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演義》第九卷 廢昏庸更扶明主 殺大將自壞長城:又在後園鑿一大池,周圍數里,號天淵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演義》第九卷 廢昏庸更扶明主 殺大將自壞長城

南史演義

第九卷 廢昏庸更扶明主 殺大將自壞長城

話說少帝即位以後,全無君人之度,狎匿左右,遊戲無節,時時使槍弄棒,鼓鞞之一聲震於外庭。

又在後園鑿一大池,周圍數里,號天淵池,造龍舟於中,日夕游宴為樂。

高祖所積內庫寶物,不上三月,耗費殆盡。

群臣屢諫不從。

徐羨之、傅亮深以為憂,謂謝晦曰:「吾主所為如此,高祖之業必為墮壞,奈何?」

晦曰:「嗣子可輔則輔之,不可輸則廢之。

吾儕寧負嗣主,不負社稷。」

羨之以為然,於是密謀廢立。

晦又曰:「今若廢帝,次立者應在廬陵,廬陵亦非守成之主,此不可不慎也。」

先是廬陵一性一警悟,舉動輕易,向執政多所求索,執政不與,廬陵深以為怨,數有不平之言。

故諸臣不奉以為主,乘其與帝有隙,先表奏其罪惡,廢為庶人,徙新安郡。

義真既黜,徐、傅便欲廢帝。

以檀道濟先朝舊將,同受顧命,且有兵眾,威服殿省,必得與之共事,乃無後患。

於是遣使袞州,征道濟入朝。

有中書郎邢安泰者,典宿衛兵,結之為內應。

俄而道濟至京,羨之等邀至第中,告以廢立之事。

道濟曰:「廢之更何所奉?」

羨之曰:「宜都王素有令望,又多符瑞,可立也。」

道濟以為然。

甲申,謝晦托以領軍府敗,起工修治,聚將士於府內,明晨舉事。

夜邀道濟同宿,晦懷恐懼,反側不得眠。

道濟則鼾呼而寢,晦因此服其膽量。

詰旦,道濟引兵居前,羨之等繼後,入自雲龍門,邢安泰先戒宿衛,莫有御者。

直至內殿,問帝何在?宮人曰:「昨帝於華林國為列肆,親自沽賣,夕游天淵池,即龍舟而寢。」

眾遂入國求帝。

時帝未起,內傳報有兵至,帝大詫異,方下一床一,軍士已躍人龍舟,殺二內侍。

帝格之傷指,扶出船頭,以兵衛之,擁人東閣。

徐、博等即矯稱太后令,數帝過惡,收其璽綏,降為營一陽一王,送歸故太子一宮。

群臣拜辭,後又遷帝於吳,使邢安泰弒之,並弒廬陵於新安,聞者悲之。

是時九重無主,宜都王尚在荊州。

羨之與亮欲先樹外援,乃除謝晦都督荊、襄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一精一兵舊將,悉配麾下。

傅亮始率行台百官,奉法駕,迎宜都王於江陵,入承大統。

亮行數日,遇蔡廓於途,問以時事。

廓曰:「營一陽一在吳,宜厚加供奉,倘一旦不幸,諸君有勁主之名,欲立於世,將可得耶?」

時亮已與羨之,議害營一陽一,不知其已弒也,亟馳信止之,已無及矣。

羨之大怒曰:「與人共計議,如何旋背,即賣惡於人耶?」

既而亮至江陵,率百僚詣王第,上表進璽綬,行九叩禮。

宜都王時年十八,下教曰:

狠以不德,謬降大命,顧已驚悸,何以克堪。

輒當暫歸朝廷,展哀陵寢,並與賢彥,申寫所懷。

望體此心,勿為辭責。

繼聞營一陽一、廬陵二王死,大驚,駕不敢發。

司馬王華曰:「先帝有大功於天下,四海所服,雖嗣主不綱,人望未改。

徐羨之中材寒士,傅亮布衣諸生,非有晉宣帝王大將軍之志明矣。

受寄祟重,未容這敢背德。

畏廬陵嚴斷,將來必不自容,故先廢之。

以殿下寬睿慈仁遠近所知,越次奉迎,冀以見德。

又羨之等五人同功並位,孰肯相讓?就懷不軌,勢必不行。

廢主若存,慮其將來受禍,故此殺害。

不過欲握權自固,以少主仰待耳。

殿下但當長驅至京,以副天人之心。」

長史王曇首、南蠻校尉到彥之皆勸王行。

王乃命王華留總後任,使到彥之將兵前驅。

彥之曰:「料彼不反,便應朝服順流,若使有虞,此師既不足恃,反開嫌隙之端,非所以副遠近之望也。」

王乃止,令百官皆從行,而留彥之鎮襄一陽一。

是日方引見傅亮,對之號泣,哀動左右。

既而問及義真、少帝遭害本末,悲哭嗚咽,侍側者莫能仰視。

亮跼蹐不寧,流汗沾背,不敢對而出。

王於是就道,嚴兵自衛,台兵不得近步伍。

行次大江,有黑龍躍負王舟,左右皆失色,王曰:「此大禹所以受命也,我何德以堪之。」

八月雨申,駕至建康,群臣迎拜於新亭,徐羨之私問傅亮曰:「王可方誰?」

亮曰:「晉文景以上人。」

羨之曰:「必能明我赤心。」

亮搖首道:「未必。」

丁酉,即皇帝位於中堂,是為文帝。

備法駕入宮,御太極前殿,大赦,改元元嘉。

文武賜位二等,詔復廬陵王先封,迎其柩還建康,徐、傅等大懼。

詔謝晦赴任荊州。

晦將行,與蔡廓別,屏人問曰:「吾其免乎?」

廓曰:「卿受先帝顧命,任以社稷,廢昏立明,義無不可。

但殺人二兄,而以之北面,挾震主之威,據上流之重,以古推今,自免為難。」

晦默然。

然初懼不得去,既發,顧望石頭城,喜曰:「今得脫矣。」

時會稽孔寧子為帝諮議參軍,及即位,以為步兵校尉,與詩中王華並有宮貴之望。

疾徐羨之、傅亮專權,構於帝曰:「徐、傅不除,大位終無安理。」

帝本歌誅二人,並發兵討晦,以其權尚重,故遲遲不發。

聞二人言,益信。

於是引用腹心,征到彥之於雍州,為中領軍,委以戎政。

彥之聞召,自襄一陽一南下,過荊州。

謝晦慮其不過,已而彥之至楊口,步往江陵,深布誠款,留名馬利劍以與晦,晦由此大安。

卻說元嘉三年二月乙丑,帝已大權在握,乃下詔暴徐、傅、謝晦專殺二王之罪,命有司收之。

且曰:「晦據有上流,若不服罪,朕當親率六師,討其不臣。」

是日,黃門郎謝皭在朝聞之,飛報亮與羨之。

羨之欲逃,乘內人問訊車出郭,步走至新林,知不免,入陶灶中自經死。

亮乘車出郭門,為門者所執,上遣人以詔書示之,並謂曰:「以公江陵之誠,當使諸子無恙。」

亮讀詔書訖,曰:「亮受先帝布衣之眷,遂蒙顧托,黜昏立明,社稷之計也。

欲加之罪,其何辭乎?」

於是誅亮而徙其妻子於建安。

戮羨之一屍一,殺其二子。

收謝皭於獄。

帝將討晦,召道濟於廣陵。

道濟聞召即來,見帝於合殿。

帝謂之曰:「弒逆之事,卿不豫謀,卿無懼焉。

今欲委卿西伐,卿以為克否?」

對曰:「臣昔與晦從先帝北征,入關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練,殆為少敵。

然未嘗孤軍決勝,戎事恐非其長。

臣悉晦智,晦悉臣勇。

今奉王命討之,可未陳而擒也。」

帝大悅。

卻說謝晦聞徐、傅等誅,帝將討己。

於是先發二人哀,次發子弟凶問。

既而自出射堂勒兵,晦從高祖征伐有年,指揮處分,莫不曲盡其宜。

數日間,四遠投集,得一精一兵三萬,乃抗表上奏云:

故司徒徐羨之,故司空傅亮,忠貞自矢,功在社稷。

陛下不察,橫加冤酷,疑臣同逆,又下詔討臣。

伏惟臣等若志欲竊權,不專為國,初廢營一陽一,陛下在遠,武皇之子尚有童幼,擁以號令,誰敢非之?豈得溯流三千里,虛館七旬,仰望鸞旗哉?

故廬陵王義真,本於營一陽一之世,積怨犯上,自貽非命。

不有所廢,將何以興?耿弇不以賊遺君父,臣實效之,亦何負於宗室耶?此皆王華、王曇首等險躁猜忌,讒構成禍,今當舉兵以除君側之惡。

晦上表訖,以弟謝遁為竟陵內史,司馬周超佐之,將萬人留守,自統一精一兵二萬發江陵。

大列舟艦,自江津至於破塚,旗旌蔽日。

歎曰:「恨不以此為勤王之師也。」

帝覽表大怒,欲自討之。

乃命彭城王義康居守,親統大軍數萬,以到彥之為前鋒,檀道濟繼之,即日電發,絡驛奔路。

時謝晦在道,探得京軍已發,謂其將庾登之曰:「彼既西上,吾且侯其至而擊之,何如?」

登之曰:「善,此乃反客為主計也。」

晦乃停軍江口,嚴陣以待。

先是諸人為自全之計,以為晦據上流,道濟鎮廣陵,各擁強兵,足制朝廷。

羨之、亮秉權居中,可得持久。

故到彥之軍至,晦猶不以為意,及聞道濟率眾來,不覺失色,曰:「道濟何為來哉?」

然猶恃其強,欲力戰勝之。

恰值西北風起,遂乘風帆而上。

那知行未數里,風勢忽轉,前後連豆,急令落帆掉槳,而西人離沮,無復鬥心。

道濟親立船頭,揮眾迎擊,謂西軍曰:「所誅者一人,汝曹何為與之俱死?」

西軍素服道濟,聞其言,皆不戰而潰。

晦見大軍瓦解,慌急無措,單領心腹數人,乘小船急走,連夜逃歸江陵。

帝聞前師克捷,大喜。

遂自蕪湖東還,命到彥之率師追之。

卻說晦至荊州,眾散略盡,乃摧其弟逾七騎北走。

遁體肥壯,不能乘馬,晦每緩轡待之,不得速發。

追兵至,執之,檻送建康。

到彥之收謝氏子弟及周超等皆斬之,余從逆者,並受其降。

晦至建康,帝命與謝皭同斬都市。

臨刑,皭賦詩曰:

偉哉橫海鱗,壯美垂天翼。

一旦失風水,翻為螻蟻食。

晦亦續之曰:

功遂侔昔人,保退無智力。

既涉太行險,斯路信難陟。

其女彭城王妃,被發徒跣,抱晦而哭曰:「大丈夫當橫一屍一戰場,奈何狼籍都市?」

晦有慚色。

帝既誅晦。

論平賊功,進道濟為司空,封永修公、江州刺史,到彥之為南豫州刺史,以彭城王義康為侍中,委以國政。

義康,帝之次弟,一性一聰察,曾為南徐州刺史。

在州職事修治,與帝友一愛一尤篤。

而帝自踐祚以來,羸疾積年,心勞輒發,屢至危殆。

義康盡心奉恃,藥石非口所親嘗不進,或連夕不寢,總理內外,曲合帝心。

故凡所陳奏,入無不可,方伯以下,並令義康選用。

生殺大事,或自斷決,帝亦不怪。

由是勢傾遠近,朝野輻湊,每日府門,當有車數百乘,義康引身相接,未嘗懈倦。

復能強記,耳目所經,終身不忘。

好於稠人廣席間,標題所記,以示聰明。

嘗謂左右曰:「王敬宏、王球之屬,碌碌庸才,坐取盎貴,那復可解!」然素無學術,不識大體,朝士有才用者,皆引入己府,私置僮僕六千餘人。

四方獻饋,皆以上品薦義康,而以次者供御。

帝嘗冬月啖甘,歎其形味並劣。

義康曰:「今年甘殊有佳者。」

遣人還東府取之,大於供御者三寸,自謂兄弟至親,不復有君臣形跡也。

先是,領軍將軍劉湛,與僕射殷景仁素相莫逆,其進也,景仁實引之。

湛既進,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而一旦居前,意甚憤憤。

又以景仁專管內任,謂為間己,猜忌漸生。

知帝信仗景仁,一寵一通不可奪,遂一陰一與義康相結,欲因宰相之力以回上意,傾黜景仁,獨當時務,屢使義康毀之於帝。

景仁對親舊歎曰:「引之令入,入便噬人,吾且避之。」

乃稱疾解職。

帝不許,使停家養病。

又湛與道濟不睦,而道濟功名日甚,一寵一命頻加,益忌之。

會帝久疾不愈,自懼危篤,使義康具顧命調。

義康之一黨一,皆謂宮車一日晏駕,大業當歸彭城,而慮道濟立異,湛於是說義康曰:「道濟屢立奇功,威名甚重,其左右腹心,並經百戰。

諸子又有才氣,主上若崩,道濟不可複製,非大王之福也。

盍先除之,以絕後患?」

義康信之,乃言於帝,召道濟入朝。

當是時,魏方入寇,道濟出師拒之,前後與魏三十餘戰,所向皆捷,軍至歷城。

魏縱輕騎邀其前後,焚燒谷草,道濟軍乏食,乃自歷城引還。

軍人有亡降魏者,告以食盡,魏人追之,眾恟懼將潰。

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覆其上。

魏軍見之,謂道濟資糧有餘,以降者為妄而斬之。

時敵人甚盛,騎士四合,道濟命軍士皆披甲,已白服乘輿。

魏人疑有伏兵不敢擊,稍稍引退,道濟乃全軍而返。

歸未逾月,忽有調至,召之入京。

其妻向氏曰:「高世之功,自古所無,今無事相召,未識吉凶若何?」

道濟曰:「吾方全師保境,何負國家,而致患生不測!,汝無慮焉。」

遂行。

既至建康,以帝疾未瘳,留之累月。

會帝病稍間,召而見之,慰勞且至,命即還鎮。

道濟方出宮,帝忽昏迷,不省人事。

劉湛謂義康曰:「道濟既召之來,未可縱之去也。」

遂執之,下詔稱道濟潛散金貨,招誘不逞之徒,因朕寢疾,規肆禍心,收付廷尉。

道濟見收,勃然忿怒,目光如炬,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遂死。

並誅其子十一人。

又殺其參軍薛彤、高進之,二人皆道濟腹心,有勇力,號萬人敵,時人比之關、張者。

魏人聞之喜曰:「道濟死,吳兒輩不足復憚矣。」

後人作長歌挽之曰:

寄奴崛起開鴻烈,四方猛士歸心切。

風虎雲龍會一朝,就中道濟尤瑰傑。

身經百戰立奇功,血痕染得征袍紅。

懾服強鄰鎮西土,手魔旄鉞摽雄風。

一朝讒口紛紛集,鳥盡杯藏從古說。

韓侯見執黥彭烹,千古冤魂同一轍。

目光如炬發衝冠,投幘狂呼白日寒。

自壞長城真可惜,徒令志士心為酸。

嗚呼!長城自壞亦已矣,宋祚傾頹魏人喜。

道濟既死,帝在病中未知。

及疾瘳,義康奏之,帝深惋惜。

謂義康曰:「爾何匆遽若此?」

義康曰:「劉湛為臣言,不殺道濟,後必有患,臣故誅之。」

帝由是怒湛。

卻說湛初入朝,帝悅其才辯,每與談論,必竟日始退,習以為常。

至是帝為左右曰:「向吾與劉班言,每視日早晚,唯恐其去。

今與劉班言,吾亦視日早晚,惟恐其不去。」

湛亦覺帝一寵一漸衰,乃欲使後日大業,終歸義康。

一陰一結廷臣劉斌、劉敬文、孔胤秀等為死一黨一,伺察禁省,有不與己同者,必百方構陷之。

推崇義康,無復人臣之禮。

帝聞之益怒。

殷景仁密言於帝曰:「相王權重,群小一黨一附,非社稷計,宜少加我抑。」

帝深然之,於是決意黜義康而誅湛等。

一日,以密旨召義康入宿,留止中書省。

其夜帝出華林園,坐延賢堂,召殷景仁。

景仁臥疾五年,雖不見上,而密函去來,日以十數,形跡周密,莫有窺其際者。

至是聞召,猶稱腳疾,坐小一床一與人見。

誅討處分,帝皆委之。

收劉湛付廷尉,下詔暴其罪惡,就獄誅之,並殺其三子,及其一黨一劉斌、劉敬文、孔胤秀等八人。

先是驍騎將軍徐湛之與義康尤親厚,帝惡之,事敗被收,罪當死。

其母會稽公主,於兄弟為長嫡,素為帝所敬禮,家事大小,必咨而後行。

高祖微時,有納布衫襖,臧皇后手所作也。

既貴,以付公主曰:「後世有驕奢不節者,可以此衣示之。」

至是公主入宮,見上號哭,不復施臣妾之禮,以錦囊盛納布祆,擲於帝前曰:「汝家本貧賤,此是吾母為汝父所作。

今日得一飽餐,便欲殺我兒耶!」帝乃赦之。

又吏部尚書王球,簡淡有美名,為帝所重。

其侄王履,貪利進取,深結義康、劉湛。

球屢戒之,履不悛。

誅湛之夕,履恐禍及,屨不及穿,倉皇奔至球所求救。

球命左右取屨與之,飲以溫酒,謂之曰:「常日語汝雲何?」

履怖懼不能答。

球徐曰:「阿父在,汝亦何憂?」

時帝本欲殺之,以球故,竟免其死,廢於家。

帝以湛等罪狀示義康,義康即頭謝罪,上表求貶,乃出為江州刺史,幽之豫章。

義康停省十餘日,見帝拜辭,帝惟對之慟哭,余無所言。

既發,帝遣沙門慧琳視之。

義康曰:「弟子有還理否?」

慧琳曰:「恨公不讀數百卷書耳。」

先是謝述累佐義康,數有規益,未幾早卒,義康因歎曰:「昔謝述惟勸吾退,劉班惟勸吾進,今班存而述死,其敗也宜哉!」及在安城讀書,見淮南厲王長事,廢書歎曰:「自古有此,我乃不知,此慧公所以恨我不讀書也,罪何以免?」

今且按下。

再說義康既出,不數月景仁亦死,帝旁無信臣,唯詹事范蔚宗以文學見知,然亦不甚委任。

有散騎郎孔熙先者,博學文史,兼通數術,其父為廣州刺史,以贓獲罪,義康救之得免。

及義康遷豫章,熙先密懷報效。

且以天文圖讖,帝必以非道晏駕,由骨肉相殘,江州應出天子,因欲弒帝,立義康。

見朝臣內,惟范蔚宗志意不滿,可引與同謀,乃結蔚宗甥謝綜,以交蔚宗。

熙先家饒於財,數與蔚宗博,故為拙行,以財輸之。

蔚宗既利其財,又一愛一其文藝,由是情好款洽。

一日,二人偶談時事,熙先連稱可惜者再。

蔚宗問:「何惜?」

熙先曰:「吾惜丈人以蓋世之才,不立蓋世之功耳。」

蔚宗又問:「若何立功?」

熙先乃說之曰:「彭城王英斷聰敏,人神攸屬,失職南垂,天下憤怨。

小人受先君遣命,以死報彭城之德。

邇來人情一騷一動,天文舛錯,此所謂時運之至,不可推移者也。

丈人順天人之心,結英豪之士,表裡相應,發難於肘腋,然後誅除異己,崇奉明聖,號令天下,誰敢不從?小人請以六尺之軀,三寸之舌,立功立事,而歸諸丈人。

丈人以為何如?」

蔚宗愕然不應。

熙先曰:「又有過於此者,愚則未敢道耳。」

蔚宗曰:「何為也?」

熙先回:「丈人奕葉清通,而不得連姻帝室,人以犬豕相遇,而丈人曾不恥之,欲硜硜自守,不亦惑乎?」

蓋蔚宗門無內行,有中冓之羞,為時鄙賤,故熙先以此激之。

蔚宗果以為大威,思欲建非常之事,一洩其辱,反意乃決。

正是:狂言頓起蕭牆禍,治日偏多肘腋憂。

但未識弒逆之計,行於何時,且聽下文再講。

少帝不君,徐羨之等為社稷計廢之,更立賢主,不謂無見。

但廢之可也,乃必弒之,又殺廬陵,其惡已極。

宜文帝之拊心痛哭,而不能忘情於羨之、亮、晦也。

文帝與義康,骨肉之一愛一,忘其形跡,從古少有。

乃小人貪慾,從而構之,遂使弟兄之一愛一,不能保全,可為痛恨。

此聖人別嫌明微,所以必慎之於早耳。

道濟有大功於宋,並無絲毫過失,義康聽小人之譖,竟爾專殺,自壞長城,豈不可惜。

卒惑於邪說,妄希非分,以至喪身。

小人之不可親近,至於如此。

孔子所以教人遠小人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演義
凡例第一卷 晉室將亡廊廟亂 宋家應運帝王興第二卷 劉寄奴滅寇立功 王孝伯稱兵受戮第三卷 楊佺期演武招婚 桓敬道興師拓境第四卷 京口鎮群雄聚義 建康城偽主潛逃第五卷 扶晉室四方悅服 代燕邦一舉蕩平第六卷 東寇乘虛危社稷 北師返國靖烽煙第七卷 除異己暗襲江陵 剪強宗再伐荊楚第八卷 任諸將西秦復失 行內禪南樂聿興第九卷 廢昏庸更扶明主 殺大將自壞長城第十卷 急圖位東官不子 緩行誅合殿弒親第十一卷 誅元兇武陵正位 聽逆謀南郡興兵第十二卷 子業凶狂遭弒逆 鄧琬好亂起干戈第十三卷 計身後忍除同氣 育螟蛉暗絕宗祧第十四卷 輔幼主道成懷逆 殉國難袁粲捐身第十五卷 沈攸之建義無成 蕭紀伯開基代宋第十六卷 縱敗禮官宮闈淫亂 臣廢君宗室摧殘第十七卷 救義陽蕭衍建績 立寶卷六貴爭權第十七卷 救義陽蕭衍建績 立寶卷六貴爭權第十八卷 行亂政外藩屢叛 據雄封眾士鹹歸第十九卷 蕭雍州運籌決勝 齊寶卷喪國亡身第二十卷 寶寅潛逃投北魏 任城經略伐南梁第二十一卷 停洛口三軍瓦解 救種離一戰成功第二十二卷 築淮堰徒害民生 崇佛教頓忘國計第二十三卷 伐東魏淵明被執 納叛臣京闕遭殃第二十四卷 羊侃竭忠守建業 韋粲大戰死青塘第二十五卷 侯景背誓破台城 諸王斂兵歸舊鎮第二十六卷 除霸先始興舉義 王憎辯江夏立功第二十七卷 侯景分屍懲大惡 武陵爭帝失成都第二十八卷 魏連蕭察取江陵 齊納淵明圖建業第二十九卷 慕狡童紅霞失節 掃余寇興國稱尊第三十卷 廢伯宗安成篡位 擒王琳明徹立功第三十一卷 張麗華善承寵愛 陳後主恣意風流第三十二卷 陳氏荒淫棄天險 隋軍鼓勇下江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