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
極星測量
渾儀、渾象與極星
【原文】
天文家有渾儀1,測天之器,設於崇台2,以候3垂象4者,則古機衡5是也。
渾象,像天6之器,以水激之,或以水銀轉之,置於密室,與天行相符,張衡7、陸績8所為,及開元中置於武成殿者,皆此器也。
皇祐中,禮部試9《機衡正天文之器賦》,舉人皆雜用渾象事,試官亦自不曉,第十為高等。
漢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故謂之「極星」。
自祖亙以機衡考驗天極不動處,乃在極星之末猶一度有餘。
熙寧中,余受詔典領歷官,雜考星歷,以機衡求極星。
初夜在窺管中,少時復出,以此知窺管小,不能容極星游轉,乃稍稍展窺管候之。
凡歷三月,極星方游於窺管之內,常見不隱,然後知天極不動處,遠極星猶三度有餘。
每極星入窺管,別畫為一圖。
圖為一圓規,乃畫極星於規中。
具初夜、中夜、後夜所見各圖之,凡為二百餘圖,極星方常循圓規之內,夜夜不差。
余於《熙寧歷奏議》中敘之甚詳。
【註釋】
1渾儀:也叫渾天儀。
我國古代測定天體位置的一種儀器,在支架上固定著兩個互相垂直的圈,分別代表地平和子午圈;在其內還有若干個能繞一條和地軸平行的軸轉動的圈,它們分別代表赤道、黃道、時圈、黃經圈等;在可轉動的圈上附有可繞中心旋轉的窺管,用以觀測天體。
2崇台:高台。
崇:高。
3候:伺望,偵察,這裡是「觀測」的意思。
4垂象:(天空)顯現的星象。
5機衡:有的版本校作「璣衡」。
璣衡,璇璣玉衡的簡稱。
據一胡一 道靜先生考證,東漢一部分人認為璇璣玉衡就是渾天儀,後人研究認為這是錯誤的。
儘管文獻記載中渾天儀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堯時代(見《隋書·天文志》引《春秋文耀鉤》),但是都不可靠。
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根據先秦時代「以管窺天」的成語推測,當時的觀測儀器僅是一個簡單的望筒,直到兩漢時代,它的規格才漸漸完備起來。
另外,古代常將渾象和渾儀兩者總稱為渾天儀,直到隋唐以後才比較明顯地將它們加以區別。
6象天:模擬天象。
象:象徵,這裡有「模擬」、「演示」、「驗證」的意思。
7張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石橋鎮)人。
他精通天文歷算,創製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動的渾象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並第一次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
他在文學方面也是才華出眾的,所創作的賦和在文學史有一定的地位。
8陸績:字公紀,三國吳郡吳縣(今一江一 蘇蘇州)人,精通天文、歷算,曾製造過渾象儀。
9禮部試:唐代的進士考試本由吏部員外郎主持,到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改由尚書省的禮部侍郎主持,通稱省試。
此後歷代沿襲,科舉遂為禮部專職,因此稱在京城舉行的會試為禮部試,亦稱禮闈。
十第:科舉考試的等第,這裡用為動詞,是「考官判定名次」的意思。
祖亙:即祖曬,祖沖之之子。
典領歷官:沈括於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提舉司天監之職,「典領歷官」即指此事。
復出:指所觀測的北極星移動並離開了窺管的視野。
凡歷三月:一共經過了三個月時間。
別:另外。
圓規:這裡指圓圈。
循:這裡指極星按圓圈路線移動。
《熙寧歷奏議》:沈括於熙寧八年(1075年)上呈《奉元歷》時所寫的奏議。
【譯文】
天文學家有渾天儀,是觀測天文現象的儀器,設置於高台上以觀察天象,即古代所稱的璣衡。
又有渾象,是模擬天球的儀器,用水沖擊,或用水銀洩漏作動力,使它轉動,設置於密室之中,以與天球的運行相符合,張衡、陸績所造及唐開元中置於武成殿的天文儀器都是這種器物。
本朝皇祐年間,禮部舉行貢舉的省試,用了《璣衡正天文之器賦》的考題,舉人們都雜用渾儀、渾象的典故,主持考試的官員自己也不明白二者的區別,遂將這類答卷列入高等名次的評定範圍。
漢代以前,人們都以為北辰星處在北天的正中位置,所以稱之為「極星」。
自從祖曬用璣衡加以觀測驗證,才發現北天極點不動的位置,實在北極星所在天區的盡頭,其視覺定位距北極星還有一度多。
熙寧年間,我受命提舉司天監,掌領曆法官的職事,曾雜考星象曆法,用渾天儀觀測考求北極星的位置。
夜初時分,北極星在窺管中,不多時候就游出於窺管之外了。
以此知道窺管太小,不能容納北極星游動轉行的範圍,於是漸漸擴展窺管來觀測它。
如此歷時共三個月,才使得北極星完全在窺管中游動,始終看得見而不會再隱去。
然後知道北天極點不動的位置,距離北極星最遠還有三度多。
當時每當北極星進入窺管,就另外畫一張圖。
圖為一正圓形,於是畫北極星的運動位置於圓形中。
凡是初夜、中夜、後夜所見的位置都具備,分別畫在圖上。
這樣共製出二百多張圖,北極星才一直在設定的圓形內循環運動,運行軌跡夜夜不差。
我在《熙寧歷奏議》中,對此有詳細的敘述。
二十八宿
【原文】
予編校昭文書時,預1詳定渾天儀。
官長問予:「二十八宿,多者三十三度,少者止一度。
如此不均,何也?」
予對曰:天事本無度,推歷者無以寓其數,乃以日所行分天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2。
(日平行三百六十五日有餘而一期3,天故以一日為一度也。
)既分之,必有物記之,然後可窺而數,於是以當度之星記之。
循黃道4日之所行一期,當者止二十八宿星而已,(度如傘橑5,當度謂正當傘橑上者。
故車蓋二十八弓,以像二十八宿。
則予《渾儀奏議》所謂「度不可見,可見者星也」。
日月五星之所由6有星焉,當度之畫7者凡二十有八,謂之捨8,捨所以挈度、所以生數也。
)今所謂距度星9者是也。
非不欲均也,黃道所由,當度之星止有此而已。
【註釋】
1預:參與。
2奇(jī):零頭,餘數。
3一期:一個週期。
4黃道:古代天文學上指太陽視運動在天球上的軌跡。
5橑(lǎo):通「轑」,撐起傘或車蓋的弓形木架。
俗稱傘弓、車蓋弓等。
6由:經由,經過之處。
7畫:劃分,界限。
8捨:二十八宿又稱二十八捨。
「宿」、「捨」同義,蓋取義於日月五星捨止之處。
9距度星:二十八宿的每一宿實際上都表示一個星空區域,其中被選為測量標誌的一顆星即被稱距度星,也稱距星。
距星的距度(與相鄰距星的度數之差)代表各宿星區的廣度。
【譯文】
我在編校昭文館書籍時,曾參與詳細審定渾天儀的工作。
官長問我:「二十八宿之間的距離,多的有三十三度,少的只有一度。
如此不均勻,為什麼呢?」
我回答說:天體運行本無所謂「度」,是推算曆法者無從運用他們的推算數據,才按太陽每年所行經的軌道,劃分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多一點。
(太陽運行平均三百六十五天多一點為一個週期,所以周天也以太陽每天所行的距離為一度。
)既要劃分周天,必然要有參照物作標記,然後才可以測量和運算,於是便以正好在黃道附近可以作為分度界點的星體為標誌。
太陽沿著黃道運行一周,可以當做分度界點的星體也不過二十八宿的代表星官而已,(分度的界線就像撐傘的弓形架條,「當度」指正好處在傘弓上。
所以車蓋有二十八條弓架,用以象徵二十八宿。
這也就是我在《渾儀奏議》中所說的「度是不可見的,可見的是星」。
日、月、五星所經之處都有許多可見的星,而正好可以作為分度界點的大概有二十八宿的星官,且稱之為「捨」,「捨」就是用來提領分度和產生度數的。
)現在所稱的距度星就是這種代表星。
並非是天文學家不想均勻劃分,而是在太陽所行經的黃道上,可以作為分度標誌的星體只有這些罷了。
日月之形
【原文】
又問予以「日月之形,如丸1邪?如扇2也?若如丸,則其相遇豈不相礙3?」
余對曰:「日月之形如丸。
何以知之?以月盈虧4可驗也。
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5之乃光6耳。
光之初生7,日在其傍8,故光側9而所見才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稍滿十。
如一彈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圜。
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日、月,氣也,有形而無質,故相值而無礙。」
【註釋】
1丸:彈丸,圓球形。
2扇:一團一 扇,圓形。
3礙:阻礙。
限於科學認知能力,宋代人普遍認為太陽、月亮都在天上,它們到地面的距離是相同的,所以才會有當它們碰到一起時會不會互相阻礙的疑問。
4盈虧:指月盈、月虧,即月亮的圓缺。
5耀:照耀,照射。
6光:文中用作動詞,是「發光」的意思。
7光之初生:月光初現時,這裡是指陰曆每月初只能看到一道月牙。
8傍:通「旁」。
9光側:指陽光從側面照射月球。
十稍滿:指隨著太陽的移動,人們可以見到月球被陽光照亮的地方逐漸增大、變圓。
正圜:正圓。
圜:同「圓」。
氣:氣體。
古人誤認為日、月都是由氣體組成的。
質:實體。
相值:相遇。
值:遇到。
【譯文】
官長又問我以這一問題:「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是像個圓球呢,還是像把扇子呢?如果像個圓球,那麼它們相遇,又怎會不互相妨礙?」
我回答說:「太陽和月亮的形狀像個圓球。
何以知道它們是這樣子?以月亮的盈虧就可以驗證。
月亮本來不發光,譬如一個銀球,太陽照耀它,它才發光。
月光初生的時候,是太陽在它旁邊照射,所以光在它的側面,人們能夠看到的月光面就僅僅像個彎鉤;太陽漸漸遠離月亮,則斜照過來,月光就逐漸變得圓滿。
猶如一顆彈丸,用白粉把它的表面塗抹一半,從旁邊看去則塗了粉的地方如同彎鉤,對著塗粉的一半正面看去則還是正圓。
由此可見太陽和月亮都像個圓球。
太陽和月亮都是由氣凝結而成的,有形狀而無質體,所以相遇也沒有妨礙。」
古之繇辭
【原文】
古之卜者,皆有繇辭1。
《周禮》三兆2「其頌皆千有二百」。
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如魚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闔門塞竇,乃自後逾」;「大橫庚庚,余為天王,夏啟以光」之類是也。
今此書亡矣。
漢人尚視其體,今人雖視其體3,而專以五行為主,三代4舊術,莫有傳者。
【註釋】
1繇(zhou)辭:據龜甲上的裂紋來判斷吉凶的語詞。
2三兆:指玉兆、瓦兆、原兆,一般認為它們指三部上古占卜的書。
3體:兆象。
4三代:夏、商、周。
【譯文】
古代用龜甲占卜的人都有繇辭。
《周禮》三兆中「其頌都有一千二百條繇辭」。
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如魚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闔門塞竇,乃自後逾」;「大橫庚庚,余為天王,夏啟以光」這類都是繇辭(沈括所引五段繇辭,前四段出自《左傳》,最後一段出自《史記》)。
現今這一類的書都失傳了。
漢代人還是存有這種看龜甲上的裂紋下繇辭的舊制,現今的人雖然也觀察龜甲上的裂紋,卻全用五行學說來進行闡釋,夏、商、周的舊術沒人能傳承。
張子信觀天象
【原文】
北齊張子信候天文,凡月前有星,則行速,星多則尤速。
月行自有遲速定數,然遇行疾者,其前必有星,如子信說,亦陰陽相感自相契耳。
【譯文】
北齊時的張子信觀測天象,發現凡是月亮的前面有行星時,月亮就運行迅速,行星多時就尤其迅速。
月亮運行的快慢自有定數,然而運行迅速的時候其前方必定有行星,就像張子信所說,這也是因為陰陽互相感應而自相契合。
捕鼠木鍾馗
【原文】
慶歷1中,有一術士2姓李,多巧思。
嘗木刻一「舞鍾馗3」,高二三尺,右手持鐵簡4,以香餌置鍾馗左手中。
鼠緣手取食,則左手扼鼠,右手運簡斃之。
以獻荊王5,王館於門下。
會太史言月當蝕於昏時,李自云:「有術可禳6。」
荊王試使為之,是夜月果不蝕。
王大神之,即日表聞,詔付內侍省問狀。
李云:「本善歷術,知《崇天歷》7蝕限8太弱,此月所蝕,當在濁中。
以微賤不能自通,始以機巧干荊邸9,今又假禳以動朝廷耳。」
詔送司天監考驗。
李與判監楚衍十推步日月蝕,遂加蝕限二刻;李補司天學生。
至熙寧元年七月,日辰蝕東方,不效。
卻是蝕限太強,歷官皆坐謫。
令監官周琮重修,復減去慶歷所加二刻。
苟欲求熙寧日蝕,而慶歷之蝕復失之,議久紛紛,卒無巧算,遂廢《明天》,復行《崇天》。
至熙寧五年,衛樸造《奉元歷》,始知舊蝕法止用日平度,故在疾者過之,在遲者不及。
《崇》《明》二歷加減,皆不曾求其所因,至是方究其失。
【註釋】
1慶歷:宋仁宗趙禎年號(1041—1048年)。
2術士:古代有時指儒生,有時指道術之士,文中指懂得天文、曆法、卜算與某方面技藝的人。
3鍾馗:傳說中的一個專門打鬼的判官。
4鐵簡:文中指狹長的鐵板子。
5荊王:宋神宗的弟弟趙頵。
6禳(ranɡ):迷信的人用祈禱的辦法消除災難。
7《崇天歷》:宋代所用曆法之一,分別用於1024—1064年和1068—1074年。
8蝕限:即食限,指日食限和月食限。
《辭海》:「在朔日,月球中心離白道和黃道的一交一 點使日食成為可能的極限角距離叫『日食限』。
距離在15°21′(下限)以內必發生日食,在18°31′(上限)以外無日食。
在望日,地影中心離白道和黃道的一交一 點使月食成為可能的極限角距離叫做『月食限』。
月食的上限為12°15′,下限為9°30′。
在上下限之間可能發生日偏食或月偏食。」
9荊邸:文中指荊王府邸。
十楚衍:宋代開封阼城人,一精一於天文曆法,曾補司天監學生,進司天監丞,是《崇天歷》的參與編製者。
司天學生:司天監的下級官員。
辰:辰時,指上午7時至9時。
不效:沒有應驗,與推算的時間不符。
坐:因某事受牽連而受處罰或被定罪。
謫:貶官,文中指受降職處罰。
周琮:宋英宗時任殿中丞判司天監,曾主持編製《明天歷》。
《明天》:即《明天歷》,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由周琮等編製而成,應用於1065—1067年。
熙寧五年:1072年。
熙寧:宋神宗趙頊年號(1068—1077年)。
衛樸:宋代人,平民出身,為沈括舉薦,編製了《奉元歷》。
《奉元歷》:宋代曆法之一,為平民衛樸編製,應用於1075—1093年。
【譯文】
宋仁宗慶歷年間,有一個姓李的術士,多有奇思妙想。
他曾經刻制了一個能動的木頭人叫「舞鍾馗」,(木頭人)有二三尺高,右手拿著一根鐵板條,左手裡放著噴香的誘餌。
當老鼠順著木頭人的手爬上去吃誘餌的時候,它的左手就會緊緊抓住老鼠,右手會揮動鐵板條將老鼠打死。
姓李的術士把這個木頭人送給了荊王,荊王就把他留下來做了門客。
(後來有一次)恰巧碰到太史說黃昏時刻會發生月食,姓李的術士自己(出來)說:「我有辦法使月食消除。」
荊王就試著讓他去消除月食,那天月食果然沒有發生。
荊王感到非常神奇,當天就將此事上奏朝廷,皇帝便下令由內侍省來詢問這件事的具體情況。
姓李的術士說:「我本來就善於曆法,知道《崇天歷》對食限的角度定得過小了,這次月食的位置應該在地平線以下。
因為自己出身寒微,不能自己將此事上報官府,所以才做了一個設置了機關的木頭人藉機進了荊王府,現在又假借能夠消除月食來引起朝廷注意罷了。」
皇帝於是下令將姓李的術士送到司天監,對他的說法進行檢驗。
姓李的術士同司天監長官楚衍一道推算日食、月食,於是把食限增加了兩刻,姓李的術士也因此而得以補司天學生的職務。
(但是)到了宋神宗熙寧元年七月的一天,按推算當天早上要發生日食,卻沒有應驗,恰恰是食限增大了的緣故。
於是曆法官們都因此而被降職。
皇帝下令司天監官周琮重新修正曆法,他又減去了慶歷年間所加的二刻食限。
(這樣一來)如果算準了熙寧年間的這次日食,慶歷年間的那次月食就又算不準了。
(如此這般)爭論了很久,始終沒有一個巧妙的算法,於是廢掉了《明天歷》,又重新採用《崇天歷》。
直到熙寧五年,衛樸編製了《奉天歷》後,才知道過去推算日月食時只用了太陽運行的平均速度,所以當太陽運行速度較快時就超過了,當太陽運行速度較慢時又會達不到。
《崇天歷》和《明天歷》兩種曆法對食限的加減,都沒有探究尋找到產生偏差的真正原因,直到這次才弄清了產生偏差的原因所在。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