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演義》第二十七卷 侯景分屍懲大惡 武陵爭帝失成都:王偉聞之,遽入諫曰:「廢立大事,豈可數改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演義》第二十七卷 侯景分屍懲大惡 武陵爭帝失成都

南史演義

第二十七卷 侯景分屍懲大惡 武陵爭帝失成都

話說景聽元建之言,復欲迎帝復位。

王偉聞之,遽入諫曰:「廢立大事,豈可數改?且立豫章為帝者,豈真奉之,不過為大王受禪地耳,奈何自沮大計?」

景喜曰:「微子言,幾誤吾事。」

於是遣使殺南海王大臨於吳郡、南郡王大連於姑孰、安陸王大春於會稽、高唐王大壯於京口,以太子妃賜郭元建。

元建曰:「豈有皇太子妃乃為人妾乎?」

竟不與相見,聽使人道。

景謂王偉曰:「我今可以為帝乎?」

偉請先就簡文以一眾心。

景曰:「卿快為我了之。」

偉乃與彭俊、王修纂進觴於帝曰:「丞相以陛下幽優已久,使臣等來此上壽。」

帝笑曰:「已禪帝位,何得復稱陛下,此酒恐不盡此乎?」

偉曰:「實無他意,陛下勿疑。」

於是俊等並繼酒餚,侍坐陪飲,偉彈曲項琵琶佐酒。

帝知將見殺,乃盡酣,謂曰:「不圖為樂,一至於此。」

先是帝夢吞土數升,明日以告殷不害。

不害曰:「昔重耳饋塊,卒反晉國,陛下所夢,將符是乎?」

帝搖首曰:「此夢恐別有應。」

至是大醉而寢。

俊以上囊覆其面,修纂坐其上而崩,果符吞土之夢。

帝即崩後,加景九錫。

已丑,豫章王禪位於景,景即皇帝位於南郊,還登太極殿。

其一黨一數萬,皆吹唇鼓噪而上。

國號曰「漢」,改元太始。

封棟為淮一陰一王,並其二弟鎖之密室。

王偉請立七廟,景曰:「何謂七廟?」

偉曰:「天子祭七世祖考,載其諱於主上。」

景曰:「前世吾不復記,唯記我父名標。

且彼在朔州,哪一得來此啖飯?」

眾皆掩口而笑。

其一黨一有知景祖名乙羽周者,自外皆王偉造為之。

追尊父標為元皇帝。

先是景以西州為府,文武無尊卑,皆被引接。

及篡帝位,身居禁中,非故舊不得見,由是諸將多怨望。

又好獨乘小馬,彈射飛鳥,王偉每禁止之,不容輕出。

景鬱鬱不樂,謂左右曰:「吾何樂為帝,竟與受擯不殊。」

今且按下慢表。

卻說霸先兵屯西昌,訓練士馬,以候荊州調遣。

及聞侯景弒帝,已奪梁祚,不勝大怒。

一面上表湘東,請早正大位,以系人心;一面即請進兵克復京師。

恰好湘東令旨到來,拜霸先為蕩寇大將軍,著往尋一陽一,與僧辯合軍進討。

霸先受命,即統甲士三萬,戰艦二千,往尋一陽一進發。

將次湓口,僧辯全軍亦至,彼此相見大喜。

僧辯曰:「得君來助,賊不足平矣。」

停軍一日,遂於白茅灣,會集諸將,築壇歃血,共讀盟文。

霸先流涕慷慨,誓不與此賊俱生,將士皆為感動。

是日,僧辯使侯琚襲南陵、鵲頭二戍,克之。

賊將侯子鑒奔還淮南。

癸酉,軍至蕪湖,賊將張黑棄城走。

景聞之懼,乃遣侯子鑒率兵三萬,據姑孰以拒西軍。

戒子鑒曰:「西人善水戰,勿與爭鋒,往年任約之敗,良為此也。

若得步騎一戰,必獲大勝。

汝但結營岸上,引船入浦以待之。」

子鑒乃捨舟登岸,閉營不出。

僧辯與霸先計曰:「賊所以緊守不出者,欲老我師也。

我當示弱以誘之。」

遂停軍蕪湖,十餘日不進。

賊一黨一果以為怯,大喜,告景曰:「西師畏我之強,不敢直前,勢將遁矣,不擊且失之。」

景乃覆命子鑒為水戰之備。

丁丑,僧辯引軍東下,直趣姑孰。

子鑒乃率步騎,度過西洲,於岸上挑戰,以戰船千艘,泊於水際,候官軍上岸,水陸夾擊。

僧辯乃使霸先以大艦夾泊兩岸,身領細船佯退。

賊兵望見,以為水軍將走,悉眾來追。

追有里許,僧辯回船奮擊,霸先以大艦橫截其後。

鼓噪大呼,合戰江中,殺得賊兵大敗,士卒赴水死者數千人。

子鑒僅以身免,收散卒,走還建康。

官軍遂人站孰。

僧辯曰:「賊人破膽矣,急擊勿失。」

於是不暇解甲,引兵而前,眾軍繼進,歷一陽一諸戍,相繼迎降。

景聞子鑒敗,大懼,涕下覆面,引裝而臥,良久方起,歎曰:「誤殺乃公。」

庚辰,僧辯督諸軍至張公洲,乘潮人難,直至禪靈寺前。

侯景乃以大船運石塞淮口,緣淮作城。

自石頭至朱雀街,十餘里中,樓堞相接,處處以重兵守之。

僧辯問霸先曰:「賊力尚強,何計破之?」

霸先曰:「前柳仲禮擁數十萬兵,隔水而坐,韋粲在青塘,竟不渡岸。

賊登高望之,表裡俱盡,故能覆我師徒。

今圍石頭,必須引兵先渡北岸,人其腹中,方克有濟。

諸將若不能當鋒,霸先請先往立柵。」

僧辨大喜,曰:「微兄言,幾失制賊之術。」

是夜,霸先率輕步三千,先渡北岸築柵,眾軍依次連築入城,直出石頭西北。

景恐西州路絕,亦率侯子鑒等於石頭東北連築五城,以遏大路。

景登石頭城,遙望官軍,大言曰:「一把子人,何足打殺。」

望見霸光柵,密謂左右曰:「此軍上有紫氣,不易勝也。」

丁亥,景率一精一卒二萬,鐵騎八百餘匹,陳於西州之西。

霸先謂憎辯曰:「吾聞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使救首救尾,彼此相應。

今我眾賊寡,宜分其兵勢,以強制弱。

何故聚鋒銳於一處,令賊致死於我?」

乃命諸將分路置兵。

景見王僧志一軍,眾最寡弱,引兵先沖其陣。

僧志小縮,霸先引一弩一手二千,橫絕其後,每發一矢,輒貫其胸,景兵乃退。

繼又主敢死士八百,棄槊執刀,沖霸先陣,陣不動。

王琳、杜龕等,以鐵騎乘之,景殊死戰。

僧辯以大軍繼進,賊送大潰。

諸軍乘勝逐北,霸先進破石頭城,遂入據之。

景至闕下,聞追兵已至西明門,不敢入台,召王偉至前,怒色責之曰:「爾令我為帝,今日誤我!」偉不敢對。

景遂策馬欲走,偉執鞍諫曰:「自古豈有叛走天子耶?宮中衛士,猶足一戰,棄此將欲安之?」

景田:「我昔敗賀拔勝,破葛榮,揚名河、朔,渡江平台城,降柳仲禮如反掌,今日天亡我也。」

先是景所乘白馬,矯健異常,每戰將勝,輒躑躅嘶鳴,意氣駿逸;其有奔衄,必低頭不前。

及石頭之敗,一精一神沮喪,至是臥不肯動。

景使左右拜請,或加箠策,終不肯進,景乃易馬。

與腹心房世貴等,率百餘騎東走。

其一黨一王偉、侯鑒等,皆倉皇遁去。

城內無主,王克率台中舊臣迎僧辯於道。

僧辯勞克曰:「卿良苦,朝夕拜手賊廷。」

克慚不能對。

又問璽綬何在,良久曰:「趙平原持去。」

僧辯曰:「王氏百世卿族,可惜一朝而墜。」

遂入台城,迎簡文梓宮升朝堂,率百官哭踴如禮。

先是僧辯之發江陵也,啟湘東王曰:「平賊之後倘嗣君尚在,未審何以為禮?」

王曰:「六門之內,自極兵威。」

僧辯曰:「討賊之謀,臣當其任,成濟之事,請別使人。」

王乃密諭將軍朱買臣,使之為所。

及景敗,簡文及太子已殂,唯豫章王棟兄弟尚鎖蜜室,至是相扶而出,逢杜崱於道,為去其鎖,二弟曰:「今日始免橫死矣!」棟曰:「倚伏難知,吾猶有懼。」

路遇朱買臣,呼之就船共飲,飲未竟,船忽壞,並沉於水,聞者悲之。

話分兩頭,侯景奔至晉陵,田遷引兵迎之,遂驅掠居民,東趨吳郡。

時謝答仁據富一陽一,趙伯超據錢塘,知其敗,皆叛之。

景至嘉興,聞其叛,不敢進,乃退入於吳。

僧辯命侯琚率一精一騎五千追景,及於松江,景猶有船二百艘,眾數千人。

琚進擊,大敗之,擒賊將彭俊、田俊、房世貴等。

琚素恨彭俊,生剖其腹,一抽一其腸。

俊猶未死,手自取腸,塹其首乃絕。

景率數十人軍舸走,將人海,向蒙山。

有羊侃之子羊鶤,景納其妹為小妻,以鶤為庫直都督,隨景東走,乃結同舟王元禮,謝藏蕤萍等,密圖之,眾並許諾。

乘景晝寢艙中,密囑舟師回船到京口。

景覺大驚,問曰:「何故至此?」

鶤曰:「欲送汝頭入建康耳。」

遂拔刀砍之,景倒船中,宛轉未死。

眾並以長矛刺殺之,恐一屍一易爛,乃以五斗鹽納景腹中,送其一屍一於建康。

先是景未敗時,有僧通道人者,心志若狂,飲酒食肉,不異凡人,言人吉凶多中,景甚信之。

一日,景召使侍宴,僧通取肉拌鹽以進,問景曰:「好否?」

景曰:「太鹹。」

僧通曰:「不鹹即爛,何以供人食?」

當時莫解其所謂,至景死乃驗。

一屍一至建康,僧辯暨諸將皆賀,斬其首,遣羊鶤送之江陵;截一手,使謝藏蕤送於齊。

暴一屍一於市,土民爭取食之,並骨皆盡。

其遺下妃屬。

並斬於市,溧一陽一公主亦與焉。

時郭元建尚據南袞州,遣使乞降於僧辯。

僧辯遣霸先向廣陵,受其降。

會侯子鑒逃至廣陵,謂元建曰:「我曹梁之深仇,何顏復見其主,不若投北,可保爵位。」

元建從之,遂以城降齊。

霸先至,聞元建復叛,齊將辛述已據廣陵,遂引軍還。

行至半途,軍士綁縛一人解至軍前,雲是王偉,見其躲匿草間,故執之。

蓋偉自建業逃後,諸郡皆已反正,無地容身,正欲越境投北,恰值霸先軍來,恐被擒獲,故匿草間,不意為軍人所執。

霸先回送建康,僧辯坐而見之。

左右喝令下拜,偉曰:「各為人臣,奚拜為?」

僧辯曰:「卿為賊相,敗不能死,而求活草間,可恥孰甚?」

偉曰:「廢興命也,使侯王早從偉言,明公豈有今日?」

僧辯命書賊臣王偉於背,遍殉六門以辱之。

偉曰:「昨行八十里,足力疲極,願借一驢代步。」

僧辯曰:「汝頭方行萬里,何八十里哉中』尚書左丞虞隙,嘗為偉所辱,乃唾其面,偉曰:「君不讀書,不足與語。」

隙曰:「汝讀書,乃為作賊地耶?」

時趙伯超。

謝答仁亦降,僧辨國之,與王偉並送江陵。

丁巳,湘東王下令解嚴,梟侯景之首於市。

煮而漆之,以付武庫,下王偉等於獄。

偉在獄尚望生全,作詩贈五左右要人,以求援手。

其詩曰:

趙壹能為賦,鄒一陽一解獻書。

何惜西江水,不救轍中魚。

又上五百宇詩於王,王一愛一其才,將捨之。

朝士多惡其人,乃言於王曰:「前日偉作檄文,其書更佳。」

王購而視之,內有云:「項羽重瞳,尚有烏江之敗;湘東一目,寧為赤縣所歸。」

王大怒,立即獄中取出,釘其舌於往,剜腹臠肉而殺之。

已西,盡誅逆臣呂季略、周石珍等於市,趙伯超賜死於獄。

以謝答仁不失禮於簡文,特宥之。

於是公卿藩鎮,皆上表勸進。

十一月丙子,湘東即帝位於江陵,改元承聖,是為元帝。

乙卯,立王太子方矩為皇太子,王子方智為晉安工,方略為始安工,方等之子莊為永嘉王。

論平賊功,大封功臣,以僧辯為司徒,封長寧公,鎮建康。

霸先為征虜將軍,封長城縣侯,鎮京口,其餘進爵有差。

卻說湘東雖即大位,頗懷憂懼,嘗謂群臣曰:「國家自遭景亂,州郡半失,長江以外,皆入於齊。

荊州之界,北盡武寧,西拒硤石,余郡皆為周有。

嶺南一路,又蕭勃據之。

詔令所行,不過千里。

民戶著籍者,不盈三萬。

今欲自強,何者宜先?」

侍郎周宏正請還舊京,以一人心,帝從之。

乃下詔遷都建康。

時大臣胡僧祐、黃羅漢、宗懍等,多荊州人,不樂東行,進諫曰:「建業王氣已盡,與虜止隔一江,若有不虞,雖侮無及。

且古老相傳雲,荊州洲數滿百,當出天子。

今枝江生洲,百數已滿,陛下龍飛,是其應也,何用他遷?」

帝令與朝臣議之。

周宏正曰:「今百姓未見車駕入都,謂是列國諸王,無以慰海之望。

願陛下速還建康,勿惑人言。」

宗慎曰:「宏正,東人也,志願東下,恐非良計。」

宏正面折之曰:「東人勸東,謂非良計。

君等西人欲西,豈是長策?」

上笑而止,明日又議於後堂,會者五百人。

上問之曰:「吾欲還京,諸卿以為何如?」

眾莫敢先對。

上曰:「勸我去者左袒。

勸吾留者右袒。」

一時左者過半。

武昌太守朱買臣言於上曰:「金陵舊都,山陵所在,荊鎮邊疆,非王者之宅。

願陛下勿疑,以致後悔。

臣家在荊州,敢不願陛下留此?但恐是臣富貴,非陛下富貴耳。」

帝乃使術士杜景豪卜之,對曰:「留此不吉,但陛下欲去不果。」

退而謂人曰:「此兆為鬼賊所留也。」

帝亦以建康凋殘,江陵全盛,不樂東下,卒從僧祐等議。

一日帝正視朝,忽報益州刺史、武陵王紀僭稱帝號,舉兵大下,欲奪江陵。

帝聞之大懼。

你道武陵王紀為何而反?紀字世詢,高祖少子,最承一寵一愛一。

始命為益州刺史,以路遠固辭。

高祖曰:「天下方亂,唯蜀地可免,故以處汝。

汝其勉之。」

紀欷歔而去。

一性一勤敏,頗有武略。

在蜀十七年,南開寧州、越雋,西通資陵、吐谷渾,內修耕桑鹽鐵之政,外通商賈遠方之利。

財用饒多,器甲盈積。

當台城被圍,直兵參軍徐怦勸其發兵入援,紀不應。

及聞武帝凶問,遂有自帝之心。

或報湘東王興師進討,呼其小字曰:「七官文士,焉能匡濟?」

左右諛之曰:「他日主天下者,非殿下而誰!」紀大喜。

一日,內殿柏木柱繞節生花,其一莖一四十有六,一靡一麗可一愛一,狀如芙蕖,遍召諸將視之,皆雲主有大吉。

紀以為受命之符,乃於承聖元年四月,即皇帝位,立於圓照為皇太子,圓正等皆為王。

以永豐候撝為征西大將軍、益州刺史。

徐怦苦口固諫,紀大怒,其後誣以謀反,執之至殿,謂曰:「爾罪當誅,以卿舊情,當使諸子無恙。」

怦對曰:「生兒悉如殿下,留之何益?」

紀乃盡誅之,梟首於市。

永豐侯撝歎曰:「王事不成矣。

善人,國之紀也。

今先殺之,不亡何待?」

紀既僭號,未即舉兵入犯。

時太子圖照鎮巴東,啟紀云:「侯景未平,荊鎮已為賊破,宜急進兵。」

紀信之,遂留永豐侯撝及太子圓肅守成都,親率大眾,由外水東下。

舶艫蔽川,軍容甚盛,將至巴東,知侯景已平,頗自悔,召圓照責之。

照曰:「景賊雖除,江陵未復,陛下既稱尊號,豈可復居人下?」

紀以為然,遂進兵。

陸法和豫知蜀兵必來,築二城於硤石,兩岸運石填江,以鐵鎖斷之。

紀不得前,乃遣其將侯睿引眾七千,攻絕鐵鎖。

法和不能拒,遣使告急。

時任約在獄待決,帝赦而出之,以為司馬,使助法和拒紀,謂之曰:「汝罪不容誅,我不殺汝者,本為今日。」

因撒禁兵配之,又使將軍劉芬與之俱,帝嘗與紀書云:「地擬孫、劉,各安疆境,情深魯、衛,書信恆通。」

紀不答。

至是又復與書云:

甚苦吾弟,季月煩暑,流金鑠石,聚蚊成雷,以茲玉一體,辛苦行陣,乃眷西顧,我憂如何。

自獯丑憑陵,候景叛換,吾年為一日之長,屬有平亂之功,膺此樂推,事歸當壁。

弟還西蜀,事制一方,我不禁也;如曰不然,於此投筆。

友於兄弟,分形共氣。

兄肥弟瘦,無復相見之期;讓棗推梨永罷歡一愉之日。

上林靜拱,聞四鳥之哀鳴;宣室披圖,嗟萬始之長逝。

心乎一愛一矣,書不盡言。

紀亦不報。

先是帝患蜀兵難御,遣師求援於西魏曰:「子糾親也,請君討之。」

時西魏宇文泰本有圖蜀之心,喜曰:「取蜀制梁,在茲一舉矣。」

乃命大將尉遲回,統領一精一卒二萬、騎萬匹,自散關進兵伐蜀,直攻劍閣。

守將楊乾運聞魏師至,歎曰:「木朽不雕,世衰難住。

國家巨寇初平,不思同心協力,保國安民,而兄弟尋戈,此自亡之道也。

我奚以御魏哉?」

遂開關降。

回乃長驅直前,進襲成都。

時成都見兵不滿萬人,倉庫空竭,永豐候出戰,大敗入城。

回遣人招之,遂與宜都王圓肅率文武詣軍門降,成都遂失。

卻說紀在軍中,以黃金一斤為餅,餅百為篋,銀五倍之,錦彩稱定。

每戰,懸示將士,而不以為賞。

其將陳智祖,請散之以募勇士,弗聽,由是士卒解體。

及聞魏寇深入,成都孤危,欲前則根本將傾,欲退恐東軍乘之,憂懣不知所為。

乃遣其子江安候圓正詣荊州求和,請依前旨還蜀。

帝知其將敗,不許,下圓正於獄,密敕王琳截其後,任約攻其前。

於是前後夾攻,拔其三壘,兩岸十四城俱降。

紀不獲退,只得順流東下,將士稍稍逃亡,將軍樊猛追之,眾大潰,紀以數艦自保,猛圍而守之。

帝聞紀敗,密敕猛曰:「生還不成功也。」

猛乃引兵直犯紀舟。

紀在舟中,繞一床一而行,見猛登舟,以金一囊付之曰:「用此雇卿,送我一見七官。」

猛曰:「天子何由可見?殺足下,金將安之?」

遂斬紀,及其幼子圓滿。

陸法和收太子圓照送江陵,帝絕紀屬籍,賜姓饕餮,圓正聞敗,號哭不絕聲。

及見圓照入獄,責之曰:「兄何亂人骨肉,使痛酷若此?」

圓照唯雲計誤。

帝命並絕其食,至嚙臂相啖,十三日而死。

遠近聞而悲之。

斯時蜀患既除,境內鹹服,江陵可謂安枕。

但未識從此以後,果得相安無事否,且俟下文再述。

王偉不願名義,勸侯景滅梁以圖大位。

景雖有賊智,豈能竊據,偉欲為賊之臣,卒不可得,賊中之下愚也。

湘東猜嫌成一性一,幸有僧辯、霸先輔之,始得殲滅景賊。

即位後,時懷懼心何如保全兄弟,各鎮一方,治則有磐石之安,亂則成犄角之勢耶?武陵當侯景叛亂,不知進討,乃惑於殿柱開花,輒生妄想湘東書以講解,終不知變。

卒至魏師入蜀,轉眼之間,失其根本,父子受誅,愚之甚者也。

自古以來,無論家國,未有手足不和,而能興發者。

現此可為殷鑒。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演義
凡例第一卷 晉室將亡廊廟亂 宋家應運帝王興第二卷 劉寄奴滅寇立功 王孝伯稱兵受戮第三卷 楊佺期演武招婚 桓敬道興師拓境第四卷 京口鎮群雄聚義 建康城偽主潛逃第五卷 扶晉室四方悅服 代燕邦一舉蕩平第六卷 東寇乘虛危社稷 北師返國靖烽煙第七卷 除異己暗襲江陵 剪強宗再伐荊楚第八卷 任諸將西秦復失 行內禪南樂聿興第九卷 廢昏庸更扶明主 殺大將自壞長城第十卷 急圖位東官不子 緩行誅合殿弒親第十一卷 誅元兇武陵正位 聽逆謀南郡興兵第十二卷 子業凶狂遭弒逆 鄧琬好亂起干戈第十三卷 計身後忍除同氣 育螟蛉暗絕宗祧第十四卷 輔幼主道成懷逆 殉國難袁粲捐身第十五卷 沈攸之建義無成 蕭紀伯開基代宋第十六卷 縱敗禮官宮闈淫亂 臣廢君宗室摧殘第十七卷 救義陽蕭衍建績 立寶卷六貴爭權第十七卷 救義陽蕭衍建績 立寶卷六貴爭權第十八卷 行亂政外藩屢叛 據雄封眾士鹹歸第十九卷 蕭雍州運籌決勝 齊寶卷喪國亡身第二十卷 寶寅潛逃投北魏 任城經略伐南梁第二十一卷 停洛口三軍瓦解 救種離一戰成功第二十二卷 築淮堰徒害民生 崇佛教頓忘國計第二十三卷 伐東魏淵明被執 納叛臣京闕遭殃第二十四卷 羊侃竭忠守建業 韋粲大戰死青塘第二十五卷 侯景背誓破台城 諸王斂兵歸舊鎮第二十六卷 除霸先始興舉義 王憎辯江夏立功第二十七卷 侯景分屍懲大惡 武陵爭帝失成都第二十八卷 魏連蕭察取江陵 齊納淵明圖建業第二十九卷 慕狡童紅霞失節 掃余寇興國稱尊第三十卷 廢伯宗安成篡位 擒王琳明徹立功第三十一卷 張麗華善承寵愛 陳後主恣意風流第三十二卷 陳氏荒淫棄天險 隋軍鼓勇下江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