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
面前放寬 身後澤長
連載:菜根譚的智慧作者:黃傑星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社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歎;身後的惠澤要流得長,使人有不匱之思。
田地:指心胸,心田。
不平之歎:對事情有不平時所發出的感歎。
不匱之思:匱,缺乏,比喻永恆的恩澤。
據《詩經·大雅》篇:「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一個人待人處事的心胸要寬厚,只有如此,才能使你身邊的人不會有不平的牢騷;死後留給子孫與世人的恩澤要流得長遠,才會使子孫後代永遠的思念。
溈山、五峰、雲巖順次站在師父百丈和尚的身邊,向師父討教。
按例,百丈先問高徒溈山:「抿住咽喉與嘴巴,如何說法?你且說說看!」溈山忙說:「先請老師示範一下吧!」反問的太巧了!溈山如果在百丈提問之前沒有悟透的話,是不會應對的如此妙當的。
這種功能在禪裡稱為「騎賊馬追賊」。
百丈於是說:「我本應該講給你聽的,這是義不容辭的事,可是如果我說了,恐怕我就會喪失兒孫。」
意思是:你要我講,我是可以講給你的。
可是如果說個明明白白,你們這些小子就會放鬆自己,不去窮盡至理,我豈不絕子絕孫嗎?還是不說的好。
對百丈的「並卻咽喉唇道一句」的提問,五峰是這樣回答的:「這麼說,老師也得抿住咽喉來說法了。」
五峰這樣回答跟溈山的「騎賊馬追賊」的機靈回答相似,但是對老師的回擊更為猛烈,遠不及溈山的「請老師自行說說看」的回答沉靜老練、鋒芒不露。
從這些地方,就可以看出修行之人的境界、錘煉的程度了。
百丈則對他說:「你禪機甚銳,令修行者不能近前。
恐怕他們都會把手擋在額上,從遠處觀望一下便走開。
你叫他們敬而遠之。」
百丈的話半是肯定、半是點破,值得初參者認真學。
對百丈大師的問答,最後的雲巖是這樣回答的:「老師說法時不正是有時抿住了咽喉唇,有時又不好抿嗎?」
雲巖尚未開眼,禪門稱為「無眼子」,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的回答才這麼鈍拙吧!圓悟和尚的評語是「皮粘著骨」,理是有點理,但太拘泥於文字,火候還不到,就像調味不到的廚師。
百丈開示說:「雲巖哪,你如果老是這樣莫衷一是,修行可憐的禪,恐怕我的法子法孫都會喪失於你手!」溈山與五峰都悟過了,差別只在於了悟的程度、一精一粗之分;而雲巖還未真悟,心中尚殘穢一物。
《高僧傳》說雲巖隨侍百丈二十年後,參得生死大法;而真正的開悟,是在藥山座下參禪時得緣而悟的。
分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