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詩話總龜後集》卷七:《否》卦,「包承,小人吉。」說者謂小人在下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卷七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

卷七

達理門

《否》卦,「包承,小人吉。」

說者謂小人在下者包之,小人在上者承之,蓋處《否》當然。

杜云:「曲直吾不知,負暄侯樵牧。」

「是非何處定,高枕笑浮生。」

「洗眼看輕薄,虛懷任屈伸。」

「寄謝悠悠世上兒,不爭好惡莫相疑。」

其寄傲疏放,擺脫世網,所謂兩忘而化其道[者]也。

《黃常明》[《溪詩話》卷五]

漫叟《無為洞一口》云:「洞傍山僧皆學禪,無求無慾亦忘年。」

又:「無為洞一口春水滿,無為洞傍春雲白。

一愛一此躊躕不能去,念(令)人悔作衣冠[客]。」

岑參《宿先(仙)游寺》云:「寄報乘軒客,簪裾爾何容!」臨川《何(和)秀老》云:「解我蔥珩脫孟勞,暮年甘與子同袍。」

比之退之云「方將斂之道,且欲冠其顛」,「向風長歎不可見,我欲收斂加冠巾」,異矣。

六一有云:「自慚前引朱衣吏,不稱閒行白髮翁。」

說者謂不言亦可。

然次山《宿丹崖翁宅》詩[亦]云:「吾將求退與翁游,學翁歌醉在漁舟。

官吏隨人往來(未)得,卻望丹崖慚復羞。」

吁,[非]一婬一乎富貴者也。

《溪》[卷六]

東坡拈出陶淵明談理之詩前後有三:一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二曰:「笑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三曰:「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皆以為知道之言。

蓋摛章繪句,嘲弄風月,雖工亦何補!若睹道者,出語自然超詣,非常人能蹈其軌轍也。

山谷嘗跋淵明詩卷云:「血氣方剛時,讀此詩如嚼枯木;及綿歷世事,如決定無所用智。」

又嘗論云:「謝康樂、庾義城之詩,爐錘之功,不遺餘力,然未能窺彭澤數仞之牆者,二子有意於俗人讚毀其工拙,淵明直寄焉。」

持是以論淵明詩,亦以可(可以)知(見)其關鍵也。

《丹一陽一集》[《韻語一陽一秋》卷三]

孟子所言皆一精一粗兼備,其言甚近,而妙義在焉。

如龐居士云:「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

此自得者之言,最為達理。

若孟子之言則無適不然。

如許大堯、舜之道,只於行止疾徐之間教人做了。

《龜山語錄》[卷四]

或問言動非禮則何(可)以正(止),視聽如何得合禮?曰:「四者皆不可易,易則多非理(禮),故『仁者先難而後獲』。

所謂難者,以我視,以我聽,以我言,以我動也。」

「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

視聽不以我也,胥失之矣。

《上蔡語錄》[卷中]

呂晉伯兄弟中皆有見處。

一人作詩詠曾點事曰:「函丈從容問且酬,展才無不至諸侯。

可憐曾點推(惟)鳴瑟,獨對春風詠不休。」

同上[捲上]

或問邵堯夫云:「誰信畫前元有《易》,自從刪後更無《詩》。

畫前有《易》何以見?」

曰:「畫前有《易》,其理甚微,然即用孔子之已發明者言之,未有畫前盡(蓋)可見也。

如云:神農氏之耒耜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蓋取諸《噬嗑》,黃帝、堯、舜之舟楫蓋取諸《渙》,服牛乘馬蓋取諸《隨》,《益》《噬[嗑]》《渙》《隨》重卦也。

當神農、黃帝、堯、舜之時,重卦未畫,此理真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故通變以宜民,而《易》之道得矣。

然則非畫前元有《易》乎?」

《龜山語錄》[卷二]

熙寧十年夏,康節感微疾,氣日益耗,神日益明。

笑謂司馬一溫一 公曰:「雍欲觀化一巡,如何?」

一溫一 公曰:「先生未應至此。」

康節笑曰:「死生亦常事耳。」

張橫渠先生喜論命,來問疾,因曰:「先生論命否?當推之。」

康節曰:「若天命,則已知之矣。

世俗所謂命,則不知也。」

橫渠曰:「先生知天[命]矣,載尚何言!」程伊川曰:「先生至[此],他人無以為力,願自主張。」

[康節曰:「平生學道,豈不知此?然亦無可主張。」

]時康節居正寢,諸公議後事於外,有欲葬近洛一陽一城者,康節已知,呼伯一溫一 入曰:「諸公欲以近城地葬我,不可,當從伊川先[生]塋耳。」

七月初四日大書詩一章曰:「生於太平世,[長於太平世,]死於太平世。

客問年幾何,六十又七歲。

俯仰天地間,浩然獨無愧。」

以是夜五更捐館。

《聞見錄》[卷二○]

張敬夫《元日》詩:「古史書元意義存,《春秋》揭示更分明。

人心天理初無欠,正本端原萬善生。」

《南軒集》[]

康節過士友家晝臥,見其枕屏小兒迷藏,以詩題其上云:「遂令高臥人,欹枕看兒戲。」

蓋熙寧間也。

陳恬云:「《擊壤集》不載。」

同上[《聞見錄》卷二○]

張橫渠《聖心詩》:「聖心難用淺心求,聖學須專禮法修。

千五百年無孔子,盡因通變老優遊。」

《橫渠集》[文集]

五峰一胡一 廣仲詩:「幽人偏一愛一青山好,未(為)是青山青不老。

山中出雲雨太虛,一洗塵埃山更好。」

朱氏陂(跋)云:「右衡山一胡一 子詩也。

初,紹興庚辰,熹病臥山間,親友仕於朝者,以書見招,某戲以兩詩代書報之曰:『先生去上芸香閣時籍溪先生[除]正字,赴館供職,閣長新峨豸角冠劉共甫[自]秘書丞除察官。

留取幽人臥空谷,一川風月要人看。」

一章。

『甕牖前頭列畫屏,晚來相對盡儀形。

浮雲一任閒舒捲,萬古青山只麼青。

』二章。

或傳[以]語一胡一 子,一胡一 子謂其學者張敬夫曰:『吾未識此人,然觀此詩,[知其]庶[幾]能有進矣。

特其言有體而無用,故為是詩以箴警之,庶其聞之而有發也。

』明年,一胡一 子卒。

又四年,某始見敬夫而後獲聞之,恨不及見一胡一 子而請其目也。

因序其本末而書之於策,以無忘一胡一 子之意雲。」

見《詩集》[《朱文公集》卷八一]

邵堯夫先生居洛四十年,安貧樂道,自雲未嘗攢眉。

所居寢息處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又為甕牖,讀書燕居。

自平旦則焚香獨坐,晡時飲酒三四甌,微熏便止,不使至醉也。

中間,州府以更法,不餉饋寓賓,乃為薄粥以代之,好事者或載酒以濟其乏。

嘗有詩云:「斟有淺深存燮理,飲無多少系經綸。

莫道山翁拙於用,也能康濟自家身。」

喜吟詩作大字書,然遇興則為之,不牽強也。

大寒暑則不出,每出乘小車,用一人挽之,為詩以自詠曰:「花似錦時高閣望,草如茵處小車行。」

司馬一溫一 公贈以詩曰:「林間高閣望已久,花外小車猶未來。」

隨意所之,遇主人喜客,則留三五宿;又之一家亦如之。

或經月忘返,雖一性一高潔,而接人無賢不肖貴賤皆歡然如親。

嘗自言:「若至大病,自不能支;其遇小疾,得有客對語,不自覺疾之去體也。」

學者來從之問經義,一精一深浩博,應對不窮,思致幽遠,妙極道數。

間與相知之深者,開口論天下事,雖久存心世務者,不能及也。

[《漁隱從話》後集卷二二]

康節嘗誦希夷之語曰:「得便宜事,不可再[作];得便宜處,不可再去。」

又曰:「落便宜是得便宜。」

故康節詩云:「珍重至人嘗有語,落便宜是得便宜。」

蓋可終身行之也。

邵伯一溫一 《易學辨惑》[《聞見錄》]

涪陵譙天授《牧牛圖詩》,一章言其崇明禮法,目無邪視,可否昭判,揀辨無舛,依見見正,色塵不迷,故能非禮勿視,如牛雙目變白,畏鞭箠,警視不易,設有他惡,不能縱觀矣。

詩曰:「喜見雙眸白,通身黑尚全。

整思南畝稼,還忌牧童鞭,妄色無輕學,非觀已屢悛。

回光惟聖道,此外竟何緣?」

二章言其外屏非聞,耳無邪聽,入耳著心,但惟聖道;依聞審音,惡聲不惑,故能非禮勿聽。

如牛角耳變白,聳耳低首,惟牧是聆,更無他念矣。

詩曰:「耳角冰霜潔,須知聽不訛。

法言緣理辨,邪說自心訶。

響外聆微旨,音中味太和。

一婬一荒無復入,非禮末之何!」三章言其戒謹辭氣,口無妄言;戲論讒誣,不形聲說;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捫舌謹辭,修辭立誠,故能非禮勿言。

如牛唇口變白,為牧所纏,不得妄鳴,惟渴飲饑食始得解釋矣。

詩曰:「白口纏圈索,言非駟莫追。

心聲休妄發,敬道復何疑?正信通神鑒,淵談協禮儀。

能為天下則,誠自我無欺。」

四章言其遵守禮法,中主惟敬;心無妄動,舉必循理;一精一誠外發,照破邪行;素履而往,往而無咎,故能非禮勿動。

如牛四足變白,猶恐散失,未捨鼻索矣。

詩曰:「四足雖更白,猶宜鼻索拘。

草田方緩執,禾徑未相逾。

步步無非履,心心向大途。

見聞言動事,到此竟何殊!」五章言其學習 美成,禮法文質,內外自然,克己復禮,歸於至誠;不假行將,動容周旋,皆中乎禮,盛德之至;居德之盛,尚可形容,故如牛首尾變白,牧者置鞭閒坐,不執鼻索,放曠無拘,頓絕所犯矣。

詩曰:「鼻索何勞執,長鞭已棄閒。

大田隨俯仰,古道任迴環。

義草餐清野,仁泉飲碧灣。

德純非用牧,危坐對層山。」

六章言其抑為不厭,好古敏求,積而至聖;思慮銷隕,情識淨盡;猶金鑒焉,不迎不將,應而不傷;心休世逋,超然絕疑;動靜無意,但寓形於世而已。

如牛全白,純一不雜,人牛兩息,滅意相拘矣。

詩曰:「一飽心休息,安眠百不知。

有形隨處寄,毋意復何疑!用捨非關念,優遊絕所窺。

相忘人世外,惟有牧童兒。」

七章言其逆順難測,混同體用;隨世態卷舒,例防一陽一慘酢;損益盈虛,與時偕行;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一切毋必,道合則從。

猶如白牛,雖帶圈索,已無牧人矣。

詩曰:「圈索雖牽執,從茲牧者亡。

何心拘小節,平步蹈中常。

饑飽隨時過,行藏任運將。

春山春草綠,逢處可充腸。」

八章言其仕止久速,鹹契所宜;達節善變,出處無際;進退存亡,不失其正;獨見幾權,應世無固,不俟終日。

猶如白牛隨方運動,飲食無系矣。

詩曰:「日暖隨方去,天寒隱有餘。

當行非俟牧,可止便安居。

飲食和粗細,周旋契疾徐。

權幾雖應用,豈外是如如。」

九章言其無方無體,妙絕萬物,不見有己;身心銷復,與道混融;一切毋我,又何分別;隨時應用,應物張機,無有本體;名言一胡一 義,留為世訓,警策後覺。

猶如無牛可得,惟存鼻索,傳示將來矣。

詩曰:「相盡雲何牧,心融孰是牛?我人依妄立,學行假名修。

不見當先跡,寧知有後由。

鞭繩應到此,聊為且□留。」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