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歌訣
1.五苓散__十三、利濕之劑
1.五苓散(張仲景)行水總劑。
(《傷寒論》)
【歌訣】
五苓散治太陽腑1 白朮澤瀉豬茯苓
膀胱化氣添官桂利便消暑煩渴清
除桂名為四苓散無寒但渴服之靈
豬苓湯除桂與術加入阿膠滑石停
此為和濕兼瀉熱疸黃2便閉渴嘔寧
【詞解】1太陽腑、膀胱為太陽之腑。
此指膀胱蓄水證。
乃因邪入膀胱,氣化不行,小便不利,致水蓄膀胱。
2疸黃:指濕熱蘊結的黃疸。
【組成】白朮十八銖(9g) 澤瀉—兩六株(15g) 豬苓十八銖(9g) 茯苓十八銖.(9g) 桂枝(也可用官桂)半兩(6g)
【用法】上5藥共研細末,每次用白飲(即米湯)調服方寸匕(6g),日三次。
【功用】利水滲濕,一溫一 陽化氣。
【主治】(1)蓄水證。
症見小便不利,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或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2)水濕內停。
症見水腫、洩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吐瀉,中暑煩渴,身重等。
(3)痰飲。
症見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喘等。
【分析】本方在(傷寒論)中,原治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之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太陽經腑同病的蓄水證。
方歌云:五苓散治太陽腑」即是此意。
所以水濕內停,小便不利的蓄水證為本方的主證。
表邪未解及中暑均為本方的兼證。
咳、喘、頭眩等為本方的次要症狀。
故方中重用澤瀉為君藥,取其甘淡性寒,直達膀胱,利水滲濕。
豬苓、茯苓均淡滲利濕,增強君藥利水滲濕之功,以使小便通利,共為臣藥。
白朮健脾燥濕,脾健則可運化水濕;桂枝既外解表邪,又內助膀胱氣化,共為佐藥。
五藥合用,共奏利水滲濕,一溫一 陽化氣之功。
按:本方重在利水滲濕,故可用於水濕壅盛於裡的水腫、小便不利、洩瀉,以及中暑煩渴等。
使水濕、暑濕從小便而去,利小便而實大便。
若方中用宮桂,則增強了膀胱的氣化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故可助利小便之功。
本方為行水利濕的主要方劑。
【附方】(1)四苓散(《明醫指掌》) 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滲濕。
主治:內傷飲食有濕。
症見小便不利,大便溏瀉,口渴等。
(2)豬苓湯(《傷寒論》)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白朮,加入阿膠、滑石而成。
五味藥各一兩(各9g)。
用法:水煎(阿膠烊化),分三次一溫一 服。
功用:利水清熱養陰。
主治:水熱互結。
症見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等。
又可治血淋,小便澀痛,點滴難出,小腹脹滿等。
按=四苓散證沒有寒熱,只見小便不利,口渴等症,故去掉桂枝,功專利水滲濕。
豬苓湯證乃邪已入裡化熱,水熱互結,熱傷陰津,故用澤瀉、豬苓、茯苓利水滲濕,又佐滑石清熱利尿,阿膠養陰,使水去陰不傷,組成利水清熱養陰之方。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