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原文】地理之書,古人有「飛鳥圖」,不知何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

夢溪筆談

補筆談卷三

「飛鳥圖」與《守令圖》

【原文】

地理之書,古人有「飛鳥圖」,不知何人所為。

所謂「飛鳥」者,謂雖有四至1里數,皆是循路步之,道路迂直而不常,既列為圖,則裡步無緣相應,故按圖別量徑直四至,如空中鳥飛直達,更無山川回屈之差。

予嘗為《守令圖》2,雖以二寸折百里為分率3,又立准望、牙融4,傍驗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鳥飛之數5。

圖成,得方隅6遠近之實,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7、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名之。

使後世圖雖亡,得予此書,按二十四至以布郡邑,立可成圖,毫髮無差矣。

【註釋】

1四至:亦泛稱「四至八到」,指某地到它周邊相鄰各地的距離。

「四至」以東西南北言,「八到」又加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個方向。

2《守令圖》:又稱《天下郡縣圖》《天下州府軍監縣鎮圖》。

沈括製作,為一套一圖,有大圖一、小圖一、十八路圖各一。

始作於熙寧九年(1076),完成於元祐三年(1088)。

今四川省博物館所藏《九域守令圖碑》,當即其總圖的碑刻。

3分率:即現在所稱比例。

以二寸折百里,即以地圖上的二寸表示百里的實際距離。

4准望:方位。

牙融:二字之意未明。

疑指行政區劃的地理邊界而言。

又按晉人裴秀的「製圖六法」,此下仍當有「道裡」一項。

5七法:疑二字前當有「凡」字。

鳥飛之數:即直線距離。

6方隅:方位。

7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譯文】

地理書籍中,記載古人有一種「飛鳥圖」,不知是什麼人製作的。

所謂「飛鳥」,指的是過去的地理書雖記有四至的裡數,而都是沿著相互間的道路步測的,由於道路的曲直沒有常規,在繪製成地圖以後,裡數和步測就無法一致,所以就按地圖另為量度四至的直線距離,如空中鳥飛直達,這樣的直線距離也就不會再有因為山川阻隔與道路曲直所造成的裡數上的誤差。

我曾製作《守令圖》,雖以二寸折算百里為比例,而又測定方位、邊界和道裡,並以地形高下、方向斜正、道路曲直為驗證,凡用七種方法,以推求各地間的直線距離。

地圖繪成後,天下郡縣的方位和遠近皆得其真實情況,於是施用飛鳥法,細分四至八到為二十四至,並以十二地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個天干名和乾、坤、艮、巽四個卦名為二十四至的名稱。

即使後世郡縣地圖亡佚了,只要得到我這套飛鳥圖,按二十四至在上面填布郡邑,馬上就可以繪製出新圖,絲毫不會有差錯。

磁針有指北者

【原文】

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

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

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1角解。

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

【註釋】

1麋(mi):麋鹿,俗稱四不像。

【譯文】

用磁石磨針尖,則針尖的一端常常指向南方。

也有指向北方的,恐怕是磁石的性質有所不同。

如夏至季節鹿角就脫落,麋鹿的角卻在冬至季節脫落。

南北方向是相反的,按說磁石磨過的針尖指南或指北應該有不同的道理,只是人們未曾深加研究而已。

河豚

【原文】

吳人嗜河豚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

據《本草》:「河豚,味甘一溫一 ,無毒,補虛,去濕氣,理1腳腰。」

因《本草》有此說,人遂信以為無毒,食之不疑,此甚誤也。

《本草》所載河豚,乃今之魚,亦謂之鮠(五回反)魚,非人所嗜者,一江一 浙間謂之回魚者是也。

吳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魚。

《本草注》引《日華子》云:「河豚,有毒,以蘆根及橄欖等解之。

肝有大毒。

又為魚、吹肚魚。」

此乃是侯夷魚,或曰一胡一 夷魚,非《本草》所載河豚也,引以為注大誤矣。

《日華子》稱又名魚,此卻非也,蓋差互2解之耳。

規魚3,浙東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規。

吹肚魚,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脹如吹也。

南人捕河豚法,截流為柵,待群魚大下之時,小拔去柵,使隨流而下,日暮猥4至,自相排蹙5,或觸柵則怒,而腹鼓浮於水上,漁人乃接取之。

【註釋】

1理:治。

唐一人避諱「治」字,改寫為「理」,後人多承之。

2差互:錯互,彼此互相混用。

3規魚:「」、「鮠」讀音皆同「規」,故俗稱「規魚」。

4猥(wěi):多而雜,擁擠。

5蹙(cu):迫,擠。

【譯文】

一江一 浙一帶的人嗜好吃河豚魚,有中毒的,往往死人,應該深以為戒。

據《本草》記載:「河豚魚,味甜而一溫一 和,無毒,能夠補虛弱,去濕氣,治腳病和腰病。」

因《本草》有這樣的說法,人們就相信了,以為河豚無毒,食之不疑,這是個大誤解。

《本草》所記載的河豚,指的是今天的魚,也稱鮠(五回反)魚,一江一 、浙間稱為回魚的就是這種魚,並不是人們所嗜好的河豚。

一江一 、浙人所吃的河豚是有毒的,本名侯夷魚。

《本草注》引《日華子》說:「河豚,有毒,用蘆根及橄欖等可以解其毒。

其肝有大毒。

又稱為魚、吹肚魚。」

這是說的侯夷魚,或叫一胡一 夷魚,不是《本草》所記載的河豚,引《本草》為此作註釋就大錯特錯了。

《日華子》說這種魚又稱魚,這卻是不對的,大抵是一種相互混用的解釋。

把這種魚叫做規魚,是浙東人的稱呼;又有生於海中的一種魚,腹上有刺,叫做海規。

叫它吹肚魚,是南方人籠統的稱呼,因為它腹部能膨脹,就像吹起來的一樣。

南方人捕河豚的方法,是在河流上橫著設置柵欄,等到成群的魚大批游下來時,稍微提起柵欄,使魚群隨流而下,黃昏時候魚越來越多,自相排擠,或觸柵即發怒,而腹部脹鼓鼓地浮上水面,漁人就在下面接撈上來。

揚州二十四橋

【原文】

揚州1在唐時最為富盛2,舊城3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三十步,可紀4者有二十四橋。

最西濁河5茶園橋,次東大明橋,今大明寺6前。

入西水門有九曲橋,今建隆寺7前。

次東正當帥牙8南門,有下馬橋,又東作坊橋,橋東河轉向南,有洗馬橋,次南橋,見在9今州城北門外。

又南阿師橋,周家橋,今此處為城北門。

小市橋,今存。

廣濟橋,今存。

新橋,開明橋,今存。

顧家橋,通泗橋,今存。

太平橋,今存。

利園橋,出南水門有萬歲橋,今存。

青園橋,自驛橋北河流東出,有參佐橋,今開元寺十前。

次東水門,今有新橋,非古跡也。

東出有山光橋。

見在今山光寺前。

又自衙門下馬橋直南有北三橋、中三橋、南三橋,號九橋,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橋之數,皆在今州城西門之外。

【註釋】

1揚州:古代州、路、府名。

隋代開皇九年(589)改吳州為揚州,治所在一江一 都(今一江一 蘇揚州),元代改其為揚州路,明代改其為揚州府。

2富盛:富裕強盛。

唐代揚州是對外貿易海港之一,經濟與文化都比較繁榮,所以當時曾有「揚一益二」的說法,意思是說揚州和益州(今四川成都)在經濟與文化方面在全國是數一數二的。

3舊城:老城,文中當指唐代揚州城區。

揚州唐城在今揚州蜀岡上下,沈括在下文中所記舊城方圓規模,與現代考古發現的揚州唐城的規模基本相符。

4紀:通「記」,記載。

5濁河:揚州古河流名,在揚州子城南,臨近蜀岡一帶。

6大明寺:揚州著名寺院,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大明年間(457—464),故稱大明寺,後又稱棲靈寺,宋代復稱大明寺,清代乾隆皇帝賜名「法淨寺」。

1980年,鑒真大和尚像從日本「回鄉探親」時又恢復原名大明寺。

7建隆寺:古代揚州寺廟名,後毀於兵燹(xiǎn)。

兵燹,戰爭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

8帥牙:帥衙。

牙:古代官署的稱呼,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衙」。

9見(xian)在:現今存在。

十開元寺:揚州古寺名,原位於唐代揚州城牆的東北角,後廢堙。

今揚州市下屬一江一 都市境內建有開元寺。

山光寺:揚州古寺名,原稱果勝寺,在揚州東北灣頭鎮前、古運河之濱,隋大業中建,原為隋煬帝行宮,後捨宮為寺,今僅存遺址。

【譯文】

揚州在唐代時最為繁榮富庶,老城南北長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長七里三十步,可以記錄下來的橋有二十四座。

最西面的是濁河上的茶園橋,往東是大明橋(在現在的大明寺前)。

進入西水門有九曲橋(在現在的建隆寺前)。

再往東正對官衙的南門,有下馬橋,還有東邊的作坊橋。

在橋東河流轉向南面,有洗馬橋,往南有南橋(如今在州城的北門)。

再向南有阿師橋、周家橋(如今此處是州城的北門)、小市橋(如今還在)、廣濟橋(如今還在)、新橋、開明橋(如今還在)、顧家橋、通泗橋(如今還在)、太平橋(如今還在)、利園橋。

出南水門有萬歲橋(如今還在)、青園橋。

在驛橋北面河流從東流出,有參佐橋(在今開元寺前)。

再向東是東水門(如今有新建的橋,不是古跡),向東出去有山光橋(在現在的山光寺前)。

還有,從官府門前的下馬橋一直向南,有北三橋、中三橋、南三橋,號稱九橋,不通船隻,不包括在二十四橋的數目之內,它們都在如今的揚州城西門外邊。

黃鐶(紫籐)

【原文】

黃鐶1,即今之朱籐2也,天下皆有。

葉如槐,其花穗懸,紫色,如葛花。

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

京師人家園圃中作大架種之,謂之「紫籐花」者是也。

實如皂莢3,《蜀都賦》4所謂「青珠黃鑲」者,黃鑲即此籐之根也。

古今皆種以為亭檻5之飾。

今人采其莖6,於槐7幹上接之,偽為矮槐。

其根入藥用,能吐人8。

【註釋】

1黃鐶:也作「黃環」,紫籐的古稱,豆科,高大木質籐本,奇數羽狀復葉,春季開花,蝶形花冠,青紫色,莢果像皂莢,產於我國中部,廣為栽培供觀賞。

2朱籐:紫籐。

3皂莢:也稱皂角,豆科,落葉喬木,有分枝的圓柱形刺,偶數羽狀復葉,莢果帶狀,富含胰皂素,搗碎浸水可供洗滌衣物,皂莢的果實、刺均可入藥。

4《蜀都賦》:晉朝著名文人左思的《三都賦》之一,賦中有一段談蜀地藥材豐富,有「……百藥灌叢,寒卉冬馥。

異類眾伙,於何不育?其中則有青珠黃鐶,碧砮芒消……」句,青珠、黃鐶、碧砮、芒消都是藥材名。

5亭檻:這裡泛指庭院、園林。

6莖:植物的主幹,文中可能指紫籐的干或枝條。

7槐:槐樹。

8吐人:使人嘔吐。

吐:在這裡用作使動詞。

【譯文】

黃鐶,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朱籐,各地都有。

它的葉子像槐樹葉,花成穗狀掛在枝條上,紫色,像葛籐的花。

可以用來做菜,如果燒得不透,也會有微毒。

京城人家的庭院花園裡,常常搭起高大的架子來栽種黃鐶,叫做「紫籐花」的就是這種,它的果實像皂莢。

《蜀都賦》中所說的「青珠黃鐶」,那黃鐶指的就是這種籐的根。

古今都有人栽種這種植物用作亭台欄架的裝飾。

現在還有人截取它的枝幹嫁接在槐樹幹上,假作矮槐樹。

它的根可以入藥,有讓人嘔吐的功用。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夢溪筆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