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卷 宿香亭張浩遇鶯鶯:佳人才子多奇遇,難比張生遇李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卷 宿香亭張浩遇鶯鶯

警世通言

第二十九卷 宿香亭張浩遇鶯鶯

閒向書齋闡古今,生非草木豈無情。

佳人才子多奇遇,難比張生遇李鶯。

話說西洛有一才子,姓張名浩字巨源,自兒曹時清秀異眾。

既長,才擒蜀錦,貌瑩寒冰 ,容止可觀,言詞簡當。

承祖父之遺業,家藏鋇數萬,以財豪稱子鄉里。

貴族中有慕其門第者,欲結婚姻,雖媒的日至,浩正色拒之。

人渭浩曰:「君今冠矣。

男子二十而冠,何不求名家令德女子配君?其理安在?」

浩曰:「大凡百歲姻緣,必要十分美滿。

某雖非才幹,實慕佳人。

不遇出世嬌姿,寧可終身鰥處。

且俟功名到手之日,此願或可遂耳。」

緣此至弱冠之年,猶未納室。

浩性喜厚自奉養,所居連簷重閣,洞戶相通,華麗雄壯,與王侯之家相等。

浩猶以為隘窄,又於所居之北,創置一一園。

中有:風亭月柵,杏塢桃溪,雲摟上倚晴空,水閣下臨清砒。

橫塘曲岸,露慪月虹橋;朱檻雕欄,疊生雲怪石。

爛漫奇花艷蕊,深沉竹洞花房。

飛異域佳禽,植上林珍果,綠荷密鎖尋芳路,翠柳低籠斗草常浩暇日多與親朋宴息其間。

西都風俗,每至春時,園圃無大小,皆修荷花木,灑掃亭軒,縱遊人玩賞,以此遞相誇逞,士庶為常。

浩間巷有名儒廖山甫者,學行俱高,可為師範,與浩情愛至密。

浩喜園館新成,花木茂盛。

一日,邀山甫閒步其中。

行至宿香亭共坐。

時當仲春,桃李正芳,啦丹花放,嫩白妖紅,環繞亭砌。

浩謂山甫曰:淑景明媚,非詩酒莫稱韶光。

今日幸無俗事,先飲數杯,然後各賦一詩,脈目前景物。

雖園圃消疏,不足以當君之盛作,若得…詩,可以永為壯觀。

山甫曰:「願聽指揮。

浩喜,即呼小童,具飲器筆硯於前。

酒三行,方欲索題,忽遙見亭下花間,有流駕驚飛而起。

山甫曰:「駕語堪聽,何故驚飛?」

浩曰:「此無他,料必有遊人偷折花耳。

邀先生一往觀之。」

遂下宿香亭,逕入花陰,躡足潛身,尋蹤而去。

過太湖石畔,芍葯欄邊,見一垂鬢女子,年方十五,攜一小青衣,倚欄而立。

但見:新月籠眉,春桃拂臉,意態幽花未艷,肌膚嫩玉生光。

蓮步一折,著弓弓扣繡鞋兒;螺吉雙垂,插短短紫金釩子。

似向東君誇艷態,倚欄笑對牡丹叢。

浩一見之,神魂飄蕩,不能自持,又恐女子驚避,引山甫退立花陰下,端詳久之,真出世色也。

告山甫曰:「塵世無此佳人,想必上方花月之妖!」山甫曰:「花月之妖,豈敢晝見?天下不乏美婦人,但無緣者自不遇耳。」

浩曰:「浩閱人多矣,未常見此殊麗。

使浩得配之,足快平生。

兄有何計,使我早遂佳期,則成我之恩,與生我等矣!」山甫曰:「以君之門第才學,欲結婚姻,易如反掌,何須如此勞神?」

浩曰:「君言未當。

若不遇其人,寧可終身不娶;今既遇之,即頃刻亦難捱也。

媒的通問,必須歲月,將無已在枯魚之肆乎!」山甫曰:「但患不諧,苟得諧,何患晚也?請詢其蹤跡,然後圖之。」

浩此時情不自禁,遂整中正衣,向前而揖。

女子斂袂答禮。

浩啟女子曰:「貴族誰家?何因至此?」

女子笑曰:「妾乃君家東鄰也。

今日長幼赴親族家會,惟妾不行,聞君家牡丹盛開,故與青衣潛啟隙戶至此。」

浩聞此語,乃知李氏之女茸鶯也,與浩童稚時曾共扶欄之戲。

再告女子曰:「敝園荒蕪,不足寓目,幸有小陛,欲備淆酒,盡主人接鄰里之歡,如何?」

女曰:「妾之此來,本欲見君。

若欲開材,決不敢領。

願無及亂,略訴此情。」

浩拱手鞠躬而言曰:「願聞所諭!」女曰:「妾自幼年慕君清德,緣家有嚴親,禮法所拘,無因與君聚會。

今君猶未娶,妾亦垂署,若不以醜陋見疏,為通媒的,使妾異日奉箕帚之未。

立祭把之列,奉恃翁姑,和睦親族,成兩姓之好,無七出之砧,此妾之素心也。

不知君心還肯從否?

浩聞此言,喜出望外,告女曰:「若得與麗人情老,平生之樂事足矣!但未知緣分何如耳?」

女曰:「兩心既堅,緣分自定。

君果見許,願求一物為定,使妾藏之異時,表今日相見之情。

浩倉卒中無物表意,遂取繫腰紫羅繡帶,謂女曰:「取此以待定議。」

女亦取擁項香羅,謂浩曰:「請君作詩一篇,親筆題於羅上,庶幾他時可以取信。」

浩心轉喜,呼童取筆硯,指欄中未開牡丹為題,賦詩一絕於香羅之上。

詩曰:

沉香亭畔露凝枝,斂艷含嬌未放時。

自是名花待名手,風一流 學士獨題詩。

女見詩大喜,取香羅在手,謂浩曰:「君詩句清妙,中有深意,真才幹也。

此事切宜緘口,勿使人知。

無忘今日之言,必遂他時之樂。

父母恐回,妾且歸去。」

道罷,蓮步卻轉,與青衣緩緩而去。

浩時酒興方濃,春心一婬一十蕩,不能自遏,自言:「下坡不趕,次後難逢,爭忍棄人歸去?雜花影下,細草如茵,略效鴛鴦,死亦無恨!」遂奮步趕上,雙手抱持。

女子顧戀恩情,不忍移步絕據而去。

正欲啟口致辭,含羞告免,忽自後有人言曰調「相見已非正禮,此事決然不可!若能用我一言,可以永諧百歲。」

浩捨女回視,乃山甫也。

女子已去。

山甫曰:「但凡讀書,蓋欲知禮別嫌。

今君誦孔聖之書,何故一習一 小人之態?若使女於去遲,父母先回,必詢究其所往,則女禍延及於君。

豈可戀一時之樂,損終身之德?請君三思,恐成後悔!」浩不得已,快快復回宿香亭上,與山甫盡醉散去。

自此之後,浩但當歌不語,對酒無歡,月下長吁,花前偷淚。

俄而綠暗紅稀,春一光 將暮。

浩一日獨步閒齋,反覆思念。

一段離愁,方恨無人可訴,忽有老尼惠寂自外而來,乃浩家香火院之尼也。

浩禮畢,問曰:「吾師何來?寂曰:「專來傳達一信。」

浩問:「何人致意於我?」

寂移坐促席謂浩曰:「君東鄰李家女子鶯鴛,再三申意。」

浩大驚,告寂曰:「寧有是事?吾師勿言!」寂曰:「此事何必自隱?

聽寂拜聞:李氏為寂門徒二十餘年,其家長幼相信。

今日因往李氏誦經,知其女駕鴛染病,寂遂勸令勤服湯藥。

駕屏去侍妾,私告寂曰:『此病豈藥所能愈那?,寂再三詢其仔細,駕遂說及園中與君相見之事。

又出羅中上詩,向寂言,『此即君所作也。

』令我致意於君,幸勿相忘,以圖後會。

蓋駕與寂所言也,君何用隱諱那?」

浩曰:「事實有之,非敢自隱,但慮傳揚假選,取笑裡間。

今臼吾師既知,使浩如何而可?」

寂曰:「早來既知此事,遂與鶯父母說及茸親事。

答云:『女兒尚幼,未能幹家。

』觀其意在二三年後,方始議親,更看君緣分如何?」

言罷,起身謂浩曰:「小庵事冗,不及款話,如日後欲寄音信,但請垂諭。」

遂相別去。

自此香閨密意,書幌2幽懷,皆托寂私傳。

光陰迅速,倏忽之間,已經一載。

節過清明,桃李飄零,牡丹半折。

浩倚欄凝視,睹物思人,情緒轉添。

久之,自思去歲此時,相逢花畔,今歲花又重開,工人難見。

沉吟半晌,不若折花數枝,托惠寂寄駕駕同賞。

遂召寂至,告曰:「今折得花數枝,煩吾師持往李氏,但雲吾師所獻。

若見鶯鶯,作浩起居:去歲花開時,相見於西欄畔;今花又開,人猶間阻。

相憶之心,言不可盡!願似葉如花,年年長得相見。」

寂曰:「此事易為,君可少待。」

遂持花去。

逾時復來,浩迎問:「如何?」

寂於袖中取彩箋小柬,告浩曰:「鶯鶯寄君,切勿外啟!」寂乃辭去。

浩啟封視之,曰:妾鴦鴦拜啟:相別經年,無日不懷思憶。

前令乳母以親事白於父母,堅意不可。

事須後圖,不可倉卒。

願君無忘妄,妾必不負君!姻若不成,誓不他適。

其他心事,詢寂可知。

昨夜宴花前,眾皆歡笑,獨妾悲傷。

偶成小詞,略訴心事,君讀之,可以見妾之意。

讀畢毀之,切勿外洩!詞曰:紅疏綠密時暄,還是困人天。

相思極處,凝睛月下,灑淚花前。

誓約己知俱有願,奈目前兩處懸懸。

駕鳳未偶,清宵最苦,月甚先圓?

浩覽畢,斂眉長歎,曰:「好事多磨,信非虛也!」展放案上,反覆把玩,不忍釋手,感刻寸心,淚下如雨。

又恐家人見疑,詢其所因,遂伏案掩面,偷聲潛位。

良久,舉首起視,見日影下窗,瞑色已至,浩思適來書中言「心事詢寂可知」,今抱愁獨坐,不若詢訪惠寂,究其仔細,庶幾少解情懷。

遂徐步出門,路過李氏之家,時夜色已闌,門戶皆閉。

浩至此,想像茸鴛,心懷愛慕,步不能移,指李氏之門曰:「非插翅步雲,安能入此?」

方徘徊未進,忽見旁有隙戶半開,左右寂無一人。

浩大喜曰:「天賜此便,成我佳期!遠托惠寂,不如潛入其中,探間駕茸消息。」

浩為情愛所重,不顧禮法,躡足而入。

既到中堂,匿身迴廊之下,左右顧盼,見:閩庭悄悄,深院沉沉。

靜中聞風響叮瑪,暗裡見流螢聚散。

更籌漸急,窗中風弄殘燈;夜色已闌,階下月移花影。

香閨想在屏山後,遠似巫陽千萬重。

浩至此,茫然不知所往。

獨立久之,心中頓剩自思設若敗露,為之奈何?不惟身受苦楚,抑且砧辱祖宗,此事當款曲圖之。

不期隙戶已閉,返轉迴廊,方欲尋路復歸,忽聞室中有低低而唱者。

浩思深院淨夜,何人獨歌?遂隱住側身,靜聽所唱之詞,乃《行香子》詞:雨後風微,綠暗紅希燕巢成、蝶繞殘枝。

楊花,點點,永日遲遲。

動離懷,牽 別恨,鶴塢啼。

辜負佳期,虛度芳時,為甚褪盡羅衣?宿香亭下,紅芍欄西。

當時情,今日恨,有誰知!

但覺如雛駕咯翠柳陰中,綵鳳鳴碧梧枝上。

想是清夜無人,調韻轉美。

浩審詞察意,若非鴛鴛,誰知宿香亭之約?但得一見其面,死亦無悔。

方欲以指擊窗,詢問仔細,忽有人叱浩曰:「良士非媒不聘,女子無故不婚。

今女按板於窗中,小子逾牆到廳下,皆非善行,玷辱人倫。

執詣有司,永作一婬一奔之戒。

浩大驚退步,失腳墮於砌下。

久之方醒,開目視之,乃伏案晝寢於書窗之下時日將哺矣。

浩曰:「異哉夢也!何顯然如是?莫非有相見之期,故先垂吉兆告我?」

方心緒擾擾未定,惠寂復來。

浩訊其意。

寂曰:「適來只奉小柬而去,有一事偶忘告君。

茸駕傳語,他家所居房後,乃君家之東牆也,高無數尺。

其家初夏二十日,親皎中有婚姻事,是夕舉家皆往,茸托病不行。

令君至期,於牆下相待,欲逾牆與君相見,君切記之。」

惠寂且去,浩欣喜之心,言不能荊屈指數日,已至所約之期。

浩遂張帷幄,具飲撰、器用玩好之物,皆列於宿香亭中。

日既晚,悉逐憧僕出外,惟留一小層。

反閉園門,倚梯近牆,屏立以待。

未久,夕陽消柳外,瞑色暗花間,斗柄指南,夜傳初鼓。

浩曰:「惠寂之言豈非諺我乎?」

語猶未絕,粉面新妝,半出短牆之上。

浩舉目仰視,乃駕駕也。

急升梯扶臂而下,攜手偕行,至宿香亭上。

明燭並坐,細視駕鴛,欣喜轉盛,告駕曰:「不謂麗人果肯來此!傲曰:「妾之此身,異時欲作閨門之事,今日寧肯班語!」浩曰:「肯飲少酒,共慶今宵佳會可乎?」

駕曰:「難禁酒力,恐來朝獲罪於父母/浩曰:,『酒既不飲,略歇如何?」

茸笑倚浩懷,嬌羞不語。

浩遂與解帶脫秩,入鴛柿共寢。

恫見。

寶炬搖紅,厲捆吐早。

金縷繡屏深掩,甜紗斗帳低垂。

並連鴛枕,如雙雙比目同波;共展香食,似對對春蠶作繭。

向人尤躥春情事,一撰纖腰怯未禁。

須臾,香汗流酥,相偎微喘,雖楚王夢神女,劉、阮入桃源,相得之歡,皆不能比。

少頃,鴛告浩曰:「夜色已闌,妾且歸去。

浩亦不敢相留,遂各整衣而起。

浩告鴛曰「後會未期,切宜保愛!」鴛曰:「去歲偶然相遇,猶作新詩相贈。

今夕得侍枕席,何故無一言見惠?豈非狠賤之軀,不足當君佳句?」

浩笑謝駕曰:「豈有此理!謹賦一絕:

華青佳夢徒聞說,解佩一江一 皋浪得聲。

一夕東軒多少事,韓生虛負竊香名。

鶯得詩,謂浩曰:「妾之此身,今已為君所有,幸終始成之。」

遂攜手下亭,轉柳穿花,至牆下,浩扶策駕升梯而去。

自此之後,雖音耗時通,而會遇無便。

經數日,忽惠寂來告曰:「駕茸致意:其父守官河朔,來日摹家登程,願君莫忘盯好。

候回日,當議秦、晉之禮。」

惠寂辭去,浩神悲意慘,度日如年,抱恨懷愁。

俄經二載,一日,浩季父召浩語曰:「吾聞不孝以無嗣為大,今汝將及當立之年,猶未納室,雖未至絕嗣,而內政亦不可缺。

此中有孫氏者,累世仕宦,家業富盛,其女年已及棄,幼奉家訓,一習一 知婦道。

我欲與汝主婚,結親孫氏。

今若失之,後無令族。」

浩素畏季父賦性刨暴,不敢抗拒,又不敢明言李氏之事,遂通媒的,與孫氏議姻。

擇臼將成,而營駕之父任滿方歸。

浩不能忘舊情,乃遣惠寂密告駕曰:「浩非負心,實被季父所一逼一十,復與孫氏結親。

負心違願,痛徹心髓!」駕謂寂曰:「我知其叔父所為,我必能自成其事。」

寂曰:「善為之!」遂去。

鶯啟父母曰:「兒有過惡,砧辱家門,願先啟一言,然後請死。」

父母驚駭,詢問:「我兒何自苦如此?」

茸曰:「妾自幼歲慕西鄰張浩才名,曾以此身私許偕老。

曾令乳母白父母欲與浩議姻,當日尊嚴不蒙允許。

今聞浩與孫氏結婚,棄妾此身,將歸何地?然女行已失,不可復嫁他人,此願若違,含笑自絕。」

父母驚謂鴛曰:「我止有一女,所恨未能選擇佳婿。

若早知,可以商議。

今浩既已結婚,為之奈何?」

駕曰:「父母許以兒歸浩,則妾自能措置。」

父曰:「但願親成,一切不問。」

駕曰:「果如是,容妾訴於官府。」

遂取紙作狀,更服;日妝,逕至河南府訟庭之下。

龍圖閣待制陳公方據案治事,見一女子執狀向前。

公停 筆間曰:「何事?」

鶯鶯斂身跪告曰:「妾誠詛妄,上讀高明,有狀上呈。」

公令左右取狀展視云:告狀妾李氏:切聞語云:「女非媒不嫁。」

此雖至論,亦有未然。

何也?昔文君心喜司馬,賈午志慕韓壽,此二女皆有私奔之名。

而不受無媒之謗。

蓋所歸得人,青史標其令德,注在篇章。

使後人繼其所為,免委身於庸俗。

妄於前歲慕西鄰張浩才名,已私許之偕老。

言約已定,誓不變更。

今張浩忽背前約,使妾呼天叩地,無所告投。

切聞律設大法,禮順人情。

若非判府龍圖明斷,孤寡終身何恃!為此冒恥讀尊,幸望台慈,特賜予決!謹狀。

陳公讀畢,謂鶯鶯曰:「汝言私約已定,有何為據?」

駕取懷中香羅並花箋上二詩,皆浩筆也。

陳公命迫浩至公庭,責浩與李氏既已約婚,安可再婚孫氏?浩倉卒但以叔父所一逼一十為辭,實非本心。

再訊鶯曰:「爾意如何?」

鴛曰:「張浩才名,實為佳婿。

使妾得之,當克勤婦道。

實龍圖主盟之大德。」

陳公曰:「天生才子佳人,不當使之孤零。

我今曲與汝等成之。」

遂於狀尾判雲。

花下相逢,已有終身之約;中道而止,竟乖偕老之心。

在人情既出至誠,論律文亦有所禁。

宜從先約,可斷後婚。

判畢,謂浩曰:「吾今判合與李氏為婚。」

二人一大喜,拜謝相公恩德,遂成夫婦,偕老百年。

後生二子,俱招高科。

話名《宿香亭張浩遇茸鴦》。

當年崔氏賴張生,今日張生仗李鴦。

同是風一流 千古話,西廂不及宿香亭。

分類:三言二拍合集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警世通言
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第二卷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第三卷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第四卷 拗相公飲恨半山堂第五卷 呂大郎還金完骨肉第六卷 俞仲舉題詩遇上皇看第七卷 陳可常端陽仙化第八卷 崔待詔生死冤家第九卷 李謫仙醉草嚇蠻書第十卷 錢舍人題詩燕子樓第十一卷 蘇知縣羅衫再合第十二卷《鰍兒雙鏡重圓第十三卷 三現身包龍圖斷冤第十四卷 一窟鬼癩道人除怪第十五卷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第十六卷 序人金錢贈年少第十七卷≯秀才一朝交泰第十八卷 老門生三世報恩第十九卷 崔衙內白鷂招妖第二十卷 計押番金鰻產禍第二十一卷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第二十二卷 宋小官團圓破氈笠第二十三卷 樂小舍棄生覓偶第二十四卷 玉堂春落難逢夫第二十五卷 桂員外途窮懺悔第二十六卷 唐解元一笑姻緣第二十七卷 假神仙大鬧華光廟第二十八卷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第二十九卷 宿香亭張浩遇鶯鶯第三十卷 金明池吳清逢愛愛第三十一卷 趙春兒重旺曹家莊第三十二卷ˇ十娘怒沉百寶箱第三十三卷 喬彥傑一妾破家第三十四卷 王嬌鸞百年長恨第三十五卷 況太守斷死孩兒第三十六卷 皂角林大王假形第三十七卷 萬秀娘仇報山亭兒第三十八卷 蔣淑真刎頸鴛鴦會第三十九卷 福祿壽三星度世第四十卷 旌陽宮鐵樹鎮妖讀書筆記——從許宣到許仙讀後感——猶憶清舟夢裡人讀後感——最毒妖魔化婦人心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