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其辭云:皇考太祖高皇帝,艱難百戰,定天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史演義》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

明史演義

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

卻說燕王棣誓師抗命,下諭將士,大旨以入清君側為名,招降參政郭資,副使墨麟,僉事呂震,及同知李浚、陳恭等,一面遣使馳驛,繼奏朝廷。

其辭云:

皇考太祖高皇帝,艱難百戰,定天下,成帝業,傳至萬世,封建諸子,鞏固宗社,為磐石計。

一奸一臣齊泰、黃子澄,包藏禍心,橚、榑、柏、桂、楩五弟,不數年間,並見削奪,柏尤可憫,闔室自一焚。

聖仁在上,胡寧忍此?蓋非陛下之心,實一奸一臣所為也。

心尚未足,又以加臣,臣守藩於燕,二十餘年,寅畏小心,奉法循分。

誠以君臣大義,骨肉至親,恆思加慎,為諸王先。

言重言重,恐怕未必。

而一奸一臣跋扈,加禍無辜,執臣奏事人,箠楚交下,備極苦毒,迫言臣謀不軌,遂分派宋忠、謝貴、張昺等於北平城內外,甲馬馳突於街衢,鉦鼓喧闐於遠邇,圍守城府,視臣如寇仇,迨護衛人執貴、昺,始知一奸一臣欺詐之謀。

竊念臣於孝康皇帝,同父母兄弟也,今事陛下如事天也,譬伐大樹,先翦附枝,親藩既滅,朝廷孤立,一奸一臣得志,社稷危矣。

臣伏睹祖訓有云:「朝無正臣,內有一奸一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臣謹俯伏俟命。

書入,建文帝尚遲疑未決,總是因循致誤。

那燕王已出師通州,降指揮房勝,進陷薊州,擒殺都督指揮馬宣,乘夜趨遵化。

指揮蔣雲、鄭亨等,又皆開城迎降,復遣銳卒擊奪居庸關。

守將余瑱,敗走懷來。

時都督宋忠,正在懷來駐紮,聞居庸關失守,忙率兵來援,並下令軍中道:「爾等家屬,統在北平,現聞被燕兵屠戮,積一屍一盈途,快隨我前行,報仇洩恨。」

激怒之計,未始不善,但惜系詐言耳。

軍士聞了此言,個個怒目切齒,摩拳奮掌,爭向居庸關殺去。

一到關前,遙見燕軍前隊的旗幟,統系熟識,旗下列著士卒,不是父兄,就是子弟,彼此慰問,都稱無恙。

當下惱動軍心,大呼宋都督欺我,一聲嘩噪,相率倒戈。

宋忠列陣未定,不防這前軍嘩變,自相殘殺,正在腳忙手亂,那燕軍復乘勢殺來,眼見得人仰馬翻,不可收拾,當下全軍大潰。

都指揮孫泰,本是一員驍將,也被流矢所中,戰死陣中。

宋忠逃奔入城,門不及閉,被燕軍一擁而入,四處搜殺,至廁間覓獲宋忠,並擒住余瑱,一律殺死。

諸將校先後受縛,共一百餘人,統因主將已亡,情願捐生,或自刎,或被殺,懷來遂陷。

山後諸州皆震動。

開平、龍門、上谷、雲中諸守將,望風降附。

谷王橞鎮守宣府,也因地近懷來,恐遭兵禍,竟棄了國土,逃奔南京去了。

京中迭聞警耗,建文帝乃祭告太廟,削棣屬籍,廢為庶人,詔示天下,特命宿將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都尉寧忠為副,率師討燕。

子澄又請命安陸侯吳傑,江一陰一侯吳高,都督都指揮盛庸、潘忠、楊松、顧成、徐凱、李文、陳暉、平安等,分道並進。

且從獄中放出程濟,擢為翰林院編修,充作軍師,護諸將北行。

一面傳檄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合給軍餉。

臨行時,建文帝諭令將士道:「昔蕭繹舉兵入京,常號令軍中,謂一門以內,自逞兵威,實屬不祥。

今爾等將士,與燕王對壘,亦須善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湘東故事,何足取法。

況湘東因此失國,建文寧未之聞乎?耿炳文等領命出師,共計三十萬人,陸續至真定,當命徐凱率兵駐河間,潘忠率兵駐莫州,楊松率先鋒九千人駐雄縣,約忠為應。

燕王使張玉往探虛實,玉返報道:「炳文年老,潘、楊有勇無謀,行軍安營,統乏紀律,看來俱不足為。

惟我軍欲南下,宜先取潘、楊,方可通道。」

宿將凋零久矣,只一炳文亦老羸不勝任,誰為為之?以至於此。

燕王稱善,即命移軍涿州,進屯桑婁。

時值中秋,天高月朗,燕軍統渡過白溝河,直薄雄縣城下。

楊松毫不防備,乘著中秋佳節,大家宰牛飲酒,醉飽酣眠,不料時至夜半,燕軍緣城而上,大刀闊斧,砍入城中,等到楊松驚起,慌忙迎敵,已是不及措手,霎時間九千兵士,悉數戰歿,楊松亦死於亂軍之中。

一班酒鬼,盡入冥途。

燕王既得雄縣,便諭諸將道:「潘忠近在莫州,未知城破,必引眾來援,我便好生擒他了。」

妙算在胸。

當下命千戶譚淵,領兵千餘,渡月漾橋,埋伏水中,俟潘忠兵過,據住橋樑,斷他歸路。

譚淵受計去訖。

燕王即麾兵出城,列陣待著。

果然潘忠引兵前來,越過月漾橋,直趨雄縣。

將到城下,望見前面統是燕軍,不禁心慌,一經交綏,燕軍如生龍活虎,銳不可當,潘忠料不可支,只好且戰且行。

回至橋邊,忽由水中跳出一人,大喝道:「譚淵在此!何不受縛?」

潘忠尚未看清,已被譚淵手起槍落,刺倒馬下。

譚淵手下諸兵士,搶步出一水,把潘忠擒去。

潘軍腹背受敵,紛紛投水溺死。

潘、楊俱了。

燕王遂趨入莫州,休息三日,復會議進兵所向。

張玉道:「何不徑趨真定?彼眾新集,我軍乘勝進攻,一鼓可下。」

燕王依言,即向真定進發。

途次獲得耿部下張保,由燕王好言撫一慰,保自稱願降。

燕王遂問耿軍情形。

保答道:「耿軍共三十萬人,先到的有十三萬,分營滹沱河南北岸。」

燕王道:「你既誠心歸降,我縱你歸去,只說是兵敗被執,竊馬逃歸,所有雄、莫戰狀,及我兵直趨真定,統可直告炳文便了。」

張保唯唯而去。

諸將上前稟道:「大王直趨真定,本欲掩他不備,奈何遣保返告?」

我亦欲問。

燕王笑道:「諸將有所不知。

前未知耿軍虛實,因欲襲他不備,今知他半營河南,半營河北,南北互援,不易取勝,何若令他知我行蹤,使他並南歸北,才可一舉盡殲。

且使聞雄、莫敗狀,挫損銳氣,這是兵法上所謂先聲後實呢。」

諸將方齊稱妙計。

燕王即帶著數騎,逕趨真定東門,擒住雹軍二人,訊問耿軍情狀,果將南兵盡移北岸,隨即遣張玉、譚淵、馬雲、朱能等,繞出城西南,連破耿軍二營。

炳文出城迎戰,張玉等率軍奮擊,兩下裡喊殺連天,爭個你死我活。

不防燕王復親率鐵騎,沿城夾攻,橫貫南陣,耿軍大亂。

炳文支持不住,慌忙逃回。

朱能率敢死士後追,至滹沱河,炳文眾尚數萬,復列陣向能。

能奮勇大呼,衝入炳文陣中,炳文軍士,已經重創,無心戀戰,相率披一靡一。

一時踐踏死的,不計其數。

棄甲投降的,又有三千餘人。

副將李堅、寧忠,都督顧成,都指揮劉燧等,統被擒去。

炳文逃入真定,閉門固守。

燕軍攻城,三日不能下,引還北平去了。

建文帝聞炳文戰敗,很是懊惱,便召問齊泰、黃子澄道:「炳文老將,尚且摧鋒,為之奈何?」

子澄道:「勝敗兵家常事,不足深慮,臣思曹國公李景隆,材堪大用,不如命代炳文。」

齊泰道:「景隆能文不能武,斷不可用。」

建文不聽,即拜景隆為大將軍,賜通天犀帶,親餞江滸,行推轂禮。

景隆鞍軍,耿炳文卸任自歸,監察御史韓郁,以出師無功,獨憤然上疏道:

臣聞人主親其親,然後不獨親其親。

今諸王親則太祖之遺體也,貴則孝康帝之手足也,尊則陛下之叔父也,乃豎儒偏見,病藩封太重,疑慮太深,於是周王既廢,湘王自一焚,齊、代相繼被摧,為計者必曰兵不加則禍必稔,實則朝廷激之變也。

今燕舉兵兩月矣,前後調兵不下五十萬,而一矢無獲,將不效謀,士不效力,徒使中原赤子,困於轉輸,民不聊生,日甚一日,臣恐陛下之憂方深也。

諺曰:「親者隔之不斷,疏者屬之不堅」,此言深有至理。

伏願陛下鑒察,興滅繼絕,釋齊、代之囚,封湘王之墓,還周王於京師,迎楚、蜀為周公,俾各命世子持書,勸燕罷兵守藩,慰宗廟之靈,篤親一親之誼,不勝幸甚。

是亦迂腐之談。

建文帝得了此奏,置諸高閣。

只催命景隆進兵。

景隆至德州,收集炳文將卒,並調諸路兵五十萬,進營河間。

燕王聞報,喜諭諸將道:「從前漢高祖用兵如神,還只能將兵十萬,景隆豎子,有甚麼才能,乃給他五十萬眾?這正是自取敗亡呢。」

言未已,有探馬報說:「明將吳高、耿瓛、楊文等,進軍永平」,燕王投袂遽起,即欲麾軍往援,諸將入請道:「大王出援永平,倘景隆乘虛來襲,如何是好?」

燕王道:「景隆不足畏,我出援永平,正欲誘他前來,先破吳高,後破景隆,統在此舉。」

當下令世子高熾居守,並戒他堅守勿戰,自率軍徑詣永平。

吳高本來膽小,忽聞燕軍大至,竟棄了輜重,退保山海關,燕軍從後追去,斬首數千級。

景隆聞燕王出援永平,果引兵薄北平城下,築壘九門,燕世子高熾,督城固守,連婦女也令登陴,亂擲瓦礫。

景隆軍令不嚴,竟爾驟退。

瓦礫猶能退軍,況矢石乎?景隆豎子,固不足畏。

高熾又夜遣勇士,縋城劫營,營中自相驚擾,竟退到十里以外,方敢駐足。

獨有都督瞿能,憤怒交迫,自率二子及一精一騎千餘,直攻張掖門,勢且登城,偏景隆因他擅出,滿懷猜忌,勒令緩攻。

既不知兵,又懷私意,不敗何待?守兵連夜用水沃城,翌晨結水成冰,很是光滑,不能再登。

兩軍相持不下,這時候,燕王已移師東北,潛襲大寧。

原來大寧屬寧王權鎮守,東控遼左,西接宣府,所屬朵顏三衛騎兵,都驍勇善戰。

燕軍發難,明廷恐寧王與合,召還京師,寧王抗不受命,坐削護衛。

燕王乘隙貽書,並潛師隨後。

諸將以大寧無患,北平垂危,請燕王熟權緩急,還救北平。

燕王道:「今從劉家口徑趨大寧,數日可達,聞大寧城內,只有老弱居守,所有將士,均派往松亭關,我能襲取大寧,撫綏將士家屬,松亭關自不戰而降。

若北平深溝高壘,縱有雄師百萬,一時也難攻取,待我取了大寧,還援北平,尚是未遲。」

陸續敘來,統見燕王妙算。

遂從間道登山,馳抵大寧城下,暗令健卒四伏,自己單騎入城,一見寧王,握手大慟,只說建文負我,現在北平被圍,旦夕且下,求吾弟設法救我,替一我表謝請赦。

真做得像,更兼寧王此時亦有狐兔之悲,能不墮其彀中耶?寧王也相對欷歔,備加慰藉。

一面代草表章,情詞娓娓,請貸燕王一死。

表發後,設宴相待,笑語慇勤。

接連數日,城外的伏兵,多混跡入城,與三衛部長,互相聯絡。

燕王方托故告辭,寧王送出郊外,置酒餞行。

第一杯遞與燕王,一飲而盡;第二杯復遞到燕王手中,燕王忽將杯擲地道:「伏兵何在?」

人情反覆,一至於此,煞是可歎。

言甫畢,一聲呼噪,燕軍盡至,竟擁了寧王南行,三衛擴騎,袖手旁觀,大寧都指揮朱鑒,上前爭奪,竟被燕軍殺死。

燕王又麾兵入城,揭示安民,只把寧府妃妾世子,及所有寶貨,一擁而出,馳至松亭關。

關上將士,已接家屬通報,有心歸燕,統在馬首迎降。

燕王派兵分守要害,隨驅著大寧降眾,還向北平。

至會州,簡閱將士,設立五軍,命都指揮張玉將中軍,朱能將左軍,李彬將右軍,徐忠將前軍,房忠將後軍,每軍各置左右副將,以大寧降眾,分隸各軍,浩浩蕩蕩,馳援北平。

是時天氣嚴冷,雨雪紛飛,燕王兵至孤山,暫駐北河西,河水汪洋,無舟可渡。

燕王望空默祝道:「天若助我,今夜河水結冰。」

這一語也是燕王希冀非分,不意上天竟似有耳,河伯也是效靈,一夕嚴風,將河冰結得甚固。

天神果助逆乎?抑助順乎?燕軍凌晨探視,詫為奇異,反報燕王。

燕王大喜,即麾兵渡河。

適值李景隆移營河濱,先鋒都督陳暉渡河截擊,被燕軍一陣驅殺,大敗奔回。

燕軍渡河上岸,回視河冰復解,大家喜得神助,遂抖擻一精一神,直搗景隆大營。

自午至申,連破七寨,景隆不能抵禦,夤夜遁去。

燕軍進抵城下,見城外尚有南軍九壘,奮呼殺入,城中亦鼓噪出兵,內外夾攻,哪有不破之理?頓時殺得一屍一橫遍野,血流成渠。

有幾個逃脫的兵士,星夜南奔,追上景隆殘軍,同返德州去了。

景隆既至德州,不免懊悵得很,擬再調軍馬,期至來春大舉,忽聞有朝旨下來,嚇得面如土色,至開詔跪讀,竟加封景隆為太子太師,這是事出意外,連景隆都莫名其妙呢。

小子有詩歎道:

敗軍僨轍有明刑,誰料恩榮賜闕廷。

莫怪建文終遜國,誤施賞罰失常經。

畢竟景隆如何邀賞,容至下回敘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揭史綱開宗明義 困涸轍避難為僧第二回 投軍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義拯主帥第三回 攻城掠地迭遇奇材 獻幣釋嫌全資賢婦第四回 登雉堞語驚張天祐 探虎穴約會孫德崖第五回 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將軍力拔採石第六回 取集慶朱公開府 陷常州徐帥立功第七回 朱亮祖戰敗遭擒 張士德縶歸絕粒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沒 略東浙胡大海薦賢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第十回 救安豐護歸小明王 援南昌大戰偽漢主第十一回 鄱陽湖友諒亡身 應天府吳王即位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師東下 失平江闔室自焚第十三回 檄北方徐元帥進兵 下南閩陳平章死節第十四回 四海歸心誕登帝位 三軍效命直搗元都第十五回 襲太原元擴廓中計 略臨洮李思齊出降第十六回 納降誅叛西徼揚威 逐梟擒雛南京獻俘第十七回 降夏主蕩平巴蜀 擊元將轉戰朔方第十八回 下征書高人抗志 洩逆謀奸相伏誅第十九回 定雲南沐英留鎮 征漠北藍玉報功第二十回 鳳微德杳再喪儲君 鳥盡弓藏迭興黨獄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第二十四回 往復貽書囚使激怒 倉皇挽粟遇伏失糧第二十五回 越長江燕王入京 出鬼門建文遜國第二十六回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第二十九回 徙樂安皇子得罪 鬧蒲台妖婦揭竿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逆高煦成擒第三十二回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第三十四回 王驥討平麓川蠻 英宗敗陷土木堡第三十五回 誅黨奸景帝登極 卻強敵于謙奏功第三十六回 議和餞別上皇還都 希旨陳詞東宮易位第三十七回 拒忠諫詔獄濫刑 定密謀奪門復辟第三十八回 於少保沈冤東市 徐有貞充戍南方第三十九回 發逆謀曹石覆宗 上徽號李彭抗議第四十回 萬貞兒怙權傾正後 紀淑妃誕子匿深宮第四十一回 白圭討平鄖陽盜 韓雍攻破籐峽第四十二回 樹威權汪直竊兵柄 善譎諫阿丑悟君心第四十三回 悼貴妃促疾亡身 審聶女秉公遭譴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第四十五回 劉太監榜斥群賢 張吏部強奪彼美第四十六回 入檻車叛藩中計 縛菜廠逆閹伏辜第四十七回 河北盜橫行畿輔 山東賊畢命狼山第四十八回 經略西番鎮臣得罪 承恩北闕義兒導淫第四十九回 幸邊塞走馬看花 入酒肆游龍戲鳳第五十回 覓佳麗幸逢歌婦 罪直諫杖斃言官第五十一回 豢群盜寧藩謀叛 謝盛宴撫使被戕第五十二回 守安慶仗劍戮叛奴 下南昌發兵征首逆第五十三回 伍文定縱火擒國賊 王守仁押俘至杭州第五十四回 教場校射技擅穿楊 古沼觀漁險遭滅頂第五十五回 返豹房武宗晏駕 祭獸吻江彬遭囚第五十六回 議典禮廷臣聚訟 建齋醮方士盈壇第五十七回 伏朝門觸怒世宗 討田州誘誅岑猛第五十八回 胡世寧創議棄邊陲 邵元節祈嗣邀殊寵第五十九回 繞法壇迓來仙鶴 毀行宮力救真龍第六十回 遘宮變妃嬪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第六十一回 復河套將相蒙冤 擾都門胡虜縱火第六十二回 追狡寇庸帥敗還 開馬市藎臣極諫第六十三回 罪仇鸞剖棺正法 劾嚴嵩拚死留名第六十四回 卻外寇奸黨冒功 媚乾娘義兒邀寵第六十五回 胡宗憲用謀賺海盜 趙文華弄巧忤權奸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計遭誅 尚美人更衣侍寢第六十七回 海剛峰剛方絕俗 鄒應龍應夢劾奸第六十八回 權門勢倒禍及兒曹 王府銀歸途逢暴客第六十九回 破奸謀嚴世蕃伏法 剿宿寇戚繼光衝鋒第七十回 誤服丹鉛病歸冥菉 脫身羈紲悵斷鼎湖第七十一回 王總督招納降番 馮中官訴逐首輔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闖入深宮 賢法司力翻成案第七十三回 奪親情相臣嫉諫 規主闕母教流芳第七十四回 王宮人喜中生子 張宰輔身後籍家第七十五回 侍母膳奉教立儲 惑妃言誓神緘約第七十六回 據鎮城哱氏倡亂 用說客叛黨駢誅第七十七回 救藩封猛攻平壤 破和議再戰島山第七十八回 虎將征蠻破巢誅逆 蠹魚食字決策建儲第七十九回 獲妖書沈一貫生風 遣福王葉向高主議第八十回 審張差宮中析疑案 任楊鎬塞外覆全軍第八十一回 聯翠袖相約乞榮封 服紅丸即夕傾大命第八十二回 選侍移宮詔宣舊惡 庸醫懸案彈及輔臣第八十三回 大吃醋兩魏爭風 真奇冤數妃畢命第八十四回 王化貞失守廣寧堡 朱燮元巧擊呂公車第八十五回 新撫赴援孤城卻敵 叛徒歸命首逆伏誅第八十六回 趙中丞蕩平妖寇 楊都諫糾劾權閹第八十七回 魏忠賢喜得點將錄 許顯純濫用非法刑第八十八回 興黨獄緹騎被傷 媚奸璫生祠迭建第八十九回 排後族魏閹謀逆 承兄位信邸登基第九十回 懲淫惡闔家駢戮 受招撫渠帥立功第九十一回 徐光啟薦用客卿 袁崇煥入援畿輔第九十二回 中敵計冤沉碧血 遇歲饑嘯聚綠林第九十三回 戰秦晉曹文詔揚威 鬧登萊孔有德亡命第九十四回 陳奇瑜得賄縱寇 秦良玉奉詔勤王第九十五回 張獻忠偽降熊文燦 楊嗣昌陷歿盧象升第九十六回 失襄陽庸帥自裁 走河南逆闖復熾第九十七回 決大河漂沒汴梁城 通內線恭進田妃舄第九十八回 擾秦楚闖王僭號 掠東西獻賊橫行第九十九回 周總兵寧武捐軀 明懷宗煤山殉國第一百回 乞外援清軍定亂 覆半壁明史收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