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
書畫
「耳鑒」與「揣骨聽聲」
【原文】
藏者,多取空名,偶傳為鍾、王、顧、陸之筆1,見者爭售2,此所謂「耳鑒」。
又有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謂色不隱指3者為佳畫,此又在「耳鑒」之下,謂之「揣骨聽聲4」。
【註釋】
1鍾、王、顧、陸:指魏晉南朝著名書法家鍾繇、王羲之和畫家顧愷之、陸探微。
2爭售:指爭相購買。
3隱指:也稱「隱手」,為宋人俗語。
指物體表面看似平整,或看不清的物體本以為該是平整的,用手去摸卻有高低不平的感覺。
猶今言「硌手」。
此以畫作言之而謂「色不隱指」,意指畫面上的著色看上去似乎顏料堆積,而撫摸它卻沒有凸起的感覺。
4揣骨聽聲:本意指盲人占卜者靠手摸揣測人的骨相,又聽人的聲音,以判斷人的貴賤吉凶。
【譯文】
收藏作品的人,往往只注重家的名聲,偶然傳聞某幅作品為鍾、王、顧、陸的手筆,見到者就爭相購買,這就叫做「耳鑒」。
又有觀畫而用手去摩挲的,相傳以為畫布不硌手指的為佳畫,這又在「耳鑒」之下,被稱為「揣骨聽聲」。
善求古人心意
【原文】
歐陽公1嘗得一古畫牡丹叢,其下有一貓,未知其一精一粗。
丞相正肅吳公2與歐公姻家,一見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3而色燥,此日中時花也;貓眼黑睛如線,此正午貓眼也。
有帶露花,則房斂4而色澤。
貓眼早暮則睛5圓,日漸中狹長,正午則如一線耳。」
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註釋】
1歐陽公:歐陽修。
2正肅吳公:即吳育,謚號正肅。
3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開放、花瓣散開。
披:散開。
哆:張開口的樣子。
4房斂:文中是「花冠收緊」的意思。
房:花房,指花瓣的總體,也就是花冠。
5睛:眼珠,文中指瞳孔。
【譯文】
歐陽修曾經得到一幅牡丹叢古畫,牡丹叢下方畫有一隻貓,歐陽修不知道這幅畫的好壞優劣。
丞相吳育跟歐陽修是親家,一見到這幅畫就說:「這畫的是正午時分的牡丹。
憑什麼知道的呢?花朵完全開放、花瓣散開,而且花的色澤顯得乾燥,這是正午時的花。
貓眼睛裡黑瞳仁像條線,這是正午時的貓眼。
假如是早上帶露的花,那就應該花冠收攏、色澤鮮亮。
貓的瞳孔早上和傍晚是圓的,時間越接近中午就越狹長,到正午時分就細得像一條線了。」
這就是善於研究、揣摩古人作畫的筆意。
高益匠心
【原文】
相國寺1舊畫壁,乃高益2之筆。
有畫眾工奏樂一堵3,最有意4。
人多病5擁6琵琶者誤撥下弦,眾管7皆發「四」字8,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撥9乃掩十下弦,誤也。
余以謂非誤也。
蓋管以發指為聲,琵琶以撥過為聲,此撥掩下弦,則聲在上弦也。
益之佈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註釋】
1相國寺:也叫大相國寺,在今河南開封。
始建於北齊,原名大建國寺,後被毀,唐代重建後改稱相國寺。
宋代再次重建後,稱大相國寺,規模宏大,史載其「中庭兩廡可容萬人」,每月開放五次作為買賣貨物的大市場。
後又幾度廢毀、重建或重修。
現存廟宇為清乾隆年間重修。
2高益:宋代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宋太宗時授翰林待詔,善畫佛道、鬼神、漢族及別族人馬。
3一堵:這裡指一面牆壁上的壁畫。
4意:意趣,意味。
5病:以之為病,即認為……有毛病。
6擁:抱,持。
7管:樂器名,後引申為管樂器的統稱,文中指笛、簫之類的管樂器。
8「四」字:古代工尺譜中的一個音。
工尺是我國古代音樂記譜時表示音階的符號的總稱。
《遼史·樂志》中載:「……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
9撥:彈奏樂器時撥弦的用具。
十掩:遮掩,擋住。
蓋:文中用作連詞,用於連接上一層意思,表示原因。
要注意將這種用法與「蓋」的副詞用法加以區別,「蓋」作副詞時表示「大概」、「大約」的意思。
發指:抬起指頭,文中指彈奏管樂器時抬起按孔的手指頭使琵琶發出聲音。
撥過:撥子劃過,文中指彈奏琵琶時撥子在弦上劃過使琵琶發出聲音。
佈置:古人論畫的專用名詞,指畫面內容的分佈安排。
心匠:獨特的構思、設計,後來也寫作「匠心」。
【譯文】
大相國寺的舊壁畫,是高益的真跡。
有一面牆上的一幅眾樂工演奏音樂的壁畫最有意味。
觀畫的人多半會認為畫中彈奏琵琶的人錯撥了下弦,因為所有的管樂器都在發「四」這個音,而琵琶上的「四」字應該在上弦,這畫中人所持的撥子是遮掩著下弦的,畫錯了。
我認為不是畫錯了,因為管樂器是在按孔的指頭抬起時發聲,而琵琶則是在撥子從弦上劃過時發聲,這畫中的撥子遮掩住下弦(說明剛從上弦劃過),那麼發聲的弦應該正是上弦。
高益作畫的佈局安排尚且能如此,他的匠心獨運之處是可以推知的。
之妙
【原文】
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
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於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
如彥遠1《畫評》言:「王維2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
予家所藏摩詰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
此難可與俗人論也。
謝赫3云:「衛協4之畫,雖不該備形妙,而有氣韻,凌跨群雄,曠代絕筆。」
又歐文忠《盤車圖》云:「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
5此真為識畫也。
【註釋】
1彥遠:即張彥遠。
唐後期評論家。
字愛賓,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
開元間宰相張嘉貞後人。
歷官員外郎,著有《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等。
2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
官至尚書右丞。
為盛唐著名詩人及畫家。
3謝赫:南朝齊梁時人,著有《古畫品錄》。
4衛協:晉初畫家,時有「畫聖」之名。
5此處所引歐陽修詩,原是和梅堯臣而作的,大意是說:古人繪畫注重意境,不注重形似,梅堯臣的詩則強調寫實,追求平淡的風格,詠物直露而不含蓄;對於繪畫上的「忘形得意」,瞭解的人少,作詩如果過分求實,則不如學學「忘形得意」的辦法,以意境為主,使人讀一首詩如同看一幅畫。
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城(今屬安徽)人,官至員外郎。
【譯文】
作品的奧妙之處,當從心領神會的意境上體悟,難以僅從形跡的相似性上尋求。
世上觀賞繪畫作品的人,大都不過能指摘畫中的事物形象、配備位置及色彩運用等方面的瑕疵而已,至於確實能夠在冥冥中領會優秀畫作的深刻意境和哲理的,罕見其人。
如張彥遠的《畫評》言說:「王維畫景物,多不問四時節令,如畫花,往往將不同季節開花的桃、杏、芙蓉、蓮花等畫於同一幅景物圖上。」
我家收藏的摩詰所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這是得心應手的創作,意趣到處便可成畫,所以能夠達理入神,深得天機本性。
這是難以與普通人理論的。
謝赫說:「衛協的畫,雖然不能完全一精一妙逼真地繪出事物的外在形象,而有生動的神氣和韻味,所畫超越競起的名家,可稱是空前絕後的作品。」
歐陽文忠公的《盤車圖詩》又說:「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
這些都是真正懂得繪畫奧妙之所在的言論。
王維《黃梅出山圖》
【原文】
王仲至1閱吾家畫,最愛王維畫《黃梅出山圖》。
蓋其所圖黃梅、曹溪2二人,氣韻神檢,皆如其為人。
讀二人事跡,還觀所畫,可以想見其人。
【註釋】
1王仲至:即王欽臣(約1035—1101)。
字仲至,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歷官開封府尹、集賢殿修撰。
以藏書著稱。
2黃梅:即唐高僧弘忍(602—675)。
俗姓周,黃梅(今屬湖北)人。
為禪宗第五祖。
曹溪:即唐高僧慧能(638—713)。
俗姓盧,弘忍弟子,後在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傳道。
為禪宗第六祖。
【譯文】
王仲至觀賞我家的藏畫,最喜歡王維畫的《黃梅出山圖》。
這是由於所畫黃梅、曹溪二人,氣韻神情和約束檢點的態度,都像他們的為人。
閱讀傳記所載二人的事跡,再看王維所畫,可以想見二人的真實形象。
畫工畫佛光之謬
【原文】
畫工畫佛身光1,有匾圓如扇者,身側則光亦側,此大謬也。
渠2但見雕木佛3耳,不知此光常圓4也。
又有畫行佛,光尾向後,謂之「順風光」,此亦謬也。
佛光乃定果5之光。
雖劫風6不可動,豈常風7能搖哉!
【註釋】
1佛身光:為佛造像時,以佛身為中心畫出一圈輝光,稱佛光。
2渠:古漢語中可用作第三人稱代詞,指他、他們。
3雕木佛:用木頭雕刻的佛像。
4常圓:一直是圓的。
常:永久的,固定的。
5定果:文中是「修成正果」的意思。
6劫風:毀滅之風。
劫:佛教用語,「劫波」的簡稱。
古印度佛教傳說認為,世界若干萬年毀滅一次並重新開始,這樣一個輪迴的週期叫做一劫。
佛經認為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叫做四劫。
到壞劫時,會有火、水、風三災出現,世界將歸於毀滅。
文中所說的劫風就是指的壞劫之風。
7常風:普通的風。
常:普通的,平常的。
【譯文】
畫工畫佛身的輝光,有時畫作扁圓狀扇形的,如果佛身側轉時,那輝光也側轉,這就大錯特錯了。
他們大概只見到過木雕的佛像而已,不知道這種圓形的輝光是固定不變的。
還有人畫行走的佛,把那輝光的尾部畫得拖向後方,叫什麼「順風光」,這也是錯誤的。
佛的輝光是修成定果的光。
即使是遇到能毀滅一切的劫風也不會動搖,哪裡是尋常之風所能吹動的啊!
宋迪論山水畫「活筆」
【原文】
度支員外郎宋迪1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
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一江一 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
往歲小窯村陳用之2善畫,迪見其畫山水,謂用之曰:「汝畫信工,但少天趣。」
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於此。」
迪曰:「此不難耳。
汝先當求一敗牆,張絹素訖,倚之敗牆之上,朝夕觀之。
觀之既久,隔素見敗牆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
心存目想:高者為山,下者為水;坎者為谷,缺者為澗;顯者為近,晦者為遠。
神領意造,倪然3見其有人禽草木飛動往來之象,了然在目。
則隨意命筆,默以神會,自然境皆天就,不類人為,是謂『活筆』。」
用之自此畫格得進。
【註釋】
1宋迪:字復古,洛陽人。
歷官度支員外郎。
善畫寒林、松石,尤善平山遠水。
作畫崇尚意境,蘇軾曾稱其畫「妙絕一時」。
2陳用之:「之」亦作「智」。
郾城(今屬河南)人。
仁宗天聖中為圖畫院祗候,未久罷歸。
居小窯鎮,世人多稱之為「小窯陳」。
善畫佛道、人馬、山川林木,而偏於一精一詳。
3倪(huǎnɡ)然:通「恍然」,忽然領悟的樣子。
【譯文】
度支員外郎宋迪一精一工繪畫,尤其擅長平山遠水。
其得意作品,有《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一江一 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稱為「八景」,喜歡的人多為傳播。
往年小窯村陳用之善於繪畫,宋迪見其山水畫,對他說:「你的畫確實一精一工,但缺少自然情趣。」
用之深深歎服他這話,說:「我常擔心自己的畫不及古人,正在於這一點。」
宋迪說:「這點不難做到。
你可以先找一堵破敗的牆壁,對著牆壁張起一幅白色絲絹的大畫布,然後倚在敗牆上,早晨晚上日出日落時,都看敗牆在畫布上的投影。
觀看得久了,隔著畫布就能見到敗牆的上部,高低平凹,曲曲折折,都能變幻成山水的景象。
心目一體而存想:敗牆高處是山,低處是水;凹陷處是山谷,缺口處是山澗;顯豁處是近景,模糊處是遠景。
神會而意到,忽然發現敗牆上都是人物、禽一獸 、草木飛動往來的景象,全然歷歷在目。
於是隨意命筆,默然畫出心領神會的意象,自然畫中的意境就都天然而成,不似人為的造作,這就叫做『活筆』。」
用之自此以後,繪畫的格調得以不斷進步。
徐鉉善小篆
一江一 南徐鉉1善小篆,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
至於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處。
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
此用筆之法也。
鉉嘗自謂「吾晚年始得歪匾2之法」。
凡小篆,喜瘦而長;歪匾之法,非老筆不能也。
【註釋】
1徐鉉(917—992):字鼎臣,廣陵(今一江一 蘇揚州)人。
初仕南唐為大臣,入宋後歷官給事中。
2歪(wāi)匾:讀作「歪扁」。
小篆書法,如傳統所稱的「鐵筋篆」,一般喜正直瘦長,然過正而無偏側,皆長而無扁圓,則顯得呆板。
歪匾之法,蓋折衷隸法於篆書,雖有歪、扁之筆而不失正,是為難得。
【譯文】
南唐徐鉉善於小篆書法,對著日光看他的小篆作品,筆畫的中心都有一縷濃墨,恰在筆畫的正中。
至於筆畫的曲折之處,這縷濃墨也在正中,沒有偏側到筆畫兩邊的。
這是由於筆鋒直行,既不倒退,也不偏斜,所以筆鋒常在筆畫的正中。
這是小篆書法正宗的運筆法度。
徐鉉曾自稱「我到晚年才摸索出歪匾之法」。
凡是小篆,一般喜歡瘦而長;折衷使用歪、扁的運筆法度,非具有老到經驗的書法家不能做到。
吳道子畫圓光
【原文】
《名畫錄》1:「吳道子2嘗畫佛,留其圓光,當大會中,對萬眾舉手一揮,圓中運規3,觀者莫不驚呼。」
畫家為之自有法,但以肩倚壁4,盡臂揮之,自然中規。
其筆畫之粗細,則以一指拒壁5以為準,自然均勻。
此無足奇。
道子妙處,不在於此,徒驚俗眼耳。
【註釋】
1《名畫錄》:五代張僧繇著。
2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唐玄宗時任內教博士,改名道玄,世稱畫聖,其繪畫技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擅長畫佛教和道教人物。
3運規:轉動圓規。
運:轉動。
4倚壁:靠近牆壁。
倚:在古漢語中有一個義項就是「靠近」,如李白詩《明堂賦》「岌嵩噴伊,倚日薄月」中的「倚」。
5拒壁:抵住牆壁。
文中是指畫線條時,伸出一個手指抵住牆壁來固定畫筆與牆壁的距離,從而畫出粗細相等的線條。
【譯文】
《名畫錄》裡說:「吳道子曾經繪製佛像,留下一圈佛光不畫,等到舉行盛典的時候,當著成千上萬人的面,舉起手來一揮而就,佛光圓得就像用圓規所畫一般,眾人無不驚歎。」
畫家繪製圓形自有辦法,只要將肩頭靠近牆壁,盡量伸長臂膀揮手畫圓,(所畫的圓)自然像用圓規畫出的一樣。
畫家控制筆畫粗細的方法,就是由握筆之手的一個手指抵住牆壁作為保持距離的標準,畫出的線條自然粗細均勻。
這些都不足為奇。
吳道子繪畫的高妙之處並不在於這些地方,只不過令俗人之眼感到驚異罷了。
晉宋人墨跡
【原文】
晉、宋人墨跡,多是弔喪問疾書簡。
唐貞觀中,購求前世墨跡甚嚴,非弔喪問疾書跡,皆入內府。
士大夫家所存,皆當日朝廷所不取者,所以流傳至今。
【譯文】
現存的兩晉及劉宋時人物的書法真跡,大都是弔喪問疾的書信之類。
唐代貞觀年間,搜訪購求前世書法真跡的措施非常嚴格,只要不是弔喪問疾的書信之類,全都入於皇宮的內府。
如今士大夫家所收藏的,都是當時朝廷所不收的,所以能夠流傳到現在。
徐熙與黃筌
【原文】
國初,一江一 南布衣徐熙1、偽蜀翰林待詔黃筌2,皆以善畫著名,尤長於畫花竹。
蜀平,黃筌並子居寶、居寀、居實,弟惟亮,皆隸翰林圖畫院,擅名一時。
其後一江一 南平,徐熙至京師,送圖畫院。
品其畫格,諸黃畫花,妙在賦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墨跡,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徐熙以墨筆畫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
筌惡其軋己,言其粗惡不入格,罷之。
熙之子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墨筆,直以彩色一圖之,謂之「沒骨圖」,工與諸黃不相下,筌等不復能瑕疵,遂得齒院品。
然其氣韻,皆不及熙遠甚也。
【註釋】
1徐熙:金陵(今一江一 蘇南京)人。
南唐時不仕,後入宋。
與黃筌並為五代宋初花鳥畫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
2黃筌(約903—965):字要叔,成都人。
仕前、後蜀,入宋官至太子左贊善大夫。
與諸子及弟惟亮並善花鳥畫,自成一派。
【譯文】
本朝立國之初,一江一 南處士徐熙、後蜀翰林待詔黃筌,都以善畫著名,尤其擅長畫花竹。
後蜀平定後,黃筌及諸子居寶、居寀、居實,以及弟惟亮,都入宋而隸籍於翰林圖畫院,擅畫名於一時。
此後一江一 南平定,徐熙被征至京師,也送到圖畫院供職。
品評他們的繪畫風格,黃氏父子兄弟畫花,妙在著色,用筆極為鮮艷細緻,幾乎看不到墨跡,只以淡淡的色彩染成,他們自稱為「寫生」;徐熙畫花,則是用墨筆畫的,特別潦草,然後在水墨上略施彩色,神氣便迥然而出,別有一番生動的韻味。
黃筌妒忌徐熙超過自己,就說徐熙的畫粗糙拙劣不入流,徐熙遂被罷去圖畫院待詔的職事。
徐熙之子於是倣傚諸黃的風格,更不用墨筆,而直接用彩色來畫,稱所畫為「沒骨圖」,且一精一工與諸黃不相上下,黃筌等也不再能指摘其瑕疵,因而得以列入圖畫院入品的作品中。
然而所謂「沒骨圖」的氣韻,已遠不及徐熙的作品。
學書法度
【原文】
予從子遼1喜學書,嘗論曰:「書之神韻雖得之於心,然法度必資講學。
常患世之作字,分制無法。
凡字有兩字、三四字合為一字者,須字字可拆;若筆畫多寡相近者,須令大小均停。
所謂筆畫相近,如『殺』字,乃四字合為一,當使『乂』、『木』、『幾』、『又』四者大小皆均;如『菽』字,乃二字合,當使『上』與『小』二者大小長短皆均。
若筆畫多寡相遠,即不可強牽使停,寡在左則取上齊,寡在右則取下齊。
如從『口』從『金』,此多寡不同也,『吟』即取上齊,『釦』則取下齊;如從『菽』從『又』,及從『口』從『胃』,三字合者,多寡不同,則『叔』當取下齊,『喟』當取上齊。
如此之類,不可不知。」
又曰:「運筆之時,常使意在筆前,此古人良法也。」
【註釋】
1遼:沈遼(1032—1085)。
字叡達,曾任酒稅、市舶司、軍資庫等監官,因事下獄,被流放。
擅長詩文、書法。
【譯文】
我的侄子沈遼喜歡學書法,曾經議論說:「書法的神韻雖然要有悟性才能體會到,然而規矩法度是一定要靠講論學習 的。
常見世人寫字的毛病,在於合體字各部分的拆合安排沒有章法。
凡是一字有用兩個字或三四個字合成的,應該使字字可拆開;如果筆畫的多寡相近的,要使它們大小勻稱。
所謂筆畫的多寡相近,如『殺』字,是四個字合為一字的,應當使『乂』、『木』、『幾』、『又』四者的大小都均勻;又如『菽』字,是兩個字合為一字的,應當使『上』與『小』二者的大小長短都均勻。
如果筆畫的多寡相差較多,則不可牽強地使之均勻,筆畫少的在左就在上面取齊,筆畫少的在右就在下面取齊。
如從『口』從『金』,這是筆畫多寡不同的,二者合成『吟』字即在上面取齊,合成『釦』字則在下面取齊;又如從『菽』從『又』,及從『口』從『胃』,都是三個字合成一字的,兩邊筆畫的多寡不同,則『叔』字應當在下面取齊,『喟』字應當在上面取齊。
諸如此類,都不可不知道。」
又說:「運筆的時候,要常使每一筆的書寫法度在落筆之前已在心中形成,這是古人練一習一 書法的良好方法。」
王羲之《樂毅論》石刻
【原文】
王羲之書,舊傳唯《樂毅論》乃羲之親書於石,其他皆紙素所傳。
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跡,唯《樂毅論》石本在,其後隨太宗入昭陵1。
朱梁時,耀州節度使一溫一 韜2發昭陵得之,復傳人間。
或曰公主以偽本易之,元不曾入壙3。
本朝入高紳4學士家。
皇祐中,紳之子高安世為錢塘主簿,《樂毅論》在其家,予嘗見之。
時石已破缺,末後獨有一「海」字者是也。
其家後十餘年,安世在蘇州,石已破為數片,以鐵束之。
後安世死,石不知所在。
或雲蘇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復見。
今傳《樂毅論》皆摹本也,筆畫無復昔之清勁。
羲之小楷字,於此殆絕。
《遺教經》之類,皆非其比也。
【註釋】
1昭陵:唐太宗陵墓。
2一溫一 韜: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唐末為華原鎮將,降於後梁,曾盜發唐諸帝陵墓。
後唐明帝時被賜死。
3壙(kuanɡ):墓穴。
4高紳:鄞縣(今屬浙一江一 )人。
為真宗朝宰相王欽若親戚,曾屢任館職,又歷轉運使、經略使等。
【譯文】
王羲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舊時相傳只有《樂毅論》是王羲之親筆書寫上石的,其他都是以紙本或絹本流傳的。
唐太宗搜集王羲之父子的墨跡,只有《樂毅論》的石刻尚在,後來太宗去世時被隨葬於昭陵。
朱氏後梁時,耀州節度使一溫一 韜盜發昭陵,得到《樂毅論》石刻,才使之復傳於世間。
也有人說此石刻在隨葬時,被太宗公主用偽造的石刻調換了,真石刻原不曾入墓穴。
此石刻到本朝入於高紳學士家。
皇祐年間,高紳之子高安世為錢塘主簿,《樂毅論》石刻在其家,我曾見到過。
此時石刻已破損殘缺,其文最末只剩一個「海」字的那一塊就是。
此後十餘年,高安世家在蘇州,石刻已破裂為好幾片,用鐵箍箍在一起。
後來安世死去,石刻也不知所在。
或說石刻流落到了蘇州的一個富豪家裡,然而也沒有人再見到過。
現在流傳的《樂毅論》都是石刻本的摹本,筆畫已沒有先前石刻本的清勁之風。
羲之的小楷字作品,大概到此就絕跡了。
至於《遺教經》之類,則都不能和這幅作品相比。
董源、巨然山水畫
【原文】
一江一 南中主1時,有北苑使董源2善畫,尤工秋嵐遠景,多寫一江一 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其後建業僧巨然3祖述源法,皆臻妙理。
大體源及巨然畫筆皆宜遠觀,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
如源畫《落照圖》,近視無功,遠觀村落杳然深遠,悉是晚景,遠峰之頂宛有反照之色,此妙處也。
【註釋】
1一江一 南中主:即南唐皇帝李璟(916—961)。
942年即位,後為後周所攻,去帝號,改稱「一江一 南國主」。
2董源:南唐畫家。
字叔達,鍾陵(今一江一 西進賢)人。
擅長水墨山水畫,為當時南方山水畫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3巨然:五代宋初畫家。
初為一江一 寧開元寺僧,後隨南唐後主降宋入汴京,居開寶寺。
繼承董源水墨山水畫風而有發展,世稱「董巨」。
【譯文】
一江一 南中主在位時,有北苑使董源擅長繪畫,尤其一精一工於秋天霧靄遠景的畫作,多描寫一江一 南的真山真水,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筆法。
後來建業僧人巨然繼承董源的畫法,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大體董源及巨然的水墨畫作都應該遠觀,他們的用筆甚為潦草,靠近觀看幾乎不似物類形象,遠看則景物粲然呈現,寄托幽遠的情思,使人如目睹勝境奇觀。
如董源所畫的《落照圖》,近看不見有什麼功夫,遠觀則村村落落邈然深邃悠遠,全是一派日落遠山時的晚景,遠方的峰頂宛然有落日返照的霞光,這正是他的畫作的奇妙之處。
【評析】
此門主要是談鑒賞的,但涉及書法、繪畫理論及技巧,保存了重要的史資料,多為後世學著作所引用。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