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歌訣
3.四逆湯__十二、祛暑之劑
3.四逆1湯(張仲景)陰證厥逆2,
(《傷寒論》)
【歌訣】
四逆湯中姜附草 三陰3厥逆太陽沉
或益薑蔥參芍桔 通陽復脈力能任
【詞解】1四逆:四肢一溫一 和為順,不一溫一 為逆。
本方能治腎陽衰微,陰寒太盛的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湯。
2厥逆:即指四肢逆冷,手冷可過肘,足冷可過膝,由陽氣內衰,陰寒獨盛所致。
此屬陰證厥逆。
3三陰:即指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
4太陽沉:指太陽證脈沉者亦用此方。
【組成】乾薑—兩半(6-9克)附子—枚(5-10太)炙甘草二兩(6克)
【用法】上3味,附子先煎一小時,再加余藥同煎,取汁分二次服。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陽虛寒厥證。
症見四肢厥逆,惡寒蜷臥,嘔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脈微細等,或太陽病誤汗亡陽脈沉者。
【分析】腎陽衰微,寒邪內盛為本方的主證。
嘔吐為次要症狀。
故方中用附子一溫一 腎壯陽,祛寒救逆,為君藥。
乾薑亦辛熱之品,可一溫一 脾陽散裡寒,為臣藥。
附子、乾薑合用,助陽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無姜不熱」之說。
炙甘草甘一溫一 ,既益氣一溫一 ψ,調和諸藥,又可解生附子之毒,且緩姜、附辛熱燥烈之性,以防傷陰及虛陽暴散,為佐使藥。
三藥相合,回陽救逆,對陽虛陰寒內盛之厥逆可救治。
【附方】通脈四逆湯(《傷寒論》)附子大者—枚(10克)乾薑三兩(9克)炙甘草二兩(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一溫一 服(附子先煎一小時)。
功用:回陽通脈。
主治:少陰病,症見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或利止,脈不出,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等。
按:本方與四逆湯藥味全同,只是加重附子、乾薑用量,因而一溫一 陽驅寒的力量更強,能使陽回脈復,其主治證除四肢厥逆外,更有「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等。
是陰盛格陽,真陽欲脫之危象。
故原書方後註明:若見面色赤者,加蔥白九莖;是取其宣通上下之陽氣;腹中痛者,去蔥白,加芍葯二兩(6g),是取其斂陰和營,緩急止痛;嘔者,加生薑二兩(6g),取其和胃降逆止嘔;咽痛者,去芍葯,加桔梗一兩(3g),是取其利咽開結;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6g),是取其益氣生津,固脫復脈。
歌中云:「或益薑蔥參芍桔,通陽復脈力能任」。
皆是指通脈四逆湯的隨證加減。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