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演義
第二十二卷 築淮堰徒害民生 崇佛教頓忘國計
話說梁武不納諸臣之諫,欲築淮堰,大興功役。
發徐、揚之民,四戶一丁,縣官迫促上道。
使太子右衛率康絢都督准上諸軍事,專主其任。
昌義之引兵監護堰作,統計役人以及戰士,共二十餘萬。
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築土,合脊於中流。
違者以軍法從事。
於是軍民晝夜赴工,莫敢停息。
魏邊諸戍,飛報入朝。
左僕射郭祚言於魏主曰:「蕭衍狂悖,謀斷川瀆,上反天道,下拂人心。
役苦民勞,危亡已兆。
宜命將出師,長驅撲討。」
魏主從之,乃詔平南將軍楊大眼督諸軍鎮荊山,以圖進取。
其時堰將成而復潰,兩岸已築之土,皆隨流漂沒。
康絢懼,或謂絢曰:「下有較龍出沒其際,故能破堰。
蚊龍之一性一畏鐵,必得鐵以制之始不為害。」
絢以上聞,乃詔括國中鐵器數千萬斤,沉之水底,而波流衝擊如故,仍不能合。
絢於是伐樹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
緣淮百里內,木石無鉅細皆盡。
負擔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籍,蠅蟲晝夜聲合,見者修目。
帝不之省,及聞魏師起,慮妨堰作,先遣將軍趙祖悅襲魏西硤石,據之以一逼一壽一陽一。
更築外城,徙緣淮之民以實城內。
將軍田道龍等散攻諸戍,以擾亂魏疆。
是冬寒甚,淮、泗盡凍,浮山堰士卒,死者什七八。
蕭寶寅渡淮攻堰,一日破三壘,又敗田道龍於淮北,進攻硤石,克其外城,斬祖悅,盡俘其眾。
而康絢外拒內治,為之愈力。
十五年夏四月,淮堰成,長九里,下廣一百四十餘丈。
上廣四十五丈,高二十丈,兩旁悉樹杞柳,軍壘列居其上,車馬往來,如履康莊。
水之所及,夾淮方數百里,皆成巨浸。
帝聞堰成,大喜。
封康絢為侯,頒詔大赦。
或謂絢曰:「水久壅必潰,勢太激難御,況淮為四瀆之流,豈可久塞?若鑿湫東注,則游波寬緩,堰得長久不壞。」
絢從之,乃開批東注以殺其勢。
又縱反間於魏云:「梁人不畏攻堰,惟畏開湫。」
寶寅信之,鑿山深五丈,開湫北注。
然水雖日夜分流,而勢仍不減,李崇作浮橋於硤石戍間,築魏昌城於八公山之東南,以備壽一陽一城壞,居民散就岡壟。
其水清澈,俯視廬舍塚墓,了然在下,見者無不望流而歎。
先是徐州刺史張豹子,自負其才,宣言朝廷築堰,必令已掌其事。
既而康絢以他官來治,又敕豹子受絢節度。
豹子甚慚,遂賄囑近臣,暗進譖言於帝,雲絢有二心,暗與魏通。
帝雖不納其言,欲以事畢,征絢還朝。
絢既歸,堰不復修。
九月乙丑,風雨大作,淮水暴一漲,堰土決裂,其聲若雷,聞三百餘里。
緣淮村落十餘萬口,皆漂入海,。
民有登高望之者,但見黑雲迷漫,白一浪一拍天,其中如有千萬鬼神,奇形怪狀之屬,踏一浪一而行。
大魚數十丈,跳躍激踴,接尾而下,不可勝紀。
後人作長歌詠之曰:
梁王盛氣吞全魏,虎摧龍挐奮神智。
欲將淮水灌壽一陽一,千尋長堰中流峙。
康絢威行淮上軍,二十萬眾如雲屯。
南起浮山北巉石,銀濤雪一浪一排崑崙。
將成覆敗皆天意,一浪一說蛟龍風雨致。
東西運鐵沉水底,人工欲奪天工智。
鐵沉億萬功難成,植術填石如列城。
荷擔肩穿腳腫折,君王築堰心如鐵。
疲勞殘疾疫癘興,死者如麻相枕籍。
勤勞三載功初完,上尖下闊波中山。
把柳環速作屏障,兵營土堡如嚴關。
俯視洪流應痛哭,水清下見居民屋。
市廛家墓朗列眉,儘是前番潰流毒。
八公山右高城牆,魏人堵築防壽昌。
濤勢掀天宇宙黑,風狂倒日黿鼉翔。
天地節宣頓四瀆,天心哪得隨人欲。
淮波瀑漲人盡魚,天柱傾頹拆坤軸。
三百里外聲若雷,城垣廬舍皆摧隤。
橫衝直捲赴滄海,數十萬口真哀哉。
李平議論誠奇特,危堰無煩兵士力。
一朝潰敗勢莫支,多智尚書傳魏北。
我今弔古增余悲,輕視民命知為誰?台城荷荷何足惜,淮流千古常如斯。
初魏患淮堰,將以任城王澄為上將軍,勒眾十萬,出徐州一路,前往攻堰。
右僕射李平以為不假兵力,終當自壞,至是兵未行,而其堰果破,人皆服平之先見雲。
帝聞堰壞大驚,悔不聽太子之言。
因念軍民枉死者眾,心甚慼慼。
遂延名僧,設無遮大會以救拔之。
創同泰寺,開《涅斮經》,晨夕講義。
又敕太醫不得以生類為藥,錦繡綾羅,禁織仙人鳥獸之形,以為裁剪割裂,有乖仁恕。
臣民犯罪者,概從寬典,甚至謀反大逆,或涉及子弟,皆置不問。
以故政寬民慢,上下洩洩,莫不偷安旦夕。
一日帝方視朝,與群臣談論朝政,忽接邊報,奏稱豫章王綜投奔北魏,舉朝大駭。
你道豫章王綜為何投魏?說來話長。
初綜母吳淑媛,在東昏宮,一寵一愛一在潘妃之亞。
帝既受禪,欲納潘妃,以王茂一言,遂賜之死,而心常惜之。
一日,閒步後宮,見有庭院一所,重門深閉,境極幽寂,問內侍何人所居,內侍對道:「是東昏舊妃吳淑媛所住。」
帝遂走入宮來,宮人忙報駕到。
淑媛自東昏亡後,閒廢在宮,即留得一性一命,只好長為宮人沒世。
欲圖新主之歡,今生料不可得。
忽聞駕到,驚出意外,亦不及更換衣飾,只得隨身打扮,急急走出,俯伏階前,口稱:「不知陛下駕臨,妾該萬死。」
帝見其嬌姿弱質,不讓潘妃,淡妝素服,態有餘研。
因命起,賜坐於旁,問其人宮幾載,承幸東昏幾年。
淑媛一一對答,嬌一啼婉轉,愈覺可人。
帝不覺情一動,遂吩咐設宴上來,教她陪飲。
淑妃斯時,巴不得新天子一寵一愛一,三杯之後,丟開滿懷憂鬱,露出舊日風一流,慇勤勸酒。
帝心大悅,是夜遂幸焉。
那知淑媛身懷六甲,已有三月,當時承幸之際,欲邀帝一寵一,不敢說出。
閱七月,遂生豫章王綜,宮中多疑之。
時帝嗣育未廣,得子,甚以為喜,因於淑媛益加一寵一愛一。
至天監三年,綜出居外宮,封為豫章郡王,食邑二千戶。
綜既長,有才學。
善屬文,力能手制奔馬,帝甚一愛一之。
及綜年十六,常夢一少年,體極肥壯,穿袞服,自摯其首,與之相對,如此者非一次。
自夢見之後,心驚不已,求解其故不得。
其後帝尚佛教,斷房欲,後宮罕見其面,淑媛一寵一衰,頗懷怨望。
而綜亦一寵一愛一不及太子,母子皆以見疏為嫌。
一一夜,綜在夢中,復如前者所見。
旦入宮,密問之母曰:「兒夢如此,是何為者?」
淑媛聽其所述夢中少年形狀,頗類東昏,不覺泣下。
綜愈疑,固問之。
淑媛因屏左右,密語之曰:「汝七月兒,何得比太子諸王?不瞞汝說,當國亡時,吾已懷汝三月。
當日欲全兒命,不敢言也。
但汝今太子次弟,幸保富貴,且延齊氏一線。」
綜於是抱其母泣曰:「吾乃以仇人為父乎?」
母掩其口,戒勿洩。
綜自是一陰一懷異志,每於內齋,閉戶籍地,被發席稿。
又布沙地上,終日跣行,足下生胝,日能行三百里。
後為南徐州刺史,輕財好快,招引術士,練習武勇,以伺朝廷有變。
每有詔敕至徐,輒忿恚形於顏色。
徐州境內,所有練樹,並令斬伐,以帝小字「練兒」故也。
又春秋歲時,常於別室設席,祠齊氏七廟。
又微行至曲阿,拜齊明帝陵。
然猶無以自信,聞俗說以生者血瀝死者骨上,血入骨內,即為父子。
乃遣人暗發東昏墓,販其骨以歸,割臂血瀝之,血果入骨。
又在西州生男,滿月後,潛殺之,既葬,夜遣人發取其骨,又試之,皆驗。
內外臣僚,皆知其所為,然事涉暗昧,臣下不敢輕言。
凡綜所行,帝皆弗之知也。
會魏將元法僧以彭城來降,帝使綜都督眾軍,權鎮彭城。
綜潛遣人通書蕭寶寅,呼為叔父,寶寅亦將信將疑。
久之,有詔征還,綜懼入朝之後,脫身更難,乃屏去左右。
乘黑夜潛開北門,涉汴河,徒步奔蕭城,自稱隊主。
時魏安豐王元延明鎮蕭城,召而見之綜見延明而拜,延明坐受之,問其名氏不答,但曰:「殿下此間人,必有識我者,問之可也。」
延明召眾視之,有識之者曰「此豫章王也。」
延明大驚。
急下莊答拜,執其手而問曰:「殿下何為來此?」
綜以實告,延明曰:「奈父子何?」
綜曰:「吾避仇也,非逃父也。」
延明見其語氣激烈,心甚異之,遂具車馬,送至洛一陽一。
魏主召人見之,既退,拜寶寅為叔,改名纘,追服東昏斬衰之喪,魏主及群臣皆往吊焉。
話分兩頭,當夜豫章奔魏,彭城中無一知者,及旦,齋內諸閣猶閉,左右啟戶尋之,莫知所往,眾皆駭異。
及午,城外有數騎魏軍高叫曰:「汝豫章王昨夜已來乞降,在我軍中矣,汝輩留此何為?」
說罷,大笑而去。
眾方知王已投魏、只得飛報建康。
帝聞之大駭,然亦不測其故,訪諸左右,始有密啟其不法事者,方悟其逃去之故,既而歎曰:「不為天子兒,而甘為他人僕,愚孰甚焉!」乃敕吳淑媛以綜小時衣寄之,綜亦不答。
其後鬱鬱不得志,依寶寅而死,此是後話不表。
且說帝既崇信三寶,屢幸寺院拈香,出入往來,儀衛甚簡斯時歲屢不登,人民失業,不逞之徒,往往乘間作亂。
一日,將幸光宅寺,有懷逆者伏路側,將行不軌。
帝方起駕,心忽動命左右緣道檢閱,果獲一人身懷利刃。
嚴刑訊之,而誣為臨川王宏所使。
先是宏以洛口之敗,罷職閒住,心常不滿。
都下每有竊發,輒以宏為名。
蓋知帝素友一愛一,涉及臨川,有犯必赦也。
至是帝對之泣曰:「我人才勝汝百倍,居此大位,猶兢兢恐墜,汝何為者,我豈不能誅汝?念汝愚下,故常加寬宥。」
宏伏地哭曰:「臣為天子弟,尊榮極矣,復有何望?乞陛下察之。」
帝感其誠,遂置不問。
然宏雖無逆志,而恃介弟之貴,奢侈過度,修第擬於帝宮,後一庭數十,皆極天下之選。
所幸一寵一姬江無畏,服玩備極華美。
一寶屧,直價千萬。
又恣意聚斂,有庫室百間,在內堂之後,關簽甚嚴。
或疑其內藏鎧仗,密以上聞。
帝雖素敦友一愛一,聞之不悅,欲自往勘,知其一愛一幸江氏,寢膳不離,乃賜以盛饌曰:「當來就汝歡飲,並令無畏分甘。」
駕既至,宏率江姬朝見,遂同侍飲。
酒半,帝曰:「吾欲至汝後房一行。」
遂起身進內,逕往庫室,命悉開一戶。
宏恐見其賄貨,顏色布懼,帝心愈疑。
及開視室中,有錢百萬一聚,懸一黃標;千萬一庫,懸一紫標。
如此三千餘標,帝屈指計之,見錢已有三億余萬。
余屋貯積雜貨皆滿,不知多少。
帝見並無鎧仗,大悅,呼其小字曰:「阿六,汝作如此生活,便無妨礙。」
乃更入席劇飲,至夜而還。
時諸王並尚文藻,而安成王秀,尤一精一心學術,搜集經紀。
嘗招學士平原鄧孝標,使撰《類苑》。
書未及畢,而已行於世。
於時疾宏貪吝,以舊有《錢神論》未暢厥旨,更作《錢愚論》以譏之,貪鄙之形,形容曲盡。
太子見之曰:「文則美矣,其如不為臨川地何。」
勸安成毀之,帝聞之喜曰:「太子居心厚,真吾子也。」
卻說太子聰明仁孝,好學不倦,游嬉事絕不留心。
時當五月,天氣明媚,忽游後池,乘小舟,採摘芙蓉。
有姬人盪舟,舟覆而太子溺於水。
及出,傷股,恐貽帝憂,深誡不言,但以寢疾聞。
帝敕內使看視,太子勉自起坐,力書手啟。
及篤,左右欲啟聞於帝,太子不許曰:「奈何令至尊知我如此?」
因便鳴咽,未幾而薨。
時年三十一。
帝聞之,臨哭盡哀,斂以衰冕,謚日「昭明」,葬於安寧陵。
都下男一女奔走陵所,號泣滿路,四方甿庶,及疆徼之人,聞喪者無不哀慟。
帝既前星失曜,群臣上言儲位不可久虛,請立賢明以定國本。
時昭明有三子,華容公歡、枝江公譽、曲阿公察,皆已長,議者謂上必立太孫。
而帝以太子母弟晉安王綱有賢名,遂立之。
朝野以為不順,司議侍郎周宏正奏記於晉安曰:
伏惟謙讓道廢,多歷年所,大王天挺將聖,四海歸仁。
是以皇上發德音,以大王為儲副。
意者願聞殿下,抗目夷上仁之義,執予臧大賢之節。
逃玉輿而弗乘,棄萬乘其如屣。
庶改澆競之俗,以大吳國之風。
古有其人,今聞其語,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誰?使無為之化,復盛於令世。
讓王之道,不墜於來茲,豈不盛歟?
王不能從。
帝既立晉安為太子,乃使諸王子出守外藩,以邵陵王綸為南徐州刺史。
湘東王繹為荊州刺史,武陵王紀為益州刺史,又以不立太孫而立太子,內常愧之,乃厚撫歡等。
一寵一亞諸子,封歡為豫章王,譽為河東王,察為岳一陽一王,各典大都。
旋又以察為雍州刺史。
單說察臨雍州,以帝年漸老,朝多秕政,欲為自強之計。
蓄聚財貨,招募勇敢,以襄一陽一形勝之地,梁業所基,遇亂可以圖大功,乃克己為政,撫循士民,數施恩惠,延納規諫,所部稱治,帝聞之大喜。
當是時,北魏多故,盜賊蜂起。
胡太后亂政於前,爾朱榮肆逆於後,朝天寧日,民不聊生。
唯東南半壁,安若泰山,其後高歡誅爾朱,執國政,上陵朝廷。
孝莊西奔,宇文泰撫定關中,與歡相抗。
魏分東西,日夜治兵相攻,不暇南侵。
梁自是國無外患,益得優遊無事。
朝政之暇,君若臣唯有講習經典;崇尚虛無。
既而帝益佞佛,捨身同泰寺。
釋御服,披法衣,升講堂法座,為四部大眾講《涅斮經義》,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
鹹詣寺中奉表,請帝還臨宸極,三請乃許。
帝三答書,前後並稱頓首。
自是晝食一食,止於菜果。
宗廟之祭,不用牲牢,識者以宗廟去牲,則為不復血食。
又是歲都下訛言,天子取人肝以食天狗。
大小相警,日晚便閉門持仗,以驅天狗,數月乃止。
識者皆知不祥。
時太子亦於玄圃自講莊、老,宮僚環聽。
太子詹事何敬容謂人曰:「昔晉尚虛無,使中原淪喪,今東宮復爾,江南亦將為戎乎?」
有隱士陶宏景,疾人士競談玄理,不習武事,嘗為詩云:夷甫任散誕,平叔生談空。
不意昭一陽一殿,化作單于官。
又天監中有沙門寶志,帝甚敬之,問以國祚短長,嘗為隱語曰:
掘尾狗子自發狂,當死未死嚙人傷。
須臾之間自滅亡,起自沙際死三湘。
帝使周捨封記之,直至梁末皆驗。
此是後話,今且按下不表。
卻說大同末年,帝臨御已久,當時佐治之臣,若張宏策、王茂、韋睿、沈約、范雲輩,相繼去世,所任新進,率以迎一合為事。
有朱異者,字彥和,錢塘人。
年數歲,其外祖顧歡撫之曰:「兒非常器,當大朱氏門戶,然恐壞人家國事。」
及長,折節讀書,從五經博士明山賓游,學業日進,涉獵文史,兼通雜藝。
博奕書算,罔不通曉。
帝尋有詔廣求異能之士,山賓以異薦。
帝召見之,使說《孝經》、《周易》義,甚悉。
大悅之,謂左右曰:「朱異實俊才,明山賓所舉殊得人。」
乃除異為中書郎。
拜命之日,時當秋日,有飛蟬集異武冠上,見者鹹謂蟬珥之兆。
蓋異容貌魁梧,舉止閒都,雖出自諸生,甚悉軍國故實。
自周捨卒後,異代掌機密,一應詔浩敕書,帝並委之,權重一時。
然貪財冒賄,每欺罔視聽,以悅人主。
起宅東破,窮極華美,晚日下朝,酣飲徹夜。
又恃帝一寵一,輕傲朝賢,不避貴戚。
人或勸其謙下,異曰:「我寒士也,遭逢以至今日。
諸貴皆恃枯骨兒,輕我下之,則見蔑尤甚。
我是以陵之。」
司農卿傅岐嘗謂之曰:「今聖上委政於君,安得每事從旨?」
異曰:「當今天子聖明,我豈可以拂耳之言干犯天聽?」
以故聲勢所驅,薰灼內外,遠近莫不憤疾,而帝信任益深。
正是:聖明已被邪臣蔽,安樂哪知禍事來。
但未識內蠹已生,外患若何而起,且聽下回再講。
梁武築堰病民,見利而不知害,以致百萬生靈,漂流大海,罪惡彌天。
雖一心佞佛,捨身為犧,何益於事?納吳淑媛,致豫章反叛,已開國家之患。
又舉朝信佛,太子好談玄虛,禍亂焉得不興?蓋天不助梁,即昭明之死,而其局已定矣。
若朱異輩,不過從而助之耳。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