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第六十回 遘宮變妃嬪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這一奸一臣姓甚名誰,就是分宜人嚴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史演義》第六十回 遘宮變妃嬪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

明史演義

第六十回 遘宮變妃嬪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

卻說嘉靖中年,有一位大一奸一臣,乘時得志,盤踞要津,秉政二十餘年,害得明朝元氣,剝削殆盡,幾乎亡國敗家。

這一奸一臣姓甚名誰,就是分宜人嚴嵩。

大忠大一奸一,俱用特筆。

弘治年間,嵩舉進士,有術士替他相面,說他後當大貴,但有餓紋入口,恐至枵腹亡身。

嵩笑道:「既雲大貴,又雲餓斃,顯見得自相矛盾,不足深信呢。」

嚴嵩以進士成名,獨不聞周亞夫故事耶?嗣是浮沉宦鄉,沒甚出色。

他遂變計逢迎,多方運動,竟得了尚書夏言的門路。

就職南京,洊任至吏部尚書。

會值夏言入閣,遂調嵩入京,就任禮部尚書,所有一切禮儀,無不仰承上旨,深合帝心。

又因建壇設醮,屢現慶雲,遂仗著歷年學問,撰成一篇《慶雲賦》,呈入御覽。

世宗從頭至尾的閱讀一遍,覺得字字典雅,語語一精一工,就是夏、顧兩大臣的青詞,亦似遜他一籌,免不得擊節稱賞。

未幾,又獻《大禮告成頌》,越覺鏤金琢玉,摛藻揚芬,世宗遂大加一寵一眷,所有青詞等類,概令嚴嵩主筆。

夏、顧二人,轉因此漸漸失一寵一。

顧鼎臣不該遭禍,竟於嘉靖十九年,得病逝世,追贈太保,居然生榮死哀,完全過去。

確是倖免。

惟夏言自恃勳高,瞧不起這位嚴尚書,且因嚴嵩進階,都由自己一手提拔,所以待遇嚴嵩,幾與門客相等。

嚴嵩與言同鄉,科第比言為早,因須仗言援引,不得不曲意迎承。

誰知言竟一味驕倨,意氣凌人,嵩遂暗暗懷恨,不過形式上面,尚是格外謙恭。

是謂一奸一臣。

一日,置酒邀言,繼柬相請,言竟謝絕。

嵩復自至夏第,入門求見,言復不出。

這般做作,無怪速死。

嵩不得已長跪階前,手展所具啟帖,和聲朗誦,委婉動人,言乃回嗔作喜,出來應酬,遂偕嵩赴宴,興盡乃歸。

言以為嵩實謙抑,坦然不疑。

俗語說得好:「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嚴嵩是個一陰一柔險詐的人物,一陰一柔險詐四字,真是嚴嵩的評。

受了這等暗氣,哪有不私圖報復?湊巧翊國公郭勳,與言有隙,嵩遂與勳相結,設計害言。

先是言加封少師,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並蒙賜銀章,鐫「學博才優」四字,得密封白事。

自世宗至承天謁陵,郭勳、夏言、嚴嵩等,俱扈駕隨行,謁陵已畢,嵩請表賀,言請俟還京再議。

世宗竟從嵩請,遽御龍飛殿求賀。

嵩遂揣摩意旨,與郭勳暗伺言隙,一再進讒,頓時惱了世宗,責言傲慢不恭,追繳銀章手敕,削奪勳階,勒命致仕。

既而怒意漸解,復止言行,把銀章手敕,一併賞還。

言知有人構陷,上疏謝恩,內有「一志孤立,為眾所忌」二語,世宗復下詔切責。

言再疏申謝,並乞歸休,有旨不許。

會昭聖太后病逝,世宗飭群臣酌議服制,言報疏未愜帝意,且間有訛字,復遭嚴旨駁斥。

原來昭聖太后張氏,自世宗稱為伯母后,奉待浸薄。

後弟昌國公張鶴齡,及建昌侯張延齡,以僭侈逾制,為人所訐,先後下獄。

張太后至席稿待罪,請免弟死,世宗不從。

鶴齡瘐死獄中,延齡長系待決。

張太后忿恚致疾,竟爾告終。

世宗意欲減輕服制,偏夏言以禮相繩,倉猝間又繕錯一二字,遂被世宗指一毛一索瘢,斥為不敬。

言只好推稱有疾,以致昏謬貽愆。

世宗復勒令歸田,言奉命將行,詣西苑齋宮叩辭。

世宗又動了憐念,令還私第治疾,徐俟後命。

夏言經此播弄,尚復戀棧,豈必除死方休耶?張太后的喪葬,草草完一事,就是世宗父子,亦不過持服數日,便算了結。

張延齡竟致棄市。

第知尊敬父母,未及錫類之仁,安得為孝?插一入張氏情事,以明世宗之負心。

時言官交劾郭勳,勳亦引疾乞假。

京山侯崔元新得主眷,入直內苑,世宗與語道:「郭勳、夏言,皆朕股肱,為什麼彼此相妒呢?」

元躊躇未答。

世宗又問勳有何疾?元答道:「勳實無疾,但忌夏言,言若歸休,勳便銷假了。」

世宗為之頷首。

御史等聞這消息,又聯名劾勳,有詔令勳自省,並將原奏發閱,勳辯語悖慢,失人臣禮。

給事中高時,乃盡發勳貪縱不法十數事,遂下勳錦衣獄。

勳既得罪,言復被召入直。

法司審瓛勳案,多由言暗中指授,獄成議斬。

世宗尚有意寬貸,飭令復勘,不意復勘一次,加罪一次,復勘兩次,加罪兩次,一個作威作福的翊國公,不被戮死,也被搒死,盈廷稱快。

只嚴嵩失一幫手,未免心中怏怏。

明代冠制,皇帝與皇太子冠式,用烏紗折上巾,即唐朝所稱的翼善冠。

世宗崇尚道教,不戴翼善冠,獨戴香葉冠,嗣命制沉水香冠五頂,分賜夏言、嚴嵩等。

夏言謂非人臣法服,卻還所賜。

嚴嵩獨遵旨戴著,且用輕紗籠住,借示鄭重。

世宗遂嫉言親嵩,適當日食,因詔稱:「大臣慢君,以致天象告儆,夏言慢上無禮,著即褫職,所有武英殿大學士遺缺,令嚴嵩補授!」這詔頒發,嵩遂代言入閣,躍登相位。

時嵩年已六十餘,不異少壯,朝夕入直西苑椒房,未嘗一歸洗沐,世宗大悅,賜嵩銀章,有「忠勤敏達」四字。

尋又陸續賜匾,遍懸嵩第,內堂曰延恩堂,藏書樓曰瓊翰流輝,修道閣曰奉玄之閣,大廳上面獨擘窠大書忠弼二字,作為特賞。

嵩遂竊弄威一柄一,納賄營私。

長子世蕃,得任尚寶司少卿,一性一尤貪黠,父子狼狽為一奸一,朝野側目。

世宗之所謂忠者,得毋由是。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宮中竟闖出謀逆的大變來。

謀逆的罪首,乃是曹妃宮婢楊金英,一個宮婢,也入國史中,傳播百世,可謂值得。

原來世宗中年,因求儲心切,廣置妃嬪,內有曹氏,生得妍麗異常,最承一寵一愛一,冊為端妃。

每遇政躬有暇,必至端妃宮內,笑狎盡歡,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一寵一愛一在一身,差不多有這般情形。

修道者固如是耶?端妃侍婢楊金英,因侍奉未周,屢觸上怒,幾欲將她杖死,還是端妃替她緩頰,才把一性一命保全,金英未知感恩,反且銜恨。

可巧雷壇告成,世宗往禱雷神,還入端妃宮中,同飲數杯,酒酣欲睡,眠倒榻上,竟入黑甜。

端妃替他覆衾,放下羅幃,恐怕驚動睡夢,因輕閉寢門,趨至偏廂去了。

不料楊金英覷著閒隙,悄地裡挨入寢門,側耳細聽,鼾聲大起,她竟放著膽子,解下腰間絲帶,作一套結,揭開御帳,把帶結套入帝頸,正在用力牽扯,突聞門外有履舄聲,不禁腳忙手亂,擲下帶子,搶出門外。

看官聽著!這門外究系何人?原來是另一宮婢,叫作張金蓮。

又是一個救星。

金蓮正從寢門經過,偷視門隙,見金英解一帶作結,不知有甚麼勾當,她本欲報知端妃,轉思金英是端妃心腹,或由端妃遣入,亦未可知,不如速報皇后,較為妥當。

主意已定,遂三腳兩步的趨至正宮,稟稱禍事。

方皇后聞言大驚,忙帶著宮女數名,隨金蓮趕入西宮,也不及報知端妃,竟詣御榻前探視,揭帳一瞧,見世宗頸中,套絲帶一條,驚得非同小可,忙用手向口中一試,覺得尚有熱氣,心下始放寬三分,隨即檢視帶結,幸喜是個活結,不是死結。

看官,這楊金英既欲弒帝,何以不用死結,恰用活結呢?小子想來,料系世宗命不該絕,楊金英忙中致誤。

所以帶結不牢,當用力牽扯時,反將帶結扯脫一半,又經張金蓮覷破,不及再顧,所以世宗尚未畢命。

方後將帶解去,端妃才聞報進來,這時候的方皇后,瞧著端妃,不由的柳眉倒豎,鳳眼圓睜,用著猛力,將絲帶擲向端妃面上,並厲聲道:「你瞧!你瞧!你敢做這般大逆事麼?」

平時妒意,賴此發洩。

端妃莫名其妙,只嚇得渾身亂抖,還算張金蓮替她辯明,說是楊金英謀逆,方後即令內侍去捕金英,一面宣召御醫,入診世宗。

至御醫進診,金英已是拿到,方後也不及審問金英,先由御醫診視帝脈,說是無妨,立即用一藥施治。

果然世宗甦醒轉來,手足展舒,眉目活動;惟項間為帶所勒,雖未傷命,究竟咽喉被一逼一,氣息未舒,一時尚不能出言。

方後見世宗復生,料知無礙,便出外室嚴訊金英。

金英初尚抵賴,經金蓮質證,無從狡辯,只好低首伏罪。

偏方後不肯罷手,硬要問她主謀。

金英一味支吾,待至用刑脅迫,恰暴出一個王寧嬪。

方後遂命內監張佐,立將王寧嬪牽至,也不問她是虛是實,即用宮中私刑,打她一個半死。

隨召端妃入問道:「逆犯金英,是你的一愛一婢,你敢與她通同謀逆,還有何說?」

端妃匍伏地上,訴明冤屈。

方後冷笑道:「皇上寢在何處,你還想推作不知麼?」

便命張佐道:「快將這三大罪犯,拖將出去,照大逆不道例,凌遲處死便了。」

拔去眼中釘,快意何如?端妃聞言,魂靈兒已飛入九霄,幾至不省人事,及驚定復甦,還想哀求,已被張佐牽出宮外。

可憐她玉骨冰肌,徒落得法場寸磔,暴骨含冤。

為美人恃一寵一者鑒。

王寧嬪及楊金英,依例極刑,不消細說。

世宗病痊,憶著端妃的情一愛一,遍詰宮人,都為稱冤,哀悼不置。

嗣是與後有隙,至嘉靖二十六年,大內失火,世宗方居西內,聞著火警,竟向天自語道:「莫謂仙佛無靈,看那廝妒害好人,今日恐難逃天譴呢。」

宮人請往救方後,世宗默然不答。

及火已撲熄,接到大內稟報,皇后為火所傷,抱病頗重,世宗亦不去省視,後竟病歿。

已而世宗又追悼亡後,流涕太息道:「後嘗救朕,朕不能救後,未免負後了。」

又要追悔,愈見哀怒無常。

乃命以元後禮喪葬,親定謚法,號為孝烈,預名葬地曰永陵,這是後話慢表。

且說世宗既遭宮變,並將楊金英族屬,逮誅數十人,遂以平定宮變,敕諭內閣道:「朕非賴天地鴻恩,鬼神默佑,早為逆婢所戕,哪有今日?朕自今日始,潛心齋祓,默迓天庥,所有國家政事,概令大學士嚴嵩主裁,擇要上聞。

該大學士應曲體朕心,慎率百僚,秉公辦事」等語。

嚴嵩接到此諭,歡喜的了不得,遇事獨斷,不問同僚,內外百司,有所建白,必先啟嵩,然後上聞。

嵩益貪婪無忌,恃勢橫行。

大學士翟鑾,以兵部尚書入閣辦事,資望出嚴嵩上,有時與嵩會議,未免托大自尊,嵩竟因此挾嫌,一陰一嗾言官,疏論翟鑾,並劾鑾二子汝儉、汝孝,與業師崔奇勳,親戚焦清,同舉進士及第,營私舞弊,情跡昭然。

世宗震怒,命吏部都察院查勘。

翟鑾上疏申辯,語多侵及嚴嵩,世宗益怒道:「鑾被劾待勘,尚敢瀆陳麼?他二子縱有才學,何至與私人並進,顯見得是有情弊呢。」

遂飭令翟鑾父子削籍,並將崔奇勳、焦清,俱斥為民。

一場歡喜一場空。

又有山東巡按御史葉經,嘗舉發嚴嵩受賕事,嵩彌縫得免,懷恨在心,適經在山東監臨鄉試,試畢呈卷,嵩摘錄卷中文字,指為誹謗。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世宗遂逮經入京,加杖八十,創重而死。

試官周礦,提調布政使陳儒,皆坐罪謫官。

御史謝瑜、喻時、陳紹,給事中王勰、沈良材、陳塏,及山西巡撫童漢臣,福建巡按何維柏等,皆以劾嵩得罪,嵩自是氣焰益橫。

世宗命吏部尚書許瓚,禮部尚書張璧,入閣辦事,各授為大學士,嵩看他們不在眼中,仍然獨斷獨行,不相關白。

瓚嘗自歎道:「何故奪我吏部,令我仰人鼻息。」

遂上疏乞休,並言:「嵩老成練達,可以獨相,無煩臣伴食」云云。

明是譏諷語。

嵩知瓚意,亦上言:「臣子比肩事主,當協力同心,不應生嫌,往歲夏言與郭勳同列,互相猜忌,殊失臣道,臣嵩屢蒙獨召,於理未安,恐將來同僚生疑,致蹈前轍,此後應仿祖宗朝蹇夏三楊故事,凡蒙召對,必須閣臣同入」等語。

以假應假,煞是好看。

兩疏皆留中不報。

世宗自遭宮變後,移居西內,日求長生,郊廟不親,朝講盡廢,君臣常不相見,只秉一真一人陶仲文,出入自一由,與世宗接見時,輒得旁坐,世宗呼為先生而不名。

嚴嵩嘗賄托仲文,凡有一黨一同伐異的事件,多仗他代為陳請,一一奸一一邪,表裡相倚,還有何事再應顧忌?

不過大明的國脈,被他斫喪不少呢。

既而張璧去世,許瓚以乞去落職,嚴嵩竟思獨相,不意內旨傳出,復召回夏言入閣,盡按原官。

言奉詔即至,一入閣中,復盛氣凌嵩,既去何必再來?且盛氣如故,不死何待?一切批答,全出己意,毫不與嵩商議。

就是嵩所引用的私人,多半驅逐,嵩欲出詞袒護,都被言當面指摘,反弄得噤不敢聲。

御史陳其學,以鹽法事劾論崔元,及錦衣都督陸炳,炳時已升都督。

世宗發付閣議。

言即擬旨,令二人自陳。

二人煌懼,逕造嵩家乞救。

嵩搖手道:「皇上前尚可斡旋,夏少師處不便關說,兩位只去求他罷了。」

二人沒法,先用三千金獻納夏第,言卻金逐使,嚇得二人束手無策,又去請教嚴嵩。

嵩與附耳數語,二人領教出門,即至夏言處請死,並長跪多時,苦苦哀吁。

言乃允為轉圜,二人才叩謝而出。

夏言已中嵩計。

嗣因嵩子世蕃,廣通賄路,且代輸戶轉納錢谷,過手時任情剝蝕,悉入貪囊,事被夏言聞悉,擬即參奏。

有人報知世蕃,世蕃著急,忙去求那老子設法。

嚴嵩頓足道:「這遭壞了!老夏處如何挽回!」世蕃聞言,急得涕淚交下,畢竟嚴嵩一舐一犢情深,躊躇半晌,方道:「事在燃眉,我也顧不得臉面了。

好兒子!快隨我來。」

真是一個好兒子。

世蕃應命,即隨嵩出門駕輿,竟趨夏第,請見夏少師。

名刺投進,好半日傳出話來,少師有病,不能見客。

嚴嵩聽著,拈鬚微笑,曲摹一奸一態。

袖出白銀一大錠,遞與司閽道:「煩你再為帶引,我專為候病而來,並無他事。」

閽人見了白鏹,眉開眼笑,樂得做個人情,天下無難事,總教現銀子。

一面卻說道:「丞相有命,不敢不遵,但恐敝主人詰責,奈何?」

嚴嵩道:「我去見了少師,自有話說,請你放心,包管與你無涉。」

閽人及導他入內,直至夏言書室。

言見嵩父子進來,不便呵斥閽人,只好避入榻中,佯作病狀,蒙被呻一吟。

嚴嵩走至榻前,低聲動問道:「少師政體欠安麼?」

夏言不應。

樂得擺架子。

連問數聲,方見言露首出來,問是何人?嚴嵩報明姓名,言佯驚道:「是室狹陋,奈何褻慢嚴相?」

說著,欲欠身起來。

嵩忙道:「嵩與少師同鄉,素蒙汲引,感德不淺,就使囑嵩執鞭,亦所甘心,少師尚視嵩作外人麼?請少師不必勞動,盡避安睡!」言甘心辣。

言答道:「老朽多病,正令家人擋駕,可恨家人不諒,無端簡慢嚴相,老朽益難以為情。」

嵩復道:「此非尊價違慢,實因嵩聞少師欠安,不遑奉命,急欲入候,少師責我便是,休責尊價。

但少師昨尚康強,今乃違和,莫非偶冒寒氣麼?」

言長吁道:「元氣已虛,又遇群邪,群邪一日不去,元氣一日不復,我正擬下藥攻邪哩。」

分明是話中有話。

嚴嵩一聽,早已覺著,急挈著世蕃,撲的一聲,跪將下去。

世蕃又連磕響頭,驚得夏言起身不及,忙道:「這、這是為著何事,快快請起!」嵩父子長跪如故,接連是流淚四行,差不多似雨點一般,墜將下來。

好一個老法兒。

小子有詩譏嚴嵩父子道:

能屈能伸是丈夫,一奸一人使詐亦相符。

試看父子低頭日,誰信將來被厚誣?

未知夏言如何對付,請看官續閱下回。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揭史綱開宗明義 困涸轍避難為僧第二回 投軍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義拯主帥第三回 攻城掠地迭遇奇材 獻幣釋嫌全資賢婦第四回 登雉堞語驚張天祐 探虎穴約會孫德崖第五回 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將軍力拔採石第六回 取集慶朱公開府 陷常州徐帥立功第七回 朱亮祖戰敗遭擒 張士德縶歸絕粒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沒 略東浙胡大海薦賢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第十回 救安豐護歸小明王 援南昌大戰偽漢主第十一回 鄱陽湖友諒亡身 應天府吳王即位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師東下 失平江闔室自焚第十三回 檄北方徐元帥進兵 下南閩陳平章死節第十四回 四海歸心誕登帝位 三軍效命直搗元都第十五回 襲太原元擴廓中計 略臨洮李思齊出降第十六回 納降誅叛西徼揚威 逐梟擒雛南京獻俘第十七回 降夏主蕩平巴蜀 擊元將轉戰朔方第十八回 下征書高人抗志 洩逆謀奸相伏誅第十九回 定雲南沐英留鎮 征漠北藍玉報功第二十回 鳳微德杳再喪儲君 鳥盡弓藏迭興黨獄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第二十四回 往復貽書囚使激怒 倉皇挽粟遇伏失糧第二十五回 越長江燕王入京 出鬼門建文遜國第二十六回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第二十九回 徙樂安皇子得罪 鬧蒲台妖婦揭竿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逆高煦成擒第三十二回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第三十四回 王驥討平麓川蠻 英宗敗陷土木堡第三十五回 誅黨奸景帝登極 卻強敵于謙奏功第三十六回 議和餞別上皇還都 希旨陳詞東宮易位第三十七回 拒忠諫詔獄濫刑 定密謀奪門復辟第三十八回 於少保沈冤東市 徐有貞充戍南方第三十九回 發逆謀曹石覆宗 上徽號李彭抗議第四十回 萬貞兒怙權傾正後 紀淑妃誕子匿深宮第四十一回 白圭討平鄖陽盜 韓雍攻破籐峽第四十二回 樹威權汪直竊兵柄 善譎諫阿丑悟君心第四十三回 悼貴妃促疾亡身 審聶女秉公遭譴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第四十五回 劉太監榜斥群賢 張吏部強奪彼美第四十六回 入檻車叛藩中計 縛菜廠逆閹伏辜第四十七回 河北盜橫行畿輔 山東賊畢命狼山第四十八回 經略西番鎮臣得罪 承恩北闕義兒導淫第四十九回 幸邊塞走馬看花 入酒肆游龍戲鳳第五十回 覓佳麗幸逢歌婦 罪直諫杖斃言官第五十一回 豢群盜寧藩謀叛 謝盛宴撫使被戕第五十二回 守安慶仗劍戮叛奴 下南昌發兵征首逆第五十三回 伍文定縱火擒國賊 王守仁押俘至杭州第五十四回 教場校射技擅穿楊 古沼觀漁險遭滅頂第五十五回 返豹房武宗晏駕 祭獸吻江彬遭囚第五十六回 議典禮廷臣聚訟 建齋醮方士盈壇第五十七回 伏朝門觸怒世宗 討田州誘誅岑猛第五十八回 胡世寧創議棄邊陲 邵元節祈嗣邀殊寵第五十九回 繞法壇迓來仙鶴 毀行宮力救真龍第六十回 遘宮變妃嬪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第六十一回 復河套將相蒙冤 擾都門胡虜縱火第六十二回 追狡寇庸帥敗還 開馬市藎臣極諫第六十三回 罪仇鸞剖棺正法 劾嚴嵩拚死留名第六十四回 卻外寇奸黨冒功 媚乾娘義兒邀寵第六十五回 胡宗憲用謀賺海盜 趙文華弄巧忤權奸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計遭誅 尚美人更衣侍寢第六十七回 海剛峰剛方絕俗 鄒應龍應夢劾奸第六十八回 權門勢倒禍及兒曹 王府銀歸途逢暴客第六十九回 破奸謀嚴世蕃伏法 剿宿寇戚繼光衝鋒第七十回 誤服丹鉛病歸冥菉 脫身羈紲悵斷鼎湖第七十一回 王總督招納降番 馮中官訴逐首輔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闖入深宮 賢法司力翻成案第七十三回 奪親情相臣嫉諫 規主闕母教流芳第七十四回 王宮人喜中生子 張宰輔身後籍家第七十五回 侍母膳奉教立儲 惑妃言誓神緘約第七十六回 據鎮城哱氏倡亂 用說客叛黨駢誅第七十七回 救藩封猛攻平壤 破和議再戰島山第七十八回 虎將征蠻破巢誅逆 蠹魚食字決策建儲第七十九回 獲妖書沈一貫生風 遣福王葉向高主議第八十回 審張差宮中析疑案 任楊鎬塞外覆全軍第八十一回 聯翠袖相約乞榮封 服紅丸即夕傾大命第八十二回 選侍移宮詔宣舊惡 庸醫懸案彈及輔臣第八十三回 大吃醋兩魏爭風 真奇冤數妃畢命第八十四回 王化貞失守廣寧堡 朱燮元巧擊呂公車第八十五回 新撫赴援孤城卻敵 叛徒歸命首逆伏誅第八十六回 趙中丞蕩平妖寇 楊都諫糾劾權閹第八十七回 魏忠賢喜得點將錄 許顯純濫用非法刑第八十八回 興黨獄緹騎被傷 媚奸璫生祠迭建第八十九回 排後族魏閹謀逆 承兄位信邸登基第九十回 懲淫惡闔家駢戮 受招撫渠帥立功第九十一回 徐光啟薦用客卿 袁崇煥入援畿輔第九十二回 中敵計冤沉碧血 遇歲饑嘯聚綠林第九十三回 戰秦晉曹文詔揚威 鬧登萊孔有德亡命第九十四回 陳奇瑜得賄縱寇 秦良玉奉詔勤王第九十五回 張獻忠偽降熊文燦 楊嗣昌陷歿盧象升第九十六回 失襄陽庸帥自裁 走河南逆闖復熾第九十七回 決大河漂沒汴梁城 通內線恭進田妃舄第九十八回 擾秦楚闖王僭號 掠東西獻賊橫行第九十九回 周總兵寧武捐軀 明懷宗煤山殉國第一百回 乞外援清軍定亂 覆半壁明史收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