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這人為誰?系姓劉名基,字伯溫,就是翊贊朱氏,創成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史演義》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

明史演義

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

卻說青田名士,迭征乃至。

這人為誰?系姓劉名基,字伯溫,就是翊贊朱氏,創成明室的第一位謀臣。

鄭重出之。

先是元至順間,基舉進士,博通經史,兼一精一象緯學,時人論江左人物,推基為首,以為諸葛孔明,不過爾爾。

江浙大吏,屢征不出,至石抹宜孫守處州,經略使李國鳳屢稱基才,請他重用。

宜孫僅召為府判,不與兵事,基仍棄官歸青田。

時黃巖人方國珍,據溫、台、慶元等路,一騷一擾浙邊,大吏猶專事羈縻,不加討伐,基屢請嚴剿,不見從,乃歸募同志,部勒成軍,借避寇患。

及胡大海下處州,聞名往聘,基仍謝絕。

大海乃請命元璋,繼幣往聘,猶不肯起。

及元璋命總制孫炎,致書固請,乃慨然道:「我昔游西湖,見西北有異雲,曾謂是天子氣,十年後當應在金陵。

今朱氏創興,禮賢下士,應天順人,我不妨前往,助他一臂,得能有成,也不負我生平志願了。」

於是束裝就道,逕詣應天。

元璋聞他來見,忙下階恭迎,賜以上坐,從容與論經史,及咨以時事,基應對如流,暢談要策,共得十八條。

元璋喜甚,便道:「我為天下屈先生,先生幸毋棄我!如有指陳,願安受教。」

可謂虛己以聽。

基乃語元璋道:「明公據有金陵,甚得地勢,但東南有張士誠,西北有陳友諒,屢為公患。

為明公計,必須掃除二寇,方可北定中原。」

元璋蹙額道:「這兩人勢頗不弱,如何可以剿滅?」

基答道:「禦敵當權緩急,用兵貴有次序,張士誠一自守虜,尚不足慮,陳友諒劫主稱兵,地據上游,無日忘金陵,應先用全力,除了此害。

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

然後北向中原,造成王業,明公曾亦設此想麼?」

確是坐言起行之計,不比前文進謁之士,專務泛論,無裨軍謀。

元璋道:「先生妙計,很是佩服,此後行軍,全仗先生指導!」基始應聲而出。

元璋即命有司築禮賢館,使基入居,宋濂、章溢、葉琛三人,亦住陛內。

嗣命濂任江西等處儒學提舉,並遣世子受經。

授章、葉為營田司僉事。

惟留基入主軍務,事無大小,一律咨詢。

基頗感知遇,遂壹意參贊,知無不言。

元璋嘗呼為先生而不名,語人時,每比基為張子房,不愧留侯。

真所謂君臣相遇,如魚得水了。

元璋方簡閱軍馬,準備出師,忽聞陳友諒挾了徐壽輝,艤舟東下,進攻太平,正擬遣將往援,忽由太平逃來潰兵,稟稱太平失陷,花將軍闔門死事,連知府許瑗,院判王鼎,統已殉節了。

敘太平被陷事,恰先述稟報,後及詳情,是倒戟而出之法,與上文各節不同。

元璋不禁失驚道:「有這般事麼?我的義兒文遜,怎麼樣了?」

來兵答道:「想亦盡忠了。」

元璋失聲大慟,經諸將從旁勸解,尚是流涕不止。

原來黑將軍花雲與元璋養子朱文遜,同守太平。

及友諒來攻,兩人率兵三千名,鏖戰三日,友諒不能入。

會大雨水漲,友諒引巨舟薄城西南,令士卒夜登舟尾,緣梯登堞,遂入城。

花雲、文遜,巷戰一一夜,力屈遭擒。

文遜被殺,雲忽奮臂大呼,激斷繩索,奪了守兵的短刀,左右亂砍,殺死五六人。

眾兵一齊殺上,傷他右臂,復被縶住,雲大罵道:「賊奴敢傷害我,我主且至,必砍爾等為肉泥!」有聲有色,雖死不朽。

眾兵聞言大怒,竟把他縛住船檣,一陣射死。

雲妻郜氏,亦赴水殉節。

子煒,方三歲,侍女孫氏,抱煒遠竄,被亂兵掠至九江。

元璋常求花氏後裔,苦無所得,至友諒敗歿,才見一皓首龐眉的老人,帶著孫氏,負兒而來。

當下接兒在手,置著膝上,撫頂歎道:「虎頭燕頷,不愧將種,黑將軍算不虛死了。」

言畢,即命賜老人衣。

誰知老人倏忽不見,四處找尋,仍無下落,弄得元璋也驚疑起來,依史而陳,並非虛譔。

隨即問明孫氏,孫氏泣拜道:「奴自逃出太平,為亂軍所擄,軍中恨兒夜啼,由奴拔質簪珥,寄養漁家。

嗣奴復潛竊兒出,脫身東走,登舟渡江,江中復遇亂軍,將奴與兒推入江心,幸得斷木附著,飄入蘆渚。

七日無食,只取蓮實充飢。

巧逢老人到來,救奴及兒同行至此。

奴萬死一生,得將此兒保存,伏乞推恩收育,不負小主人一番忠誠。」

孫氏可謂義婢。

元璋亦流淚道:「主忠僕義,萬古流芳,我不惟保養此兒,連你亦應矜恤。

只與你同來的老人,究竟何姓何名?為何不知去向?」

孫氏道:「他只自稱雷老,不說實名。」

元璋遲疑半晌,方說了「忠孝格天」四字,應有此理。

仍命孫氏撫養花煒,歲給祿糈。

至煒年長成,累官指揮僉事,孫氏亦受旌封,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且說陳友諒既得太平,急謀僭號,遣壯士椎殺壽輝,便假採石五通廟為行宮,自稱皇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命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一面遣使約張士誠,同攻應天。

士城不敢遽允,遣還來使。

此劉基所謂自守虜也。

不然,東西相應,應天寧不危乎?友諒怒道:「鹽儈不來,我豈不能下金陵麼?」

大言不慚。

遂大集舟師,自江州直指應天。

舳艫蔽空,旌旗掩日,自頭至尾,差不多有數十里。

彷彿曹一操一八十萬大兵。

警報飛達應天,元璋即召眾將會議,眾將紛紛獻計,有說友諒兵盛,宜出城迎降的,有說應走據鍾山,徐圖規復的,獨劉基瞋目無言。

胸有成竹。

元璋退入,召基問話,基答道:「說降說走,都可斬首,斬了他方可破賊。」

我亦云然。

元璋道:「依先生高見,計將安出?」

基答道:「天道後舉者勝,我以逸待勞,何患不克?」

元璋稱善。

基復密語良久,下文統暗括在內。

元璋益喜,復出廳升座。

眾將又上來獻議,或請遣兵先復太平,或請主帥親自出征,又換了一派議論,想是斬首之言,已被聞知。

統被元璋駁去,只命參謀范常,貽書胡大海,命他出搗信州,牽制友諒後路。

范常應聲而出,自去照行。

元璋又召康茂才入內,與語道:「聞汝與友諒相知,能否通詐降書麼?」

茂才道:「願如尊命!且家有老閽,曾事友諒,遣使繼書,必信無疑。」

元璋喜道:「既如此,快修書出發!」茂才應令,立寫就詐降書,並密囑司閽數語,令乘一小舟,逕投友諒軍前。

友諒得書,便問道:「康公何在?」

司閽答道:「現守江東木橋。」

友諒即待以酒食,令他還報道:「歸語康公,我到江東橋,三呼老康,即當倒戈內應,不可誤事!」利令智昏。

司閽唯唯連聲。

返報茂才,茂才即入稟元璋,元璋笑道:「友諒友諒!已入我彀中了。」

急令李善長帶了工役,乘著月夜,把江東木橋,改為鐵石,一夕而成,大書江東橋三字,令人一望便知。

善長還報,元璋即命常遇春、馮國勝、此時馮國用已歿,弟勝承襲兄職。

華高等,率帳前五翼軍,伏石灰山側,徐達伏兵南門外,並各囑道:「我當統兵至盧龍山,你等可遙望山上,豎著赤幟,便知寇至;改豎黃幟,乃可麾兵殺出,休得有誤!」諸將領命去訖。

此兩路是防陸。

又命楊璟駐兵大勝港,張德勝、朱虎等,領舟師出龍江關外。

此兩路是防江。

分撥已定,乃親自督兵出城,至盧龍山駐紮,專待友諒兵來。

不一日,友諒果聯舟東下,至大勝港,口甚狹,僅容三舟,瀕岸又見有重兵駐著,楊璟兵出現。

恐被出擊,不敢停留,遂退出大江,逕來覓江東橋。

距橋約半里,已有江東橋三字,映射眼波,只橋是大石砌成,並非木質,未免心中懷疑,至此尚不知中計,確是笨伯。

復駛近橋邊,連呼老康老康,憑他叫破喉嚨,並沒有人出應,只有空中聲一浪一,回了轉來,也答他是老康兩字。

妙甚。

趣甚。

友諒才知中計,但因船多人眾,恰還沒有慌忙,復下令向龍江進發。

既抵龍江,即遣萬人登岸立柵,聲勢銳甚。

時方酷暑,烈日炎炎,元璋服紫茸甲,在山上張蓋督兵,嗣見將士揮汗如雨,立命去蓋,與將士同曝日中。

馭兵之道在此。

將士欲下山奪柵,元璋道:「天將下雨,汝等且就食,俟乘雨往擊未遲。」

想是劉軍師教他。

諸將昂頭四顧,並沒見有雲翳,大都莫名其妙,只好遵令就食。

食方畢,西北風驟起,黑雲四至,大雨傾盆而下,元璋即命將士下山拔柵,一面豎一起赤幟。

友諒見立柵被拔,亦麾眾力爭。

兩下相殺,雨忽停止。

元璋復改豎黃幟,並發鼓聲。

於是常遇春等自左殺到,徐達自右殺到,把登岸的敵兵,統驅入水中。

友諒忙麾舟渡軍,舟甫離岸,張德勝、朱虎又領舟師殺來,嚇得友諒不知所為,偏偏潮神又與他為仇,來時潮漲,去時潮落,把數百號兵船,一概膠住淺灘,不能移動。

友諒無法可施,忙改乘小舟,飛槳逃出,其餘軍士,亦多投水逃生,有一半不善泅水的,統沉沒江心,至河伯處當差去了。

元璋覆命諸將追襲,自率親兵,收奪敗艦,共得巨艦百餘艘,戰舸數百,連友諒所乘的大船,亦一律獲住,船中尚留著康茂才書,元璋不覺失笑道:「呆鳥呆鳥!」言已,復檢點俘虜,共得七千餘人,押領而歸。

且說友諒易舟西遁,又見敵舟遠遠追來,忙下令加槳飛逃,至慈湖,距敵舟不過數丈,正在著急,又遇火箭射至,烈焰飛騰,那時急不暇擇,只好駛舟近岸,一躍登陸,鼠竄而去。

這邊的張德勝、朱虎及廖永忠、華雲龍等,哪裡肯捨,毀了友諒的舟,復上岸力追,直抵採石。

不防友諒得了援兵,回馬來戰,張德勝首先陷陣,致受重傷,死於軍中。

廖永忠、華雲龍等,見德勝陷沒,勃生義憤,捨命衝鋒,一場死鬥,仍將友諒殺敗,友諒方棄甲曳兵,逃回江州去了。

友諒一敗。

嗣是徐達復太平,胡大海取信州,馮國勝等取安慶,露布飛馳,歡聲騰躍。

偏友諒不肯干休,遣張定邊攻安慶,李明道攻信州,安慶竟被奪去,信州由李文忠往援,擒住明道,獻至應天。

明道願降,並言友諒可取狀,於是元璋復造了龍驤巨艦,親率舟師,再攻安慶。

廖永忠、張志雄等,奮勇當先,拔了水寨,進兵攻城,自旦至暮不能下。

劉基獻議道:「安慶城高而固,急切不能攻下,何若移師江州,破他巢一穴一。」

的是勝著。

元璋不待說畢,即下令撤圍,鼓舟西上。

聰明人不消細說。

舟過小甭山,遇有數舟來降,舟中有兩員大將,一個叫作傅友德,一個叫作丁普郎。

元璋召入,問明來歷,知系友諒部將,棄暗投明,自然心喜。

且見友德較為英武,便命他仍率原舟,作為前導。

沿途遇著江州巡兵,一概招降,稍有不服,立刻掃淨。

片帆風順,逕達江州城下。

友諒聞報,尚疑是士卒誤傳,待至城外鼓角喧天,方知敵兵果到,慌忙整兵守禦。

彷彿做夢。

惟江州抱水依山,也是一座堅城,友諒倚作巢一穴一,簡直是不易攻的。

當下一攻一守,相持兩日,城完如故。

友諒稍稍放心,不想到了夜間,敵兵竟登城殺入,急得友諒手足無措,忙挈妻逃出城門,乘舟西奔,逃至武昌去了。

友諒二敗。

原來元璋用劉基計,密測城堞高度,令工兵在各艦尾,搭造天橋,乘著暗夜,一列將船倒行,直一逼一城下,天橋與城堞,巧巧銜接,將士援橋登城,不費甚麼氣力,竟得殺入城中,友諒還道神兵自天而下,哪得不倉猝逃去?原來如此。

江州已下,南昌守帥胡廷瑞,也遣使鄭仁傑輸誠,唯請勿散他舊部。

元璋頗有難色,劉基在後,潛踢元璋所坐胡一床一,元璋大悟,又似張子房之躡沛公。

乃遣仁傑還,並賜書慰諭,准如所請。

廷瑞即遣甥康泰繼書請降,自是余干、建昌、吉安、南康諸郡縣,相繼投誠。

元璋又命趙德勝、廖永忠、鄧愈等,分兵四出,略瑞州、臨江,拔浮梁、樂平,並攻克安慶贛皖一帶,十得七八。

元璋乃率軍東還,道出南昌,胡廷瑞率甥康泰及部將祝宗等,出城迎謁。

元璋慰勞有加,並令廷瑞等同歸應天,留鄧愈駐守南昌,葉琛任知府事。

臨行時,廷瑞密白元璋,以祝宗、康泰二人,不甚可恃,元璋乃令二人歸徐達節制,從征武昌,不意元璋才歸,祝宗、康泰果謀叛返兵,襲入南昌。

葉琛戰死,鄧愈單身逃免。

幸徐達旋師平亂,誅祝宗,赦康泰,南昌復定。

元璋聞報,方轉憂為喜道:「南昌控引荊、越,系西南藩屏,今為我有,是陳氏一臂斷了,但非骨肉重臣,恐不可守。」

乃改南昌為洪都府,命侄兒朱文正為大都督,統率趙德勝、薛顯等,與參政鄧愈,一同往守。

各將方去,忽由浙東迭來警耗,報稱胡大海、耿再成兩將,被刺身亡,元璋又出了一大驚,小子走筆至此,又有一詩詠道:

大功未就已身捐,百戰沙場總枉然。

只有遺名垂竹帛,忠魂猶得慰重泉。

畢竟胡、耿兩將如何被刺,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揭史綱開宗明義 困涸轍避難為僧第二回 投軍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義拯主帥第三回 攻城掠地迭遇奇材 獻幣釋嫌全資賢婦第四回 登雉堞語驚張天祐 探虎穴約會孫德崖第五回 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將軍力拔採石第六回 取集慶朱公開府 陷常州徐帥立功第七回 朱亮祖戰敗遭擒 張士德縶歸絕粒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沒 略東浙胡大海薦賢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第十回 救安豐護歸小明王 援南昌大戰偽漢主第十一回 鄱陽湖友諒亡身 應天府吳王即位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師東下 失平江闔室自焚第十三回 檄北方徐元帥進兵 下南閩陳平章死節第十四回 四海歸心誕登帝位 三軍效命直搗元都第十五回 襲太原元擴廓中計 略臨洮李思齊出降第十六回 納降誅叛西徼揚威 逐梟擒雛南京獻俘第十七回 降夏主蕩平巴蜀 擊元將轉戰朔方第十八回 下征書高人抗志 洩逆謀奸相伏誅第十九回 定雲南沐英留鎮 征漠北藍玉報功第二十回 鳳微德杳再喪儲君 鳥盡弓藏迭興黨獄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第二十四回 往復貽書囚使激怒 倉皇挽粟遇伏失糧第二十五回 越長江燕王入京 出鬼門建文遜國第二十六回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第二十九回 徙樂安皇子得罪 鬧蒲台妖婦揭竿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逆高煦成擒第三十二回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第三十四回 王驥討平麓川蠻 英宗敗陷土木堡第三十五回 誅黨奸景帝登極 卻強敵于謙奏功第三十六回 議和餞別上皇還都 希旨陳詞東宮易位第三十七回 拒忠諫詔獄濫刑 定密謀奪門復辟第三十八回 於少保沈冤東市 徐有貞充戍南方第三十九回 發逆謀曹石覆宗 上徽號李彭抗議第四十回 萬貞兒怙權傾正後 紀淑妃誕子匿深宮第四十一回 白圭討平鄖陽盜 韓雍攻破籐峽第四十二回 樹威權汪直竊兵柄 善譎諫阿丑悟君心第四十三回 悼貴妃促疾亡身 審聶女秉公遭譴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第四十五回 劉太監榜斥群賢 張吏部強奪彼美第四十六回 入檻車叛藩中計 縛菜廠逆閹伏辜第四十七回 河北盜橫行畿輔 山東賊畢命狼山第四十八回 經略西番鎮臣得罪 承恩北闕義兒導淫第四十九回 幸邊塞走馬看花 入酒肆游龍戲鳳第五十回 覓佳麗幸逢歌婦 罪直諫杖斃言官第五十一回 豢群盜寧藩謀叛 謝盛宴撫使被戕第五十二回 守安慶仗劍戮叛奴 下南昌發兵征首逆第五十三回 伍文定縱火擒國賊 王守仁押俘至杭州第五十四回 教場校射技擅穿楊 古沼觀漁險遭滅頂第五十五回 返豹房武宗晏駕 祭獸吻江彬遭囚第五十六回 議典禮廷臣聚訟 建齋醮方士盈壇第五十七回 伏朝門觸怒世宗 討田州誘誅岑猛第五十八回 胡世寧創議棄邊陲 邵元節祈嗣邀殊寵第五十九回 繞法壇迓來仙鶴 毀行宮力救真龍第六十回 遘宮變妃嬪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第六十一回 復河套將相蒙冤 擾都門胡虜縱火第六十二回 追狡寇庸帥敗還 開馬市藎臣極諫第六十三回 罪仇鸞剖棺正法 劾嚴嵩拚死留名第六十四回 卻外寇奸黨冒功 媚乾娘義兒邀寵第六十五回 胡宗憲用謀賺海盜 趙文華弄巧忤權奸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計遭誅 尚美人更衣侍寢第六十七回 海剛峰剛方絕俗 鄒應龍應夢劾奸第六十八回 權門勢倒禍及兒曹 王府銀歸途逢暴客第六十九回 破奸謀嚴世蕃伏法 剿宿寇戚繼光衝鋒第七十回 誤服丹鉛病歸冥菉 脫身羈紲悵斷鼎湖第七十一回 王總督招納降番 馮中官訴逐首輔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闖入深宮 賢法司力翻成案第七十三回 奪親情相臣嫉諫 規主闕母教流芳第七十四回 王宮人喜中生子 張宰輔身後籍家第七十五回 侍母膳奉教立儲 惑妃言誓神緘約第七十六回 據鎮城哱氏倡亂 用說客叛黨駢誅第七十七回 救藩封猛攻平壤 破和議再戰島山第七十八回 虎將征蠻破巢誅逆 蠹魚食字決策建儲第七十九回 獲妖書沈一貫生風 遣福王葉向高主議第八十回 審張差宮中析疑案 任楊鎬塞外覆全軍第八十一回 聯翠袖相約乞榮封 服紅丸即夕傾大命第八十二回 選侍移宮詔宣舊惡 庸醫懸案彈及輔臣第八十三回 大吃醋兩魏爭風 真奇冤數妃畢命第八十四回 王化貞失守廣寧堡 朱燮元巧擊呂公車第八十五回 新撫赴援孤城卻敵 叛徒歸命首逆伏誅第八十六回 趙中丞蕩平妖寇 楊都諫糾劾權閹第八十七回 魏忠賢喜得點將錄 許顯純濫用非法刑第八十八回 興黨獄緹騎被傷 媚奸璫生祠迭建第八十九回 排後族魏閹謀逆 承兄位信邸登基第九十回 懲淫惡闔家駢戮 受招撫渠帥立功第九十一回 徐光啟薦用客卿 袁崇煥入援畿輔第九十二回 中敵計冤沉碧血 遇歲饑嘯聚綠林第九十三回 戰秦晉曹文詔揚威 鬧登萊孔有德亡命第九十四回 陳奇瑜得賄縱寇 秦良玉奉詔勤王第九十五回 張獻忠偽降熊文燦 楊嗣昌陷歿盧象升第九十六回 失襄陽庸帥自裁 走河南逆闖復熾第九十七回 決大河漂沒汴梁城 通內線恭進田妃舄第九十八回 擾秦楚闖王僭號 掠東西獻賊橫行第九十九回 周總兵寧武捐軀 明懷宗煤山殉國第一百回 乞外援清軍定亂 覆半壁明史收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