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
貪富亦貧 知足亦富
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於膏梁,布袍暖於狐貂,編民不讓王公。
公:爵位名,古代把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膏粱:形容菜餚的珍美。
據《孟子·告子》篇:「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朱註:
「膏,肥肉;粱,美谷。」
狐貂:用狐貂縫製的衣服。
編民:指列於戶籍的人民,也就是一般平民。
據《史記·貨殖列傳》:「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一個貪得無厭的人,給他金銀還怨恨沒有得到珠寶,封他侯爵還怨恨沒封公爵,這種人雖然身居豪富權貴之位卻等於自願淪為乞丐;一個自知滿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還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襖貂裘還要溫暖,這種人雖然身為平民,但實際上比王公還要高貴。
老子說:「知道滿足就是富有。」
因為知足就不覺得還缺什麼,而覺得不欠缺什麼就是富裕。
我國古代有個隱士叫榮啟期,窮得九十歲還沒有一條腰帶,用野麻一搓一一條繩子繫腰,但他從容瀟灑地彈琴。
孔子的學生原憲的衣服補丁撂補丁,腳上的鞋也是前後穿了窟窿,可他仍然悠閒地唱歌。
古希臘哲學家拉爾修,笑窩一直掛在臉上,他完全沒有什麼享受的欲一望,當他看見一個小孩在河邊用雙手捧水喝,喝得甜滋滋的樣子,他乾脆把自己僅有的一個飯碗也扔掉了。
不去欲就不會知足,一個過於貪婪的人永不會滿足,時時處在渴求和痛苦之中,腰纏萬貫的富翁可能還是若有所失,僅能免於饑寒的人也可能覺得樣樣不缺。
從心理感受來說,真富有不一定要錢多,只要知足就綽然富裕了。
禪主張忘我,從眼前始、腳下起好好地生活,關山和尚就是這樣做的。
一日,夢窗國師從嵯峨入京路過妙心寺時,問及侍者關山和尚的情況。
剛好關山和尚在寺內,聞訊忙於襤褸衣外披上一件用野籐編的袈裟,鄭重迎到山門外,二師相談很久,已到用飯時分。
妙心寺很窮,拿不出什麼招待夢窗的食物。
關山無奈,只好從齋錢箱裡取出幾文銅錢,遣侍僧到近處去,買了幾個燒餅招待夢窗。
國師深感關山修行的志向,心內極為讚賞。
一次,夢窗國師又乘興路過妙心寺。
適逢關山一個人在打掃庭院,把掃攏的落葉堆在一起,用火焚化,夢窗見後,深感關山之隱德,於是慨歎:「禪宗之德,全都集中在關山一個人身上啊!」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