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公案》第57回 賠兵費捏詞蒙聽 墾邊疆遣戍立功:不多片刻,又報稱英艦已到十三洋行面前。奕山到此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林公案》第57回 賠兵費捏詞蒙聽 墾邊疆遣戍立功

林公案

第57回 賠兵費捏詞蒙聽 墾邊疆遣戍立功

且說奕山第一次出兵,總算依了林公火攻之計,小挫敵軍,正在繕折奏捷,忽迭接探報,說英兵特然反攻,毀去兵船三隻。

不多片刻,又報稱英艦已到十三洋行面前。

奕山到此將奏捷一事暫時擱下,即忙與幕友商議,也沒有善策。

到了次日,又迭接天字炮台失陷,守將段永福敗逃;泥城炮台失陷,守將岱昌等不知下落等軍報。

奕山連連頓足長歎道:「完了,完了。」

連忙傳令楊芳、隆文兩參贊及總兵張必祿,速回省城保守,以厚兵力。

三將尚未回兵,忽又接報港內六十多號水師船,都被漢奸放火燒盡,現在英兵正在進攻四方炮台。

一日之間連接許多凶信,把奕山身子都嚇得矮了半截,只好親自上城瞭望。

虧得楊芳、隆文率兵進城,協同把守,才略為定心。

那四方炮台,據省城後山,為省城保障。

楊芳討令赴援,奕山因恐怕楊芳去後省城空虛,不肯發令,責成他保護省城。

隔不多時,四方炮台也竟失陷,英兵便架著大炮,向城內轟擊。

那時楊芳坐鎮城樓,督兵防守,死力抵禦。

正在危急之際,卻喜天公做美,忽然大雨如注,敵兵的炮火頓失效力,省城才得保全。

看官你道義律前次示弱,托美領事出場調解,現在兵力又何以如此勇敢呢?原來義律因彈藥將盡,後援未到,故用這緩兵之計。

現在英國添派陸軍司令官臥烏古,統帶五千雄師,來粵助戰,有了這一支生力軍,故殺得清兵大敗,嚇得奕山坐困省城,既不敢出戰,又不敢逃遁,惟向屬下文武各官問計。

於是知府余保純獻計道:「惟有議和可以保全這座危城。」

奕山心想:「除此別無救急的法子。」

當即派余保純赴英軍艦議和,並請美領事居中調停,商定四款:一、廣東允於煙價外,先償英國兵費六百萬元,限五日內付清;二、將調集的外省兵退屯城外六十里;三、割讓香港問題,保留後商;四、將首先開釁之林則徐奏請嚴辦。

奕山至此,也只好唯命是聽,馬上搜運兩庫及粵海關,湊足了六百萬元,一交一 付義律。

一面命兩參贊帶著外省兵隊退屯離城六十里外的小金山。

楊芳不願前去,自請留城彈壓,由隆文帶兵退屯小金山。

隆文因此一氣,就馬上得病,未及十天,竟然一瞑不視了。

英兵拿到了六百萬元兵費,免不得啟碇退出。

那奕山用去了省款六百萬元,不敢不奏,又不敢實奏,只好捏詞誑報,只說英艦屢次來攻,悉被擊退,義律明知其勢窮蹙,無可爭持,乃托美領求撫,只望照舊通商,不再私帶鴉片,惟追一交一 商人損失六百萬元。

當由臣與其議約,令其先行率兵艦退出虎門口外,始見誠意。

現業已悉數退去等語。

道光帝覽奏,信以為真。

朝中只惱了大學士王鼎,密遞一本,說撫議萬不可恃,將軍奕山擅自償銀媚外,其罪較琦善更重等語。

道光帝看了這篇奏牘,倒也有些動容,即召穆彰阿詢問究竟。

穆奸一味袒護奕山,非但不說他有罪,反而說他有功,因此把王鼎的奏章擱過一邊,反而依照英酋提出條件,追認林則徐罪狀,謫戍伊犁。

協辦大學士湯金釗,因保薦林公才可大用,也受嚴譴, 連降四級。

首輔王鼎聽得了這種消息,先在廷上和穆奸爭論一番,道光帝反袒護穆彰阿。

王鼎知難挽回,決計拚著老命,效學史魚一屍一諫,草就了數千言的遺疏,詳述穆彰阿欺君誤國的罪惡,結尾說臣不忍見權奸媚外辱國,請先死以謝穆彰阿。

陛下倘因臣死而醒悟,請速親賢臣,以遠小人,放逐穆彰阿,開復林則徐原官等語。

另寫遺囑一紙,吩咐家人明日將此遺疏密呈,然後整衣冠望北拜謝聖恩,時已深夜,侍役早已各自安睡,他就在臥室中,懸樑自盡。

等到天明,侍役進來看見,慌忙解下施救,怎奈早已氣絕,無法挽救。

此事傳到外面,王中堂懸樑一屍一諫消息,不消片刻,已傳遍京城。

一般大臣聽得了,不過歎息老成凋謝,惟有穆彰阿驚心動魄,料到王中堂既效一屍一諫,必有遺疏,不問而知於己不利,非事前妥為設法不可。

想到這裡,便密差軍機章京聶沄與他商議。

聶沄籌思了一會,便道:「王中堂縱有遺奏,必然先到軍機處,門下素來最善摹仿他人筆跡,待他遺奏到時,不妨將中有關老師之處,悉行改去,由門下摹仿謄正,再行送呈御覽。

如此一來,事情就可不致鬧大,老師也免去許多麻煩,豈不是好!」穆奸聽了大喜,稱讚他道:「難得你有此技藝,有此機智,著將此事辦妥,將來一定設法將你破格提升,以作酬庸。」

聶沄稱謝而出。

等到王中堂遺奏遞到軍機處,竟自被他們將真本換去,可憐王中堂白犧牲了一條老命,穆奸依然攬權納賄,按下慢表。

且說林公謫戍伊犁,挈同鄭氏夫人就戍,一路有一文一武兩個差官護送。

林公忠貞盡節,深得民心,大家都替他抱不平,恨不能打倒權奸,請皇家重用他,因此到處受人接待。

不過由京起程,每日按站而行,雖離伊犁路程杳遠,遇著大雨大雪,只好留駐驛館中,等待天晴啟行。

那一日行抵陝西,有門生秦若波在陝做知府,得報老師過境,親來驛館迎謁,相見之後,分賓主坐下。

只見林公談笑自若,和平常無異,絕對沒有怨憤愁苦之狀。

若波始佩服林公的氣度,便說道:「老師督粵,焚燬英商鴉片二萬數千箱,殺得英兵望風而逃,不敢窺視粵東,威震四夷,功在社稷。

結果適得其反,竟把老師謫戍到冰天雪地的伊犁,是非顛倒,太覺不公,真是古人所謂論功行戮的了。」

林公正言厲色地說道:「本是一介寒儒,朝廷特加殊恩舉天下大事付託,現在大局決裂,內不能肅清君側,以正朝綱;外不能立功異域掃清四夷,負聖明所托,不加誅戮,已屬萬幸,哪裡還敢腹誹心謗呢?你也是讀書明理之人,如何說出這些話來?以後這種地方,務要謹慎,不可信口開河!」若波因代抱不平,才說出這一番話來,卻反受了訓誨。

當下談些閒事,叩別林公回衙理事去了。

林公啟程西行,在路無非曉行夜宿,饑餐渴飲,好容易到了伊犁戍所。

這本是准部境地,從乾隆中年始入版圖,闢作新疆省。

地面廣闊,人口稀少,山麓河濱,頗多沃壤,且與蒙古、西藏唇齒相依。

全省計分八道、四十九縣、二設治局。

清廷早想竭力經營,此次林公謫戍伊犁,道光帝知他是個有用的賢才,今因公罪遣戍,正好命他去開闢新疆,必有成效,所以特地戍往伊犁。

林公到了塞外,逕抵迪化省城,見過新疆巡撫,文武二差官呈繳文書,領取回文,回京覆命不提。

那林公和鄭氏夫人就在迪化省城居住。

隔不多時,接奉朝旨,命公戴罪立功,勘辦開墾事宜。

林公辦事素來認真,奉到了這道上諭,馬上向新疆巡撫借用兩個熟悉全省地理的辦事員,命作嚮導,周歷全省八道,履勘瘠地沃地,何處宜種植,何處宜畜牧植林。

先巡視迪化道屬十縣,勘得烏魯木齊水草豐甘,頗多未曾開墾的田地;哈密為玉一門 西首的要地,以產瓜為名,不過河流甚少,耕地全賴雪水;綏來多金銀礦,藏富於地,未曾開闢,山石中多蘊綠玉。

次勘伊犁道、塔城道、焉耆道、阿先蘇道、喀什噶爾道、和闐道、阿山道。

林公周歷三萬餘裡,勘得阿克蘇土地廣沃,果谷豐登;和闐肥沃宜農,百谷、棉花、瓜果出產甚多。

勘察既畢,回省與中丞商量開墾事宜。

林公說道:「本省土地肥饒,極宜種植,所惜地多沙漠,缺少河流,土性雖然肥沃,只因無水灌溉,故多棄置,甚覺可惜。

兄弟愚見,若欲開墾,當以振興水利為先。」

中丞也深以為然。

林公於是規劃河道,招工開浚,每段派一監工員,自己周遊巡視,實事求是,督工雖嚴,但待人和藹,恩威並施,故在事人員個個樂於聽命。

等到開河竣工,又召佃耕種,相度地勢,分種五穀,這正所謂因地制宜,故種植之物皆能異常繁榮。

當地人民,又多了一種生計,新疆的出品也驟然增加了不少,頌聲載道,民間著實感戴。

林公公餘以筆墨消遣,在省文武及紳士求他書聯題詠的,戶限為穿。

那時風行率更體,林公所書,完全脫胎於歐陽詢,所以大家都視為珍寶。

伊犁一般的箋紙店,莫不利市三倍,不過三四個月,林公的手跡已傳遍冰天雪地中了。

林公在伊犁勘辦開墾,事無大小,都是親身監察,很廣大的沙磧荒地,漸漸地盡成沃壤膏腴。

不料內地極繁盛的省份,卻被英兵擾亂得不可收拾。

這是中國的第一次失敗,也就是國恥史的開宗明義第一章,就是中國現在之國弱民貧,也起始於此,這是何等痛心的事啊!中國的貧弱,一是媚外屈服,二是鴉片貽害,林公當時早已見到,故有「鴉片不絕,行之十年之後,文無可用之士,武無可戰之兵」的話。

惜乎不能見用,如其照他的計劃辦理,中國早已富強了。

再說當時自林公謫戍伊犁,首輔王鼎憤而一屍一諫歸天,權奸穆彰阿遂得肆無忌憚,奏請諭飭各直省裁兵節餉,以為和英國議和通商,養兵也無用處。

道光帝偏信讒言,嚴限各直省督撫裁兵節餉。

哪知奕山奉派赴粵,被英兵殺得大敗,不得已而與義律議和,償還六百萬兩,議定就廣東一省罷兵,以外各省概不在內,清廷只道和議已成,全國可以無事。

且說英領事義律同司令伯麥,一面率兵艦退出虎門,開闢香港英國的商埠,恢復廣東貿易,一面派漢奸入京,探得裁兵消息。

伯麥暗想:「這是侵掠的好機會,豈肯輕輕放過?」

便和義律商量,乘此戰勝餘威,進兵北征。

伯麥就遣使回國,奏明英王,徵調印度艦隊來粵,會齊原有兵艦,起碇擬向北洋進發。

哪知駛行得不多幾時,還沒有離開粵海,忽遇颶風,沉沒了幾隻兵艦,飄失了幾隻小船,清兵撈得了幾件帆桅,奕山、祁土貢就張皇入奏,輕事重報,說什麼翻船無算,浮一屍一蔽海。

道光帝覽奏,迷信海神有靈,頒賜藏香匾額。

那伯麥遇颶風失事後,不得不照實奏明英王。

英王就派濮鼎查來華代義律職,又令海軍少將巴爾克代伯麥為司令官。

濮鼎查和巴爾克奉派來粵,會同臥烏古,帶領軍艦運送船等共計三十六艘,游弋閩海,進攻廈門。

前任閩督一鄧一 廷楨也因焚燬鴉片,得罪朝廷,與林公同時革職。

新任總督顏伯燾也是個熱心拒外的好官,聽得英兵游弋閩海,連忙遣兵調將防守海口。

要知勝敗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林公案
第1回 試秋闈良材獲售 參縣幕奇案親查第2回 片言折獄名重公卿 老役緝捕石打太守第3回 身入諫台揭參降將 心存叵測謀刺賢臣第4回 愛賢才老師薦幕友 入險境俠女救書生第5回 長途僕僕響馬追蹤 良夜迢迢霜鋒飛至第6回 以德服人釋放刺客 告養歸里飽受虛驚第7回 訪能人酒客說真話 受愚弄乾役入牢籠第8回 捉鹽梟老謀深算 訪惡霸微服私行第9回 金雞湖惡霸行兇 白石洞賢臣受困第10回 遇義俠林公脫險 入江湖惡霸棄家第11回 俠恩爵討差拿要 莽楊彪出手打高僧第12回 首凶正法大快人心 義士探莊共商良策第13回 探葛莊楊彪陷機關 拿惡棍幼德奮神勇第14回 史大娘報德追贓 邱船主以寡勝眾第15回 巧遇兇徒甕中捉鱉 私通寡婦海底翻瀾第16回 宿山村俠士鋤強 奉上諭賢臣升任第17回 酒客說出逃荒惡習 吏胥串吞賑濟巨金第18回 親勘災荒掃除積弊 略施小技驚走群雄第19回 赴東河巡三門砥柱 登北岸睹只手拔船第20回 獲正犯解案銷差 吐真情同仇敵愾第21回 利國驛巡撫被擄 抱犢峪名捕購線第22回 史林恩棄暗投明 張保仔獸心人面第23回 任封圻保障東南 查漕弊救濟州縣第24回 買缸尋釁巧遇名家 聚眾復仇又逢大吏第25回 撈淺拉舟運河冰凍 奸姑殺嫂命案奇冤第26回 遭誣陷無辜被逮 得真情奮勇緝兇第27回 幫匪囊空劫漁船 令尹幕客弄玄虛第28回 充巡捕化裝查案 接公文添差緝兇第29回 王安福奮勇捉幫頭 史林恩渡江獲要犯第30回 訪命案跑堂洩真相 緝兇首縣署請添差第31回 悍幫頭菜館遭擒獲 小糧戶茶肆發牢騷第32回 茶肆無聊暢談漕弊 謾藏誨盜忽見奇人第33回 俠丐冰筵悵懷陳跡 賢臣規劃重整漕規第34回 秋汛屆期履勘險要 堤防鞏固江漢安瀾第35回 施老海小試富陽法 黃爵滋請禁鴉片煙第36回 厲煙禁加重論罪 擬復奏附列良方第37回 陳錦堂戒煙得美缺 楊天德匿怨訪同僚第38回 至友告訐變生意外 美姬設計妙絕人寰第39回 助力感恩委身擅寵 失官盜印報怨相當第40回 奏請禁煙維持銀價 拿獲販土重擬罪名第41回 美鳳姑喬裝護親夫 賢觀察奉委訪猾吏第42回 遇樵夫問路歷險境 見逃犯假意說卑詞第43回 繳煙槍當場燒燬 施丸藥普渡眾生第44回 論煙害追源往事 聞嚴禁運動權奸第45回 權奸得賄倒行逆施 公憤難平上疏抗議第46回 尤協鎮狂妄辱欽差 鄧制軍直言論權相第47回 移檄英主會禁種煙 傳諭夷販呈繳存土第48回 絕供給降服英領事 繳鴉片稟覆林欽差第49回 移節虎門收繳煙土 激惱領事遣回夷船第50回 撒鹽灰銷毒務盡 驗水量夾帶難瞞第51回 傷人命嚴正交涉 關天培添建炮台第52回 義律霸阻夷船入口 英皇怒派軍艦示威第53回 輕啟兵端損船折將 火攻匪艇焦頭爛額第54回 澳門交兵英將逃遁 定海失守林公見疑第55回 功罪倒持林公去位 昏庸瀆職琦善私和第56回 失虎門關提督殉國 戰省河楊參贊揚威第57回 賠兵費捏詞蒙聽 墾邊疆遣戍立功第58回 長都統殉難乍浦城 陳提督炮毀英兵艦第59回 良將陣亡議和辱國 賢臣開復奉旨平番第60回 化民釋怨匪患肅清 暴病歸真全書結束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