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公案
第23回 任封圻保障東南 查漕弊救濟州縣
且說林公聽了張進一席話,訝然反問道:「你何處曉得我被張保仔所劫?我此時剛從張保仔家裡遇救逃出呢!」張進一邊吩咐嘍兵擺設一交一 椅,請林公上座,一邊說道:「有名捕金順全曾到此查訪大人蹤跡,所以曉得。
那張保仔本是海盜出身,投誠以後,命他下海剿滅海盜,他與海盜本是同一黨一 ,並不拿捉,專捕私鹽販子,誑報海盜,自從調署了臨沂協鎮以來,專門搜括平民,無惡不作。
百姓因為他是現任官員,誰敢去奈何他,就是我們看了他的行事,也覺得處處過分。
大人且在此稍息,待我派人出去查個明白,以防張保仔一不做二不休,派兵在半路再圖截劫,別出忿枝。」
林公見他誠意相待,只好答應。
張進即派四個嘍兵,分往臨沂到利國驛的各處要路上密查有無官兵埋伏,一面與林公、林恩同到客室中設筵壓驚,慇勤勸酒。
林公向他問過姓名,勸他棄邪歸正。
張進說道:「大人若能恕我罪惡,願效犬馬之勞。」
林公說道:「你須得把弟兄們妥為解散,資送回裡,那時你到蘇州來見我,定有武職差使派你的。」
張進道謝敬酒。
林公想起兩次逢凶化吉,也甚覺欣喜,多喝了幾杯酒,等到飯罷散席,不覺疲倦欲眠,當時就在炕上打盹。
等到一覺醒來,已經紅日西沉。
張進連忙稟明,路上並無埋伏,請大人登程回館,免得差官們四處找尋。
林公就起立作別,帶著林恩走出寨門,向原車中坐定。
張進跨馬護送了一程,方才回轉。
張進後來解散弟兄,到林公轅門上充當旗牌,到那時候,再行交代。
且說林公直到利國驛驛館門前下車,一班旗牌接著,喜出望外,齊來叩見請罪。
林公一面叫起,命他們賞給車伕十兩車資,一面帶著林恩入內坐定,卻不見廷玉,便向旗牌問道:「廷玉哪裡去了?」
旗牌答道:「昨晚趕往臨沂尋訪大人,還沒回來。」
林公聽了,雖替廷玉擔憂,但也無法可想,只好在驛館中等候,直守到半夜,方才就寢。
八個旗牌不敢睡覺,坐在房外守夜。
林恩也不敢安睡,坐在廷玉榻上,直到東方日出,廷玉方才跨馬回轉,離鞍入館,馬匹自有人帶去餵料。
廷玉問明大人早已回來,甚是歡喜,急忙趕進房來,瞥見自己臥榻上坐著一人,年約二十多歲,面色微黃,眉清目秀,鼻正口方,卻不認得是誰,便拱手問道:「足下貴姓?可是護送大人回來的?」
林恩就把姓名及相救大人出險的經過,詳細說了一遍;廷玉竭誠道謝。
此時林公已被他們二人談話聲音驚醒,跨下床 來,廷玉上前請罪。
林公說道:「昨晚我守到半夜,不見你回來,很為焦急,你此去臨沂可曾到過張賊公館中沒有?」
廷玉答道:「去過的,遇見一男子,被我擒住追問,方知大人已經脫險,並知張賊畏罪潛逃,推說母死奔喪,昨天就挈眷北去了。」
林公說道:「此賊不除,終為後患。
但此時他已畏罪潛逃,只好暫時擱過,趕路要緊。」
說罷,盥洗過了,進了些朝點,即便套車起行。
一路很為平安,直到蘇州。
在城文武官員早已接到紅諭,屆時都出城相接。
林公換坐大轎入城,直到行轅休息,接見僚屬,選了吉日,接印視事。
到了那日,林公換了冠服徑往轅門,早有護理巡撫梁章巨派揚州知府黃在厚、撫標中軍參將吉祥保,送來關防、王命、旗牌、文卷等,送與林公接收;一面傳齊執事,於大堂恭設香案。
林公整衣冠出堂,望北行三跪九叩首,恭謝聖恩,繼即接印,受僚屬參賀。
在城巨紳,也陸續前來道賀。
次日循例往各廟拈香,順便閱視城垣,並回拜紳士。
忙碌了三天,才得披閱各縣的錢谷案卷。
林公從前曾任一江一 蘇藩、臬兩司,早知蘇省的刑名、錢谷頭緒紛繁,兼之一省設兩藩司,同城設三知縣,錢谷繁重,全國無出其右,若欲認真清理,更比刑名難以著手。
刑名有事實可按,縱有冤獄,只須細心詳查複審,自易水落石出;惟有錢谷,額賦繁重,弊端百出,不獨州縣浮收,旗丁刁難,胥吏侵吞,劣紳包納,各縣一習一 成風氣,還有一種運漕船戶,號稱糧幫,人數眾多,往往械鬥鬧事,凡漕船經由處所,往往干涉漕政,以致昔日視為利源的一江一 蘇,現在變成唯一漏卮、漕額愈大的州縣,倉庫愈不完善,民欠浩繁,催繳無著。
林公辦事,素來認真,漕糧關係國家正供,豈容刁民抗欠,於是嚴限各州縣,每屆糧船裝運的當兒,照額不能短少顆粒。
州縣催提無著,又恐怕開參撤任,不得不買米墊兌。
還有那糧船裝運時,自南而北,空船回轉時,由北而南,一切工食,也須由州縣官開發,以致漕船開出以後,州縣官弄得負債纍纍,惟憑未徵糧串,陸續催繳,方能歸還墊款。
一般糧戶,以為漕糧早已裝運北去,盡可延宕不完,藉詞抗欠,一轉瞬間,上屆漕尾未曾清完,下屆上忙又已頂限,只好先其所急,捨棄舊欠,催繳新欠,年復一年,漕額最大的州縣,虧墊越多,每遇調任撤任,往往不能清算交代,弄得一般州縣官叫苦連天,無法彌補,只好上轅門向林公據實面稟,請求設法救濟。
林公固知州縣官賠累不少,面許查明後再行設法。
州縣官陸續回去,林公就近向長、元、吳三縣漕書處,檢查糧戶底冊,大縣約有五六十萬戶,小縣也 有十數萬戶,每一戶因兄弟子孫分產,把田畝糧額分析得畸零粉碎,有的田在此圖,糧已混入別圖,使人無從尋覓,這個叫做寄莊;還有在糧田中建築房屋墳墓,因此不可耕種,錢糧永遠拖欠,這個叫做板荒;又有將田畝出一售,並未推收過戶,賣主已逃亡無蹤,這個叫做私糧。
以上各田的錢漕,年年列入徵收冬漕總額,不得不由州縣官賠墊。
雖則定漕時候,各州縣漕書未必將糧額核實呈報,但是清官難查猾吏,總有虛糧,州縣官不得而知;就是漕書也不能一人飽入私囊,自有一班土豪劣紳,動輒要和漕書為難,就為想分肥虛報浮收而來,還有經造糧差,也要於中取利。
精明的州縣官,查得出漕書的虛糧,就可分肥多數,若然糊里糊塗,憑他們弄玄虛,那末只有賠墊,沒有浮收分肥,變成虧空纍纍。
林公查明漕弊,便想著手清理全省漕額,先行召集藩司首府及長、元、吳三縣的錢谷老夫子,在撫署中會議清理漕賦辦法。
藩署錢谷師爺錢鏡明,年紀已有六十多,鬚髮皆白,為首屆一指的老錢谷。
當時林公先將蘇省漕弊約略說明,又述己意,以為清理田賦,須從清丈入手。
鏡明答道:「一江一 蘇漕賦,積弊已深,清理頗非容易,從丈量入手,固然是治本之道,但是全省田畝眾多,即遴派幹員,按縣清丈,所費時日既多,開支也自不少;況且丈量書在省選擇,必然不能足數,若就各縣原有丈量書充任清丈之責,此輩難保不與各該縣漕書通同作一弊 ;就算可以調甲縣丈量書,勘丈乙縣田畝,以杜此弊,不過貪財取巧正是他們的慣技,一旦與當地胥役漕書等勾結一氣,那末丈量一江一 蘇全省田畝,非但要耗費巨額公款,結果積弊依然未能革除,得不償失,又何苦多此一舉呢。
某只因前年佐理蘇州府錢幕,許太守為吳一江一 漕額太少,決計復丈,花費了不少公款和光陰,結果反多出了二千多畝低窪水荒,因丈量時適值連朝大雨所致。
許太守懊惱萬分,未了還受上司責備,虛糜公款,無樸實用,真正冤煞。
總之此事頭緒紛繁,清理不易,還請大人三思而行!」林公說道:「這也是實情話,兄弟因見虧墊各州縣來轅哀詞面稟,情實可憐,才想舉行清丈,免得各州縣常受虧墊。
鏡翁既然識得個中弊端,積重難返,只好留作罷論。
但是既知州縣官賠墊虧空,老不替他們設法,覺得良心上過不去,不知鏡翁有無別種救濟方法?」
鏡明沉吟了一會,才答道:「素仰大人察吏嚴明,屬下的清廉貪鄙,早已一目瞭然,欲施救濟,只有分治標治本兩種辦法。
先言治本,宜著各州縣嚴征新賦,緩追舊欠;一面認真清查漕書舞弊浮收,一面曉諭糧戶,新賦絲毫不能拖欠,務於糧米未曾裝運期前,一律掃數清完,倘有延抗不繳,拘案嚴辦,過限完納,加收三成,如是則新賦不致再有拖欠,州縣可免賠墊了。
再言治標,所有虧空各州縣,平日清廉自矢的,移調優缺,補償他的前任虧累;平日貪鄙的州縣,陽為虧墊漕銀,陰實私囊飽滿的,當然著令清算移一交一 ,捨此別無良法。」
林公深以為然,便依著鏡明的說法,一面通飭各州縣,一面拜折奏明,一江一 蘇漕弊積重難返,州縣不少虧墊,請准嚴征新漕,緩迫舊欠。
欲知拜折去後,是否邀准,且待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