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演義》第七卷 除異己暗襲江陵 剪強宗再伐荊楚:後面追兵,漸漸趕上。自知不兔,乃召其一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演義》第七卷 除異己暗襲江陵 剪強宗再伐荊楚

南史演義

第七卷 除異己暗襲江陵 剪強宗再伐荊楚

話說盧循大敗而逃,僅存樓船數號,殘兵數百,欲往交州,又通風阻不得進。

後面追兵,漸漸趕上。

自知不兔,乃召其一妓一妾問曰:「誰能從我死者?」

或云:「鼠雀偷生,就死實難。」

或云:「官尚就死,何況我等?」

循乃釋願死者不殺,而殺諸辭死者,自投於海而死。

追兵至,取其一屍一斬之,傳首建康。

裕聞賊平,大喜,以交州刺史杜慧度鎮番禺,詔諸將班師。

朝廷論平賊功,進封裕為宋公,諸將進爵有差。

獨劉毅兵敗無功,不獲進爵。

裕念其舊勳,因命劉道規鎮豫州,而以毅為荊州刺史。

且說毅自桑落敗後,知物情去已,彌復憤激,雖居方鎮,心常怏怏。

又裕素不學,而毅頗涉文雅,故朝士有清望者多歸之。

與尚書謝混、丹一陽一尹郗僧施深相憑結,既據上流,一陰一有圖裕之志。

求兼督交、廣二州,裕許之。

又奏以郗僧施為南蠻校尉,裕亦許之。

僧施既至江陵,毅謂之曰:「昔劉先主得孔明,猶魚之有水。

今吾與足下,何以異此?」

毅有祖墓在京口,表請省墓。

裕往候之,會於倪塘,歡宴累日。

胡藩私謂裕曰:「公謂劉衛軍終能為公下乎?」

裕默然,久之曰:「卿謂何如?」

藩曰:「連百萬之眾,攻必取,戰必克,毅固以此服公。

至於涉獵傳記,一談一詠,自許以為雄豪,於是縉紳白面之士,輻輳歸之,恐終不為公下,不若乘其無備除之。」

裕曰:「吾與毅俱有克復之功,其過未彰,不可自相圖也。」

既而毅還荊州,變易守宰,擅改朝命,招集兵旅,反謀漸著。

其弟藩為袞州刺史,欲引之共謀不軌,託言有病,表請移置江陵,佐己治事。

裕知其將變,一陽一順而一陰一圖之,答書云:「今已征藩矣,俟其入朝後,即來江陵也。」

毅信之。

九月已卯,藩自袞州入朝,裕執之,並收謝混於獄,同日賜死。

於是,會集諸將謀攻江陵,諸將皆曰:「荊上強固,士馬眾多,攻之非旦夕可下,須厚集兵力圖之。」

階下走過一將,慷慨向裕曰:「此行不勞大眾,請給百舸為前驅,襲而取之,旦夕可克。

劉毅之首,保即采於麾下。」

裕大喜,眾視之,乃參軍王鎮惡也。

且說鎮惡,本秦人,丞相王猛孫,生於五月五日。

家人以俗忌不利,欲令出繼於外。

猛見而奇之,曰:「此兒不凡,昔孟嘗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

故名之為鎮惡。

年十三苻答氏亡,關中亂,流寓崤、澠之間,嘗寄食裡人李方家,方厚待之。

鎮惡謂方曰:「若遭遇明主,得取萬戶侯,當厚相報。」

方曰:「君丞相孫,人才如此,何患不富貴?得志日,願勿忘今日足矣。」

後奔江南,居荊州,讀孫吳兵書,饒謀略,善果斷,喜論軍國大事。

廣固之役,裕求將才於四方。

或以鎮惡薦,裕召而與語,意略縱橫,應對明敏。

大悅,留與共宿。

明旦,謂參佐曰:「吾間將門有將,信然。」

即以為中兵參軍。

至是請為前驅,裕命蒯恩佐之,將百舸先發,戒之曰:「若賊可擊,則擊之。

不可,則燒其船艦,留水際以待我。」

鎮惡領命,晝夜兼行。

在路有問及者,詭雲劉袞州往江陵省兄。

其時人尚未知劉藩已誅,故皆信之。

已未,至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捨船步上。

每舸各留一二人,對舸岸上,各立六七旗,旗下置鼓,戒所留人曰:「計我將至城,便擊鼓吶喊,盡燒江津船隻,若後有大軍狀。」

於是鎮惡居前,蒯恩次之。

徑前襲城。

正行之次,江陵將朱顯之往江口,遇而問之,答以劉袞州至。

顯之曰:「劉袞州何在?」

曰:「在後。」

顯之至軍後,不見藩,而見軍士擔負戰具,遙望江津,煙焰張天,鼓噪之一聲甚盛。

知有變,便躍馬馳歸,驚報毅曰:「外有急兵,垂至城矣。

直令閉門勿納。」

毅大駭,急下令閉門。

關未及閉,鎮惡已率眾馳入,殺散守卒,進攻金城。

金城者,毅所築以衛其府者也。

守衛士卒皆在焉,猝起不意,人不及甲,馬不及鞍,倉皇出拒。

大將趙蔡,毅手下第一勇將,素號無敵,才出格鬥,中流矢而死。

人益惶懼,自食時戰至中哺,城內兵皆潰,鎮惡破之而入。

遣人以詔及裕書示毅,毅燒不視。

督廳事前士卒力戰。

逮夜,士卒略盡,毅見勢不能支,率左右三百許人,開北門突走。

鎮惡慮暗中自相傷犯,止而不追。

初,長史謝純將之府,聞兵至,左右欲引車歸。

純叱之曰:「我人吏也,逃將安之?」

,遂馳府,與毅共守。

及毅走,同官一毛一修之謂純曰:「吾擠亦可去矣。」

純不從,為亂兵所殺。

毅出城,左右皆叛去,夜投牛牧佛寺。

寺僧拒之曰:「昔桓蔚之敗,走投寺中,亡師匿之,為劉衛軍所殺,今實不敢容留異人。」

毅歎曰:「為法自弊,一至於此。」

遂縊而死。

明日居人以告,鎮惡收其一屍一斬之。

後人有詩悼之曰:

蓋世勳名轉眼無,敢誇劉、項共馳驅。

呼盧已自輸高手,豈有雄才勝寄奴?

先是毅有季父鎮之間居京口,不應辟召,嘗謂毅與藩曰:「汝輩才器,足以得志,但恐不久耳。

我不就爾求財位,亦不同爾受罪累。」

每見毅導從到門,輒詬之,毅甚敬畏。

未至宅數百步,悉屏儀衛,步行至門,方得見。

及毅死,不涉於難,人皆高之。

乙卯,裕至江陵,鎮惡迎拜於馬首曰:「仰仗大威,賊已授首,幸不辱命。」

裕曰:「我知非卿不能了此事也。」

荊州文武,相率迎降,收郗僧施斬之,余皆不問。

捷音至京,舉朝相慶。

時諸葛長民已有異志,聞之不悅。

先是裕將西討,使長民監太尉留府事。

又疑其不可獨任,加穆之建武將軍,配兵力以防之,以故長民益自疑。

猶冀毅未即平,與裕相持於外,可以從中作難。

及聞毅死,大失望,謂穆之曰:「昔年醢彭越,今年殺韓信,吾與子皆同功共體者也,能無危乎?」

穆之不答,密以其言報裕。

裕乃潛為之防,以司馬休之為荊州刺史,留鎮江陵,而身還建康。

大軍將發,長史王誕,請輕身先下。

裕曰:「長民邇來,頗懷異志。

在朝文武,恐不足以制之,卿詎宜先下。」

誕曰:「長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輕身單下,必當以為無虞,乃可少安其意耳。」

裕笑曰:「卿勇過賁、育矣。」

乃聽先還。

裕既登路,絡繹遺輜重兼程而下,雲於某日必至。

長民與公卿等,頻日候奉於新亭,而裕淹留不還,輒爽其期,候者皆倦。

乙丑晦,裕乘輕舟徑進,潛入東府。

公卿聞之,皆奔候府門,長民亦驚趨而至。

裕先伏壯士丁晤於幔中,單引長民入。

降座握手,慇勤慰勞。

俄而置酒對飲,卻人閒話,凡平生所不盡者皆與之言,長民甚悅。

酒半,裕偽起如廁,忽丁晤持刀從幔後出,長民驚起,而刃已及身,遂殺之。

裕命輿一屍一付廷尉,並收其弟黎民。

黎民有勇力,與眾格鬥而死。

故時人語曰:「莫跋扈,付丁晤。」

由是群臣恐懼,莫不悚息聽命。

再說朝廷相安未久,旋又生出事來,費卻一番征討,歷久方平。

你道此事從何而生?先是司馬休之為荊州刺史,勤勞庶務,撫恤民情,大得江漢心。

有長子文思,嗣其兄譙王尚之後,襲爵於朝,與弟文寶、文祖並留京師。

文思一性一凶暴,好一婬一樂。

手下多養俠士刺客。

離城十里,建一座大花園,以為遊觀之所,而兼習騎射。

一日走馬陌上,見隔岸柳一陰一之下,有一群婦女,聚立觀望。

內有一女,年及十五六,容顏絕麗,體態風一流。

文思立馬視之,目蕩心搖,顧謂左右曰:「此間何得有此麗人?」

有識之者曰:「此國鄰宋家女也。」

婦女見有人看她,旋即避去。

文思歸,思念不止,有一寵一奴張順,一性一奸一巧,善伺主人意。

文思托他管理國務,認得宋家,因進口:「主人連日有思,得毋為宋姓女乎?如若一愛一之,何不納之後房?」

文思曰:「吾實一愛一其美,但欲納之,未識其家允否。」

張順口:「以主人勢力求之,有何不允?」

文思大喜,遂令張順前去說合。

卻說宋女,小名玉一娟。

其父宋信,已亡過三年,與母周氏同一居,家中使喚止有一婢。

父在時,已許字郎吏錢德之子,以年幼未嫁。

宋姓雖非宦室,亦系清白人家。

時值三春,隨了鄰近婦女,閒行陌上,觀望春一色,卻被文思隔岸看見。

當時母女歸家,亦不在意。

隔了一日,有人進門,口稱司馬府中差來,請周氏出見。

周氏出來,問:「有何事見諭?」

其人曰:「我姓張,系尊夫舊交,現在住居園中,又系近鄰,今日此來,特為令一愛一作伐。」

周氏曰:「吾女已許字人矣,有辜盛意。」

張順愕然曰:「果真許字人了,可借送卻一場盎貴。

宋大一嫂你道吾所說者何人?乃即府中王子也。

王子慕令一愛一才貌,欲以金屋置之,故遣吾來求,此令一愛一福星所照,如何錯過?」

周氏曰:「小女福薄,說也無益。」

便走過一邊。

張奴見事不諧,即忙走歸,以周氏之言告知主人。

文思悵然失望,謂張順曰:「你素稱能幹,更有何計可以圖她到手?」

張奴曰:「計卻有,但恐主人不肯行耳。」

文思忙問:「何計?」

張奴曰:「今日午後,竟以黃金彩段,用盒送去,強下聘禮。

晚間,點齊我們僕眾,再用健熬數人,逕自去娶。

倘有不從,搶她歸來,與主人成其好事。

事成之後,他家縱有翻悔,已自遲了。」

文思點頭稱善,途命如計而行。

卻說周氏自張順去後,叮囑女兒,今後不可出門,被人看見。

正談論間,忽聽扣門聲急,喚婢出問。

小婢開出門來,見有五六人,捧著盤盒,一擁而入,早上來的這人,亦在其內。

便向他道:「請你大一娘一出來,當面有話。」

周氏聽見人聲嘈雜,走出堂中,張順一見,便作揖道:「大一嫂恭喜!我家主人,欲娶令一愛一,特送黃金百兩,彩段十端,以作聘禮,請即收進,今夜便要過門。」

周氏大驚道:「我女已受人聘,你家雖有勢力,如何強要人家女兒?快快收去,莫想我受。」

張順笑道:「受不受由你,我們自聘定的了。」

遂將黃金彩段,放在桌上,竟自去了。

周氏急忙走出,喊叫四鄰。

鄰人不多幾家,又是村農,懼怕王府威勢,誰敢管這閒事。

周氏喊破喉嚨,無人接應。

痛哭進內,向女兒道:「彼既強聘,必來強娶,此事如何是好?」

母女相對而哭,思欲逃避他方,又無處可避,況天又漸黑下來,愈加惶懼。

才到黃昏,門外已有人走動。

坐至更深,大門一片聲響,盡行推倒,燈球火把,,塞滿庭中,照耀如同白日。

玉一娟戰戰兢兢,躲在房一中一床一上。

周氏攔住房門,大叫救人。

走過婦女數人,將她拉在一邊,竟到房一中搜著玉一娟,將新衣與她改換。

玉一娟不依,一婦道:「到了府中,與她梳妝便了。」

遂將她擁出房門上轎。

斯時玉一娟呼母,周氏呼女,眾人皆置不理。

人一登轎,鼓樂齊鳴,燈球簇擁而去。

鄰里皆閉門躲避,誰敢道個不字。

花轎去後,方有鄰人進來,見周氏痛哭不已,勸道:「人已抬去,哭也無益。」

又有的道:「令一愛一此去,卻也落了好處,勸你將錯就錯罷。」

周氏道:「錢家要人,教我如何回答?」

鄰人道:「錢家若來要人,你實說被司馬府中搶去,只要看他有力量,與司馬府爭執便了。」

說了一回,鄰人皆散,周氏獨自淒惶。

話分兩頭,玉一娟抬入府中,出轎後,婦女即擁入房,房內紅燭高燒,器用鋪設,皆極華美。

走過數個婦女,即來與她梳洗。

始初不肯,既而被勸不過,只得由她打扮。

送進夜膳,亦略用了些。

不上一刻,文思盛服進房,婦女即扶玉一娟見禮。

文思執其手曰:「陌上一見,常懷想念,今夜得遂良緣,卿勿憂不如意也。」

玉一娟低頭不語,見文思風一流體態,言語溫一存,當夜亦一一從命了。

卻說周氏一到天明,即報知錢家,言其女被司馬府搶去。

錢德氣憤不過,即同周氏,赴建康縣哭訴情由。

縣主姓陸,名微,東吳人,為人鯁直,不畏強禦。

又值劉裕當國,朝廷清明,官吏畏法,接了狀詞,便即出票,先拿豪奴張順審問。

差人奉了縣主之命,私下議道:「司馬府中,如何敢去拿人?」

有的道:「張順住在郭外園裡,早晚入城,吾們候在城門口,拿他便了。」

那知事有湊巧,差人行至城門,正值張順騎馬而來,差人走上,勒住馬口道:「張大爺請下騎來,有話要說。」

張順下馬道:「有何說話?」

差人道:「我縣主老爺,請你講話,現有朱票在此。」

張順道:「此時府中傳喚,我不得閒。」

差人道:「官府中事,卻由不得你,快去快去。」

張順道:「去也何妨。」

便同差人至縣,縣主聞報,便即升堂。

張順昂然而入,見了縣主,立而不跪。

縣主道:「你不過司馬家奴,如何哄誘主人,強搶民家閨女,大干法紀?見了本縣,尚敢不跪麼!」張順道:「這件事求老爺莫管罷。」

縣主拍案大怒道:「朝廷委我為令,地方上事,我不管誰管!」喝令扯下重打四十。

左右便將張順按倒在地,打至二十,痛苦不過,只得求饒。

縣令道:「既要饒打,且從實供來。」

張奴怕打,悉將強搶情由供出。

縣主錄了口詞,吩咐收監,候申詳上司,請旨定奪。

有人報知文思,文思不怕縣令,卻怕其事上聞,劉裕見責,玉一娟必歸斷母家,如何捨得,數次央人到縣說情,求他莫究。

縣令執法不依。

文思計無所出,或謂之曰:「府中俠士甚眾,縣既不從,不如潛往殺之,其獄自解。」

文思氣憤不過,遂依其說,潛遣刺客入縣,夜靜時,悄悄將縣令殺死。

明日縣中親隨人等,見主人死得詫異,飛報上司。

裕聞報,道:「賊不在遠,著嚴加搜緝。」

既而蹤跡漸露,訪得賊在司馬府中,遂命劉穆之悉收文思門下士考問,盡得其實。

裕大怒,從來說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遂收文思於獄。

其強搶之女,發還母家,聽行更嫁,奏過請旨。

旨意下來,其一黨一羽皆斬,文思亦令加誅。

休之聞之,上表求釋,願以己之官爵贖其於罪。

裕不許,然遽誅之,又礙休之面上,因將文思執送荊州,令休之自正其罪。

休之不忍加誅,但表廢其官,使之閒住江陵。

裕怒曰:「休之不殺文思,以私廢公,目無國法,此風何可長也?」

因征休之來京,並欲黜之。

詔至江陵,休之欲就征,恐終不免;欲拒命,慮力不敵,憂懼不知所出。

參軍韓延之曰:「劉裕剪滅宗藩,志圖篡晉,將軍若去,必不為裕所容,如何遽就死亡?若不受命,大兵立至,荊州必危。

我嘗探得雍州刺史魯宗之,素不附裕,久懷異志。

其子竟陵太守魯軌,勇冠三軍。

今若結之為援,並二州之力以拒朝廷,庶州土可保。」

休之曰:「今煩卿往,為我結好於宗之。」

延之領命,往說宗之曰:「公謂劉裕可信乎?」

宗之曰:「未可信也。」

延之曰:「司馬公無故見召,其意可知,次將及公,恐公亦不免於禍。

今欲與公相約,併力抗裕,公其有意乎?」

宗之曰:「吾憂之久矣,苦於勢孤力弱。

若得司馬公為主,敢不執鞭以從。」

延之請盟,於是宗之親赴荊州,與體之面相盟約,普生死不相背負。

盟既定,連名上表罪裕。

裕閱其表,大怒,遂殺休之次子文寶、文祖,下詔討之。

差將軍檀道濟將兵三萬攻襄一陽一一路,江夏太守劉虔之屯兵三連,立橋聚糧,以待道濟。

又命徐逵之將兵一萬為前鋒,王允之、沈淵子、蒯恩佐之出江夏口。

身統大軍為後繼,諸將皆從。

先是韓延之曾為京口從事,與裕有舊,裕密以書招之。

延之接書,呈示休之,即於座上作書答云:承親帥戎馬,遠履西畿,闔境士庶,莫不惶駭。

何者?莫知師出之名故也。

今辱來疏,知以譙王前事,良增歎息。

司馬平西,體國忠貞,款懷待物,當於古人中求之。

以公有匡復之勳,家國蒙賴,推德委誠,每事詢仰。

譙王往以微事見劾,猶自表遜位,況以大過而當默然耶?前以表奏廢之,所不盡者命耳。

推寄相與,正當如此。

而遽興甲兵,所謂「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劉裕足下,海內之人,誰不見足下此心,而復欲欺誑國士?來示云:「處懷期物,自有由來。」

今伐人之君,啖人以利,真可謂「處懷期物,自有由來」者乎!劉藩死於閶闔之門,諸葛斃於左右之手,甘言詫方伯襲之以輕兵,遂使席上一靡一款懷之士,閫外無自信諸侯,以是為得算,良可恥也。

貴府將吏,及朝廷賢德,皆寄一性一命以過日,心企太平久矣。

吾誠鄙劣,嘗聞道於君子,以西平之至德,寧可無授命之臣乎!必未能自投虎口,比跡郗僧施之徒明矣。

假今天長喪亂,九流渾濁,當共臧洪游於地下,不復多言。

書競,即付來使寄裕。

裕視書歎息,以示將佐曰:「事人當如此矣。」

其後,延之以裕父名翹,字顯宗,乃更其字曰顯宗,名其子曰翹,以示不臣劉氏。

卻說休之知裕軍將至,飛報宗之。

宗之謂其子軌曰:「劉裕引大軍攻江陵,道濟以偏師取襄一陽一,汝引兵一萬去迎道濟,吾同休之去迎劉裕。」

軌奉命輒行。

將次三連,探得道濟軍尚未至,虔之全不設備,遂乘夜襲之。

虔之戰死,一軍盡沒。

軌既勝,便移兵來拒徐遷之等。

逵之等聞虔之死,皆大怒欲戰,蒯恩止之曰:「魯軌,驍將也。

今乘勝而來,其鋒甚銳,不可輕敵。

不如堅兵挫之,俟其力倦而退,然後擊之,可以獲勝。」

逵之不從,遂出戰。

兩軍方交,魯軌拍馬直取逵之,逵之不能敵,被軌斬於馬下。

允之、淵子大呼來救,雙馬齊出,夾攻魯軌。

怎當軌有萬夫不當之勇,二將皆非敵手,數合內,軌皆斬之。

由是東軍大敗,蒯恩走免。

斯時裕軍於馬頭,問前鋒敗,大怒。

正議進兵,忽有飛報到來,言青州司馬道賜反,刺史劉敬宣被害,裕聞之大慟,揮淚不止。

你道敬宣何以被害?先是裕慮荊、襄有變,故於青、齊、充、冀數處,各用腹心鎮守。

時敬宣鎮廣固,其參軍司馬道賜,宗室之疏屬也。

聞休之叛,潛與之通,密結敬宣親將王猛子等,謀殺敬宣,據廣一團一以應休之。

一日進見敬宣,言有密事,乞屏人語。

左右皆出戶,獨猛子逡巡在後,取敬宣備身刀殺敬宣。

道賜持其頭以出,示眾曰:「奉密詔誅敬宣,違者立死。」

左右齊呼司馬道賜反,外兵悉入,遂擒道賜及其一黨一皆斬之,亂始定。

文武佐吏,守廣一團一以待命,裕知敬宣死,禍由休之,恨不立平江陵。

一面遣將去守廣固,一面會集諸將,刻期濟江。

未識荊、雍之兵,若何御之,且聽下回分解。

劉毅才不及裕,悼悼自雄,欲以勝裕,無如棋高一著,事事多不出裕意料中,為裕所滅,宜矣!司馬休之始不能教子,繼又不知大義滅親之訓,結連宗之,挑裕致討,不智甚矣。

至如韓延之答書,侃侃正言,裕亦歎其事人當如此,若而人豈易得乎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演義
凡例第一卷 晉室將亡廊廟亂 宋家應運帝王興第二卷 劉寄奴滅寇立功 王孝伯稱兵受戮第三卷 楊佺期演武招婚 桓敬道興師拓境第四卷 京口鎮群雄聚義 建康城偽主潛逃第五卷 扶晉室四方悅服 代燕邦一舉蕩平第六卷 東寇乘虛危社稷 北師返國靖烽煙第七卷 除異己暗襲江陵 剪強宗再伐荊楚第八卷 任諸將西秦復失 行內禪南樂聿興第九卷 廢昏庸更扶明主 殺大將自壞長城第十卷 急圖位東官不子 緩行誅合殿弒親第十一卷 誅元兇武陵正位 聽逆謀南郡興兵第十二卷 子業凶狂遭弒逆 鄧琬好亂起干戈第十三卷 計身後忍除同氣 育螟蛉暗絕宗祧第十四卷 輔幼主道成懷逆 殉國難袁粲捐身第十五卷 沈攸之建義無成 蕭紀伯開基代宋第十六卷 縱敗禮官宮闈淫亂 臣廢君宗室摧殘第十七卷 救義陽蕭衍建績 立寶卷六貴爭權第十七卷 救義陽蕭衍建績 立寶卷六貴爭權第十八卷 行亂政外藩屢叛 據雄封眾士鹹歸第十九卷 蕭雍州運籌決勝 齊寶卷喪國亡身第二十卷 寶寅潛逃投北魏 任城經略伐南梁第二十一卷 停洛口三軍瓦解 救種離一戰成功第二十二卷 築淮堰徒害民生 崇佛教頓忘國計第二十三卷 伐東魏淵明被執 納叛臣京闕遭殃第二十四卷 羊侃竭忠守建業 韋粲大戰死青塘第二十五卷 侯景背誓破台城 諸王斂兵歸舊鎮第二十六卷 除霸先始興舉義 王憎辯江夏立功第二十七卷 侯景分屍懲大惡 武陵爭帝失成都第二十八卷 魏連蕭察取江陵 齊納淵明圖建業第二十九卷 慕狡童紅霞失節 掃余寇興國稱尊第三十卷 廢伯宗安成篡位 擒王琳明徹立功第三十一卷 張麗華善承寵愛 陳後主恣意風流第三十二卷 陳氏荒淫棄天險 隋軍鼓勇下江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