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異事(異疾附):【原文】世傳虹1能入溪澗飲水,信然2。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夢溪筆談》異事(異疾附)

夢溪筆談

異事(異疾附)

【原文】

世傳虹1能入溪澗飲水,信然2。

熙寧3中,余使契丹4,至其極北黑水5境永安山6下卓帳7。

是時新雨霽8,見虹下帳前澗中。

余與同職扣澗9觀之,虹兩頭皆垂澗中。

使人過澗,隔虹對立,相去數丈,中間如隔綃豰十。

自西望東則見,蓋夕虹也。

立澗之東西望,則為日所鑠,都無所睹。

久之稍稍正東,逾山而去。

次日行一程,又復見之。

孫彥先云:「虹,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

【註釋】

1虹:也叫彩虹,大氣中一種光的現象,天空中的小水珠經日光照射發生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綵帶,出現在與太陽相對著的方向,由外圈至內圈呈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

2信然:確實如此。

3熙寧:宋神宗趙頊(xū)年號(1068—1077)。

4契丹:我國古代北方民族,是東一胡一 的一支。

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契丹國,後改稱遼。

5黑水:水名,西拉木倫河支流,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林西縣、巴林右旗一帶。

6永安山:在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境內。

7卓帳:豎起帳篷。

卓:豎立。

帳:帳篷。

8雨霽(ji):雨過天晴。

霽:雨雪停止,天放晴。

9扣澗:靠近澗邊。

扣:靠近,迫近。

這種用法比較少,類似的例子如《北史·孟業傳》「郡中父老,扣河迎接」。

十綃豰(hu):絲織成的薄紗。

鑠(shuo):熔化金屬,引申為削弱,文中是指彩虹的光沒有陽光強烈,因而被遮沒了。

一說「鑠」通「爍」,是「閃光」的意思,亦可通。

逾:越過。

孫彥先:即孫思恭,字彥先,精通曆法與數學,是與沈括同時代的一位科學家。

【譯文】

世人相傳彩虹能夠入溪澗中飲水,確實如此。

熙寧年間,我出使契丹,到了它最北邊黑水境內的永安山下紮下帳篷。

當時正逢雨後初晴,見有彩虹降到帳篷前的溪澗中。

我和一起出使的同事進入溪澗中觀看,彩虹的兩頭都垂到澗水中。

使人過溪澗,隔著彩虹站到對面,相距有數丈遠,中間如同隔了一層薄紗。

自西向東觀望能夠看見彩虹(大概由於這是傍晚的彩虹);站到溪澗的東面向西觀望,則彩虹被太陽光消融,都無所見。

過了好久,彩虹漸漸向正東方向移動,最後越過山嶺離去。

第二天繼續前行一程,又看見了彩虹。

孫彥先說:「虹是雨中太陽的影子,太陽照雨就會有虹出現。」

夾鏡之疑

【原文】

予於譙亳1得一古鏡,以手循2之,當其中心,則摘然如灼龜3之一聲 。

人或曰,此夾鏡4也。

然夾不可鑄,須兩重合之。

此鏡甚薄,略無焊跡,恐非可合也。

就使焊之,則其聲當銑塞5;今扣之,其聲泠然纖遠6。

既因抑按而響,剛銅7當破,柔銅不能如此澄瑩洞徹。

歷訪鏡工,皆惘然不測。

【註釋】

1譙亳:今安徽亳縣。

宋設亳州,習慣上亦一習一 稱譙郡。

2循:通「據」,撫摩。

3摘然:讀作「擿(ti)然」,形容開裂的樣子。

灼龜:古人用龜甲占卜,在龜甲正面鑿小坑,然後從背面用火灼烤,使在正面出現裂紋。

4夾鏡:兩層銅材合起來製作的銅鏡。

5銑塞:二字之意未明。

按上下文意,當是指滯澀混濁的聲音。

6泠然纖遠:清脆、纖細而傳得遠。

7剛銅:硬銅。

實指青銅或黃銅,與下「柔銅(紅銅)」相對。

【譯文】

我在亳州得到一面古銅鏡,用手撫摩它,當摸到鏡子的中心時,它就會開裂似地發出像灼烤龜甲的聲音。

有人說這是一面兩層的夾鏡。

可是兩層銅材是不可能一次鑄成的,必須把兩層單鑄再拼合起來才行。

這面鏡子很薄,看不出有焊接的痕跡,恐怕不是拼合起來的。

即使就把它看成是兩面焊接起來的,那麼它的聲音應是滯澀不通暢的;現在叩擊它,它的聲音卻清脆悠長。

同時既然在按壓時它能發出聲響,那麼它若是硬銅的就會破裂,若是軟銅的又不可能如此澄明透亮。

多次訪問製造銅鏡的工人,大家都對這面鏡子迷惘而猜不透。

冷光

【原文】

盧中甫家吳中1,嘗未明而起,牆柱之下,有光熠然。

就視之,似水而動;急以油紙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滉漾,正如水銀,而光艷爛然;以火燭之,則了無一物。

又魏國大主2家亦嘗見此物,李一團一 練評3嘗與予言,與中甫所見無少異,不知何異也。

予昔年在海州,曾夜煮鹽鴨卵,其間一卵爛然,通明如玉,熒熒然屋中盡明;置之器中十餘日,臭腐幾盡,愈明不已。

蘇州錢僧孺4家煮一鴨卵,亦如是。

物有相似者,必自是一類。

【註釋】

1盧中甫:即盧秉。

字仲甫,德清(今屬浙一江一 )人。

官至龍圖閣直學士。

吳中:泛指蘇州一帶。

2魏國大主:即魏國大長公主,宋太祖長女。

3李一團一 練評:即李評。

字持正,上一黨一 (今山西長治)人。

僥倖進用,官至一團一 練使。

4錢僧孺:《長興集》記其為沈括妻妹之夫。

蘇州人,曾為長洲主簿。

【譯文】

盧中甫家住吳中,曾有一次天未亮就起床 ,看見牆柱的下面,有東西熠熠閃光。

走近去看,那東西像水在流動;急忙用油紙扇把它舀起來,它就在扇中滉漾,正像水銀,而光亮燦爛;拿燭火照它,卻什麼東西都沒有。

此外,魏國大長公主家也曾見到這種東西,李評一團一 練使曾跟我談起過,和在中甫家所見的完全一樣,不知是什麼怪現象。

我往年在海州時,曾在夜間煮鹹鴨蛋,其中有一個鴨蛋光燦燦的,通體透明如玉,熒熒的光亮照得滿屋子都明亮起來;把它放在器皿中十多天,臭爛腐敗得幾乎沒有了,卻更加明亮,發光不止。

蘇州錢僧孺家煮了一個鴨蛋,也是這樣。

有相似現象的東西,必定是自為一類的。

古金餅

【原文】

壽州八公山1側土中及溪澗之間,往往得小金餅,上有篆文「劉主」字,世傳淮南王2藥金也。

得之者至多,天下謂之印子金是也。

然止於一印,重者不過半兩而已,鮮有大者。

予嘗於壽春漁人處得一餅,言得於淮水中,凡重七兩余,面有二十餘印,背有五指及掌痕,紋理分明。

傳者以謂泥3之所化,手痕正如握泥之跡。

襄、隨之間,故舂陵白水4地,發土多得金麟趾、褭蹄5。

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極工巧。

褭蹄作一團一 餅,四邊無模範跡,似於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謂之「柿子金」。

《趙飛燕外傳》6:「帝窺趙昭儀浴,多袖金餅,以賜侍兒私婢。」

殆此類也。

一枚重四兩余,乃古之一斤也。

色有紫艷,非他金可比。

以刃切之,柔甚於鉛,雖大塊亦可刀切,其中皆虛軟;以石磨之,則霏霏成屑。

小說謂麟趾、褭蹄乃婁敬7所為藥金,方家謂之「婁金」,和藥最良,《漢書》注亦云異於他金。

予在漢東,一歲凡數家得之,有一窖數十餅者,予亦買得一餅。

【註釋】

1八公山:在今安徽淮南市西。

其地在宋代屬壽州(先後治今鳳台、壽縣)。

2淮南王:即劉安(前179—前122)。

漢高祖劉邦之孫。

好讀書,組織門客撰成《淮南子》。

後以謀反事發,被殺。

3泥:讀作「泥」,指泥一團一 。

4舂陵白水:指舂陵縣白水鄉,在今湖北棗陽市南吳店鎮。

西漢時宗室劉仁(東漢光武帝之祖)遷居於此,改封舂陵侯。

5金麟趾:麟足形的鑄金。

褭(niǎo)蹄:馬蹄形的鑄金。

6《趙飛燕外傳》:舊題漢人伶玄傳,記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逸事。

7婁敬:即劉敬。

漢初齊地人。

事劉邦,封關內侯,賜姓劉。

【譯文】

壽州八公山旁的土地中及溪澗之間,往往發現小金餅,上面有篆書的「劉主」二字,世傳為淮南王劉安所造的藥用金餅。

世人得到這種小金餅的很多,各地稱之為「印子金」的就是這種小金餅。

然而這種小金餅只有一個印,較重的也不過半兩左右,很少有較大的。

我曾從壽春漁人的手裡得到一餅,說是出於淮水中,共重七兩有餘,上面有二十多個印,背面有五個指頭及手掌的痕跡,紋路清晰。

傳給我這金餅的人以為它是由捏起來的泥餅變成的,上面的手印正像捏泥一團一 留下的痕跡。

襄陽、隨州之間,在舊時的舂陵縣白水鄉一帶,挖地多能見到金麟趾和褭蹄金。

金麟趾是中空的,四面都有刻畫的文飾,極為工巧。

褭蹄金是一團一 餅的形狀,四邊都沒有用模子鑄造的痕跡,似乎是在什麼物體的平整表面上澆成的,就像如今的干柿餅,當地人稱之為「柿子金」。

《趙飛燕外傳》記載:「成帝窺視趙飛燕洗澡,常在衣袖裡藏著金餅,用來賞賜收買飛燕的侍女和貼身丫鬟。」

所用的金餅大概就是金麟趾和褭蹄金之類。

這種金餅一枚重四兩有餘,就是古代的一斤。

其中有艷麗的紫色的,其他金餅都不能比。

用刀來切它,比鉛還柔軟,就是大塊也可用刀來切,其中都是空軟的;以磨石來磨它,就變成紛紛的碎屑落下來。

小說中說麟趾金和褭蹄金是婁敬所造的藥用金,醫家稱之為「婁金」,用來配藥是最好的,《漢書》舊注也說它與其他金製品不同。

我在漢東時,一年裡就有好幾家發現這種金餅,有一窖就出土幾十餅的,我也買得一餅。

奇疾

【原文】

世有奇疾者。

呂縉叔1以知制誥知穎州,忽得疾,但縮小,臨終僅如小兒。

古人不曾有此疾,終無人識。

有松滋令姜愚2,無他疾,忽不識字,數年方稍稍復舊。

又有一人家妾,視直物皆曲,弓弦、界尺之類,視之皆如鉤,醫僧奉真親見之。

一江一 南逆旅中一老婦,啖物不知飽。

徐德占3過逆旅,老婦愬以饑,其子恥之,對德占以蒸餅啖之,盡一竹簣,約百餅,猶稱饑不已;日飯一石米,隨即痢之,饑復如故。

京兆醴泉主簿蔡繩4,予友人也,亦得饑疾,每饑立須啖物,稍遲則頓僕悶絕。

懷中常置餅餌,雖對貴官,遇饑亦便齙啖。

繩有美行,博學有文,為時聞人,終以此不幸,無人識其疾,每為之哀傷。

【註釋】

1呂縉叔:即呂夏卿。

字縉叔,晉一江一 (今福建泉州)人。

曾充《新唐書》編修官,官至知制誥。

2姜愚:《宋史》有姜愚,字子發,開封人,晚年得目疾,未知是否即其人。

3徐德占:即徐禧(?—1082)。

字德占,分寧(今一江一 西修水)人。

官至御史中丞,陣亡於永樂城之戰。

4蔡繩:《筆談》卷五另有一條記其為山陽(今一江一 蘇淮安)人。

余不詳。

【譯文】

宋代白樺弓和麻背弓世間有得奇怪疾病的。

呂縉叔以知制誥為穎州知州,忽然得病,只是身體縮小,臨終時身體僅像小兒般大小。

未聽說古人曾有這種病,終於沒有人能看能治。

又有松滋縣令姜愚,沒有別的病,卻忽然不識字,數年以後才漸漸恢復。

又有一人家的妾,看直的東西都彎曲,如弓弦、界尺之類,她看著都像鉤,醫僧奉真曾當面給她看過病。

一江一 南旅店中有一位老婦,吃東西不知飽。

徐德占路過這旅店,老婦訴說肚子餓,她兒子覺得丟人,就當著德占的面給她蒸餅,想讓她吃個夠,結果吃完了一籮筐,大約有百來個,還不停地喊餓;她每天能吃一石米的飯,隨即瀉肚子排泄掉,又飢餓如故。

京兆醴泉縣主簿蔡繩,是我的友人,也得了這種饑病,他每覺得肚子餓就必須立即吃東西,稍慢點就會一下子仆倒在地而昏厥過去。

他常在懷裡揣著餅糕之類的食物,雖當著貴人高官的面,碰上餓了也隨便啃吃。

蔡繩有好品行,博學而有文采,為一時知名的人士,而後來竟有此不幸,又無人能治其病,我常為他哀傷。

唸咒殺人

【原文】

余在中書檢正1時,閱雷州2奏牘3,有人為鄉民詛4死。

問其狀,鄉民能以熟食5咒6之,俄頃7膾炙8之類悉復為完肉9;又咒之,則熟肉復為生肉;又咒之,則生肉能動,復使之能活,牛者復為牛,羊者復為羊,但小耳;更十咒之,則漸大;既而復咒之,則還為熟食。

人有食其肉,覺腹中一婬一婬一而動,必以金帛求解;金帛不至,則腹裂而死,所食牛羊,自裂中出。

獄具案上,觀其咒語,但曰「東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兩句而已。

其他但道其所欲,更無他術。

【註釋】

1中書檢正:宋代職官,即內閣侍讀。

中書:中書省,自唐初設置,宋沿用。

檢正:官名。

2雷州:地名。

唐貞觀八年改東合州為雷州,治所為海康(今廣東省海康縣)。

3奏牘:書寫奏章的簡牘,這裡指奏章。

4詛:詛咒,咒罵。

5熟食:燒熟的食物,文中指燒熟的肉。

6咒:詛咒,文中指通過誦讀咒語來祈求鬼神加害於所詛咒的人。

7俄頃:片刻,一會兒。

8膾炙:細切後烤熟的肉。

9完肉:文中指完好的整塊的熟肉。

十更:這裡是副詞,是「再」、「又」的意思。

既而:不久。

一婬一婬一:流落不止的樣子,文中指似有物體在腹內不停蠕動的樣子。

獄具案上:訟案審理後上報奏章給朝廷。

獄:訟案。

具案:備辦公文,這裡指上報朝廷的文書。

上:上報朝廷。

但:只,僅僅。

【譯文】

我在任中書房檢正一職時,讀到過由雷州送來的奏折,其中提到有人被鄉里人詛咒而死。

我便詢問那種能把人咒死的方法到底如何,說是鄉里人能夠用燒熟的肉來詛咒人,咒人的時候,切碎燒熟的肉塊,不大一會兒工夫就全都變成了整塊的熟肉;接著詛咒,熟肉就又變成了生肉;再詛咒,生肉還能動,並且能活過來,牛肉變作牛,羊肉變成羊,只不過小一點而已;再繼續詛咒,牛羊便會漸漸大起來;然後再詛咒時,就又還原成了熟肉。

如果有人吃了這種肉,就會覺得肚子裡一陣陣攪動,那就必須用金銀絲綢等作為禮品來向唸咒的人求得解脫;如果不送禮求解,就會肚子脹裂而死,所吃的牛、羊肉從裂口處掉出來。

據案件審理後上報的公文,看到詛咒者所使用的咒語,只有「東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兩句而已。

別的也就只是說出自己想如何如何,再沒有其他什麼法術了。

巨嵎山震動

【原文】

登州1巨嵎山2,下臨大海。

其山有時震動,山之大石皆頹3入海中。

如此已五十餘年,土人4皆以為常,莫知何謂。

【註釋】

1登州:地名。

唐代置登州,治所原在牟平(今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後遷至蓬萊(今山東省蓬萊市)。

2巨嵎山:山名。

今山東威海有巨嵎山。

3頹:墜一落 。

4土人:文中指當地人。

【譯文】

登州巨嵎山,下臨大海。

其山時有震動,山上的大石都傾頹入海中。

這種情形已有五十多年,當地人都一習一 以為常,而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滴翠珠

【原文】

士人宋述家有一珠,大如雞卵,微紺色,瑩徹如水。

手持之,映空而觀,則末底一點凝翠,其上色漸淺;若回轉,則翠處常在下。

不知何物,或謂之「滴翠珠」。

佛書:西域有琉璃珠,投之水中,雖深皆可見,如人仰望虛空月影。

疑此近之。

【譯文】

士人宋述家裡有一顆珠子,像雞蛋大小,微微有點深青帶紅的顏色,晶瑩透亮如水。

用手拿著它,對著天空看,它的底部就有一個深青翠綠色的點,從這個點往上,顏色逐漸變淺;如果把它倒轉過來,則這個深青翠綠色的點總是在下面。

不知道這是什麼寶貝,有人把它叫做「滴翠珠」。

佛書上說,西域有一種琉璃珠,把它投到水中,水即使很深也都能看得見,就像人仰望水底下虛空中的月亮影子一樣。

我懷疑這顆珠子跟佛書上說的琉璃珠相近似。

海市蜃樓

【原文】

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1」。

或曰「蛟蜃2之氣所為」,疑不然也。

歐陽文忠3曾出使河朔4,過高唐縣5,驛捨6中夜7有鬼神自空中過,車馬人畜之一聲 一一可辨,其說甚詳,此不具紀8。

問本處9父老,云:「二十年前嘗晝過縣,亦歷歷見人物。」

土人亦謂之「海市」,與登州所見大略相類也。

【註釋】

1海市:大氣因光折射而形成的反映地面物體的現象,舊稱蜃氣,古人誤以為海市蜃樓的景像是蜃——蛤蜊所吐之氣形成的。

2蛟蜃:蛟與蜃,也泛指水族。

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類似龍的動物。

蜃:大蛤蜊。

3歐陽文忠:歐陽修。

4河朔:古代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

5高唐縣:地名,即今山東省高唐縣。

6驛捨:驛館,驛站的館舍。

7中夜:半夜。

8紀:通「記」,指記載、記錄。

9本處:此地,此處。

【譯文】

登州一帶的海上,時常有雲氣如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的形狀,歷歷清晰可見,人們稱之為「海市」。

有人說這是海中的蛟龍和巨蜃吐氣造成的,我懷疑不是這樣。

歐陽文忠公(修)曾奉命出使河北,過高唐縣住宿驛站的官捨中,夜間聞見有鬼神從空中通過,車馬人畜之一聲 一一可辨,他的敘說甚為詳細,這裡不再轉述。

我聽高唐本地的父老說,二十年前這種景象也曾在白天出現過,天上路過的人物也歷歷可見,當地人也稱之為「海市」,與在登州所看到的大略相似。

「龍蛇」化石

【原文】

治平中1,澤州2人家穿井3,土中見一物,蜿蜒如龍蛇。

大畏之,不敢觸,久之,見其不動,試摸4之,乃石也。

村民無知,遂碎之,時程伯純5為晉城6令,求得一段,鱗甲皆如生物7。

蓋蛇蜃8所化,如石蟹9之類。

【註釋】

1治平中:治平年間。

治平:宋英宗趙曙年號(1064—1067)。

2澤州:古州名,隋開皇初改建州為澤州,治所為丹川(今山西省晉城市東北)。

3穿井:挖井。

4摸:一胡一 道靜等校作「撲」(「擊」的意思),元大德本、劉向榮校點本作「摸」。

5程伯純:人名,當指程顥,字伯淳,嘉祐二年(1057)登進士第,歷官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鎮寧軍節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

6晉城:地名,今山西省晉城市。

7生物:活的動物。

8蛇蜃:傳說中龍一類的動物。

9石蟹:文中指蟹的化石。

【譯文】

治平年間,澤州有一戶人家打井,在土中發現一樣東西,形狀蜿蜒如龍蛇。

人們都害怕,不敢接觸。

過了好久,見它不動,試探著摸它,原來是石頭。

村民無知,竟然把它打碎了。

其時程伯純為晉城縣令,訪求得到一段鱗甲,還都像活物的鱗甲一樣。

這大概是由蛇蜃所化成的,如地蟹的化石之類。

鱷魚

【原文】

《嶺表異物誌》1記鱷魚甚詳。

予少時到閩中,時王舉直知潮州,釣得一鱷,其大如船,畫以為圖,而自序其下。

大體其形如鼉2,但喙長等其身,牙如鋸齒。

有黃、蒼二色,或時有白者。

尾有三鉤,極鍤3利,遇鹿豕即以尾戟4之以食。

生卵甚多,或為魚,或為鼉黿5,其為鱷者不過一二。

土人設鉤於犬豕之身,筏而流之水中,鱷尾而食之,則為所斃。

【註釋】

1《嶺表異物誌》:唐一人劉恂撰,記嶺南事物。

2鼉(tuo):即今所稱揚子鱷。

3鍤(xiān):銳利。

4戟:古代的一種能刺能鉤的長兵器。

此用作動詞,指像用戟那樣襲擊鉤取。

5黿(yuan):俗稱綠一團一 魚、癩頭黿,古人常與鼉並稱。

【譯文】

《嶺表異物誌》記載鱷魚非常詳細。

我年輕時到福建,當時王舉直為潮州知州,釣到一條鱷魚,大如一條船,於是把它畫成一張圖,並在圖上題寫文字以自敘其事。

鱷魚的形體大體上像鼉,但嘴巴的長度等於它身子的長度,牙像鋸齒。

有黃、綠兩種顏色,有時還見到白的。

尾巴上有三個鉤,極鋒利,遇上鹿和野豬之類,即以尾巴襲擊鉤取而吞食。

生卵很多,而孵出來的或是魚,或是鼉黿,真為鱷魚者不過十之一二。

當地人在狗或豬的身上下鉤子,放到竹筏上漂流於水中,鱷魚追隨筏子吃這些豬、狗,則被捕獲喪命。

海蠻師

【原文】

嘉祐中,海州漁人獲一物,魚身而首如虎,亦作虎文。

有兩短足在肩,指爪皆虎也。

長八九尺,視人輒淚下,舁1至郡中,數日方死。

有父老雲,昔年曾見之,謂之「海蠻師」。

然書傳小說未嘗載。

【註釋】

1舁(yu):抬。

2此條末別本或有後人按語:「此物即虎頭鯊也,能變虎。」

【譯文】

嘉祐年間,海州漁人捕獲一種海生動物,身子像魚而頭像老虎,身上的花紋也像老虎的花紋。

有兩條短腿在肩上,指爪也和老虎一個樣。

長八九尺,看到人就掉眼淚,抬到州府衙門裡,過了幾天才死去。

有父老說,當年曾見過這種動物,叫做「海蠻師(獅)」。

然而過去的各種典籍和雜記小說中,對這種動物都沒有記載。

龍捲風

【原文】

熙寧九年,恩州武城1縣有旋風自東南來,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盡拔。

俄頃,旋風捲入雲霄中。

既而漸近,所經縣城官捨、民居略盡,悉捲入雲中。

縣令兒女一奴一婢捲去,復墜地,死傷者數人。

民間死傷亡失者不可勝計,縣城悉為丘墟,遂移今縣。

【註釋】

1武城:今山東武城。

【譯文】

熙寧九年(1076),恩州武城縣有旋風從東南方向襲來,望去直插雲天,狀如羊角,大樹盡被拔起。

不一會兒,旋風捲入雲霄中。

沒過多長時間,逐漸臨近而經過縣城,縣城裡所有的官捨、民居幾乎被一掃而光,全部捲入了雲霄中。

縣令的兒女和一奴一婢都被捲去,復墜於地,死傷了好幾人。

民間死傷失蹤的不可勝計,縣城完全變成一片廢墟,遂將縣城移到了現在的新建地址。

冰花

【原文】

宋次道《春明退朝錄》1言:「天聖中,青州盛冬濃霜,屋瓦皆成百花之狀。」

此事五代時已嘗有之,予亦自兩見如此。

慶歷中,京師集禧觀2渠中冰紋,皆成花果林木。

元豐末,予到秀州,人家屋瓦上冰亦成花,每瓦一枝,正如畫家所為折枝3。

有大花似牡丹、芍葯者,細花如海棠、萱草輩者,皆有枝葉,無毫髮不具。

氣象生動,雖巧筆不能為之。

以紙搦之,無異石刻。

【註釋】

1《春明退朝錄》:北宋宋敏求撰,多記唐宋典故。

敏求,字次道。

2集禧觀:北宋在京城所建祭祀五嶽的宗教建築。

3折枝:畫家的花卉畫法之一,指畫花卉不帶根。

【譯文】

宋次道《春明退朝錄》記載:「天聖年間,青州隆冬季節,屋瓦上的濃霜都成為各種花卉之狀。」

這樣的事五代時已曾有,我也曾兩次親身見到此種情形。

慶歷年間,京師集禧觀水渠中的冰凝結成紋,就都是花果林木的形狀。

元豐末年,我到秀州,居民屋瓦上的冰也成花狀,每瓦一枝,正像畫家所畫的折枝。

有花大類似牡丹、芍葯的,有花小類似海棠、萱草之類的,都有枝有葉,無纖毫細節不具備。

氣象生動,雖畫家的工巧筆法也不能畫出來。

如果用紙把它們拓印下來,那就與石刻沒有差別。

【評析】

本卷所記「異事」,多數為自然現象和考古資料,有重要研究價值,與上卷所記不同。

但原載仍有個別條目,透露出與上卷所謂「神奇」的故事相類似的傾向。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夢溪筆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