷打一頓,叫作雜治。

大臣上得法庭,馮保即命雜治,校尉走過,洗剝大臣衣服,大臣狂呼道:「已經許我富貴,為何雜治我?」

校尉不理,將他搒掠過了,方推近公案跪下。

希孝先命高氏家人,雜列校役中,問大臣道:「你看兩旁校役,有無認識?」

大臣忍著痛,張目四瞧,並無熟人,便道:「沒有認識。」

馮保即插嘴道:「你敢犯駕,究系何人主使,從實供來!」大臣瞪目道:「是你差我的。」

保聞言大驚,勉強鎮定了神,復道:「你不要瞎鬧!前時為何供稱高相國?」

大臣道:「是你教我說的。

我曉得什麼高相國?」

又證一句,直使馮保無地自容。

保失色不語。

希孝復問道:「你的蟒褲刀劍,從何得來?」

大臣道:「是馮家僕辛儒,交給我的。」

索一性一盡言,暢快之至。

保聽著這語,幾欲逃座,兩肩亂聳,態度倉皇。

還是希孝瞧不過去,替保解圍道:「休得亂道!朝廷的訊獄官,豈容你亂誣麼?」

遂命校尉將大臣還押,退堂罷訊。

保踉蹌趨歸,暗想此案尷尬,倘大臣再有多言,我的一性一命,也要丟去,便即遣心腹入獄,用生漆調酒,勸大臣飲下,大臣不知是計,一口飲訖,從此做了啞子,不能說話。

此時宮內有一殷太監,年已七十多歲,系資格最老的內侍,會與馮保同侍帝側,談及此事。

殷太監啟奏道:「高拱忠臣,豈有此事!」又旁顧馮保道:「高鬍子是正直人,不過與張居正有嫌,居正屢欲害他,我輩內官,何必相助!」原來高拱多須,所以稱為鬍子。

保聞言,神色漸沮。

內監張宏,亦力言不可,於是獄事遷延。

等到刑部擬罪,只把大臣斬決,余免干連。

一番大風一浪一,總算恬平,這也是高拱不該赤族,所以得此救星。

拱聞此變,益發杜門謝客,不問世事。

拱本河南新鄭人,嗣後出仕中州的官吏,不敢再經新鄭,往往繞道而去。

統是偷生怕死的人物。

至萬曆六年,拱方病歿,居正奏請復拱原官,給與祭葬如例。

又似強盜發善心。

惟馮保餘恨未釋,請命太后一切賜恤,減從半數。

祭文中仍寓貶詞,後來追念遺功,方贈拱太師,予謚文襄。

小子有詩詠高拱道:

自古同寅貴協恭,胡為器小不相容?

若非當日賢臣在,小餅險遭滅頂兇。

欲知明廷後事,且俟下回續陳。

馮保一小人耳,小人行一事,一陰一賊險狠,固不足責。

張居正稱救時良相,乃與內監相毗,傾害高拱,彼無不共戴天之仇,竟思戮高氏軀,赤高氏族,何其忮刻若此耶?設非楊、葛諸大臣,力謀平反,則大獄立興,慘害甚眾。

居正試反己自問,其亦安心否乎?殷、張兩內監,猶有人心,令居正聞之,能毋汗下。

至於馮保訊獄,三問三供,世之設計害人者,安能盡得王大臣,使之一反噬乎?保益恚恨,且藥啞王大臣,令之不能再說。

小人之心,甚於蛇蠍,良足畏也!然觀王大臣供詞,令我心快不已,為之飲一大白。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揭史綱開宗明義 困涸轍避難為僧第二回 投軍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義拯主帥第三回 攻城掠地迭遇奇材 獻幣釋嫌全資賢婦第四回 登雉堞語驚張天祐 探虎穴約會孫德崖第五回 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將軍力拔採石第六回 取集慶朱公開府 陷常州徐帥立功第七回 朱亮祖戰敗遭擒 張士德縶歸絕粒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沒 略東浙胡大海薦賢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第十回 救安豐護歸小明王 援南昌大戰偽漢主第十一回 鄱陽湖友諒亡身 應天府吳王即位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師東下 失平江闔室自焚第十三回 檄北方徐元帥進兵 下南閩陳平章死節第十四回 四海歸心誕登帝位 三軍效命直搗元都第十五回 襲太原元擴廓中計 略臨洮李思齊出降第十六回 納降誅叛西徼揚威 逐梟擒雛南京獻俘第十七回 降夏主蕩平巴蜀 擊元將轉戰朔方第十八回 下征書高人抗志 洩逆謀奸相伏誅第十九回 定雲南沐英留鎮 征漠北藍玉報功第二十回 鳳微德杳再喪儲君 鳥盡弓藏迭興黨獄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第二十四回 往復貽書囚使激怒 倉皇挽粟遇伏失糧第二十五回 越長江燕王入京 出鬼門建文遜國第二十六回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第二十九回 徙樂安皇子得罪 鬧蒲台妖婦揭竿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逆高煦成擒第三十二回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第三十四回 王驥討平麓川蠻 英宗敗陷土木堡第三十五回 誅黨奸景帝登極 卻強敵于謙奏功第三十六回 議和餞別上皇還都 希旨陳詞東宮易位第三十七回 拒忠諫詔獄濫刑 定密謀奪門復辟第三十八回 於少保沈冤東市 徐有貞充戍南方第三十九回 發逆謀曹石覆宗 上徽號李彭抗議第四十回 萬貞兒怙權傾正後 紀淑妃誕子匿深宮第四十一回 白圭討平鄖陽盜 韓雍攻破籐峽第四十二回 樹威權汪直竊兵柄 善譎諫阿丑悟君心第四十三回 悼貴妃促疾亡身 審聶女秉公遭譴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第四十五回 劉太監榜斥群賢 張吏部強奪彼美第四十六回 入檻車叛藩中計 縛菜廠逆閹伏辜第四十七回 河北盜橫行畿輔 山東賊畢命狼山第四十八回 經略西番鎮臣得罪 承恩北闕義兒導淫第四十九回 幸邊塞走馬看花 入酒肆游龍戲鳳第五十回 覓佳麗幸逢歌婦 罪直諫杖斃言官第五十一回 豢群盜寧藩謀叛 謝盛宴撫使被戕第五十二回 守安慶仗劍戮叛奴 下南昌發兵征首逆第五十三回 伍文定縱火擒國賊 王守仁押俘至杭州第五十四回 教場校射技擅穿楊 古沼觀漁險遭滅頂第五十五回 返豹房武宗晏駕 祭獸吻江彬遭囚第五十六回 議典禮廷臣聚訟 建齋醮方士盈壇第五十七回 伏朝門觸怒世宗 討田州誘誅岑猛第五十八回 胡世寧創議棄邊陲 邵元節祈嗣邀殊寵第五十九回 繞法壇迓來仙鶴 毀行宮力救真龍第六十回 遘宮變妃嬪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第六十一回 復河套將相蒙冤 擾都門胡虜縱火第六十二回 追狡寇庸帥敗還 開馬市藎臣極諫第六十三回 罪仇鸞剖棺正法 劾嚴嵩拚死留名第六十四回 卻外寇奸黨冒功 媚乾娘義兒邀寵第六十五回 胡宗憲用謀賺海盜 趙文華弄巧忤權奸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計遭誅 尚美人更衣侍寢第六十七回 海剛峰剛方絕俗 鄒應龍應夢劾奸第六十八回 權門勢倒禍及兒曹 王府銀歸途逢暴客第六十九回 破奸謀嚴世蕃伏法 剿宿寇戚繼光衝鋒第七十回 誤服丹鉛病歸冥菉 脫身羈紲悵斷鼎湖第七十一回 王總督招納降番 馮中官訴逐首輔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闖入深宮 賢法司力翻成案第七十三回 奪親情相臣嫉諫 規主闕母教流芳第七十四回 王宮人喜中生子 張宰輔身後籍家第七十五回 侍母膳奉教立儲 惑妃言誓神緘約第七十六回 據鎮城哱氏倡亂 用說客叛黨駢誅第七十七回 救藩封猛攻平壤 破和議再戰島山第七十八回 虎將征蠻破巢誅逆 蠹魚食字決策建儲第七十九回 獲妖書沈一貫生風 遣福王葉向高主議第八十回 審張差宮中析疑案 任楊鎬塞外覆全軍第八十一回 聯翠袖相約乞榮封 服紅丸即夕傾大命第八十二回 選侍移宮詔宣舊惡 庸醫懸案彈及輔臣第八十三回 大吃醋兩魏爭風 真奇冤數妃畢命第八十四回 王化貞失守廣寧堡 朱燮元巧擊呂公車第八十五回 新撫赴援孤城卻敵 叛徒歸命首逆伏誅第八十六回 趙中丞蕩平妖寇 楊都諫糾劾權閹第八十七回 魏忠賢喜得點將錄 許顯純濫用非法刑第八十八回 興黨獄緹騎被傷 媚奸璫生祠迭建第八十九回 排後族魏閹謀逆 承兄位信邸登基第九十回 懲淫惡闔家駢戮 受招撫渠帥立功第九十一回 徐光啟薦用客卿 袁崇煥入援畿輔第九十二回 中敵計冤沉碧血 遇歲饑嘯聚綠林第九十三回 戰秦晉曹文詔揚威 鬧登萊孔有德亡命第九十四回 陳奇瑜得賄縱寇 秦良玉奉詔勤王第九十五回 張獻忠偽降熊文燦 楊嗣昌陷歿盧象升第九十六回 失襄陽庸帥自裁 走河南逆闖復熾第九十七回 決大河漂沒汴梁城 通內線恭進田妃舄第九十八回 擾秦楚闖王僭號 掠東西獻賊橫行第九十九回 周總兵寧武捐軀 明懷宗煤山殉國第一百回 乞外援清軍定亂 覆半壁明史收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