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詩話總龜後集》卷四十六:韋應物《奉酬[謝]處士叔詩》云:「高齋樂宴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卷四十六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

卷四十六

釋氏門

韋應物《奉酬[謝]處士叔詩》云:「高齋樂宴罷,清夜道相存。」

東坡次王鞏韻云:「那能廢詩酒,亦未妨禪寂。」

子由《春盡》詩云:「《楞嚴》十卷幾回讀,法酒三升是客同。」

道貴沖寂,寞(宴)主歡暢,二者恐不能相兼也。

白樂天延樂命釂之時不忘於佛事,至今達者(達者至今)譏之。

《葛常之》[《韻語一陽一秋》卷四]

衡州花光仁老以墨為梅花,魯直觀之歎曰:「如嫩寒春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

余因為賦長短句曰:「碧瓦籠晴香霧繞。

水殿西偏,小駐聞啼鳥。

風度女牆吹語笑。

南枝破臘應開了。

道骨不凡一江一 瘴曉。

春一色 通靈,醫得花多(重)少。

抱甕釀寒春杳杳。

譙門畫角催殘照。」

又曰:「入骨風一流 國色,透塵種一性一真香。

為誰風鬢涴啼妝?半樹水村春暗。

雪壓低枝籬落,月高影動池塘。

高情數筆寄微茫。

小寢初開霧帳。」

前《蝶戀花》,後《西一江一 月》也。

《冷齋夜話》[《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六]

余自并州還故里,館延福寺,寺前[有]小溪,風物類斜川,余兒童時戲劇之地也。

嘗春深獨行溪上,作小詩曰:「小溪倚春漲,攘我夜月灣。

新晴為不平,約束晚見還。

銀梭時撥刺,破碎波中山。

整釣背落日,一葉嫩一紅間。」

又嘗莫寒歸見白鳥,作詩曰:「剩水殘山慘淡間,白鷗無事小舟閒。

個中著我添圖畫,便是華亭落照灣。」

魯直曰:「觀君詩說煙波漂渺處,如陸忠州論國政,字字坦夷。

前身非篙師沙戶種類耶?」

有詩,其略云:「吾年六十子方半,槁項顛(頂)螺度(忘)歲年。」

「脫卻衲衣著蓑笠,來伴涪翁刺釣船。」

嘗對淵材誦之〈曰〉,淵材曰:「此退之《澄觀》『我欲收斂加冠巾』換骨句也。」

《冷齋夜話》[同上]

余還自珠崖,館於高安大愚山。

陳瑩中自台州載其家來漳浦,過九一江一 ,一愛一廬山因家焉。

以書督余兼程來,余以三日至湓城。

瑩中曰:「自此公(宜)可禁作詩,無益於事。」

余曰:「敬奉教。

然余兒時好食肉,母使持齋,余叩頭乞先飫餐肉一日。

母許之。

今日當准食肉例,先吟兩詩,喜吾二人死而更生,何如?」

瑩中許焉。

曰:「雁蕩天台看不足,盡般兒女寄蓬窗。

往來漳水謀二頃,偶一愛一廬山家九一江一 。

名節適真如醉白,生涯領略似湘龐。

向來萬事都休理,且聽樓鍾一夜 撞。」

「與公靈鷲曾聽法,遊戲人間知幾生?夏口甕中藏畫像,孤山月下認歌聲。

翳消已覺[花無]蒂,礦盡方知珠自明。

數抹夕一陽一殘雨外,一番飛絮滿一江一 城。」

瑩中喜而謂余曰:「此岐山豬肉,雖美無多食。」

後三年,余客漳水,見瑩中侄勝柔自九一江一 來,出詩示余曰:「仁者難逢思有常,平居慎勿恃何妨。

爭先世路機關惡,近後語言滋味長。

可口物多偏(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傷。

與其病後求良藥,不若病前能自防。」

余謂勝柔曰,「公癡[叔]詩,如食鯽魚,惟恐遭骨刺,與岐山豬肉不可同日而語也。」

《冷齋夜話》[同上]

陳瑩中謫合浦時,余在長沙,以書抵余為負《華嚴經》入嶺,有偈曰:「大士遊方興盡回,家山風月絕纖埃。

杖頭多少閒田地,挑取《華嚴》入嶺來。」

余和之曰:「因法相逢一笑開,俯看人世過飛埃。

湘南嶺外休分別,圓寂光中一共 往來。」

又聞嶺外大雪,作二偈寄之曰:「傳聞嶺外雪,壓倒千年樹。

老兒拊手笑,有眼未曾睹。

故應潤物材,一洗瘴一江一 霧。

寄語牧牛人,莫教頭角露。」

又曰:「偏(遍)界不曾藏,處處光皎皎。

開眼失蹤由,都緣太分曉。

園林忽生春,萬瓦粲一笑。

遙知忍凍人,未悟安心了。」

《冷齋夜話》[同上]

余觀志公《十二時頌》,自非深悟上乘同佛知見,豈能作此語也?是時達磨猶未西來,志以(「以」作「公已」)明此理,所謂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

志公沒於天監十三年,而達磨以普通八年至金陵,由此之魏,傳佛心印,禪宗方興。

近世學佛者,往往忽此頌而弗觀,蓋貴耳而賤目矣(耳)。

余嘗手書此頌,置之座右,朝夕味之,尤一愛一其最後一首,云:「雞鳴丑,一顆圓珠明(明珠圓)已久。

內外推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

不見頭,又無手,世界壞時終不朽。

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這如今誰動口?」

以至二(三)祖《信心銘》、永嘉《證道歌》,皆禪學之髓,初地之人,其可弗觀乎?《苕溪漁隱》[同上後集卷三七]

陳體常答黃冕仲二書,敘學佛之旨,深切著明。

余嘗三復其言,歎其有理,恨未能盡行也。

體常又有頌六首,今錄二首,其一云:「密坐研窮有細微,到頭須是自忘機。

應無祖佛能超越,豈有冤親更順違!歷歷孤明猶認影,巍巍獨露(步)尚披衣。

翻嗟會得昭靈者,也道尋師[得]旨歸。」

其二云:「個中端的有誰知,知者歸來到者稀。

即見即聞還錯會,離聲離色轉乖違。

山青水綠明玄旨,鶴唳猿啼顯妙機。

有意覓渠終不遇,無心到處盡逢伊。」

《冷齋夜話》云:陳瑩中北歸過南昌,言鄒志完在韶州極一精一進,閉門誦《華嚴經》,舍利生袖間,此真入信位。

日誦《華嚴》於觀音象前,有修竹三根生象之後。

志完揭茅出之不可,乃垂枝覆象,如世所畫寶陀巖竹,今猶無恙。

韶人扃鎖之,以為過客遊觀。

北還至永州,淡山巖有馴狐,凡貴客至則鳴。

志完將至而狐輒鳴,寺僧出迎,志完怪之,僧以狐鳴為言。

志完作詩曰:「我入幽巖亦偶然,初無消息與人傳。

馴狐戲學仙伽客,一夜 飛鳴報老禪。」

《苕溪漁隱》[同上]

余讀劉興朝《悟道經(發)真集》,其言曰:「余少治儒術,長登仕版,蓋未嘗信佛也。

三十有二歲,見東林長老總公,與之語七日,始生信焉。

即取其書讀之三年,蓋恨其信之之晚也。

然循其理而體會,則似悟還迷;依其法而行持,則暫靜還擾。

既而閱《傳燈錄》,始知佛有法眼妙心,密相付囑。

而達磨西來單傳此事,眾生悟者,可以見一性一而了心。

其後發明此事,但覺境界非常。

取《證道歌》讀之,句句儘是吾之心地。

讀至『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如是希奇之事,吾今已得現前。

任是千聖出來,已(也)須退步始得。

示人以偈曰:『世間多少英靈(雄)漢,終是(日)迷頭喚(沒)人喚。

可憐眼底黑漫漫,不見驪珠光燦爛。

過今晡,又來旦,不覺年華暗中換。

急抬頭,高著眼,逕寸不容(在)蚌中產。

靈利男兒薦得時,好笑一交一 (教)渠腸欲斷。

』又詩云:『今士(古)堂堂此事同,歸因處處獲圓通。

片心豁去滄溟窄,雙眼開來宇宙空。

出海銀蟾光動地,離弦金簇疾追風。

須知佛祖埋藏後,坐斷千差(崖)是此翁。

』」《苕溪漁隱》[同上]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家詩話總龜後集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