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歌訣
13.消燥湯__十四、潤燥之劑
13.消燥湯(李東垣) 燥金受濕熱之邪。
(《脾胃論》)
【歌訣】
清燥二術與黃芪參苓連柏草陳皮
豬澤升柴五味曲麥冬歸地痿1方推
【詞解】1痿:以四肢軟弱無力為主症,尤其以下肢痿軟癱瘓,足不能行為多見,故亦稱「痿躄」。
【組成】蒼朮—錢(3g) 白朮五分(1.5g)(4.5g)人參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各1g) 黃連 黃柏柴一胡一 各一分(各0.3g)炙甘草 豬苓 神曲麥冬當歸身
生地黃各二分(各0.6g)陳皮澤瀉各五分(各&igra一ve;.5g)五味子九粒(lg)
【用法】上18味藥共研粗末,每次用五錢(l5g),水煎服。
【功用】清肺潤燥,健脾祛濕。
【主治】肺金受濕熱之邪。
症見痿璧喘促,胸滿少食,色白毛敗,頭眩體重,口渴便秘等。
【分析】濕熱之邪傷肺,則肺金被灼,致肺熱葉焦,金不能生水,則腎陰虧虛(腎主骨,肝主筋),而產生痿躄諸證。
故濕熱熏蒸,肺傷而燥為本方的主證。
胸滿少食,頭眩為本方次要症狀。
經曰:「治痿獨取陽明」,方中麥冬甘寒,滋養肺胃之陰,兼清肺熱;黃芪補脾氣益肺氣,以補土生金,金能生水,共為君藥。
生地、當歸滋陰養血,以補肝腎;五味子益氣生津保肺,又能下滋腎水;黃連、黃柏清熱燥濕;人參大補元氣,益脾肺,以資生化之源,共為臣藥。
蒼朮、白朮健脾燥濕,以助脾運;茯苓、豬苓、澤瀉利濕清熱,導濕熱之邪從小便去;升麻、柴一胡一 以升清氣,清陽升則濕濁降,兼可清熱;陳皮理氣健脾燥濕;神曲消食化滯,共為佐藥。
炙甘草補中調藥為佐使藥。
諸藥相配,使肺中濕熱得清,肺燥得潤,肺復清肅,以滋腎水,諸證可除。
按:本方主要是治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的痿證。
其病機為濕熱傷肺,肺腎之陰津受損。
增輯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